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体制 会计模式 经济基础环境

会计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具体指特定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其中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形成起到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然而经济基础环境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包括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经济管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内容。本文从经济基础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进行分类比较,以期为我国会计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

一、会计模式的界定分类比较分析

(一)会计模式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会计模式的概念及内容进行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会计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其内容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可以包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会计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常勋等,1999)。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由于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原则、会计制度以及由此决定会计方法、程序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杨纪琬、娄尔行,1991)。会计模式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工作如何管理、如何运作的方式,是对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会计实践活动本质特征的基本概括,它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综合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朱小平,2003)。会计模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工作标准形态(于玉林,1994)。笔者认为,会计模式是指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特征的综合性概括和描述,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层面。理论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立法、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实务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职业修养等。不同会计模式下的相同要素存在差异,应对其进行分类比较研究。

(二)会计模式分类当前理论界对会计模式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会计模式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管理体制)划分、按会计活动的基本目标划分、按会计活动的构成要素划分、按会计活动的历史时期划分等。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并具有不同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大致分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代表国家和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按照各国具体市场经济体制类型的不同,可将会计模式相应地分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三)会计模式理论层面的比较分析理论层面主要因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立法、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目标是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因此,会计目标往往作为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然而会计目标在很大程度受会计环境特别是经济基础环境的影响。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比较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都确立了明确的会计目标,即通常以维护私人或企业利益为主要目标,这是与其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目标也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会计目标研究和建设取得的重要进步,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日趋成熟,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日益紧密。

(2)会计法规是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一国会计立法的完善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体制的发展程度。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立法比较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法规相对比较完备。多数国家的会计立法受本国商法、公司法或者证券法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商业法典从整体上规范和约束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使得我国的会计法规缺乏完备的立法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企业有关的经济活动也日益繁杂多变。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经济业务,会计法规必须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及内容反映了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才能保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的必然介入以保证其权威性外,还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适当介入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准则比较如(表4)所示。从(表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都有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介入,保证了其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权威性,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和遵守,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比较如(表5)所示。从(表5)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阶段,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属于一般原则的一部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等原则。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一般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代之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作为基本准则中独立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与我国会计目标的变化相适应而做出的调整。新准则的规定是对原基本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明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会计模式实务层面比较分析实务层面主要因素包括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

(1)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同会计模式下财务报告内容的比较如(表6)所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会计目标明确合理,因此其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完备和详尽。虽然法国和德国的会计目标

不尽相同,但其财务报告均着重体现真实和公允的原则,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或企业的利益。日本会计受德国会计和美国会计的共同影响,财务报告不但要为维护私人利益服务,而且还要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经济信息。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够完备,且主要以资金管理为导向。财务报告的提供着眼于国家宏观管理,强调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注重受托关系和经管责任,忽视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供服务。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一变化决定了我国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表明我国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2)有关不同会计模式下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的比较笔者依据美国会计学家弗雷德里克・D.S.乔伊等人采用的比较方式,选取不同会计模式下的重要会计实务事项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实务中重要事项的处理基本与国际接轨,但许多事项的处理方式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加以规定,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融资租赁的处理方式等。但随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许多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正在发生变化,如资产计价的历史成本原则正受到公允价值原则的冲击。因此,我国在完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任务之后,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为实现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作出一定的贡献。

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微观基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化和生态化,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市场,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体制创新 可持续发展

目前,由于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逐步普及,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日益深刻的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股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影响,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按照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建设。然而,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内涵有一个先天的重大缺陷,即传统的市场机制在大多数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失灵”,致使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它难以奏效的领域,扭曲了追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的有机统一,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人类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市场经济进行体制创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利益导向、供求变动、价格涨跌优胜劣汰及风险约束的连锁互动,作用于各经济主体,规范其经济行为,并在客观上促使参与经济活动的各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转趋于有序和高效,从而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掩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调、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酷现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会内生出非持续性的、非生态化的经济增长。

从市场经济本身来看,存在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意指维持合乎需要的活动或停止不合需要的活动,其价格――市场制度偏离理想化状态,致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出现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这样兼具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市场特征与公益特征的事物,必然存在市场失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危害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当前发展、以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以剥夺他人的发展资源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发展,必然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和协调的经济关系从而内生出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微观层次上,微观主体的“经济人”本能往往导致了他们只追求自身和“小集团”的经济利益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条件下,从作为资本职能执行主体―企业的本性来说,其最大特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微观主体的“经济人”本能往往导致了他们只追求自身和“小集团”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宏观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因此而引发的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免费利用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人类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并不断把它转换成更多的资本,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换取的物质利益主要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在这种非市场化的资源环境配置以及资本的“自然本能”的促使下,自然就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必然选择。然而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因其制度本身的不可持续性,致使生态存量下降而导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能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协调一体化,能为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构建全新的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抑制企业过度滥用资源的欲望,加大对资源使用行为的制度制约范围与程度,明确企业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通过制度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推进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环境治理和资源再造的行为给予各种可能的政策支持,以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价值信号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和微观主体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立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思考

(一)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从循环经济发展观来看,现代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实体,同时还是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生态经济实体。换言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观要求的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人”和“生态人”。为此,应当进行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发展的转型。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运作的主线不仅包括协调企业生产经营诸环节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与优化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资源经济模式,通过企业投入的知识化和管理的知识化,使现代企业逐步从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知识要素的投入、生产、分配和应用;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转向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进行资源再利用的转化、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生态优化的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力资本投入,注重知识价值,建立人本管理理念,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形象也是竞争力的理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只有以这样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从而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但这种所谓“规律”只是其动态演进的一般轨迹,具体到每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往往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亦不例外。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目的在于,引导并促进产业结构沿着合理化的轨迹前进。引导传统农业从化学农业、石油农业走向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农业;引导传统工业从重污染的黑色工业走向清洁生产的绿色工业。为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进行产业间科技扩散机制的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使其改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密集型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其技术含量,走向技术密集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其次要加快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创新,营造有利于人力投资和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刺激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和扩散,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后,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环境产业。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境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将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循环经济通过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可以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源。

(三)建立健全资源市场

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没有市场化,而作为一种自然财富,因而被随意滥用。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建立健全资源市场。通过资源市场将资源纳入市场体系,受市场规则约束,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具体做法是:首先,明确界定资源的产权。产权明确是形成市场交易的前提,没有明确界定产权,而建立资源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在建立健全资源市场之前,先要界定产权,运用一系列制度来明确环境资源要素的归属,使明确界定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由于资源环境无价或价格过低过分背离资源价值,使资源恶化现象得不到彻底根治。因此在建立健全资源市场的过程中,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给资源环境赋予价格因子,通过价格因子来达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最后,实行部分资源的有偿转让。在资源产权得到明确界定,价格被确定的基础上,使资源环境的产权能被转让,使资源被用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

(四)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主要是由生产要素产权主体通过市场运作来进行的,但又需要政府强力地推动、引导、协调和调控,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配置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的干预。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是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高度统一。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划分市场和政府的合理界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直接干预,切实保障市场主体的产权和生产经营自。需要政府干预的方面也要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健全监督机制,防止,消除寻租的体制根源。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看,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构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与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消费、绿色采购法律法规,着手构建容器与包装、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建立健全废物回收制度。现阶段的立法重点应放在第二、第三层面,逐级展开,逐层推动,逐步完善,建设循环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B4)

2.徐嵩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01-06(B4)

3.莱斯特•布朗[美]. 余慕鸿,吴易明,杨莉等.环境经济革命[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牛桂敏.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求是,2003(2)

5.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方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理念、机制以及管理方式,这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理念、机制及方式如何进行创新,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具有全员成本核算的理念,其指一种鼓励全员参与到成本核算中的方式,实现对企业财务成本全面的核算,形成一种完整规范的成本核算机制,从企业成本结构深入进行分析,对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购置、材料的消耗以及人力的支出等实现全面的控制,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具有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筹资和投资等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风险,面对以上风险,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地加强对风险的管理,要从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完善,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监管,还要对国家宏观的调控政策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加强风险的防范;另外企业还需要具有质量管理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强化财务管理,保证财务管理中各部分工作都得到有效的落实,满足预期质量要求的标准。

二、财务管理机制

在财务管理中,想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效果,管理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中需要具有绩效考核的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对企业预算的执行、工作质量以及投资决策等实现监督,保证其满足经济指标要求,实现对财务管理效果的提升;企业需要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要根据新会计的准则进行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简化和改进等,保证其机制的与时俱进;另外,财务管理还需要具有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财务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完善和创新,能够有效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入职和入岗,实现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方式

(一)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要想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财务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对预算评估实施管理,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高效的分配,在进行预算业务精细化处理中,对处理过程要严格进行,作业的预算也要和企业业绩进行有效协调,另外,企业还要对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这也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重点,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企业各类成本的支出进行缩减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中,要先对企业成本使用进行预估,以节省为原则来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在企业的原材料耗费中,要对原材料购买一直到产品营销整个过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将使用成本使用和预算进行对比,避免出现成本的浪费情况。

(二)使用财务集中管理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实现财务有效管理,就需要其具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式,这也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可以使用财务集中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财务有序和分层管理,还能够增加企业内部人员凝聚力。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改善,成立一定的总会计师管理部门,来让其对企业每个部门都实现统一管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避免出现管理中的混乱想象,企业财务资金也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促进资金分配的有效性和均衡性,总会计师管理部门的构建,有效实现了企业财务集中的管理,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科技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就需要充分把握时代技术和环境的优势,来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可以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此信息财务管理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登录权限,企业各部门人员需要对其成本信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及时上传,财务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实现全面实时的掌握,这样就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还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资金使用的情况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督,对财务风险实现有效地掌握,另外,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还能够对财务信息实现整合优化和储存,为企业的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伦理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100-01

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伦理支撑是什么?在特殊意义上,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伦理基础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伦理体系。

伦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要素。它一方面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和作用发挥提供义理性辩护和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则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提供价值根基。首先,对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合理性说明是市场经济体制生存、发展及其功能发挥的价值前提。其次,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是与其背后蕴涵的伦理存在相适应的。这不仅是说伦理能给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和伦理理念来给其确立、运行提供价值交通与动力牵引。归纳之,构成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根基的伦理规范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产权的伦理和道德

“产权是个人对他们拥有的劳动物品和服务占有的权利”。它是经济主体的基本立足点、基本自由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市场交换的前提或基础。从直观形式上看,产权体现的是一利,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实质上它是“物”的存在及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作为主体间的一种关系而存在。其划分与界定必须有相应规则的支持。这种规则可能是正式的,如法律,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如文化传统、习惯,或约定俗成和伦理规范。作为界定产权关系的产权伦理,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认可产权和处理产权关系的基本伦理理念、道德规范和相应的行为模式,其基本精神是确认产权在道义上的合法性,可以说“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是有关产权的基本伦理理念,也是有关“产权”的基本伦理原则。二是要求人们彼此尊重和维护产权等一系列行为准则。例如,“不准偷盗”就是最古老的要求尊重他人产权的道德准则。这些保护产权的伦理理念的原则要求为人们所内化和践行,构成人们尊重产权的道德。

二、契约伦理和信用道德

这是市场主体在处理彼此交换关系时必须坚持的伦理理念道德规则和行为模式。由于交换(契约)是以合意为础的,双方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契约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讲“信誉”或“恪守诺言”或“兑现承诺”。并因此可以引中出诸如“诚实守信”、“不背信弃义”、“不提供假信息”、“不违约毁约”的具体的行为准则。这些原则和准则为人们所内化和践行。便是讲信用的道德。这些伦理与道德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道德基础,其重要在于它是交换双方之间建立广泛的信任关系、实现产品交换的价值前提和基础,也是节省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机制、市场工具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金融、证券、期货等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如果没有契约伦理和信用道德的支持,无信、欺诈、放纵充斥市场,最简单的交换行为也无法实现,更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分工合作的秩序的不断扩大和相关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道路运输;管理

道路运输乃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并且道路运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地区的沟通,还能极大地缩短各个地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因各种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无论是运输方式、运输场站,还是运输价格、运输路网等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表现出大型化、专业化、环保化、高速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管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其经营组织都呈现出经营规模化、运输自由化以及服务多元化特点,然而这些均给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性

(一)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趋势

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是时展所需,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为群众的出行和运输货物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还稳步提升了国民经济。作为道路运输管理者,在经济体制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为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道路运输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的需求,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职、权、责划分不清

根据行政设置,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着管理道路运输相关事宜以及处理已经发生的跟道路运输相关的事宜,但是因为很多跟道路运输有关的事宜中均牵扯到较大的利益,因此导致很多职能被其他行政机关瓜分,如此便形成处罚每个机关都要管,但是服务和改善等工作却找不到具体的机构负责。

(二)道路运输相关法规、法律有待完善

俗话说“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对于道路运输管理来说,同样如此。法律和法规作为约束道路运输行业的法规,也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指南。在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行业均发展迅速,但是跟其相关的立法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规和规章制度不统一。从全国各个地方制定的跟道路运输管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来看,在准入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缺乏统一,从而导致货运、客运跨行政区域的运输出现了人为障碍,甚至还有少数地方形成了地区封锁、地区保护,个别道路运输经营者垄断客源、违法经营行为屡屡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实施细则不详细,使得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形成无法可依的现象。比如,现在各种厂家在利益驱动下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电动三轮(四轮)车,而这些电动车非法拉客现象很严重,这样一来不仅带来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秩序。由于没有关于电动车非法载客的相关罚则,使得执法过程无所适从,呈现十分尴尬的局面;第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运政部门的职责为管理道路客运、货运运输、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享有监管运输安全和行政许可等权利。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各级运政管理机构级别设置较低,大部分县级运政机构都还是股级单位,因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这些管理职权很难真正履行到位。

(三)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道路运输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是交给各级地方自主管理的,但是政府部门并未将其纳入预算范围内。如此便导致个别地方政府的领导忽视了对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安排人员管理道路运输时,不专门招聘,这样一来运政管理部门的员工结构复杂,综合素质不高,道路运输管理的实践不足。据调查,某些地方的运政管理部门中绝大部分的员工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经验,从而导致道路运输管理水平不高。

(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经济体制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依然存在着个别管理人员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有少数道路运输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因为对象为熟人,人情原因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情况,若该情况不能及时遏制,不仅会严重损害道路运输管理相关法律的尊严,还会影响以后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管理策略

(一)明确职、权、责关系,充分发挥运政职能

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根据职、权、责一致的原则,对职、权、责的权限做出调整,明确指出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职责,严格执行“谁审批,谁管理,水负责”的原则。坚决打击“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躲”的现象;第二,明确指出运管机构承担的职责,以便让其更好的参与到所在地方的交通规划和建设工作中来,另外,要尽量实现服装的统一,以便更好地维护运管部门的微信。

(二)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相关法规、法律,为道路运输管理作法律保障

针对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还存在着法规、法律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场经济体制下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站在国家层面的角度上,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行业面临的新情况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法律,以便指导交通责任的划分和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等,确保交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二,作为道路运输的主管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明确划分确职、权、责,将具体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上,另外针对出现交通事故后,如何处理以及责任划分均应明确体现出来;第三,为了保障道路运输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稳定运行。

(三)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在经济体制下,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干部和职工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强化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职业操守,提高其责任、政治、法律以及为人民服务意识,争创学习型组织,从而为促进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打好政治、思想以及组织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教育,要根据职工、干部队伍现状为其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针对新进职工开展岗前培训,针对在岗职工开展在职培训等,以此不断提高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四)加强道路运输的监督

在开展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时,必要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道路运输中超载等违反交通管理条例的现象,从而极大的保证了道路运输中的安全性。一方面要加强对道路运输源头监管,从根本上杜绝超载车辆驶出厂区,加强对源头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2016年最新《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执行。把超载现象扼杀在摇篮中。尤其应在客运站点常设驻站人员,严格把关不允许一辆超载车辆驶出车站,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应改为“要加强对道路运政执法人员的执法监督,坚决杜绝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贪赃枉法的现象发生,真正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公平竞争的道路运输市场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但不可置否道路运输领域也是各类事故频发的领域。因此稍有不当,事故产生便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视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为道路运输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管理共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笔者坚信,只要找准问题,采取明确职权责关系;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相关法规、法律;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加强道路运输的监督等措施,便能够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晋东.道路运输管理新探索[J].山西交通科技,2009(03).

[2]高晨.浅析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科技论坛,2015(13).

[3]魏玉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