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学

康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学

康复学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061

国内刊号:31-1927/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康复学范文第2篇

    1.骨科临床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早在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之前,著名骨科专家RobertJones等己十分重视骨折和骨关节病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骨科常用的矫正体操、关节体操、器械治疗(mechanoiherapy)后来也成了康复运动治疗的基础。因此,国外有人说:“骨科乃康复之父”,意思是指现代康复医学得以诞生的一部分基础源于骨科。直到如今,仍有许多日本骨科医师报名兼修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经统一考试后取得康复医学“专门医”(即专科医师)的资格,成为既是骨科专家,又是康复医学专家,一身二任,可见骨科与康复医学关系之密切。20世纪60~70年代骨科康复医学成为康复医学骨科学一个分科(subspecialty),更显示了康复医学与骨科学的密切联系。

2.骨科康复学的定义和内涵

骨科康复学(orhcpaediclehabilitation)是一门研宄在骨科患者身上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骨科康复学既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骨科学的一个分科。现代骨科康复学把功能训练、假肢和矫形器辅助、手术治疗作为它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上述3大手段都是围绕着康复的目标进行的(包括手术性治疗和非手术性治疗)在综合的骨科康复治疗中,手术属于康复性手术(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腱移位手术恢复运动功能)或预防继发残疾的手术(如脊髓损伤后脊柱移位的整复手术以预防脊柱不稳或加重损害),而且手术治疗要有功能训练和假肢或矫形器辅助相配合,才能收到康复的效果。所以骨科康复的3大治疗手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固然有许多骨科疾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只在手术前后配合功能训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骨科疾病患者不需要手术,只需进行非手术性的康复治疗。

广义的骨科康复非手术治疗除了上述功能训练和假肢矫形器辅助治疗外,还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咨询(与职业康复有关)、药物、护理等。

3.骨科康复学的新理念

骨科康复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骨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理念上革新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两个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成的结果。从20世纪70~80年代初,骨科学己越来越重视对骨科患者给予全面的、综合的医疗护理,注意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甚至顾及劳动和职业能力的恢复问题。广大的骨科医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逐步认识到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骨科医师对康复的认可及支持的增加,使骨科康复的开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骨科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又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创伤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增加,人们对于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无疑对骨科康复学提出了挑战。由此,也促使了骨科康复学新理念的形成。

3.1骨科康复新理念

对骨科医师来说,越来越多人同意以下原则:

(1)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防残治疗。

(2)不仅要重视急性骨科疾病的手术治疗,而且也要重视所谓“冷性骨科病”(coldorlhopaedics),即慢性的、先天性的、退行性(变性)的非创伤性骨关节病的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我国骨科专家过邦辅教授指出,不论急性或慢性疾病,骨科医师都应注意到可能产生的残疾,应事先予以防止,这就是骨科康复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3)不仅要重治疗,而且要重康复。实际上,康复治疗应贯穿在骨科治疗的始终。美国坦普尔大学骨科及物理医学与康复教授M.A.Keenan认为骨科领域的医师、治疗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在处理多种患者时,都要参与康复治疗计划(rehabilitationprogram)

(4)不仅要重视手术过程,而且要重视其功能结果({uncticnaloutosme)。有的骨科专家认为,评价骨科医师对一个病例治疗结果最有效的依据是患者最终的功能恢复程度,重新获得生活、劳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早晚和水平。

(5)不仅要靠手术者个人的技术和贡献,而且也要依靠整个康复治疗组或团队(rehabilitationteam)的协作,促进患者功能的全面康复。

(6)不仅要从治疗的观点出发,而且也要从预防(残疾、功能障碍)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

3.2康复医学新理念

对于康复医师来说,骨科康复学的出现也给他们带来了或强化了新的理念:

(1)不仅要对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康复,而且也要从临床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因此,要强化临床康复意识。

(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关疾患(如相关的骨科损伤和疾患)的临床处理原则,以便配合进行康复。

(3)不仅要与康复医学科内各个治疗部门的治疗师联合组成“科内团队”进行康复治疗,而且也要与骨科和其他相关临床科的医师紧密联系,组成“跨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治疗。

(4)不仅要充分发挥非手术康复疗法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而且也要充分认识必要的骨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及时介绍应做康复性手术的患者到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纠正畸形,增进功能。

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大规模系统化的康复中心目前还很缺乏,多数医院没有专门的康复科或理疗科,专业康复人员也较少,导致我国骨科康复尤其是骨科术后的康复开展的不够广泛与深入,普遍存在着手术与康复严重脱节,重手术、轻康复的状况,造成一些成功的手术难以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这与骨科及康复医学的发展都是极不相称的。而且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还较低,这些因素造成多数患者不能得到专门的康复治疗。尽管如此,康复治疗在骨科中的作用己引起越来越多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并大力提倡针对骨科疾病开展诊断、手术、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重视康复新理念、新技术的采用。

4.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向

国际医学界己把2001~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TheBoneandJoiitDecade)也有人意译为“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行动”。这表明在新世纪的第1个十年中,随着“骨关节十年”的开展,骨科康复学也将有快速的发展。根据发起“骨关节十年”的各个国际医学团体和取得共识的行动纲领所列的任务,并参考我国及欧美一些国家在骨科康复学中研宄的课题,可以了解到在新世纪初骨科康复学的主要发展趋向。

4.1寻找和开发骨科康复患者适用的评价工具

更有针对性、更敏感并能反应功能变化的新的评价工具应当是以残疾为取向(disahililyorienled)的,能反映残疾障碍及康复的指标,并可预测社会康复(如重返工作岗位)同时,新开发的评价工具也应当是以患者为取向(pathrtoriented)接受不同干预手段的患者在评价项目上应有所区别,如作植入手术、组织修复等的患者其评价项目应与接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者有所不同。

4.2深化骨科疾患的临床生物力学的研宄

深化对骨关节病病因的临床生物学研宄,阐明骨关节的力学环境的改变与组织的适应、破坏、修复的关系,从而为选用适当的运动疗法和研发新的康复技术谋求最佳的防治效果提供依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要提倡用有效的、费用低廉的、使用方便的功能训练方法。

4.3研发新的辅助器具

研发新的(矫形器、夹板、特殊座椅、轮椅及其他功能辅助用品用具),提倡医工结合,即骨科医师康复医师与康复工程师密切结合,一方面推进新型的、高科技的假肢和矫形器,同时,也按照适用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的原则,提供实用、有效、简单而廉价的假肢和矫形器的设计和产品,使更多残疾人受惠。

4.4发展工伤康复

我国在这一领域己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即结合社会劳动保障设立工伤康复中心。在广州市创建的“广州社会劳动康复中心”(又名“广州工伤康复医院”),就是第一个尝试。在此基础上,预计今后我国将会把工伤的后期康复与工伤的早期康复有系统地连接起来,提供工伤康复连续而完整的服务。在此过程中,我国工伤康复技术预期也将迅速实现现代化。

4.5骨科康复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

重视在家里给予骨科疾病患者(包括术后患者)以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是一种新的趋向,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在康复医疗机构内长期住院完成。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

4.6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机理和工作方法

康复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内容

近几年,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为相关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专业素水平与素质,各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大康、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1.1明确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单位为康复或者有关的机构,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职责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提高其身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在培养人才时目标应当是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的康复治疗操作技能,适应能力良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在各类各级的保健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担任康复治疗工作的人才。

1.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致力于高级康复治疗人才从培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在设置课堂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以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与康复治疗技能为中心,同时也要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设置课程时,除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外,还要安排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药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职业基础课,针灸推拿治疗学、针灸推拿基础学、临床康复学、运动疗法学、言语治疗学、作业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等职业技能课,社会康复学、营养与保健等职业选修课,公选课以及职业技能培训。

1.3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改革,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还没有编制统一的教材,所以学校可根据该专业的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岗位任务等明确教学要求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并且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编写实验指导丛书与专业教材,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育。

2 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为了选出最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认证、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三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PBL教学法、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病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校应当以实训室为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认真修改真实康复医学病案,使其可作为标准化教学病案使用。教师在病案展示环节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临床情境,向其讲授理论知识,并在临床情境中进行模拟,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患者或医护人员,展示出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开教学。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学生除了要对传统医学知识加以了解,还要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时动态与发展情况。因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下载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对传统的考试方法与考核制度加以改革,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笔试外,还要引入角色扮演、并按分析、口试等综合考核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实践课时,增大其与理论课的比例。其次要在校内实验基地上加大投入。不仅要设立传统康复疗法实验室、理疗实验室、康复工程实验室、言语治疗实验室、作业疗法实验室与运动疗法实验室,还要配备电脑腰牵引床、电脑颈牵引仪、言语训练卡片、康复心理测试系列、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各种助行器和拐杖、肘关节牵引椅、胸背部矫正运动器、多电动理疗床、下肢康复训练器、髋关节旋转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椅、成套哑铃、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肌力训练、康复用电动跑台、平衡训练踏板系列、模拟作业工具、认知图形插板、作业训练器、腕部功能训练器、手指阶梯和升降式OT桌等康复实验设备,确保学生有效展开校内实训。最后要加强建设校外实习与见习基地。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和市内或者省内的康复医疗机构相联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供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见习,使其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当加强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力平,刘畅格,徐冬青,等.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模拟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43-145.

康复学范文第4篇

1 护理

1.1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 各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变换一次;鼓励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

1.2病人正确的 对脑血管意外卧床的病人,应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防止关节的变形和肌肉韧带的挛缩。一般正确的位置:肩关节功能位为敬礼位(肩关节外展50°内旋15°,屈肘40°,使肘与前胸平,拇指指向鼻子,可变换三种位置,防止内收内旋畸形);肘关节屈曲90°和伸直交替位,防止屈曲伸直的变形;腕关节背屈30°~40°位,手指轻度屈曲,可握直径4~5cm的长形柔质软物: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直交替位,伸直时腿外侧可放置沙袋或软枕,防止下肢下展旋位畸形;足与小腿成90°,以防止足下垂[1]。

1.3预防压疮 压疮的好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外侧、内外膝部、内外踝部、肘后外侧部、肩甲嵴部、足后跟部,一般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3小时翻身一次.宜保持床面清洁、平整、柔软,昏迷病人应增加翻身次数或使用充气垫。并用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 瘫痪肢体功能锻炼

2.1脑血管意外病人急重期即可做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健侧肢体也可以做间断的随意运动。上肢关节的活动方法:侧卧或仰卧位,自主运动,用健侧的手活动患肢的上肢、腕、手,各指的伸屈画圈牵拉运动,手中也可放一卷好的手帕。肩、肘、腕关节置于头顶尽量抚摸对侧的耳部,避免关节内收被动运动。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肢体一边,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的略上方,将上肢行上下左右,划圈、伸屈运动。

手部的骨关节较难恢复,应较其他关节增加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一手握住换值得手腕,另一手分别做各指的运动或一手握住患者的四肢做前后左右划圈运动[2]。

2.2对脑出血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开始,由医务人员指导病人家属活动患肢关节,按摩、推拿肌肉、韧带及穴位,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肌肉关节,韧带活动度,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关节韧带挛缩。

2.3被动活动时间 每次10-15分钟,上下午各1次。动作应稳健,手法要轻,该活动的地方都要活动到。避免粗暴,以防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

3 康复护理细致入微

3.1对病人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康复的前提,由于病程长,活动范围狭窄,注意力由原来的大范围转移到躯体及躯体的小范围,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悲观失望等心理障碍,医护人员积极进行抢救的同时,认真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加上亲属的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带来的后遗症,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病人病情有所恢复时,不断鼓励病人,使其以坚强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接受康复锻炼。

3.2康复治疗最佳时间 一般认为本病运动功能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1一3个月内可达最大程度恢复。因此,在发病后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好,6个月内90%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达到顶点。康复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病情轻重、治疗早晚、年龄、合并症、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配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3.3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病情稳定,瘫痪肢体恢复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应继续积极治疗,进一步促进功能恢复、回归社会;另一方面是预防复发。需要定期进行检查。要做到:l.血压保持稳定;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3.积极治疗心脏病;4.戒烟、戒酒;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复发或加重。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结合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护理,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配合按摩、针刺等疗法, 因病因人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脑血管意外病人恢复健康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康复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康复;脑血管病;偏瘫

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发病,每年患患者数为500~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致残,严重致残达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文献报告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并降低致残率。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理为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0例,病理均经临床诊断和CT检查,符合2002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按入院顺序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11)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组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表现)即开始康复训练治疗,采用Bobath偏瘫治疗技术为主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此阶段主要出于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翻身、坐起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次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保持坐位30 min以上,保证1次/d。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坐位至立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第三阶段:此阶段以实用步行训练及作业疗法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以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使用动作训练。训练时间1~2次/日,40 min/次,并交给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非治疗时间在病房中对患者进行训练,疗程1~2个月。

1.3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采用Brunnstrrom评分方法评测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2周评价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铁和检验。

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rom分级(例)

2 结果

详见表1~2。康复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上、下肢Brunnstrrom分组及Barthel指数评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对照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相对较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有资料报道,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本组资料结果亦支持此观点,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远不如康复组治疗组。目前脑血管药物治疗仅在于挽救坏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组织,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是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药物对此部分受损功能无能为力。因此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存进神经末梢联系的再生及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那血管病偏瘫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也应常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以利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更好恢复。

脑血管偏瘫的回复评价不能以单纯肌力恢复为标准。因为脑血管病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不适周围肌肉的肌力减退,而是脊髓运动细胞失去高级运动中枢控制尔产生的肌张力异常及反射活动的改变,出现低级的原始反射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异常运动姿势,痉挛。因此,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我们选择了反应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Brunnstrrom评定方法及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这两个指标是临床常用的较好的脑卒中功能恢复过程的评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血管病偏瘫的运动模式质变的恢复过程,正确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对丧失了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时偏瘫运动功能能否较好恢复的关键。如果将脑血管病偏瘫认为是周围训练陷入盲目性,导致误用综合征。

闹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康复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同时与病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并发症严重密切相关。我们在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中体会灶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郭玉璞.对脑血管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预防.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5:259-260.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3:28-29.

[3] 余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