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1篇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人的仪表包括躲才、象貌和服装两个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一般难以改变.而服装,亦即装饰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过于奇特,与众不同,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造成了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满身污垢,敞胸露怀,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出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我们说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可多,也不可无.动作自然,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也可以边越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气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也可走下讲台.但,应显得以容不迫,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寡.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过份.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话,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产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学生容易疲劳.

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才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然而,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师包揽.

(4)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把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不仅压抑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调动和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预设课堂;自然课堂;实践

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面对当前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2006学年全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如何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呢?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实践、不断探究和不断反思的课题.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虽然基本上改变了传授式教学方式,追求交流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借着2006年11月第三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以及平时观摩同行专家展示课,结合几年教学实践反思,谈谈如何创设和实现“自然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 自然课堂的概念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系统,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对话过程,是一个知识自然生成、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自然参与的生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然课堂”教学正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思想,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所谓“自然课堂”指课堂教学按学生的认知需要选材,在教学中让概念自然生成,思想方法自然交流,感受自然表达,是一种动态的开放课堂,不仅仅是为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

“预设课堂”是指教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编写教案,在教学课堂中按预设的教案内容为线索组织教学,是一种固定的演示课堂.教师严格控制教学进程,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也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进行.

[?] 两类课堂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表述清楚自然课堂与预设课堂的差异,帮助大家实现从预设课堂向自然课堂的优化,特列下面表格对比说明:

自然课堂的特点为:(1)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2)课堂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可持续性;(3)课堂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4)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教学,使教学的基点、出发点、重点发生根本的转变.而预设课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课堂被教师精选的预设内容牵着走,是一种形式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 自然课堂的实施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是一种从恐惧、焦虑和忧郁当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因此,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到达“学会学习”.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的行为中进行的.教师要有“平民”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提出“高中教师要营造一个使所有学生在随意发表评论,提出假设,以及给予解释时不感到任何顾忌的气氛,以此来帮助学生利用口头交流来学习和分享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到安全.针对我国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权威,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更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不会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嘲讽,敢想、敢说、敢做。

[?] 自然课堂的开展

1. 情境自然创设

怎样的情境创设有益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所需要的呢?笔者认为把学生思维引到课堂探讨的知识和问题中,注重知识逻辑内在本质联系,能把学生思维迅速顺势引导到概念问题,可以类比学生所学知识,可以给出探讨问题,可以联系生活,但不能脱离数学问题本质创设无关人为的学习情境。

【案例】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第三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位教师通过“神舟六号”飞船运行轨道引出课题,的确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但笔者认为这个情境不合适,问题也不好回答,“飞行轨迹是椭圆”是教师自己加上去的.如果学生反问“为什么轨迹是椭圆?”教师该如何回答?因此,最好用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反映当前学习内容本质的情境。是否可以尝试举例椭圆形镜框,让学生直观认识椭圆,并探究木匠师傅如何做出镜框,然后教师借助计算机模拟演示将圆“压扁”成椭圆的过程,类比圆的画法,导出椭圆的画法,让学生动手画图体验椭圆形成过程.这种引入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注重学生亲手实践,又有利于椭圆概念的形成,刻画椭圆概念的本质.做到引入情境为课堂服务。

又如一节《立体几何序言课》的自然引入:

教师:请大家用六根长度相等的火柴搭正三角形,试试看,最多搭成几个正三角形?

学生:开始在桌面上摆,有的摆成两个余下一根牙签;有的在桌面上摆成塔形,塔底为三角形,出现四个三角形.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探索摆法.最后都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四个正三角形。

通过小实验,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视线由平面引导到了空间.引例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以旧引新的类比,不能为了创造生活情境而创造人为情境。

2.概念自然生成

新课程高中数学主编刘绍学教授在寄语中指出,“数学内容是人类长期的实践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并特别提到“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有人情味”。

【案例】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类比等差数列,提问学生有没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等商数列呢?如果有,请举出具体的例子.经过若干时间的分组讨论,学生汇报:

等和数列有:

1,0,1,0,1,0,…

3,4,3,4,…

1,1,1,1,1,…

等积数列有:

1,0,1,0,…

2,2,2,2,2,…

等商数列有:

1,2,4,8,16,…

1,-1,1,-1,1,…

教师小结: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大家的研究结果看,所谓的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实际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列,性质比较简单.等商数列比较丰富,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等商数列就是课本所说的等比数列.对等和、等积数列的研究看起来像是浪费时间,其实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实质理解得更深更透.这种设计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可操作性强,不管好生、差生都能进行各自的探索,取得各自的成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同时使学生明白类比是探究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3.思想自然交流

笔者曾对120名高二学生就课堂教学进行问卷,学生反馈:理想课堂:“课堂活跃、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有足够思考的时间;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理想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践;能容忍学生提出的一些分歧,常给学生鼓励”.反思调查结果,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种不是被迫应答,而是有自身学习需求的可说、可交流的话语呢?怎样才能把课堂对话权真正还给学生?

【案例】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片断

问题1: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七嘴八舌)

问题2:定义在[-4,4]上的奇函数f(x),当0≤x≤4时, f(x)=x2-4x+5,求f(x)的表达式。

刚写完,笔者就知道出了个错题:条件“0≤x≤4”使f(x)不可能为奇函数.若立即改题,学生就会觉得突然,不免有点牵强.若不就其说明,学生必定留下疑问.干脆将错就错,由学生自己发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或画图或推导求出了函数的解析式:

f(x)=x2-4x+5(0≤x≤4),

-x2-4x-5(-4≤x≤0).

学生1:不对,答案错的.因为x=0时,函数值等于5和-5,与函数的定义矛盾。

教师:怎么办?

学生1:把下面x的取值范围改为-4≤x

学生2:还是不行,点(0,5)没有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教师:还有其他改法吗?

学生3:把条件中x的取值范围改为“0

教师:好,现在把题目改为“定义在[-4,4]上的奇函数f(x),当0

[O][x][y][-4][5][4][2][4][6][-2][-4][-6]

学生:f(x)=x2-4x+5(0

-x2-4x-5(-4≤x

学生4:x=0时的函数值呢?

学生5:补上.如x=0时,y=1,即f(x)=x2-4x+5(0

1(x=0),

-x2-4x-5(-4≤x

学生6:不行,和对称性矛盾,点(0,1)也没有对称点,不如改为: f(x)=x2-4x+5(0

0(x=0),

-x2-4x-5(-4≤x

教师:这样改合理吗?也就是说0是函数f(x)的值吗?。

学生7:奇函数满足f(-x)=-f(x),得f(0)=-f(0),则f(0)=0。

这种将错就错的开放性教学,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奇偶性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尝试、锻炼.教师要从课堂主宰的位置退下来,扮演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服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4.结论自然形成

课堂小结既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一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浓缩.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中学数学课堂的小结对巩固、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小结,可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可把新知识的本质特征总结归纳出来,使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梳理所学知识的逻辑层次,并有机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可促使学生独立思索,使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萌生出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由此可见,设计和组织好小结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

【案例】 必修5 数列(第二课时)

温州中学一位优秀数学教师,在这一节以探究谢宾斯基(Sierpinski)三角形为线索,如何寻求数列的递推关系,进而确定数列的探究课中,不但在过程中充分给学生自主探讨思考的时间,而且在课堂总结时成功放手给学生去表达学习体会,

教师: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学生1:解题用数形结合可能更方便.(大家表示赞同)

学生2:万物皆有规律.(大家善意的笑)

学生3:这节课我学到了如何用递推关系确定数列,若数列的通项公式难以确定那么先找递推关系再推导通项公式.(大家普遍认可)

这一总结过程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给予必要补充、说明与肯定.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达到了我们通常的知识归纳总结目的,而且学生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是立体的、真实的、动态的总结.学生在以上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有了新知识结构,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从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将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引向深入,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3篇

一、自主学习的条件

新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让教师去效仿,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该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自我,要慧眼识真伪。只有具备改革勇气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需要几个条件做保证:

1.保证有时间: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偏正词组,“教”与“学”偏重那一边,就可以看出相应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为主”,所以,在我们学校实践中,我们规定几个“不”,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自学时间不少于15分钟,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点拨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几个硬性的规定很好地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避免了老师“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2.保证能自学: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猛然增多,必须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制订学习任务时必须保证学生能鼓励完成。否则,自学的效果就会和预期差距很远。这里主要提倡学习任务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对应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叫阶段性;任务的设置还应该有层次性,逐步加深难度。

3.保证能监控:学生的自学必须保证有人监控,我们学校是采用小组6人围坐的形式,学生学习的效果有两层监控:第一层就是文、理科小组长,他们会检查组员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完成情况如何;第二层就是老师的巡视,既然是以学为主,老师则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里面,对发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二、教学四环节

有了上面的几个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渐渐养成,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应该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信息,逐步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经过我们学校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教学的四环节:

1.自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课堂学习要求,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互帮,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通过同学们互助解决,主要的形式是由一位小组长组织,另一位小组长监控,互助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和提问。其中互帮中可利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和讲解。

3.点拨,通过对自学和互帮的观察,针对各个小组在学习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讲解和点拨。不用怀疑时间不够,实际上,当所有的同学都集中精力听课的时候,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测评,测评的含义是“测”和“评”,首先要有一定的习题检测该堂课的学习情况,还要及时地对每个小组给予评价。

5.杜绝“虚假繁荣”。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化;小学;自然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7-01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上述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着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入门。因此,优化自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全面性、具体性

1、全面性。自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且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态度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

2、具体性。即教学目的要细致、明确,不能太笼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大纲在知识方面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知道、理解。对“观察、实验、操作”三项能力的要求又分两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因此,教学目的的确立,就不应是“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应更具体。知识方面,哪些是要学生一般了解的,哪些是要记住的,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会应用的,能力培养要到哪一步等,都要描述清楚。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的,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当然,优化的课堂教学目的,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符合当地自然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

二、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以自然教材为本,结合当地的自然实际、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根据当地的自然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材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可以更换为当地学生常见、又具有典型性的动、植物,以便教学能与当地的自然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己的经验,对教材中的某些教具、实验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以便教学更加切实可行。

3、根据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心理过程,把课文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更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识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集合的一个综合体。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

1、整体性。设计的程序既要有明显的阶段和合理的顺序,便于教师驽驭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又要注意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效应。

2、规律性。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开始,通过启迪、诱导,进入主要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求学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新的思维结构。

3、主体性。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在做到教学过程主次分明、环环紧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4、适应性。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自然教学中正确的教与学的关系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善于把各项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愿望,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的程序,以求得教学的统一。

2、要通过周密的组织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并根据教学实际,修改、完善原订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是群体活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自然课各类分组活动又多,每项活动之前作哪些准备工作,活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都要于课前周密地考虑到,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无论教师事前考虑多么详细,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案时,要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方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3、要根据小学生在自然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及时给予指导的帮助。学生在自由摆弄、组合结构材料时,如果长时间忽视了揭示规律的关键性材料,教师要给予提醒;学生因动手能力较差而不能使材料合理组合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学生在观察中忽略了一些主要现象时,教师要适时提供恰当的词语……

4、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精髓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有提出假设、模型的出差错的自由”。当课堂上营造出宽松的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

总之,在优化小学自然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自然课程的重要性,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打好基础,适应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达到优化小学自然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寿建杨.小学自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5篇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册第4课 金属)

自然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堂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这一系统反映了主导、信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以《金属》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小学自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