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时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我们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去判断好与坏。这种判断力其实有赖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普及的科学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
“脑瘫诗人”的说法可能误导了人们。余秀华脑瘫但不脑残。她的诗歌智商绝对在水平线之上。
余秀华瞬间走红,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奇迹的又一个注脚.她是诗歌精神救赎奇迹的展示。余秀华的诗歌是从老牌纸媒《诗刊》发出的。随后,微信广泛便捷的传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而她个人的博客,是“自己的园地”。如果没有这块自留地,她的诗歌梦想很可能夭折。因此,阿络诗歌,特别是博客诗歌,这种零门槛、零审查、零投入,与观众读者零距离的多零阵地.成为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余秀华们”的人生舞台和精神博物馆。
余秀华刷新了大众对诗人形象的想象,成为后革命时代草根文化崛起的新例证。撬动众人心弦的竟然是这么一个“灰不溜秋的农家老女人”。噢,原来诗人并非生活在天堂.并非长着羽毛,头罩光环。但她的诗句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精神光环,让人几乎怀疑她本人的脑病。“我诸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这样的诗句显然出自飞翔的心灵。不管怎么说,是诗歌标明了余秀华的与众不同.
余秀华让人们看到了新媒体的威力、传统媒体的功用,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农家女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但人们基本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当代功能。人们忽略了在新媒体时代,诗歌已成为最便宜的文化消费.诗歌是一所距离最近的教堂。随着中国的历史转型,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日益暴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去教堂、做教徒。余秀华没有去信教,她选择写诗。诗歌实际上扮演了她的教堂。
对新诗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代大量诗人的诗歌,扮演了精神救赎的角色。我们已产生了这样的诗歌:“当我死时,诗是我的尸体。”视诗歌为生命,不再是一句矫情、表演式的广告,而是诗人们发自内心的精神宣言。唱歌可以出名,小说也能挣稿费,但诗歌与此几乎不沾边。但诗歌有它独特的吸引力。诗歌成为诗人们的精神信仰。诗歌面前一律平等,诗歌没有性别歧视,诗歌没有贫富之分。
如果了解当代诗歌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知道,有成千上万的热爱诗歌的人们,将满腔热情和大量心血投放到诗歌之上。诗歌就是离他们心灵最近的教堂。因此,在一个经济主导、利益困扰的时代,人们关注一点诗歌,阅读一点诗歌,或许可以更真切地理解这个时代的偏见,或许可以带来意料之外的心灵收获。(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1月21日,有删改)
鉴赏评价
诗歌无论是在旧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人们心灵的一块园地。这是因为它本身对生活、对文化的高度概括,对心灵、对精神的准确反映,使得人们产生广泛共鸣。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共鸣得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散开去。文章由一个现象推及内容与工具关系问题乃至内容的实质性问题,视野可谓阔大。
思考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电视媒体;转型;发展
在信息时代,我国新闻传播平台和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传统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在此形势下,我国地方电视媒体如何适应形势转变,深化改革,探索新闻发展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2]。
1.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相对于报刊、户外媒体、广播、电视而言,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产生的数字媒体形态。新媒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向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媒体服务为目的,以促进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个性化和实现资源共享为主要的发展方向[3]。与传统电视媒体比较,新媒体特点鲜明,具有很多不同之处[4]。
1.1 新闻来源的广泛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记者是新闻报导的主体,大部分情况表现为记者“跑”新闻。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普遍性,广大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借助网络实时关注新闻报导,并发表个人见解,已经由传统的受众而转变为新闻传播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大众媒体的发展模式使新闻创作逐渐由“一对多”向“多对多”模式转变[5]。例如,2011年7月23日,在我国温州发生的动车追尾事件,首先发现新闻事实的就是附近的居民。由居民在第一时间于新浪微博上传相关图片和视频,之后引起媒体和网友的关注。这一模式大大缩短了媒体从获得信息到展开报道的时间,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保证了报道的实效性。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新媒体为传统电视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提供了有效的资源补充。新媒体的发展壮大,逐渐为新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1.2 新闻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在传统电视媒体报道中,新闻节目多是以“导语+视频”的模式呈现,即首先由主持人陈述新闻内容,之后播放记者的采访或者剪辑的视频片段。而新媒体诞生后,由于信息的者、信息来源、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发展,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促进了信息共享的丰富化发展[6]。
1.3 新媒体具有更好的互动性
电台广播在没有任何视觉感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展到今天,与电视节目共存,经久不衰,其奥秘就在于广播节目可以实时连线与听众互动交流,让听众具有始终被陪伴的感觉。而传统的电视节目常常忽视了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产生距离感。新媒体的出现如一剂良药,解决了电视媒体报道的距离感矛盾。
2.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媒体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新闻节目已经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需求,甚至有资深媒体人认为传统电视媒体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7]。目前,我国很多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都经受了新媒体的冲击,呈现出衰弱的趋势,这一情况在地方电视台尤为突出。但如果地方新闻节目能够转变自身传播手段,适应与新媒体共生的状态,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因此,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让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同时也需要电视新闻媒体能够保持时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及时地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工作,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
3.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媒体发展策略
3.1 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新闻节目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将播报新闻作为主要工作任务,认为做好新闻采访以及主持人播报,就圆满完成新闻报道。这样的认识使得观众眼中的新闻节目就是古板和单一,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由此,阻碍了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求新闻节目转变观念,改变主持人主持形式,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最大程度满足观众需求。首先,要创新电视新闻内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品牌。这一方面,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创立的生活帮、小溪办事、拉呱等栏目都是地方媒体可以借鉴的榜样。其次,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包装,形成主持人自己的风格。最后,就是要注重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在质量,以人们新闻乐道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
3.2 加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对立的事物,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亡,二者均有各自的观众群和传播优势。如,电视新闻节目拥有采访权和专业化的制作队伍,设备齐全,可以充分保证节目制作的质量,而新媒体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但是新媒体传播类型的多样性则是传统电视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应当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建立官方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拓新闻节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将有助于传统电视媒体加强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受众范围。
3.3 改革电视节目制作机制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机制是传统电视媒体新闻节目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电视节目制作机制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电视新闻节目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保障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先进性和高效性,为创作优秀新闻节目打好基础;二是要积极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从经济上激励那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员工,以利于节目的长久发展。三是要拓宽节目的来源,加强与县市区电视台的联系,寻找更多的新闻素材。
3.4 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过程中较少关注节目播出后的反馈,缺乏必要的连续性。观众大多数作为被动的接受新闻节目所反映的信息。但反馈是电视新闻节目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新媒体其诞生之初,即作为网民交流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因此,地方电视台可以尝试在部分栏目版块引入串联播报环节。在节目前期制作时,选取来自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的图片和文字加以编辑整理,粘贴到不同主题的模板上。在节目直播的操作过程中,运用ipad与等离子屏幕相联结,主持人根据播讲内容不停切换背景,还可以进行点击、放大、缩小、涂写等简单的直观操作。运用新媒体的辅助手段,把简单的节目内容表现得精致丰富,在视觉上带给观众新鲜感和画面感,时刻带动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节奏与步调,节目结束时,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期获得非常好的收视效果。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给传统电视媒体提出新的课题。地方电视媒体媒体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发展,就需要进行自身节目的改革,做好与新媒体的结合,发挥彼此的优势,进而提升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王大勇.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研究 [J] . 科技传播,2014(14) .
[2]黄建芬.新媒体发展形势下电视节目的发展[J]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5):155-156.
[3]吴云生.论新媒体时代地方台新闻策划[J] . 中国报业, 2015. 06(下):78.
[4] 靖鸣,马丹晨.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谋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 .新闻爱好者,2013(10):72-75.
[5] 贾海涛.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新闻面临的困境与策略[J] .中国市场,2015(19):267-268 .
其实,你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免费的邮箱服务实际上在不断扫描你的邮件,语义匹配,给你显示精准广告。事实上,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包括社交网、购物网站。用户决定使用免费服务,实际就是出卖隐私的过程。在新的移动娱乐时代,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事件1:谷歌眼镜
谷歌虽然离开了中国,但它是邮箱窥私技术的先驱者,至于离开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用户隐私被某些单位掌控。大佬玩的是先人一步,在别人还停留在浏览器窥私的阶段时,谷歌已经在琢磨“可佩带式设备”的主意。谷歌眼镜目前已进入自愿者试戴阶段,它那神奇的互联网增强技术以及未来必然式的可穿戴发展趋势,让人无法拒绝。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如果漂亮妹子的某些部位一眼就被你拍下来上传到微博分享给基友,问题的确不小。在眼睛一动就会被互联网分享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群体中生活?
谷歌应该为其研发一种制约装置,进入装置范围后眼镜的某些功能自动屏蔽。隐私之外,你还要考虑在以下几个生活场景中它带来的一些问题:在某些角度偷拍异性;吃饭时尽情刷微博忽略亲友;大庭广众浏览;变身007街头人肉搜索。
事件2:智能手表
谷歌眼镜所谓分享视野,感觉是蛮酷的,但却涉及到每个人的隐私问题,谁愿意在你的摄像头前晃来晃去?最近异常火热的智能手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苹果iWatch的传闻,智能手表的市场瞬间点燃。除了苹果,还有诺基亚、三星、索尼、摩托罗拉等近10个厂商加入,其中不乏早已量产的产品。这一设备相比智能手机更容易被追踪或许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隐私担忧。我们总在抱怨自己的隐私问题,但只要给抱怨的人提供一个最便宜的“小玩意”――内置GPS、摄像头、WiFi信号,安装安卓、iOS系统的智能手表便可以让我们毫无忌惮地披露出自己生活中最私密的信息。
在“机不离身”的时代,并非只是智能手表这一款产品受到跟踪。而对于一些基于地理定位的LBS服务,如找同伴、商家促销等软服务,暴露隐私的问题你怎么看?
事件3:APP隐私泛滥
智能手机软件将个人隐私、手机通讯录、身份信息等外送,这一点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安卓隐私泄露问题,太多人不懂保护。安装个靠谱的权限管理,各司其职,很容易搞定。当然iOS用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越狱用户尤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2013移动隐私安全报告:1前1400位安卓市场中的应用66.9%在抓取用户隐私,34.5%在进行服务功能并不必需的越界抓取;2短信记录、通话记录、通讯录抓取中越界抓取占61.1%、73%、38%。iOS平台审核相对严格,很多APP因为不符合苹果隐私策略被下架,但越狱之后通过各种源和助手安装的应用就很难说了。而苹果的照片icloud早已成为黑客大玩特玩的黑洞,论坛上早有出售批量包括照片的帐号……
事件4:新媒体社交
“315”之后,免不了各大公关公司的忙碌。根据Altimeter Group的调查报告显示,危机公关重要程度依次为“公司机密泄漏”、“法律诉讼”、“隐私信息的泄漏”。你想定位别人,就得让别人定位你。微信、啪啪是小圈子社交,你分享的都是比较私人的东西。而QQ空间、微博的做法刚好相反。在你用各种社交ADP晒照片,交友,发牢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背后的眼睛可以通过跟踪使用习惯,推测出你的性取向、政治倾向,甚至小学时代的丑照等私人信息。比如豆瓣、人人、微博之类,关于喜好关于加入的群,这些都大量被公开给网站其他用户。如果你越透明,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就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
关键词:公益广告;新媒体;创新
公益广告发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其传达的内容日渐丰富,包含的种类也是千奇百态,涉及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政治以及社会教化等多方面,形式以短小、轻便、喜乐为主,不断推动着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面临改革,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公共意识比较强的传播工具,也不得不面临一场改革。据此,本文进行一些浅显的调查研究,希望能对以后公益广告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1公益广告概论
1.1公益广告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面向社会,针对各种不良风气、现实弊端,通过短小、轻便、喜乐的广告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特殊传播媒介。它旨在引起大众的关注,对其进行善意的引导和指示,最终达到树立新风、纠正不良风气、规范人们各种行为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告宣传。
1.2公益广告的作用
公益广告短小精悍,蕴涵丰富,表现力比较强,传达一种健康理念,为大众的各种行为点亮一盏明灯,下面就具体阐述一下公益广告的作用:第一,以人本关怀为主,联络社会情感。公益广告往往以人为本,关怀人性,将道理和感情寄托在这种媒介上,更加具有传播正能量的意义。例如,在2005年央视播出的一条简短广告——“妈妈,洗脚”,该主题深入人心,教会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效果更加。第二,规范社会道德,传播公益思想。公益广告对于社会道德起着引导作用,可以加强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很多行为。可以说,公益广告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非经济行为,对社会公众具有很强的潜在教育意义,从而推进社会健康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第三,平衡广告信息,协调社会发展。目前,商业广告剧增,占据着很大的市场和关注度,对于公益广告的地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以利益为主的商业广告粗俗、内容浮夸,在不完善的机制背景下更加显得猖狂。虚假广告盛行,信息也因此严重失真,公益广告相比之下更显纯净,充当了一种平衡杆秤,调解信息的失衡,使得各种广告信息的比例得以协调,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新媒体的概述
2.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2新媒体的公益价值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一场风暴,为广告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平台。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广告,在这种契机下更应该脱颖而出,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工艺价值。第一,新媒体时代给公益广告拓宽了发展道路。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公益广告的位置多以报纸、电视为主,比较死板,缺乏活跃性,大众的接受程度也比较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公益广告的成本变低,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如各种网站的充分利用,让大众更容易被公益广告所要传播的正能量所影响。第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新型广告主体的出现。传统广告主体主要包括三种: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而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广告投放形式多样,不再拘泥于政府制作和投放,部分企业和个人参与公益广告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在中国公益广告网站上注册会员即可自由浏览各种公益广告作品,不仅是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等等,还可以自身参与公益广告的和传播,这是公益广告发展的新光景。
3新媒体时代公益广告的创新策略
3.1更改公益广告地点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和电脑的利用率提升,因此公益广告的创新可以紧紧围绕这两种工具展开。可以把公益广告和输入法皮肤、屏幕保护、桌面墙纸、空间装饰、web页面等方面相结合。例如,百度为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所创作的一条公益广告,设定只要该日在百度搜索中输入“2012世界末日”,显示界面会剧烈震动,最后出现地裂,同时飞出一条“2012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拯救地球!拉起手来,让地球重焕光彩”的广告宣传语。这条公益广告就很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和公益宣传进行了结合,通过网民的强大影响力来倡导人们保护环境。这种公益广告的创新行为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播和普及正能量知识,还可以将百度平台和技术运用到未来环保的建设上来。
3.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LED显示屏、触摸屏技术应该被运用到公益广告发展当中来
例如,国外一则禁毒的公益广告就是以LED显示屏为载体,安臵于车站处,画面中,只有一个干枯无头的男人,当人驻足观看的时候,他的面部影像就会被捕捉下来,合成到干枯的躯体上去,让人震惊,从而告诫人们要远离,关爱生命。这种利用互动技术让受众自觉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的广告,才应是中国以后发展所要走的方向,中国公益互动广告的发展也应该借鉴这种模式。此外,在创新方面,中国的公益广告仍要深入思考,创新出符合国情的表现形式。
3.3巧借移动3G技术绑定公益广告
3G是一种新型的庞大通讯系统,是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结合的便捷通讯系统,不仅给社会沟通带来了便利,还能够很便捷地处理各种图像、视频以及音乐,再加上网页的浏览、电子商务等等,都为公益广告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突破口。例如,可以设置公益包,利用短信、彩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公益广告的传播。这种方式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比商业广告更加容易让大众接受。
4结语
如今,公益广告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可忽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指引作用,为公益事业奉献了很大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益广告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局面,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也逐渐扩张。但是,我国公益广告仍然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表现为市场化程度有待发展、政府角色错位、公众参与程度低等等。通过研究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公益广告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新媒体,要在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求一条适合公益广告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艺娜,郭磊,李海燕.电视媒体中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0(5).
[2]袁文艺.企业形象塑造中的公益广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9).[3]汤劲.我国网络公益广告发展趋势探讨[J].新闻界,2006(3).
[4]张伟,张寅,王俊宝.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研究[J].新闻传播,2010(10).
融媒体时代的新特质
融媒体时代前夜,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的,比如电视主要是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纸主要是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则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融媒体时代则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这种融媒体的大趋势,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者是固守先前平台,走小众化路线,不在乎版图缩小,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
融媒体时代除了媒体机构呈现出多介质的融合态势,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其重要特征。先前,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新闻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借新技术手段能够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做为先前的受众,融媒体时代,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他们还能多路径的“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在多个层面展开,体现在“产品创新、渠道开拓、用户管理、形象管理”多个方面。首先,产品创新有两个着眼点,即新闻产品必须要包含“多种意媒”元素,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此外,新闻产品还包含两个来源,即传统信源与民间信源。
其次,渠道开拓。是指新闻产品的投放将在多个渠道展开,不仅仅局限于先前的单介质,一条新闻稿件除了“跨介质”(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
第三、用户管理,这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wEB2.0的核心在于运营人,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营运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
最后,形象管理。传播机构“多介质”的特点使得形象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媒介形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输出什么样的形象碎片、制造什么样的形象话题、建构何种形象目标,这些都是媒介竞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内容生产流程再造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做出-二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UGC如何上浮的问题,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除了传统信源外,来自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一个新的模式这样展开,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做为专业的媒体机构而言,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
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在空间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然,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比如选择是在广播上还是在报纸上)还是几种媒体形式(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呈现的方式,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整个情形,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
如何使先前的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这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新闻机构在硬件配备上已走在前端,比如说为所有记者配备了多媒体化的采写设备: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从而使得媒介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的需求以及网站和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新闻采写的多媒体化是从起点上掀起了融媒体的新闻融合生产,但从“单介质”的采写部队向“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平移需要时间,因此,过渡期最佳的策略还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融合,提高新闻采写的行动力与呈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