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前准备;激活思维;课后作业;深刻反思
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是兼顾学生知识的汲取、情感的融合、个性的张扬、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探索与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课前充分准备是前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课堂高效,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有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想三年级的学生很难读懂。然而,这位老师在上课时,学生表现很好,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朗读生字词语,能够动情地朗读古诗,比较快速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试想,如果课前不认真预习课文,上课时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二、优化教学过程,课中激活思维是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倍功半。例如,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师生共同学自然都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都是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的,我先让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后再勾画,交流汇报。再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几小节。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了方法。
三、设计精练的课后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巩固拓展性的作业非常必要。如学习了《卡罗纳》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爱的教育》,同时我还重视课外阅读,推荐他们阅读著名的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等,督促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摘抄到自己的“采蜜本”上,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
四、课后深刻反思是提高自己的动力
上完每节课,教师都要把所思、所想简单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如《日月潭》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文中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提出来。
2.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发觉第二个问题稍难了,后来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改为:课文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这些景色美吗?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拓展与积累,加强反思,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高效课堂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准确 全面性 创意性 多样性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即时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自如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即时评价。有时候因为不当地使用或误用评价,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逐渐衰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对课堂即时评价的困惑
(一)评价缺乏,语言单调。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许多优秀教师饱含真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往往可以激励学生。但在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中,常常听到机械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厉害!”……可以看出老师缺乏感情,甚至言过其实,缺乏对内容实质性的评价。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给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教师评价过分注重形式,且形式单一。发现不少老师采用了掌声,如总评价“棒,棒,棒,你真棒!”等模式化语言和加分等的外部奖励方法。采用这些办法促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本是不可非议的,但在一节课中,教师不停地给“掌声”和“加分”,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恐怕就不是学习内容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
(三)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正视学生的错误。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这种展性评价。但是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孩子,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教给他们怎么做,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发展。但是有的老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上瘾;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无动于衷,更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二、对课堂即时评价的建议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似油,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的天地,“成长”的乐土。孙双金老师的即时评价似一首优美的长诗,语言幽默、灵活、优美,让学生如沐春风;虞大明老师的即时评价简短利落、生动、诙谐,如同一部轻松的短剧,孩子们总是笑盈盈的;于永正老师的肢体语言辅助评价,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头,摸摸孩子的后脑勺,或满意地点头,认可地微笑,激动地握手,学生一脸的灿烂……然而,现实中像这样其乐融融的“对话”课堂简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相持课堂”,在对文本的探究时,师生的共同语言不多,表现在学生正襟危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对老师的提问都不轻意出手;而老师呢?面对学生观望,一脸的不满意,甚至停下来训几句,可学生还是岿然不动?生不悦,师亦不快!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索然无味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学生激情的四射呢?层层反思之后,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内容的偏废、即时评价方式的单一、即时评价语言的粗俗是造成“对话”不能行云流水的罪魁祸首?因此,我觉得应该从即时评价方式多样性、即时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即时评价的肯定与否定、即时评价语言的创意性方面的优化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倡导即时评价的方式多样性。一提起即时评价,我们自然把它与“话语”连在一起。的确,“话语”是我们传统评价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可如果把即时评价与话语划上等号,那就有点“偏食”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咧开嘴角的微笑、一朵小红花、一张祝福的卡片等都是评价家族的成员,且在某些时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呢!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运用多样的评价形式为课堂增色添彩。
1、肢体语言: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我常采用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头、摸摸学生的后脑,或满意的微笑、认可地点头,激动地握手等肢体语言。这种声色的搭档,让即时评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肢体语言的表扬既不会造成教学语言的琐碎,又不会打断教学思路,而且有助于增进情感交流,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物质手段:在一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中,一位老师以春姑姑的礼物作为课堂即时评价的手段。当学生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的,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春姑娘的礼物--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等。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享受,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活泼。
(二)呼唤即时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嗯,这句子你理解得很有深度。”“哟,你已经学会用查字典来学会生字了”……听听,我们习惯于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但我们只要一分析就会发现,像这样的即时评价关注的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习得的评价。那么即时的评价的内容仅限于此吗?《新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习以为常的评价内容作“扩展”运动,让它“有容”乃大。
1.学习态度的评价: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学生都把“两、雨”都写正确了。我的即时评价:“这两个字长得这么像,你们都没有弄错、写错,真是火眼金晴。”
2.学生间合作的评价:在教学《一株紫丁香》的生字时,我让第一大组的学生开“火车双轨”。我的即时评价:“哇!由于你们组内同学合作亲密无间,才使得你们这列火车开得响亮、快速,顺利到达终点。”学生们都在悄悄地摆“V”行手势,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3.学习兴趣的评价:学生找来了许多其中含有数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我的即时评价:“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你课外一定化了很多时间进行查找吧!”学生兴奋地点点头,为老师的认同也更加专心。
4.学生情感的评价: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正当我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有一名学生突然叫了起来:“老师,我的牙齿掉了,流血了!”我的评价是:“哇!恭喜你长大了!换牙齿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之一。不用怕!快去用水漱漱口,然后把牙齿好好保存好,拿回家给妈妈看,证明你长大了。”学生经我这么一说,也不害怕了,更流露出了一副骄傲的表情。
(三)关注即时评价的肯定与否定。“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至上”等观点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密布教育这块园地。在强调学生个性张扬,教师对学生尊重的今天,有些老师向学生传递的是雪片般的肯定评价,有意无意地回避否定的评价。肯定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定评价难道一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肯定与否定是一体的两面,缺失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妥当的。即时评价中我们要倡导多肯定,但不排斥否定。肯定时,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否定时,让学生看到改进的道路在何方。
1、肯定中引导:“棒棒棒!你真棒!”“嘿!你蛮有个性的!”这种全盘肯定的赏识评价,偶尔为之确能给学生激励。但是抱着当“令箭”使用,而不着边际地戴高帽,课堂一味地表面表扬,学生反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不深究的坏习惯。有一学生把探求的“触角”伸向了标点符号。我的即时评价是:“你从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作者这种赞美之情,真是不一般!对,标点符号也是文章的一分子,通过它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因此赏识评价时应不忘引导,让学生明白:好,好在哪里?以为将来继承与发扬。
2、否定中明理:课堂即时评价肯定为主,但不排斥否定。只讲肯定不讲否定,那是对即时评价异化,这种谈否定色变的是不可取的,否定与肯定在学生的发展中同样是重要的。在教学《称赞》一课时,一男生朗读时比较平淡。孙双金老师的即时评价是:“可惜,我并没有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小刺猬的称赞。”(教师激情示范)否定中会让学生看到差距,找到差距而后避短,这不是一种进步吗?
(四)力求即时评价语言的创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学的语言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师的武器,尤其是语文教师。巧妙的语言是磁石,让学生沉沉地陶醉于课堂,放飞自己的想像。那么在即时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1.准确真诚的情感评价。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成绩或存在的问题。
有位教师执教《日月潭》一课,一位女生在美美地朗读了描写“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后,教师真诚地评价道:“真的非常感谢你,通过你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雨中的日月潭。”那位女生带着幸福、满足的微笑坐下了。那节课她主动朗读了三次,而且她的激情也感染了其他学生。一堂课在学生的生动朗读和对文章内容、语言的品赏中圆满结束。
2、真诚形象的语言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地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如“××同学,我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起!”(师竖起大拇指)“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用“真心”的评价语,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之对学习失去信心。
高尔基说:“我可断言,同小孩讲话,必须要有趣味性”。语文课堂姓“语”,因此教师的即时评价应该摆脱枯燥乏味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的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的朗读舒缓优美时,“嗯,你的朗读真如涓涓细流,悠长而缠绵!”;学生的朗读高度激昂时,“啊!真是钱塘江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形象化的即时评价,正适合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技能,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
3、幽默风趣的快乐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幽默的课堂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幽默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笑着接纳,且印象深刻。教师的幽默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解除尴尬的气氛,课堂中的幽默气氛则能令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五)发掘即时评价的差异。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恰当把握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对象,把爱、关怀、期待蕴含在评价中,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需求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发展的、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唤起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当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强化递进愿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如有的学生天性胆小,回答问题声音很轻,很少主动举手,可以把大胆发言作为主要的评价目标。这样具有个性特征的灵活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让我们教师成为淅淅沥沥的春雨,优化自己的课堂即时评价,释放自己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幼芽饱胀起来,抽出嫩叶,从而让我们的语文园地万紫千红吧!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渗透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渗透运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运用科学发展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告诫人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次演讲中别出心裁地带了一只大公鸡,先生先把公鸡放在桌上,然后一只手掏出一把米,另一只手将鸡头按在米上,想让鸡吃,可是鸡却毫不领情,身子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怎么也不肯吃。为了让鸡吃米,先生把鸡的嘴掰开,将米硬往鸡嘴里塞。结果怎样呢?公鸡是一个劲儿地挣扎,头奋力左右摇晃,就是不肯吃。怎么做才会让它乖乖吃米呢?先生停顿片刻,松开手,轻轻后退几步。观众惊讶地看到刚才还在死命反抗的公鸡竟然主动地吃起米来,吃得还蛮香的。此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台下一时掌声雷动,大家都为先生的精彩开场白叫好。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将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尊重学生,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以从“三个尊重”着手:
1.尊重学生的时间。2010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现代教育远程培训,期间听了崔其升校长关于“杜郎口教学模式” 的报告,启发很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成功其实道理很简单,可以归结成四个字——“尊重学生”。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45分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35分钟完全是学生的。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活泼自由地展示自己,他们自由地阅读、自由地交流讨论,甚至可以随意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成了时间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点拨者、辅导者,像一片“绿叶”,忠诚地映衬着“红花”。诚然,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获得的却“多”了。
2.尊重学生的回答。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特点,致使它的很多问题具有倾向性,在这里,是与非,美与丑似乎是泾渭分明的。有的时候,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等局限,导致问题思考不全面,甚至还很偏激,此时教师不能匆忙下结论,而要在肯定学生回答闪光点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全面合理的答案。尊重学生的回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3.尊重学生的活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简单化、形式化、说教化,显得“假、大、空”,很难让学生信服。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生活的学问,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安排学生更多的活动,如在教学开始来一段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时事播报”,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小组活动法、情景分析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的体验、感悟、思考、探究,让思品教学摘下道德说教的死板面具,让教学“活动”起来。
二、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融合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授“”时,我们可以开展“你一言、我一语”活动,让学生介绍一下台湾的历史:三国吴王孙权派一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郑成功,签订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次大战后台湾回归中国等等;分享台湾的人文地理:“水果王国”“蝴蝶王国”“海洋生物牧场”的美称,媲美欧洲广裘花景的金针花海,还有的奇珍,日月潭的秀丽,高雄的弯弯爱河等;了解我国解决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的方针、“一个中国”的原则、“四个绝不”的立场;认识有关台湾的法律:《国家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步入了台湾博物馆,获得了关于台湾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三、坚持协调发展,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相融合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中考学科,很多科任教师关心的可能还是它的“分数”,即知识教学,而对它的“德育”本质相反却关注不够,致使有的学生嘴上一套是一套,可是手上却不愿做、不屑做、不敢做,“知”与“行”分离。这显然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目的。关心学生的“做人”,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好好做人”,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身边的人、事说起,寻找身边的英雄。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如中国优秀村官普发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张正祥、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人生新乐章的李春梅等等,作为大理人,我们对他们再熟悉不过,而这样的“英雄”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感动。知识迁移,让我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做知识的主人。
四、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长远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思想品德教学同样不能忽略人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可能,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帮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者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学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科学发展观思想博大精深,身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悟、大胆实践,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任常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一、引出问题,激发实践需要
(课件展示台湾风光图片:台湾故宫、镇宫大白菜、101大楼、阿里山、日月潭)
师:没有去过台湾的同学请举手。
师:想去吗?我刚刚去过台湾,去之前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书《畅游台湾》 ,里面这样介绍台湾。(课件出示:台湾本岛南北纵长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看了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台湾有多大?
生2:台湾是什么形状?
生3:台湾这么辽阔,人口可以住多少?
师:是呀,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刚才有同学提出台湾长什么样?(板书)就看这三个数据,你能不能说一说台湾长什么样子?
生:我觉得台湾有可能特别长,因为南北纵长有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只有144千米,长长瘦瘦的,像一条带子一样。
师:嗯,肯定不是圆,如果是圆,南北长东西宽应该一样。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椭圆形的。
师:能不能用这三个数据来说明。还是觉着这数据不够明确,怎么去处理,有些困难?这三个数据是395千米、144千米和1139千米【板书:(400+150)×2=1100(千米)】。这是我当时看到这三个数据后,写下来的式子。你看了这个式子有什么想法?
生:因为纵长395千米和宽度144千米,好像是在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哦!长加宽的和乘2,想一想,台湾可能长什么样?
生:长方形。
师:在这一式子里,我们把395看成400,把144看作150,这样估算出来的1100千米应该比台湾实际的周长要……
生:要多了。
师:对!台湾的海岸线实际上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你再来说说台湾长什么样?
生:我觉着台湾它不是一个规则的图形。只是在原来长方形的基础上多一些。
生:它可能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师:它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生:多一些坑坑洼洼,弯弯曲曲。
【赏析】对于台湾,绝大部分学生听说过甚至去过,但对于台湾岛的形状却都不太清楚。华老师恰当选择有关台湾的风光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提出了“台湾有多大?”“台湾是什么形状?”“台湾这么辽阔,人口可以住多少?”等问题,让问题生成于学习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求,学生有了“长长瘦瘦的,像一条带子一样。”“ 是椭圆形的。”“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周边)多一些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等初步感觉。在此也综合运用了周长的知识和估算的技能,迈出了数形结合的第一步,可谓是亮点初闪。
二、四画台湾,实现数形结合
(一)一画台湾,初成雏形
师: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台湾长什么样?你想怎么画?
生:先画一个长方形。
师:画多大的一个长方形?长画4厘米宽画1.5厘米,或者长画8厘米宽画3厘米。想一想,你想怎么画。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下面请金昊辰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见图1)
生:我觉着这个图形非常不规则。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觉得台湾长得就这样。因为不是比长方形的周长还多了一些吗?
生:我觉得他画错了,宽度144千米,说明不应超过150千米。
师:刚才我们六(5)班同学评价同学作品的时候非常好。先肯定作品的优点,再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下面我们请方格同学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哪位同学来评价这幅作品?(见图2)
生:感觉这样的弯曲比原来的还要短,
师:为什么说短了?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斜的边比这两条边要短些。
师:为什么说短了?
生:因为斜边的边应该比这两条线要短些。
师:这好像是没学过数学的人讲的话。
生:以前学过,现在忘了。
师:哈哈!非常诚实的孩子。谁能帮她解释?
生:实际周长要比长方形周长长,而椭圆的周长要比长方形周长短,椭圆应该有许多弯曲,所以不对。
师:你说得很对,但是你没有回答刚才男生的话题,为什么弯曲的一定要比两条边短些?
生:其实我原先想改的,但是黑笔改不了。就拿这条斜边来说,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直角三角形,而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要大于斜边的长度,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要大于椭圆的周长。(掌声响起)
师:孩子们,你们慢了,掌声早该响起,人家方格同学自己画的,自己反思。刚才她用上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下面请周亦r展示作品(见图3),看了周亦r的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长了。
师:先别说人家不好的地方,说说好的。你看作品南北纵长,东西宽度都符合要求,她画的海岸线长度肯定要比长方形周长长,不过是不是太长了些。孩子们,通过刚才这么一交流,我们要在长方形中画出台湾什么样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不是随便画的,应该有思考。画的时候必须注意什么?
生:南北、东西线不能超出长方形。
生:台湾的弧线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控制好。
(二)二画台湾,画出数感
师:好!现在就请你在第2个长方形中,再画一个台湾的样子,这次争取能把你对数的感觉画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同桌交流后集中反馈。
师:下面请朱晨乐同学来展示作品(见图4),现在看了她的作品,我觉得不能只看一幅,应该先看刚开始的一幅,再看现在画的一幅,觉得怎么样?
生:有进步!
师:对,老师也觉得进步很明显,刚刚我们展示的一些不完善的作品,其实每一个不完善的作品都是一个提示或指引,让我们前进一步。刚才有同学问台湾的面积多大(课件出示: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看完这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师:有同学在说400×150=60000平方千米(板书)刚才台湾的面积是多少?(3.6万平方千米)而我们算出来是6万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
生:台湾有很多地方不是凸出来的而是凹进去的。
师:是不是这么一想,台湾原来长得很瘦小,不是很饱满。台湾的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生1:大约二分之一左右。
生2:五分之三。
(三)三画台湾,提高要求
师:对,或者说大约60%。是不是现在又想画了,琢磨一下怎么画,在第3个长方形中画出台湾的样子。
师:我发现有同学没有动笔,而是在思考,非常好。刚才我们有体验了,台湾的样子那不是随便就能画的。
师:现在我们还是很期待着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我们先来看金乐的作品(见图5),看了金乐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
生1:南北距离没到400千米,看起来面积像五分之三,但长度不够,画得不对。
生2:这椭圆的周长明显要比长方形小。
师:考虑周长短了,现在请金乐自己来说说,刚才你考虑了什么?没考虑什么?
生:我只考虑了面积,没有考虑周长和南北长度。
师:我们再来看看吴帆的作品。(见图6)
师:我知道你们笑什么了,是台湾长得吓人了。谁来评价吴帆同学的作品。
生:画得挺好的
师:是不是发现吴帆考虑挺周到的,考虑了好几个地方?
生:南北、东西长度,周长、面积都考虑了。
师:哎,我发现他南北还留了一点,挺细致的孩子。只是好像周长稍微长了些。
图5 图6
(四)四画台湾,接近真实
师:如果让同学们再画一个,这次你觉得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第四次画台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吴帆同学的作品(见图7),感觉现在怎么样?南北?东西?周长?面积?想不想知道台湾究竟长什么样?
生:想。
师:(出示图8)是不是觉得很像?孩子们看着自己画的台湾的样子,然后比较台湾实际的样子。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做事情往往不会一步到位,只要不断调整,就会走向完美。
图7 图8
【赏析】华老师在课上为学生提供简单又合适的学习材料――4厘米长、1.5厘米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在长方形里面四画台湾岛,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亮点纷呈。
一是学生尝试在先,展示师生评价在后。每一次画台湾,华老师总是让全体学生先在练习纸上,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材料和前一阶段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尝试着画,并重点展示了7位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接着让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学生有了自主实践过程的真实体验,能自然而然地说出对同伴或自己的作品的感觉,并不断地修正,使画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台湾岛的样子,而教师则在一旁巧妙点拨。整个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正确的师生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是教师逐步提高要求,提供必要数据,实现数形结合。二画台湾以后,华老师补充出示了台湾的面积,并提问“看完这条信息,你想到什么?”在有学生说出400×150=60000(平方千米)时,华老师又问:“刚才台湾的面积是多少?(3.6万平方千米)而我们算出来的是6万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思维的关键节点上,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提问、追问和提供数学信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比较完满地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是学生通过反思修正,台湾形状越来越逼真。在每一次学生画台湾后,华老师都会为学生提供自主反思的机会。如一画台湾后,华老师提出:“为什么弯曲的一定要比两条边短些?”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自主整理、唤醒旧知,运用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要大于斜边的长度”的相关知识。又如二画台湾后,华老师运用对比,引导学生反思:“下面请朱晨乐同学来展示作品,现在看了她的作品,我觉得不能只看一幅,应该先看刚开始的一幅,再看现在画的一幅,觉得怎么样?”“现在请金乐自己来说说,刚才你考虑了什么?没考虑什么?”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纵横对比、评价修正,对台湾岛长什么样的概念由模糊逐渐清晰,数感――长方形周长、面积数据在具体情境中的感觉,也越来越明确,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丰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随之凸显。
三、画后提炼,提炼思想方法
(多媒体讲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小故事)
师: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1:考虑事情的时候要周到。
生2:做一切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
生3:凡事都要递进,多考虑一些因素。
生4:不只是脑子里想,还要去实践。
师:是不是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面积可大可小?一个图形的周长、面积确定后,它的形状确定了吗?也就是根据刚才的四个数据,是不是一定能画出台湾的样子?
众生摇头。
师:为什么?能不能举例子说一说?(课件出示图9)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齐:(指①)面积变了,周长不变;(指②)面积不变,周长变了;(指③)面积一样,周长一样,形状不一样。
师:其实这种方法就是――举个反例。说明一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确定后,它的形状是不确定的,那也就是说,根据刚才的四个数据,是不是一定能够画出台湾的样子?
生:不一定。
师:对,只是可能画出台湾的样子。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既然我们发现台湾长得什么样,台湾的面积不是长乘宽,那么台湾的面积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地球上的台湾又是怎么变成地图上的台湾的呢?是不是还有很多很多问题?送你一句话:发现问题即是收获。
【赏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华老师不是为了画台湾而画台湾,而是在学生四画台湾,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倾听科学家的小故事、观察方格图周长、面积的变化等学习材料,把四画台湾的实践经历与感悟进行数学化抽象,及时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教师的材料合适、点拨及时,学生果然有了“做一切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只是脑子里想,还要去实践。”等真实又贴切的感悟,学生的思考水到渠成、渐入佳境!华老师又以“发现问题即是收获”的经典语句结束全课,升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