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归去来兮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一、订好学习任务
有些学生早读也很努力读书,但目标性不强,一会儿读这,一会儿读那,早读结束,什么收获也没有。如果提前制订好早读任务,学生一到教室就知道读什么,那么效率就提高了。比如今天要学习《离骚》这篇课文,它难度大,生僻字多,语意深奥,可以让学生在早读时先把课下注释读熟,这样老师讲解时就轻松多了。学习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早读熟读课文,完成相关背诵任务,这样,对课文的学习就起到了良好的巩固作用。再比如今天要评讲作文,早读时可以先发放一些范文,让学生熟读,思考文章的优点,这样在正式评讲前学生已有了知识储备。总之,让学生带着任务来读书会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能提高早读的效率。
二、加强监督抽查
有些学生惰性比较大,尽管有早读任务,他也不一定会落实很好,这就需要老师不时抽查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比如早读复习《赤壁赋》,老师可以抽查学生背诵,如果背得很流利,老师予以表扬,学生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当天的学习;如果背不下来,老师应予以指导、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责任,当然,抽查的对象应有所选择,那些学习很主动的学生没必要抽查,他们会很努力地完成早读任务,抽查时间也不能过长,太长则影响学生早读,会耽误他的时间,抽查应该不定期,不定人,让学生随时有学习的紧迫感。
三、实行读练结合
早读时间比较长,学生读书读得疲惫了,就会懈怠,老师可以在早读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一些练习,活跃一下早读氛围,巩固早读成果,比如,复习《归去来兮辞》,可以设计默写练习题,以小纸条的形式发给大家,当堂练习,也可以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其他学生评价纠错。比如复习《陈情表》,可以选几个翻译句子,让学生一起进行翻译练习,设计这些练习时针对性要强,形式要新,时间要短,不能把学生的早读时间变成做练习时间。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以下简称《说明》)。在《说明》语文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中,要求考生理解古诗文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不同的句式以及运用。这里面并没有提及出现于课本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各类教辅中频率极高、习题中考查也较频繁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人教版课本在这部分也提及有限。笔者的疑惑就在于此。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共五本,所选文言文共二十篇,涉及句式的课后习题只有两道。一道是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研讨与练:“翻译下列各句”;另一道是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研讨与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而就这两道涉及句式的题也没有对句式做一具体详尽的分析。
至于文言句式的分类,只在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中提到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则只出现于此梳理探究中的课内研讨1:“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其余句式则未见出现。
一、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为之奈何”句中的“奈何”注释为:“如何、怎样”。人教版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中的“奈何”也译为“怎么办,为什么”。像此类,在不同文中出现但却意义或用法相同的同一句式被称为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文下的注释为:“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也属于固定句式。此类句式在《说明》之中未见。
二、定语后置。同样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中,定语“可使报秦”应放在中心词“人”之后,煞尾“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全句翻译为: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此结构就属于“定语后置”。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一句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定语“利”在中心词“爪牙”之后,定语“强”在中心词“筋骨”之后。全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此结构也属于“定语后置”。此类句式也未见于《说明》。
三、有关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版的由金鑫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曹洪昌、孔祥旭等任专家评审团代表的《清华北大学子高效读教材》第156页《寡人之于国也》典据检索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属于状语后置句。同一个句子,在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学宪主编的中央电视台首批上榜品牌《优化方案・高考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用书》第19页第6题文言句式第12小题中出现时,校对解释为“介宾词组后置句”。
在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版由薛金星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课内外知识现用现查》第315页介词结构后置中有一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同一个句子,在同属薛金星主编的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的《中学教材全解》第232页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解释为“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由以上两段资料可见,针对同一个句子的句式解析,不同的教辅上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以至于有的教师认为这两者或这三者实为一种结构的不同文字书写方式,称其“一样的”。但这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对考生平时的古代诗文阅读、理解和做题却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这种困扰实为《说明》遗漏、书写不明造成的。
根据《说明》分析,古代诗文阅读通常在高考试卷中占据35分左右。对这一部分的考试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以及鉴赏评价四类。如果不能较好地在识记了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文意,那么后两类要求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笔者以为需明确古诗文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大量阅读能增进对语言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需要培养。培养对语言的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多阅读书籍。阅读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产生阅读兴趣,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语言的兴趣;阅读古诗,可以通过或开阔或辽远或优美的意境产生阅读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对语言有了兴趣,也就不愁学不好语文了。有了兴趣,学习语文不再枯燥,作答语文试题不再叫苦连天。
二、大量阅读能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我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大都是通过语言阅读和运用来提高的,语言运用又分为口语运用和书面语运用。口语运用简单化、日常化,书面语运用又复杂化、耗时长,所以阅读语言文字在提升语言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而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也不能只停留在现代文的阅读上,适量的古诗文阅读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由此可见阅读诗歌的重要性。一方面,古诗文言简意赅,能提高我们对文字精准的理解;另一方面,古诗意象含蓄,意境深远、优美。更重要的是,高考题型中设有古诗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题型。阅读古诗文对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试题(新课标卷)的题型中,古诗阅读的难度不小,想得高分,就需要十分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了,试卷中的阅读题和病句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了。
三、大量阅读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毋庸置疑,我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包括语序的准确,语句的通顺,甚至语言的优美。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书籍的阅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通过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之后可以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再之后就能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跳跃,更不能超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进。语言运用能力最直接体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题。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其分值占了整张试卷的百分之四十之多。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就不怕无话可说,不怕没有文采了。
四、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现代社会不但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应该多读书,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另外,这里说的读书不是快速阅读,更不是快餐式的阅读。快速阅读只求速度,不顾效果。是一种毫无营养,没有意义的读书方式。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而杨宝生先生《“植杖”释义勘正》(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7期)一文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或植杖而耘耔”即是说“有时手持犁杖除草培苗”。相类的用例还有《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耘”,苏轼《东坡题跋》“非古之藕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耘”是除去苗间的草,“耔”是用土培苗的根部,用犁杖于禾垄中耕耘时,犁铧既犁翻掉其中的杂草,又将翻起的土壤拥培在禾苗的根部。古人是将“耘”“耔”连言,称之为“耘耔”,意思是既除草又培苗。
杜广学《〈“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载《语文学习》2009年3期)一文又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把“杖”释为“犁杖”,工具书不见载,杨文所举两例“杖”字也都不能释为“犁杖”,都是“手杖、拐杖”之意。在古汉语中,“植杖”有着固定的意义,就是“手杖”。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拄手杖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或植杖而耘耔”的意思就是“有时把手杖插在地上然后去除草培土”。
《语文学习》2009年12期又刊发郑义广《〈《“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之思维误区》一文,支持杨文意见,并就释“杖”为“手杖”的不合理性作了阐释。
陶易《“植杖”的“植”》(载《文史杂志》2010年3期)也认为,此处“植杖”的“植”还是训释为“倚”或“拄”为妥。因为陶渊明在文中主要表现了他的归隐生活乐趣,故而借用《论语·微子篇》中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的典故。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植,倚也”,即拄着杖之意。朱熹集注则谓:“植,立之也”,亦通。凡遇“植”前主语为老者,“植”后宾语为“杖”时,均应训释为“倚”或“拄”。
笔者以为,上述说法都于义未安。虽然杨文所说的扶犁既除草又培土的耕作方法到今天也还在使用,但是,操作犁杖技术要求很高,也需要一定的力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操作。陶渊明一介书生,怎么可能驾驭牛犁?看来还要另求其义。
陶渊明写作本文时,其时才四十多岁,身当壮年,自然不须扶杖而行,也未见陶渊明平时有喜欢拄杖以示文雅的记载。那么,“杖”的确切意思应该如何判定?这里先要弄清陶渊明诗中写的是在水田里还是在旱地耘耔。我们先来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应怎么理解。
“登东皋以舒啸”,课本注:“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皋,高地。”(27页注[21])此也是常见选本的通解,但此说有可商榷处。据涂宗涛《苹楼夕照集》(山西古籍,1998年版75页)引郑权中《通假字萃编》说,“皋”不当作“高地”解释,而是指沼泽或水田。《说文》段注:“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
“东皋”既然是指沼泽或水田,那就不能用“登”字了。原来,这里的“登”字是“癹(bá)”字之误。“癹”是指用脚把草踏杀,《说文》:“癹,以足踏夷草。”因古人不识癹字,二字又因形近,常常出现误用。《左传》《周礼》中,即有将“癹”字误为“芟”的。桂馥《札朴》卷二“芟夷”条称:“成十三年传,‘芟夷我农功’,按:《说文》癹,以足踏夷草,引《春秋》传‘癹夷薀崇之’,馥谓芟夷当为癹夷。夷,平也。”王筠《说文句读》“癹”字下称:“《周礼·秋官·叙官·薙氏注》引作‘芟夷薀崇之’,似亦后人不识癹字而改以既讹之《左传》也。”
由上可知,“登东皋”当作“癹东皋”,意谓下水田除草。又,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这里的“东皋”即是指春天的水田,陶渊明诗也应是本于潘岳,也是指春天的水田。这样一来,下文“或植杖而耘耔”也就有了着落。“耘”是除草,在水田里除草,就得用脚“癹”;“耔”是培土,即将所除之草混着稀泥封在稻禾根部。因是用脚除草,往往要拄一根杖以省气力。至今四川农村还保留着这样的“癹东皋”的耕作方式。此说有理。
因此,“植杖”之“杖”即是耘田除草时扶手以省气力的竹杆、木棒,与老人所拄的拐杖不是同一物;释“植”为“插”为“置”都不对,当如课本作“扶着”讲才妥帖。“或植杖而耘耔”即是说有时手把杖杆在耘田除草。
“省识”辨析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4期发表吴先进《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一文,以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句之“省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注“省”作“曾经”是错误的(2007年3月版38页注[23]),“省识”是同义副词,应释为“认识”。笔者以为教材之说果然值得商榷,而同义复词说也显得牵强。
课本注是从蒋礼鸿说。蒋礼鸿《怀任斋文集·杜诗释词》三十五曰:“杜诗以空归、省识为对,省并当为疏状字,若以省即是识,则偏枯而失明矣。云曾识者,盖谓画图则曾识面矣,而紫台一去,终没胡沙,环佩归魂,竟成冥漠,其谁得而复觏,惟有抚琵琶之怨曲,识遗恨于无穷已耳。李郢‘谁省春风见玉颜’,与杜诗字面正同,亦一证。”(《蒋礼鸿集》卷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6页)
“省识”也有作“略识”的。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画图省识春风面”注:“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147页注⑦)注有矛盾。翻译时“省识”作“约略看到”,释词时又作“不识”,注释者的意思显然是倾向于“略识”。相同的解释还见于程千帆《古诗今选》“画图句”注:“省识,略识。春风面,美丽的脸。这是说昭君生得那么美丽,但元帝却只从画图中约略地看到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272页)上两家都注“省识”为“略识”。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还有更详细的解释:“省字,或解作约略,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按省识,犹觉识或解识,与‘黑鹰不省人间有’‘秋来未省见白日’等省字意相近。是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之非真,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至有青冢独留、环珮空归之恨呢?”(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66页)《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期刊也刊文(李斌《“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义辨析》)支持“略识”说。
“省识”还有作“空识”“未识”的。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卷十七曰:“‘省识’与‘空归’对文,空归有枉归之意,则省识亦未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