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小救生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在科研平台、研究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相对薄弱的省属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其就业竞争力日益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大部分公司的招聘研究生需要“985”、“211”学校甚至海外教育背景,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因而直接被一票否决,根本得不到面试机会,即使有能力也找不到理想的岗位;2)一些大型国企、外企由于编制逐渐额满,接受毕业生的能力逐渐减小,因而“优中选优”,首先考虑了名校研究生;3)择业地区过于集中,就业竞争加剧,大多数研究生都优先选择发达城市、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作为工作地点,从而导致就业行业相对集中,就业范围狭窄。因此,如何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尤其是省属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提高研究生就业率成为省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总体供需失衡
随着研究生不断的扩招,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 2000年全国招生研究生6.5万人,2012年增加到47.76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8.1%,直到201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130万[1]。但是, 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长,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给研究生,特别是某些热门的专业岗位人员趋于饱和,不升反降。在这种大环境下,无论对研究生群体还是个人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目前企业招聘研究生,动则需要“985”、“211”名校教育背景,在这种趋势下,省属高校研究生已毫无竞争力可言,直接被挡在了门外。
1.2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攀升,而高校师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的扩展速度却没有跟上,尤其是省属高校,很多导师根本没有供学生研究的项目与课题,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此外,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很多研究生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一年中只能和导师见几次面,有力指导根本无从谈起,且无法在实际的项目中得到锻炼,如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不得不引起质疑。同样由于省属高校缺少科研项目的驱动和科研平台受限,教师甚至管理者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没有充分的认知,导致研究生课程设置跟不上技术进步,培养内容和环节跟不上技术更新,脱离社会需求。这些都造成了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1.3 研究生自身的原因
研究生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原因也限制了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取向,主要表现为:1)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读研动机不明确,并不是为了科研兴趣而读研,或者为回避就业压力而读研,或者跟风读研,对入学的学校不加考虑,抓着就读。调查数据显示,因为科研兴趣而选择读研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降低,2013年仅为4%,而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而读研的人所占比例超过了50%。读研的动机不科学,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对科研兴趣不高,努力程度不够。2)研究生自身不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组织、沟通、领导、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研究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一部分研究生忽视了个人能力其他方面的提升,使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3)有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往往心理期望过高,每个人都想进入好的企业,到经济发达、工资待遇好的大城市发展,直接面对“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的竞争,往往被淘汰,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2 促进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针对目前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所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省属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
2.1 以制度调控研究生供需平衡
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控制供需失衡的局面,主要手段有:1)适当调节研究生招生的地区分布,引导研究生向生源地就业,并增加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缓解发达城市及东部地区就业压力。2)出台扶持企业吸收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如对接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专项补贴,以调动企业吸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为未来发展选择、储备人才。3)鼓励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优化创业政策。在新增就业岗位不足情况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同样可以促进研究生就业,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实行税收优惠或一段时间内的免税政策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鼓励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指导帮助个人自主创业。
2.2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
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社会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改进措施。对于省属高校,改进的主要措施有:1)以研究生培养为抓手,提炼学科方向,整合科研力量,培养科研团队、创建科研平台。目前省属高校科研力量薄弱主要因为学校(院)难以凝练研究方向,因而难以获得资金投入,基本没有科研平台,教师在科研方面单打独斗,因而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无课题、无平台、无精力,学生素质难以得到提高。2)明确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特色,确定人才服务面向。省属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跟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着眼于行业需求和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考虑地方特色需求,有目的为所属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端人才,争取最大可能就地“消化”研究生。3)实行导师和研究生淘汰机制。以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往届学生就业率等指标对导师进行考核,适当提高考核门槛,不符合条件的导师要限制或者暂停招收研究生。以专业能力综合评估排名为基准,对学生实行一定比例的淘汰,剔除“混学位”的或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以此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4)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或合作培养机制,吸引科研院所和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研究生将来在联合院所或企业就业的可能性。
2.3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其就业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生在校期间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增进社会实践,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在学识方面要做到: 一是具有哲学的高度。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族振兴的重任,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要从全局、大局分析,考虑问题。二是具有专业的深度。做学术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忍得住寂寞, 耐得住清贫,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建树。要瞄准科研的最前沿,把自己研究的领域向纵深推进。三是具有基础知识的广度。在专业学习外,要了解时事, 关注民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 结语
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薄弱,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调整、优化地区人才配置,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生个人应该积极进行生涯规划,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所改观。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参与办报,更能体现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需求。
高校校报由于特殊的定位和读者群,决定了学生记者在校报的创办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学生记者和广大学生一样是受教育者,他们是同龄人,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可以真切体会出同学们的实际需要和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同学们的心声和诉求。只有在最大的程度上深入师生生活,采写为师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才能增强校报内容的可读性,避免校报“宣传纸”的嫌疑。学生记者是校园的文化生活参与者,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反映学校生活的实际,是校报和校园的紧密联系人,在高校校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记者的主要职责
参与策划。在现代媒体发达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传媒纷纷进入校园。如何让校报贴近学生实际,做到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成为学生喜爱的读物,让学生记者参与校报策划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校园生活是校报来稿的一部分,学生记者由于不同的特长,不同的专业背景,思维比较活跃,同时更明白同龄人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因此学生参与策划会使校报具有更强的可读性。由学生记者掌握新闻策划这一利器,可以塑造全面深刻独到的新闻精品,做到与众不同。以学生的视角来宣传报道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提升报纸内容的教育效果,还能够提高校报的竞争力。
参与采访写稿。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呈现出多校区办学的局面,校报编辑部的人力资源往往显得紧缺。仅凭编辑部一两个工作人员要把全校的事情宣传报道出来,且事事都由编辑亲历亲为难度很大。而学生记者可以作为老师身边的有力助手,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发现校园的感人细微处。
在采写过程中,对学生记者进行及时的培训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破解自己遇到的难题,便于及时投入工作,顺利完成任务,这样既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树立成才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他们的思考和情感报道学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样才能在年复一年中让校报永远保持新鲜的面孔。
参与编辑。形形的稿件堆积在一起,每个人对稿件的内容和写作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只有一个人来审稿的话,很可能一份报纸就变得单调,也会给读者带来内容上的审阅疲劳,所以让学生记者参与审稿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阅读能力,也会让报纸生动活泼。学生记者作为校报的重要读者,他们了解自己要读什么,在选择的内容上会让人产生共鸣。同时在每期校报出版前的一两天,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记者把学校里发生的重大新闻及时采写上,每期报纸上都有几条“新鲜”的“活鱼”。这样就在编辑过程中巧妙地缓解时效性问题。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纸质媒体的版面越来越丰富,许多报纸都有专门的版式设计人员,然而校报的现有条件不可能配备版式设计人员,可校报面对的读者群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对审美上的追求较苛刻,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版面设计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对报纸版面策划的活跃想像力,提升校报的整体美感,让校报在版面设计上更有吸引力。
参与校报网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单单纸版的校报已经很难满足需要,纸版的校报容量小,内容单一,成本高,复制困难,传播力遭到不断质疑。在新的传播方式下,校报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与记者和读者的最大互动。校报网充分发挥了网络的特点,可以做到对纸质校报的一种补充,从内容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增加诸如新闻动态、记者札记、理论研讨、育人心得、青春风采、图片报道、校园百科、在线交流等,每个内容板块根据需要精心设置栏目。记者团在完成相应的采写、编辑、策划等工作之外,对校报网的每个内容板块分工负责,落实到部门,明确其责任目标,并进行学年总结评比。同时动员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校报网,不管是从内容的信息容量上还是版式的美观上服务广大师生,让校报网成为广大师生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条件。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报记者团是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直接指导的学生机构。记者团内部可设置顾问、指导老师、团长、各部部长等几个层级,实施科层制管理。在学校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院系设置记者站,各学院记者站站长直接对校报记者团团长负责。
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实行例会制度。例会制度是学生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例会上,可以布置工作、总结工作,可以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例会必须有会议记录,包括考勤、开会内容等。例会记录不仅明确工作思路,而且是考核干部的依据。
其次,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是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学生记者具有学生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对学生记者的考核激励要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进行。既要考虑到学生记者工作的成效方面,又要考虑到学习的效果方面,即考核他们对工作和学习的协调平衡能力。同时,做好考核晋升工作。
再次,实行招聘制度。校报记者招聘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1)思想上,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仰,热爱学校和自己的专业。(2)文学素质上,要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3)综合能力上,必须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不管是理工类学生还是文科类学生,凡是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都可以层层筛选进来,成为校报记者。当然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性问题,尽可能考虑到院系结构、年级结构、专业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方面,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记者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特殊渠道招聘的方式。有些学生具有新闻工作的素质,但热情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可以通过做思想动员工作招聘进来,充实和加强学生记者队伍的实力。
最后,建立培训制度。对学生记者的培训必须有一个全方位有重点的系统计划。培训内容方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新闻业务知识、组织管理、心理素质等;培训方式上,可以是集中教育和模拟实践相结合;培训时间方面,可以做学年培训计划进度表;培训考核方面,参训同学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培训任务,从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分面试、笔试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者予以表彰。
对学生记者的专业培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个是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另一个是如何看待新闻事实。前一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要认真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学校的工作重心,社会和校园关注热点,学生活动和重大事件。培养学生记者关心社会、关心校园、关心周围的人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会发现真善美,辨别和批判丑恶。后一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记者把握新闻价值的能力。如何把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校园的主流才能挖掘出新闻的价值,才能突出校园新闻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因此,必须对学生记者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素养,这是办报的需要,也是学生记者成长的需要。
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校报记者团隶属党委宣传部,政治性要求比较高。学生记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这是学生记者业务素质的需要,也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校报记者团应该成为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学习型组织。校报记者团成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互助方式进行学习。老成员带新成员,老成员帮助新成员,从培训到采访写稿到编辑都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新成员的素质,同时巩固和提升了老成员的水平。因为同是学生,在交流沟通上存在的困难相对比较少,同时也不存在级别的代沟,说服力和影响上都要比老师直接给予的指导效果好些。每位学生记者应该充分利用记者团这一平台增强学习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可以牵头举办全校性征文活动,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其他社团、外校记者团的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艺术展,欣赏音乐会,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等。
参考文献:
1.龚妮峰:《关于高校校报的几点看法》,《文化与艺术》。
2.刘江:《网络环境中校报传播形态的衍进与创新》,《高校媒体》。
3.钟仕安:《提升校报影响力》,《长江大学》。
【关键词】河北省 工科研究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27-01
一 工科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针对河北省工科研究生就业现状,2013年3月对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发放215份问卷,收回210份,有效回收率97.67%。其中男女生比例1∶1左右,均为即将毕业的工科研究生。
1.研究生就业目标过高
一方面,大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即为更好地就业,在这种目的性较强的情况下,每位工科研究生心里都有了明确的毕业意向。在调研中发现,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有70.33%,大部分选择毕业即就业,而极少数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而另一方面,在择业地点的选择中,大部分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对月薪的要求也较高,认为既然拥有高学历就应该选择相应的报酬,而并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
就业问题不单是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学校、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促成,另外,高校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方面也存在欠缺。硕士研究生属于较成熟的培养对象,对自身的各类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便对研究生实施自我管理,导致许多学生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规划较为模糊,形成了片面的择业观。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3.就业市场人才供求不平衡
在调研的即将毕业的应届研究生中,已签约人数占总体的34.06%,而大部分工科研究生都在等待,普遍反映档次较高的招聘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较高,应届工科毕业生无法满足此类单位的要求;而档次较低的招聘单位又认为工科研究生学历过高,在此类单位中不会安于现状,跳槽的几率大,从而提升了招聘成本,这样就产生了“专业技术岗位招不到人,相关销售岗位人满为患”的情况。因此,工科研究生专业技能差、实践经验不足、工作期望过高成为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工科研究生的就业教育迫在眉睫。
4.女研究生就业难成普遍现象
在调研的210名应届研究生中,54.33%的人认为“女硕士就业难”,表明性别差异在就业过程中影响较为明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男生优先,但在科研的道路上,女生的科研水平不亚于男生,甚至比男生更精准、更扎实,可招聘单位全然不看,面对此类现象,希望社会能够更多地规范就业市场,给予女性生育年龄一定的补贴,切实做到学以致用,防止高等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 对策与建议
1.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工作期望过高已成为就业难的主因,因此对研究生择业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多培养其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评价意识,让研究生认清就业形势,明晰自身价值,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招聘中百战百胜。
2.高校与用人单位并行,做好研究生专业培养
在求职过程中,应届研究生发现用人单位十分注重专业对口,由于研究生在报考的过程中大多根据自身兴趣,很少服从调剂,因此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兴趣在今后工作中会有很大帮助,在招聘时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针对附近专业或相同课程的不同名称专业也一概不考虑,这就造成了高校的培养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一致,使得“对口专业去不了,不对口专业不想去”的局面出现。面对此种情况,高校应与用人单位相协调,调整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使专业与岗位相协调,学历与工作相匹配,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亟须人才。
3.调整就业市场,端正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念
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念对研究生的就业影响十分重要,会指引着应届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就显得极为迫切。目前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念现状如下:首先,凡是科研单位对研究生的学历要求较高的,不管岗位职责是否需要,高学历已经成为一道门槛;其次,部分单位过分追求低成本,不顾公司研发部门的需要,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再次,用人单位一味强调“男生优先,名牌高校优先”,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应聘人才的专业素质,名牌高校的确育人氛围优秀,但也不能对名牌高校毕业生盲目肯定,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应树立能力为导向的择人观念,给应聘者提供更大、更广的求职平台。
4.借政府之力,调整就业市场体系
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是优化就业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测与分析,将高校培养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协调,输出有市场的高等人才。与此同时,构建发达的就业网络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就业乃民生之本。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就业,无疑成为政府面临的民生最大考题。在高校,如何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1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40余万人。虽然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就业情况有些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二、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首位”
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同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政府表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到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时也明确指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各高校应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本着对大学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
1.高校的各个部门群策群力,关心和帮助每一名毕业生就业
高校中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各个部门要采取行动,逐级落实责任,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有些高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的书记、校长、校学生处就业部门、团委、研究生处、学院的负责人、班导师、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辅导员都要逐级落实责任,深入到学院、期队、班级、寝室,关心和帮助每一名学生就业。
2.为毕业生积极收集岗位信息,广泛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
各高校就业相关部门应深入各行各业如大中小、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收集信息、寻找岗位,同时广泛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全力为毕业生收集并提供岗位信息,帮助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落实就业岗位。沈阳药科大学每年都成功召开了大型毕业生双选会及多场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双向选择平台。2010年11月13日,沈阳药科大学在校体育馆成功举办了2011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24家用人单位4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双选会,各用人单位共提供就业岗位5500多个,需求专业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双选会期间签约率达20.7%,3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另外,从2010年10月份到12月份,学校还组织专场招聘会将近100场,接待企业近100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毕业生通过专场招聘会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成功签约。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大一开始分阶段为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教育,上好就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就业的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就业的活动。第一学年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对应的职业,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第二学年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使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目标进行调适。第三学年应在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简历准备、着装指南、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系列培训,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大四学年主要引导学生进入就业实战。
4.引导毕业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设计;民族;就业;黔东南
本文为2014年凯里学院校级学生课题。课题编号:2013435129
一、黔东南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情况
(一)调查问卷内容:iiIV7v/,问卷调查人数:47人(二)受访问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中:4.26%大专:10.64%本科:85.11%(三)受教育成员所学专业比例视觉传达:44.68%环境设计:12.77%产品设计:29.79%广告设计与制作:2.13%装潢艺术设计:2.13%游戏设计与制作:4.26%名族文化传承设计:4.26%(四)学生的就业方向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48.94%事业单位:14.89%公务员:4.26%自主创业:23.40%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专业:6.38%其他:2.13%(五)反馈以及建议反馈信息的自我分析:由以上反馈的信息得知,黔东南地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存在一些不同的瓶颈,使自身无法利用所学专业优势进行就业。一半人数选择转型,从事其他行业。学生在实践方面,没能更好利用所学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所以,本专业知识与实践之间极为重要。高等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有主动实践的意识,以及有意识地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二、就业现状
就业困境:自1999年以来,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我国艺术设计类领域扩大幅度也随之加大,艺术设计类专业降低门槛。艺术设计类学生毕业后,大量的学生流入市场,使得就业岗位紧张,导致就压力加大。艺术设计类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如果转向从事其他行业,则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如时间的有限性,物质基础,新领域之间磨合的能力,等等。就业前景:扩招后,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人数增多,从侧面来说,为就业市场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加剧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可喜的是,许多已经毕业或者从事设计类的学生,通过创新开拓了大量的市场,以马云为例,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集团开拓了网络购物的时代,网络购物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有设计基础的工作人员,为掌握图片创作加工软件、视频创作加工软件、三维创作加工软件等,有美学功底,有创新思维等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三、社会现状分析
因为近两年来一线地区企业出现用工饱满的现象,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随着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市场就业压力增大,直接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毕业生因无法找到就业的岗位,城市的毕业生只能在家中等待就业或是转向其他行业和继续进一步的深造,如考研、报考公务员和其他岗位等。据最近些年统计,黔东南用人单位招聘大量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地方院校毕业学生缺乏工作经验,难以在当地找到就业岗位。如论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地方院校与名牌院校相比,则不利于当地学生在当地就业,更不用说发达地区寻求就业岗位。尽管,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但,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对于西部地区院校学生较强。
四、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从填写调查问卷情况,可以了解到黔东南地区高校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的情况比较关心,大量已经毕业或者是在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了问卷的收集当中,并且从学生的填写情况得知学生的内心乐观向上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从学习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来提高就业的能力,力求将来在就业岗位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由于内陆地区教学相对一线城市高校弱,所以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相对较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者说是少数的世界,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元素的事物,所以学生的创新思维、手绘能力、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住。因为黔东南地区高等院校学生所处苗族,洞族等少数民族大量聚集地区,从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到大量一线地区院校学不到的民族传承设计元素,因此我们黔东南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特色优势的能力。
五、结论
弱势:一方面受到1999年的扩招政策影响,社会上艺考热逐渐升温,从而使得各种高校新建艺术设计类专业,大量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使得许多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法就业,从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受地域因素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创新思维,审美眼光,交际能力,工作经验缺乏等因素,均不利于就业。黔东南艺术设计类学生文化功底相对薄弱,转型困难,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手绘能力差、审美、实践能力有限,所以,求职过程存在许多边工作边学习的情况。优势:一方面来自就业的压力,学生有提升自身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当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熏陶,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和传承文化的潜力。
六、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