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DMC数字影像 地籍 测绘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01

1 DMC数字影像技术的运用特点

由于可以直接获取数字影像,DMC数字摄影技术在对中间作业环节减少的同时,又大大的提高了作业速率和成图精度。因此,在地区地籍的测绘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对DMC数字摄像的运用特点做简单的描述。(1)DMC数字摄像技术在具体的操作中,只需通过一次拍摄,便会获得黑白数据和全色数据,同时还能够获得RGB多光谱红外数据。数据多元性的获取,使一次拍摄获取数据的效率大大的提高。(2)DMC数字摄像技术获取的信息,比传统相机获取的信息价值更高,用途更广。(3)DMC数字摄像技术获取的成图精度比传统的扫描仪更高。可直接略去对胶片进行冲洗等环节。且分辨率高达12u。(4)自动化作业程度高,在作业中几乎不会出现漏洞,同时由于在数字获取上对中间环节进行有效的减少,使运作成本也大大的降低。

2 DMC数字影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具体运用

(1)地籍测绘中,采用DMC数字相机时,要将航线的重叠比例控制在60%~65%左右。最小数据也要大于53%。通常一条航线的最大最小行高最大不能超过30 m。最适宜的旁向重叠率数据在30%左右。最适宜的像片倾角要低于2 °,即使有些需要大一点,最大的也必须小于4 °,旋偏角的连续相片要少于3张。但航线的偏曲度要大于3%。地籍测绘区域测绘中,高程全野外方案和平面区域网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运用GPSRTK 对像控点的位置进行获取,可以用直接水准的方式对点位高程进行获取。(2)DMC数字摄影技术的作业流程图(图1)。(3)DMC数字摄影技术的空三加密。想要将DMC航拍的原始影像投入使用,必须要经历的程序是影像处理。这一程序通过了,才能使其真正的投入使用。Photoshop是DMC航拍图像处理的主要应用软讲。航拍影像的色阶需要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还原所拍影像色彩,并将这一过程设置成动作。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才能对其他影像进行批处理。计算机在空闲的时间段里自行对上述过程进行处理。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劳动力。DMC数字摄像技术与传统的胶片使用的不同在于,扫面影像的四角是否会出现框标。在对空三进行加密前,需建立一个空白文件夹,这个文件夹的位置处在测绘地区目录下。然后对其进行“测区名 ccd”命名。之后内定向工作任务的完成则不需要逐片的测框标。其中,很多环节的直接减少,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4)空三加密的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建立立体模型。采集数字高程模型,并制作数字正摄像图。在此之前,先进行航测内页的判断,初步的编辑工作要做好。野外的调绘和补测是通过线画图来完成的。最后再对DLG图形进行编辑。其次,在质量检验方面,进行时间是在数字线划图完成之后,对成图的精度等方面进行检查和巡视。当检测的数据在仪器内记录之后,还要对测绘图及地形图上的图读进行整理。更加准确精确地统计成图。总的来说,DMV技术以其数据源的种类多,影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等优势,为成图精度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源。这是未来航测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DMC数字摄像的数据量大,像幅小这一特征,使地籍测绘更加的方便快捷。

3 结语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技术的使用和改进上通过了模拟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解析等阶段之后,直至今日,全数字的摄影测量,其日渐完善的技术,为我国的地籍测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图周期短、运用成本费用低、高精度是它的主要优点,成为逐步取代传统的摄影测量的主要原因。该文通过对DMC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运用特点的概括,及简单的对其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进一步说明了DMC摄影测绘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高效性。在我国投入使用的DMC技术以其直接获取数字影像、最大限度的减少作业环节、作业效率高、成图精度高等特点,深受有关单位的欢迎,也使得DNC摄像测绘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地形测绘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贾亚红,白洁,贾亚敬,等.数字高程模型的制作及应用[J].西部资源,2011(1).

[2] 石立山,张翼飞.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8).

[3] 石伟朋.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方面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朴实;稳健;幽默;谦逊;学生为本;人格魅力

数字影像技术教学中如何把知识更好的传播给学生,我们除了一颗热爱教育的炽热之心,还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结合本专业掌握教学设计的艺术,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贴近岗位工作过程,打破单纯学科片面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探索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过程细化:学习目标启发思考与认识(教师演示)确定学习任务(教师引导)项目实践1(学生做,子任务1)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项目实践2(学生做,子任务2)互动2项目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讲)项目评价(课内考核)课后作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必须有创造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的品质。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使自己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高超的技能技巧,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爱学习、并能够主动学习的类型。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班级里树立典范,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有的时候可以当教学的小帮手。有些基础弱的学生更愿意找他们来讲解知识难点,他们也很愿意来教。既缓解了教师反复教学的劳累,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们自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二类是边学边玩型。这类学生自觉性差,对于学习惰性十足。但只要对他们多督促,他们还是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容入时尚元素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了解他们最感、最希望学的内容,把这样的内容结合知识点做为教学实例,吸引学习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类是不学习型。这类学生基础差,甚至是无基础,也有点自暴自弃的心理。对于这类学生我在讲课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的视频录像。把录像拷贝给大家,课后可以一边看一边学。这样的学生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循规蹈矩。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他们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比如在二维动画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就不按我课堂讲的内容去练习,他说自己美术不好画不好人物形象,自己用圆圈、线条画小人并录了动画,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在阶段小结时对他提出了表扬。这下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学习中,这位同学居然用这种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的动画,大家说原来他这么有才呀。在艺术的教学中由为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的艺术,它基本上继承了艺术的含义。如果从上述“ 艺术” 的两层含义出发,结合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来考虑,我们可以将教学艺术表为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是教学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学艺术最高境界的和结构内核。

教学艺术的创造,同其他艺术中的创造一样,具有求异性和原创性。但由于教学的对象是身心特点各异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因而教学艺术远比其它艺术更为复杂,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最精细的艺术。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每一次课,都必须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劳动,经历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首先,要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深入钻研,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又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选择适合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洋启发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点。疑点引出后,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这也要讲求教学艺术。正如《学记》所言,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再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意外事件,需要教师迅速决断的处理,这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的教育机智。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离开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教学艺术修养,要获得教学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教学方法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勇于创新,教学艺术要具有创造性。在事业中放大自己的个性,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为人师,清风两袖养浩气;行为世范,热血一腔育栋梁。

参考文献:

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影像设计 联动式 课程体系

一、数字影像设计教学的现状与背景

数字影像设计(motion graphics design)是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其指以数字视频媒体为传播载体,以特定信息的有效传递为设计目的,以影像、图形、文字、运动与声音等为设计元素,以视听感知为信息传达途径的综合性设计。

一个合格的数字影像设计师需要具备操控一系列组合专业的能力,其中尤其包括以下能力:平面设计师对于字体排版的能力,动画师对动态和时间掌控的灵气,作家或编辑所具备的叙事,作曲家对音乐的敏感度,以及对电影和现场表演的导演能力。①如此多元化的能力要求,决定了数字影像设计包含了繁多的知识点、多样变化的思维维度、交叉运用的执行能力……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与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在经过不同阶段的课程学习后,很难把各阶段的知识与能力连接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与运用,也很难形成独立的整体设计能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字影像设计客观存在的多元化专业特性,使得教学体量庞大;另一方面,也在于现有的教学体系沿用其他相近设计专业的架构,没有完全从数字影像设计的专业特性与教学需求出发进行量体裁衣。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构建一个适合数字影像设计特性与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以这个课程体系为基础,才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出合理的教学评估标准,组建更加交融互补的教学团队,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二、数字影像设计的联动式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1.通过承接式的课程结构搭建教学框架

数字影像设计是一项既注重设计概念,又强调技术表现;既注重创意表现,又强调清晰表达的设计门类。因此,数字影像设计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前后关联,上下支撑的承接式结构。所谓“前后关联”,是指设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与专业设计课程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具备有机而明确的内在关系,前期的动态训练、视听表达的教学效果能够在后期的设计思维与创意表现上产生连锁反应;所谓“上下支撑”是指专业设计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并行,通过技术性课程支撑设计实现,通过专业设计课程明确技术目的。利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承上启下不仅能够梳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搭建出了较为合理完善的教学框架。

2.通过贯穿性的课题设置衔接教学内容

数字影像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设计门类,这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清头绪。从表面来看,不同的课程具有各自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但是深究其中,彼此的知识点息息相关,教学目的更是相互支撑。那么,如何解决知识的关联性问题?课题设置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切入点。将同一个课题分解为几段镶嵌在不同的课程之中,从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对该课题进行分析解决。以贯穿性的课题设置为纽带,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突出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目的性,形成连贯的专业知识系统。

3.通过穿插式的专题讲座扩展教学维度

数字影像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中的特殊分支,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与融合性,需要其他学科专业的碰撞与激发,汲取多元化的知识养分。因此,应该重视扩展教学的视野与维度,根据课程环节的实际需要,穿插式地开展专题讲座能够弥补常规教学中的知识空白地带。有利于学生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整体面貌与新型媒体的发展趋势,更新专业信息,形成有活力的知识体系。

三、数字影像设计联动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1.强化实际教学的系统性

突破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各自为政的局面,以联动式的改革将较为封闭孤立的课程模式转化为更加系统的课程体系,以此带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其他环节的研究改革,形成连贯完整的教学架构。

2.突出专业的多元化特性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联动设定将繁多的知识节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对数字影像设计中的多元化设计要素形成整合性的认识,这不仅符合数字影像设计的多元化专业特性,也更能够适应数字影像设计的行业需求。

3.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

联动式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性课程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串联贯穿性课题,穿插技术性课程与镶嵌相关专题讲座,在教学执行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能够在不改变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根据数字影像设计发展变化及时地做出微调,保持教学体系的可持续性。

结语

通过数字影像设计联动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教”上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引进常规教学体系外的设计思想与跨专业合作机会,促进了教学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在“学”上为学生构建了清晰的知识架构,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以良性方式推动数字影像设计的教学体系改革。

注释:

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第4篇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

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数字影像技术范文第5篇

缩微技术凭借其本身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保存年限长、不可篡改性、有法律效力等诸多优势,在文献长期保存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广泛使用,其便于利用的优势得以凸显,缩微技术一度处于低迷的发展状态。虽然数字技术拥有便利性优势,但其保存期短的劣势也越来越凸显,如何保证珍贵数字资源的安全性,解决数字文献的长期保存问题,国内外缩微工作者也积极探讨,最终将数字和缩微两种技术相互融合,衍生出了数字缩微技术——数字存档(数转模)技术。它利用缩微胶片保存时限超过500年的特性,为重要数字文献提供了异质备份的功能,为保护和保存我国重要珍贵数字资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存档技术是利用数字存档机将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的技术,即把原生性或者再生性的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以便于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这项技术将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优势与数字信息方便利用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这项技术可以对重要文献进行全新的异质备份,是确保数字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保护和保存我国重要珍贵文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缩微胶片密度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缩微品的密度是鉴别缩微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指感光材料经过曝光,显影定影后在胶片上单位面积金属银沉积量的多少,表现为背底变黑的程度,用D表示。胶片上单位面积金属银沉淀量越多,影像就越黑,密度就越高,反之,密度就越低。 

缩微影像的密度分为背景密度和线条两部分,背景黑暗、线条明亮的影像为负像,背景明亮、线条字符黑暗的为正像。控制好原底片(第一代)缩微影像的密度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原底片本身影像的质量,还直接影响缩微影像的分辨率、线条反差和拷贝片的影像质量等。目前国家标准GB/T 6160-2003《缩微摄影技术源文件第一代银一明胶型缩微品的密度规范与测量方法》,已经规定了缩微品的母片密度范围。 

数字存档技术是否能够稳定地输出符合密度标准要求的缩微品,如何找到缩微品密度与数字存档技术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论文所需要重点研究的。而判定数字存档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缩微品密度,是否能够稳定地输出符合密度标准要求的缩微品,则需研究数字存档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数字影像亮度与数字存档各项技术参数的关系。 

数字影像的亮度强弱是由色阶来表示的。色阶是色彩指数,以灰度分辨率(又称为灰度级分辨率或者幅度分辨率)表示,是数字影像的固有属性,不随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的变化而变化。色阶与图像亮度相关,与颜色无关。对于8位灰度的图像,其位数为8,以2的8次方(256)级阶度表示不同亮度的灰色,其最亮为白色,最暗为黑色,阶度级数越大图像亮度越高。在数字存档工作中,数字图像的亮度是影响缩微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原因与缩微胶片的成像原理密切相关。 

数字存档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当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影像的光线射到胶片的乳剂层时,乳剂层内的卤化银晶体发生化学反应,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相互聚结起来,沉积在胶片上,留下影像。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冲洗后胶片的密度就越高,光量愈少,晶体的变化和聚结也愈少,密度就越低。因此,在拍摄参数固定的情况下,数字影像亮度越高,投射到胶片上的光照越强,曝光就越多,反映在最终胶片上就是影像越深,密度越高,反之亦然。 

可见,数字影像的亮度直接关系到缩微胶片的密度,在转换过程中,要建立影像亮度与数字存档设备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亮度值调整拍摄参数,来确保缩微胶片密度达到质量要求。而此对应关系需要通过影像亮度与密度关系试验得出。 

3 试验 

经过上述理论分析以后,找到影响数字存档缩微胶片的密度因素,确定了数字存档技术的试验项目,根据国家标准,以国家图书馆数字存档为例,以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数字资源为试验对象,以柯达1461胶片,柯达定影显影药液为试验材料,以数字存档机、冲洗机、密度计、倒片台为试验设备,开展了三个试验:设备照度、图像色阶对密度的影响,设备曝光时间、图像色阶对密度的影响,设备曝光量、图像色阶对密度的影响。为确保所有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用于研究的资料数据都已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力求做到试验因素梯度设置合理,评价指标准确,试验方法完整、真实可靠,可以依此进行验证,指导以后的数字存档工作。 

3.1 设备照度、图像色阶对密度的影响 

3.1.1 试验目的。通过此试验来确认数字存档设备照度对缩微母片密度的影响,了解OP500的机械性能,以便更好地发现、掌握、总结照度对密度的影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