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于忧患死于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第1篇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第2篇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然而纤系的根茎却经不住风雨的考验;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处境恶劣,却以盘根错节牢牢攀住山岩,努力从缝隙中吸取养料,长成一片蓊绿,成就生命的尊严。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在忧愁与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因为不发展而慢慢衰亡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第3篇

生①于患,死②于安乐。

【注释】

①生:生存。 ②死:消亡,衰败。

【译文】

困苦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消极萎靡。

【赏析】

“生于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一观点是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仁”与“礼”的儒学主张时所提出的。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这句话被无数次地验证,成为人们用来警示自己的至理名言。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向一口煮沸的锅中,人们本以为它一定会葬身锅中,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就在濒临死亡的一瞬间,它竟奋力一跃,跳了出来。实验者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清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随着水温不断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已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最终命丧锅中。为什么两只青蛙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有非常强的患意识,而后者却因为丧失警惕而丢了性命。

相信不少同学都喜欢喝可乐吧!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是“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患意识,微软才能够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患意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老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知道,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患才是打磨人的砺石。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虽然不是君王将相,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也不得不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第4篇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主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观欣赏过程,更是一种学习个体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言文的意境中,从中感受文章的丰富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怀,并通过情感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彩。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既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径,也是再现文章主旨的有效手段,还是对理解效果进行反馈的具体手段。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借助于多种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建立起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这样,形式多样并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内涵,拉近现代中学生与洗尽铅华的文言文间的认知距离。让初中生在朗读中真正的去品味那幽幽书香,浸润千年的风华。

二、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是现代教学所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多讲;也有的学生以参考书作为拐杖,不肯动脑。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之大忌。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知道,“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笔者在教《〈孟子〉二章》时,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接着自读注释,利用学生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料和课文注释扫清语言障碍,感受文章内容。老师适时适当加以点拨并提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在自学本文时可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如两章短论各有什么特色,中心怎么突出?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归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讲民心向背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章的论证方式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能自行归纳前一章是将中心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先举事例,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通过两章对比,学生更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倡“学生自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特别是文言文,自主学习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因学生基础而定,有时也应该加以必要的讲解。

(二)走出学习误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距离较大,比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学习误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学生灌输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美的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而不仅仅单纯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故事性强、有注释的文言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文言文。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随后,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要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老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范文第5篇

1、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2、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3、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6、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7、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文天祥

8、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9、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10、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11、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14、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1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17、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18、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19、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2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2、平生铁面心,忘家思报国。——陆游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4、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5、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2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27、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28、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2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1、丈夫所至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3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3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3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35、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36、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37、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38、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9、爱国如饥渴——班固

40、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41、盛世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42、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43、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5、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4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7、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48、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49、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5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5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52、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5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5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5、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5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7、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5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59、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60、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61、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c

6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与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大江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日报社

南腔北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