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了《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以后,我非常想去金华双龙洞,刚好爸爸、妈妈要去金华的,我便央求他们带我去。
3月6日,我们冒着雨,开车沿着盘曲而上的公路来到了双龙洞。我们兴冲冲地买了票,来到了双龙洞口,却被告知由于雨太大了,洞被水淹了,不能乘着小船入洞。我有点失望,但我们还是走山路去冰壶洞,到半山腰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赶紧躲进亭子里。这时我看见树木好像浸在牛奶里一样浓浓的白雾里,真是“人在雾中游”。雨稍小了,我们继续登上山顶,来到了冰壶洞。还没入洞,我就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导游进入洞内,走了几步,就看见一条大瀑布从天而降,使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听导游说,这是她在这上班以来,看见过的最大的瀑布。
出了双龙洞,我们又来到了桃源洞。桃源洞的景色真美呀,美得令人感到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洞里石钟乳从洞顶上挂下来,仿佛要掉下来一样。有些石笋从地上冒出来,形状千奇百怪,让人忍不住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次来双龙洞,虽然没体验到乘小船入洞的感受,但我看到了从天而降的瀑布和千奇百怪的石钟乳和石笋,也算不枉此行,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双龙洞。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遇到这样的课文,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以及画面,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中不断能够激活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耳目一新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对桂林山水了解较少的学生先从感官上认识桂林山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让课文由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视频。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高效语文课堂上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就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改变过去单纯凭借教师的口传身授所带给学生的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能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重点出示教学重点,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把握。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百度地图查看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双龙洞有个最初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训练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有效把握教学重点,然后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个文本的认知。
三、拓宽课堂,孕育美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高效掌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拓展,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多媒体技术是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充分延展了原来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所带给学生的单调的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74-01
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性的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预习的检测,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是他们没有掌握的。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确定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学习时间。
一、目标领航,编好预习提纲
预习题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编制。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课时要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大多是认识生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预习题的编制通常要从认读生字和疏通课文入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第一课时预习题:1.学习并掌握六个一类字的音和形,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查字典,理解“突兀森郁”的意思;弄清多音字“系”在文中的读音;读准文中的儿化音。3.熟读课文,能够正确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生在课前弄清生字的含义,理清课文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第二课时的预习作业则需要从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编制。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题:1.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描写游览的各个景点?这两个预习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笔者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课堂预习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引领,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要有的放矢,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认读词语,在朗读课文时把握重点,这样学生才能把预习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理结构、赏好词好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体悟后,教师接着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给文章划分段落,从而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人物情感两方面去体验文章的内涵。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预习题:1.霍金是物理天才、“宇宙之王”,他在物理科学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面对女记者充满悲悯的提问,霍金有什么样的反应?2.体会文中“悲悯、顶礼膜拜、神秘莫测、唐突、景仰”等词语意思,选其中两个词语造句。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霍金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这样的习题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工具书,辅助文本阅读。工具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新字、生词,最重要的是,一些新字、新词的注音、写法、意思如果由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其效果并不佳,相反,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字典、词典后,在一些新字、新词的注音、写法上比起教师的直接讲授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麋鹿》一课的生字词比较多,在教学“麋鹿、遁入、雌鹿、跋涉、悄然无声、撰文、杀戮、公爵、颠沛流离、厄运”等生字词前,教师要能引导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含义,这样有助于课堂顺利进入文本教学。
最后,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给他们做标记的方法,如圈点、勾画等。笔者这样指导学生: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 ”,在旁边标上自己的见解;在重要句子下面划“ ”;疑问处加“?”;大段前标“一、二、三”;自然段前标“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等。对于预习中的疑惑,学生用规范的预习符号标注出来,不仅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益的提高,还能够强化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鼓励表达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多让学生讲,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我们也常常会被学生大胆的想象力、独到的见解、睿智的语言所折服,并从中领悟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使学生越说越会说,越想说,越爱说,越自信,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教《三亚落日》时我是这样做的:师:作者眼里的三亚落日像什么呢?请自学后完成填空。三亚的落日一会像____,一会像____,一会像____。师:请把你最喜欢的一种找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后在班上交流。生1:我喜欢像孩童的落日,因为他跟我们现在一样,快乐、顽皮、可爱、活泼。师:不错,抓住了像孩童一样的落日特点!生2:我觉得像乡下的野孩子,玩了一天,临下山时,还野劲十足。生3:我觉得像冬天里的小姑娘,有点害羞,涨红了小脸,正低着头摆弄自己火红的蝴蝶结呢!生4:我认为像一位纯真稚气的儿童。在告别白天时还把最美丽的色彩留在人间,装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生5:我喜欢像跳水运动员的落日,动作敏捷、姿势优美。师:能说具体些吗?生5:“轻快、敏捷的弹跳”,看出他动作的敏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看出他姿势优美;“向人们道了‘再见”’,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生6:从夕阳人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说明他跳水技术高超。师:是啊!他入水时体态轻盈,飘然而下。你能把他高超的技术和轻盈的表现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听着学生个性特点鲜明、有丰富想象力的理解和表述,老师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呢!
二、引导体验
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多讲的教学方式,正是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能激发他们对操作活动的兴趣,把书本内容生动化,使语文学习更加形象。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图,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学生先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再动手画景点游览图,然后介绍景点。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了解了作者构思的严谨巧妙,介绍时就语气自然从容,仿佛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有的学生把课外积累的语句用到了课堂学习中,使学习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既增强了记忆,又巩固了学习效果。
三、媒体辅助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和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我让学生寻找天游峰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以突出登天游峰的艰难与辛苦。这样不仅可以感染学生,而且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四、巧设悬念
一、品文析句,学习表达的基本方法
1.品文意,抓关键词语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准。比如六年级的《半截蜡烛》一课,其中有一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为下文更紧急情况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着力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精准的表达。
2.悟文情,抓表现形式
好文章的作者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力求完美地表达,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夹竹桃》这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毋容置疑,文章是写夹竹桃的,但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却足足写了与之看似毫无关系的另外14种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季老先生这种衬托对比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我在学完描写夹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请学生质疑。果然有学生问道:“课文明白着是写夹竹桃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另外的花,增加一个毫无意义的第3自然段呢?”这位学生一提出问题,立即招来了不少的反对意见:“如果没有第3自然段来写其他的花,怎么能够衬托出第4自然段中夹竹桃花期长和韧性可贵呢?”甚至有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释疑:“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为的就是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坚强不屈吗?本文当然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在争论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情感的适切方式,言语能力的建构在相互争鸣中得到发展、提升。
3.析文趣,抓篇章结构
作者选用不同特点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讲究的。比如三年级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是学生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关键,抓住这一典型的结构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而《花瓣飘香》一课的提示语很有特色,有时在前,有时在中间或者后面,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特点的老师就会充分关注这一方面,进行独特有效的训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类比,不断强化,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提示语的用法。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篇章结构的引领,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剖析语言文字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合适的表达之法。
二、扶放结合,尝试表达的基本形式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的锤打,言语能力的建构也不例外。成功的读写结合,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付诸实践的重要路径。
1.模仿式表达
学生的表达,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木兰从军》课后有一道练习: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木兰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学习课文中木兰“想”的语言:“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以及“做”的语言:“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样一个读写训练的设计,既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解了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又让学生逐步学会了运用文本语言合理规范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方法。
2.迁移式表达
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叶圣陶爷爷写金华双龙洞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写一写身边的特色景点,一方面抓住景点的特点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另一方面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学生以后在写参观类、游览类的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见闻加感受的表达形式了。
3.创造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