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朗诵视频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走进中国诗坛,一缕缕酒香就扑面而来。可以说酒和诗是相伴相随的,诗人和酒也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
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豪迈。
亦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情怀。
更有: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柔肠寸断。
但其中饮酒诗做的最多最好的,恐怕还应属那:“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实现李太白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将进酒》,和李白一起去品一壶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二、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要明确两个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诗歌中的诗人感情变化线索,背诵全诗。
三、释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音是,意思是:“请,愿”将进酒意即“劝酒歌”,这首诗是李白采用乐府旧体,借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将》精读细品)
(一)、初读知韵律
1、首先,让学生推荐1-2名朗诵好的同学范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朗诵时,认真听读音和节奏是否正确)朗诵结束后,先由学生之间互相找错、评价,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诗歌需要注意的字音和朗诵技巧。
2、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机的同时,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思考:
问题一: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劝酒辞,那么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说说李白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问题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下面我就选取其中最典型的一句来进行示范分析: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解析: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往往都是主人全客人多饮酒,但酒兴至酣的李白却反客为主劝起主人快快喝酒,由此可见其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一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喝酒的情态,那么就莫过于“豪饮”了。
问题三:诗人如此豪饮?说到底还是一个“愁”字:“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样难以消解的万古之愁呢?
(方法:再读诗歌,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从具体诗句中体悟是何种愁绪?)
背景补充: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离李白第二次离开长安已八年之久,此时的诗人再没有早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迈,更没有第二次离开长安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锋芒毕露。事过境迁,时隔八年,这种愁情慢慢沉淀下来,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从诗歌中不难总结出诗人的三种“愁”:
人生苦短之愁。
怀才不遇之愁
圣贤寂寞之愁。
(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选取其中一个加以讨论分析体悟这种千古愁情。)
我觉得在三种愁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属“圣贤寂寞之愁”,对这一点,我做一下范例分析:
我们知道在历史的尘埃里,有许许多多被人遗忘的圣贤,那么李白为什么单单选取了陈思王曹植做代言人呢?那是因为:这两人在行为上都有不拘礼法,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在文采上都是一样的才华横溢;在命运上有都是一样的遭人排挤、孤独寂寞。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之情。
就这样,李白以他精妙绝伦的妙笔把这种千古之愁一步步推向,而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跌宕起伏、富有变化的。
悲——乐——愤——狂
(在这一环节重回诗歌,通过诵读在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中,再品一品这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五、再读明诗情(课件展示)
a面对滚滚东逝一去不复返的黄河水,看朝暮间青丝白雪怎不让人悲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b.既然人生苦短,那就让我们珍惜时间及时行乐、尽情开怀畅饮吧。“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的李白哪里还有什么“得意”,只不过是借酒浇愁罢了。
c.酒至酣处,诗人的情感渐入狂放、渐入愤激。此六句,可谓是酒后吐真言,诗人自比曹植,怀才不遇、寂寞惆怅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d.我觉得最后的情感表达最为感人肺腑,诗行至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席上的李白又是一副怎样的情态:
“主人何为言少钱、、、、、、”诗人竟喧宾夺主斥责其主人的小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么狂放,金银财宝算得了什么?都拿来换做美酒一醉方休。
小结:这种狂放,实质上是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激愤之深的集中表现,李白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追求一醉,其目的在于“与尔同销万古愁!”
总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可谓是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又因愁而狂放失态。表面上看似开怀畅饮,实则愁剑穿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剩下的时间,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要求当堂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六、课下作业:
a.诵默写全诗,完成相关习题。
b.请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为话题,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李白的事例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七、结束语: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年来都是中考必考之题,且分值重、难度大,一般考生很难拿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也是大多数教师觉得较为头疼的一道题。为了攻克此题,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现将探究结果陈述如下:
一、中考考点,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一是考“写什么”,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1)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2)意象是“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杀敌建功。如,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41岁见到玄宗,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被玄宗一脚踢开,李白只好离开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怀有豪气,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军旅生活,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再给予具体指导,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军旅生活,这种军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思乡念亲。想到这里,这题就好答了,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二是炼句题,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1)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想象与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1)“阔”字更好。(2)“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3)“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更加宽阔。(4)“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1)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4)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莺、燕)。(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莺在干吗,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为什么啄泥,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抒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
关键词:山水诗 精神世界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文人骚客无不醉心于大自然的奇景美物中。在素称“诗歌国度”的中国,以描摹自然山水为主体,展示自然风光本来,表现物我相融的人文景观的山水诗,更以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傲然开放在文化艺术之苑中。而那些折射在山水诗中的文人们的内心独白与精神追求,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一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真正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生苦难,也来源于作家的心灵和情感。透过山水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那远比山水世界更为广邈深邃的内心世界。
一.仕不遇
“仕不遇”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且绝对的现象,几乎无一人幸免。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反复咏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文人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生动地概括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共同命运。
“治国平天下”是文人们的最高追求,然这一追求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只有实现“仕”之愿望后才能得到。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封建君主专制所需要的不过是驯吏顺民;才愈高愈遭恶,志愈大愈多灾。历代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悲剧层出不穷。愿望与追求因同现实的矛盾幻灭了,诗人的苦闷由此而生。特别是象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等这样对自身期望极高,理想抱负极为坚定之人,其满腔热忱与满心的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重,失望之大,在诗中更表现出沉重的悲哀与感伤。
民族的自觉性和封建专制的强制性,决定了每一个古代文人之于国家、民族、政权的伤痕累累的赤子之心。诗人在作品中,将个人情感同社会现实紧紧相连,无论外敌入侵,或是政权更迭,还是才不得用,诗人们在黯然神伤、怨叹现实不公之时,却从未忘弃过家国。文人们对于个人命运的多舛,对于社会现实的残酷,其哀不幸、怒不争的怨恨,皆来自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执着。被尊奉为“诗仙”的李白与“诗圣”杜甫,便是在这样的执着中,过着悲怨的一生的。在他们的诗中,无不洋溢着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对权贵的愤慨与蔑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在诗中,文人们或拍案而起,或音噎低唱,或捶胸自问,或茫然四顾……在包容万物的山水中,诗人们毫不吝啬地袒露了自己的赤子真心,即便世事再艰辛,仕途再困顿,身心再孤苦,他们也不忘为给自己留下遍体伤痕的国家祈福。从体味痛苦,到超越痛苦,字字句句无不吟成啼血杜鹃。
二.精神世界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士才得不到任用,或是得用却不能施才,于是,芸芸儒生便尊奉孔圣人的教诲,过起了隐逸生活。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然而,尽管陶渊明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却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孟浩然也是在山水中游放其羡鱼之情的。
衍生于道教的道家竭力主张遗世隐逸,在清净无为中顺应自然,对尘事抱逍遥超然的态度。“道”无所不在的老、庄思想不仅指点给人们一条实现精神自由的道路,也为世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无限的活动空间。那些厌倦了世事纷扰与黑暗,向往山水田园宁静奇妙的诗人们,便在这种思想中,远离人间烟火,于灵山秀水中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达到与天地万物浑一、“物我两忘”之境。且看李白在《夏日山中》的样子:懒摇白羽扇,青山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好一个无丝无挂、逍遥自在!在道家理想中的黄金时代,人无伤害万物之心,与禽兽自然相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令李白向往。在《夏日山中》,我们可以见证李白远离尘世羁绊,忘却心灵苦恼,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真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感悟朗读:读出情感。
3、深入朗读:读懂李白
一.初步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许多人沟通交流,我们用来交流的这些口语都发自内心,富有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大家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么?
生:会一点,更过的时候表达不准确,不到位。
师:今天,我们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学习来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希望对大家口语交际中的情感表达有所启发。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独立的人格、轻灵飘逸的诗风、洒脱奔放的情感、神奇大胆的想象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这个诗人是谁啊?
生:李白。
师:对,大家谈谈自己对李白的认识
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李白来过我们济宁,现在的太白楼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伟大的诗人也有伟大的思想,大家了解他的思想么?
生:……(沉默)
师:李白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一生都渴望像管仲、范蠡、诸葛亮那样建立功业,“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不被权贵所容,这就造成了他人生理想的一大悲剧,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之中,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将进酒》。
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读懂李白。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课文?
师:他读的有没有不准确的字词?
生:“之”、“丝”、“长”、“圣”、“十”、“酌”、“愁”他都读成了平舌。
师:这个同学听得很仔细,刚才王晶同学没有分清平翘舌,这主要是受我们方言的影响,我们济宁地区没有翘舌音,希望同学们学习普通话时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遍,要注意平翘舌。
师:下面我们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
二.感悟朗读
师:大家齐读得很流畅,字音也比较准确。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读的太平淡,如果同学们能把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很完美了。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呢?同学们愿不愿听听朗诵专家是如何朗读《将进酒》的?
生(全体):愿意!
(利用多媒体放《将进酒》朗读课件)
师:听完了专家的朗读,大家感觉怎么样啊?我们的差距在哪儿啊?
生:专家读得富有情感,特别是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给我很强的震撼,我们读的没有这个效果。
师:说的很好。专家之所以能读得这么好,因为抓住了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下面我们看一看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体现了什么情感呢?
师:我们先赏析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征?
生:我感觉写出了黄河落差很大,仿佛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
师:非常好,哪个词语最能写出这种气势呢?
生:天上、奔流
师:对,“天上、奔流”是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只有重读它才能读出黄河的势不可挡,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一读。
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注:黑体字读得奔放豪迈)
师(评):齐婉俊同学这次读得注意了重点词语,比第一次进步很大。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诗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生:“悲”。
师:他悲什么呢?
生:人生易老,时光易逝,就如同滚滚黄河水一样。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么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悲”呢?下面我找个同学试试。
生(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注:黑体字读得低沉)
师(评):他把“悲”字读得很低沉,让我们很受感染。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人生得意”?
生:我感觉作者的“人生得意”并非高兴的意思,而是反其意而用之,得意的背后是一种伤痛
生:我认为作者和他的好朋友相聚,也有得意的意思。
师(评):同学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那怎么判断这里面蕴含的情感?是“伤痛”的成分多,还是“喜悦”的成分多?
生:伤痛!
师:对,你认为这句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尽”和“空” ,“尽欢”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没有“得意”过。“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无奈。
师:理解得很好,你读一遍。
生(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注:黑体字读得突出而沉重)
师(评):这个同学把“尽”和“空”重读,我们仿佛听出了作者“得意”背后的“失意”。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自信。
师:很好,从字面上看的确如此,我们再深入想一想,如果作者在现实世界里如鱼得水,还用发出如此感慨么?
生(领悟):不用。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自己空有才能不被重用。
生(补充):怀才不遇。
师:哪些词语才能把这种怀才不遇的苦恼反映出来呢?
生:“必有用”
师:好,你读读。
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注:黑体字读得高昂)
师(评):读得慷慨激昂,很好。
师:我们接着欣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诗哪些词语最能反映作者情感?
生:“三百”,三百写出了数量多,喝啊喝啊,很有借酒浇愁的意味。
师:理解得不错,请你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注:黑体字长音且重度)
师:让我们接着往下欣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几句表明李白将要向他的两位好友倾述心声。那么他倾述的是什么心声呢?
师:请欣赏下面的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句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感情?哪些词语反映出来?
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不足贵”和“长醉”很能反映这种思想
师:好,那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注:黑体字读得充满愁苦之情)
师(评):很好,这个同学读得抑扬顿挫,重点词语重点读,很好的表达了李白的情感。我们接着往下欣赏:“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
生:不被重用的苦闷,“寂寞”能反映作者的这种心情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注:黑体字读得低沉)
师(评):大家感觉读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表扬):看来大家越来越进入状态了,我们接着往下欣赏:“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句诗同学们怎样理解呢?
生:此两句表明李白痛饮的决心,虽然陈王“恣欢谑”,但对于李白却是极度痛苦,仍旧表明他想借酒自我沉醉,逃离现实的苦楚。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生:“恣欢谑”和“径须”。
师:你愿给大家读读么?
生(读):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注:黑体字读得突出而高昂)
师:下面我们欣赏诗歌的最后部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同学们如何理解的?
师:“万古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呢?
生:现实生活的各种引起人忧愁的各种事,本诗主要是人生易逝,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深入朗读
师:以上我们逐句感悟朗读,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现在我们把整首诗歌统一起来,大家谈谈这里面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写了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兴诗情,抒发了自己抱济世之才而不得用的感慨。
生:诗歌里面同时也表现了他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与情怀。
师: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通过朗读读出失意的李白、失望的李白同时也是豪放的李白。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
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