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性特点

个性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性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性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蒙古族 文化 舞蹈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一、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于是,他们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会于鹰的舞蹈形象上。他们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做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摸拟天鹅的形象。

天鹅也叫做鹄,它既象征女性的温柔、优美,又能体现出牧民妇女向往美好未来的“鸿鹄之志”。这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源于数千年来草原文化对蒙古族的哺育与陶冶,是牧民们继承古代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蒙古族舞蹈中马的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例如: 蒙古族民间舞蹈“沙吾尔登”中,舞者用双肩强弱鲜明的震颤、在平面上绕圆来表现骏马的奔驰;双肩细碎的抖动来表现平稳、均匀的走马。我们从这里看到了用肩刻画马的形象,看到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他们自己才有的深切体会。这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把蒙古族对大草原、对马的感情抒发出来,已无需再作大跳跃和奔跑去表现马。

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受到毡房内场地狭小的局限,所以脚步的动作比较少,上身与手臂的动作则比较丰富。这方面的蒙古族代表作有《牧人舞》、《牧马舞》、《马刀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舞蹈逐步形成开阔、粗犷、热烈、奔放、刚劲而又不失沉稳、舒展、温柔的个性特点

二、宗教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早期蒙古族受萨满教祭神活动的影响明显。十二世纪初,黄教(喇嘛教) 传入蒙古草原,排挤了比较原始而落后的萨满教。从此喇嘛教不仅夺取了萨满教的地位,并且也利用舞蹈为其宗教目的服务,同时喇嘛教的文化也影响了蒙古族的舞蹈。

蒙古汗国初期,统治阶级为了侵略行动和迷惑人民,于是利用了在古代蒙古族人民之中早已流传的巫神教(萨满教) ,该教的舞蹈也就随之发展了起来。如祭奠、出征时萨满教的巫师在牛车上跳萨满的战神舞。萨满崇拜日升父、月升父、望背母、望怀母、火脖台萨满父、达古台萨满父等六神,当萨满们请这六位神降临时就跳不同的六神舞蹈。而且在祭天地、祭水草、求雨、卜卦看相,除妖抓鬼、医病、祝平安、庆丰收、祝寿、治丧等仪式中,也都有不同形式的舞蹈。萨满教中有游娱神,游娱神又分:欢乐女神、醉酒神、公山羊神、蜜蜂神、口吃神、鹰神、瘸拐神、小偷神等, 这些神都有其不同形象的舞蹈。

“安代”舞就是源于萨满跳神,是由萨满“唱白鹰”跳神治病发展为今天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因此,安代又被称作“唱安代”、“唱白鹰”。直到上个世纪50 年代初,贫困的牧民们遇到病痛或天旱无雨时,仍请萨满跳神治病或求雨,这是安代流传不断的群众基础。

大约在十三世纪,佛教通过传入蒙古草原,即黄教(也称喇嘛教) 。喇嘛教的舞蹈“查玛”也同时传入蒙古草原。喇嘛教的这种舞蹈在蒙古草原上进一步和草原文化相融合,形成现在独特的蒙古族舞蹈的“查玛舞”。据说“查玛”最初传入到内蒙古的时候其方式很多,有的是藏族喇嘛来传授的,有的是蒙族喇嘛去学习回来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字记载传来内蒙古。文字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木板或是羊皮上。大部分的寺庙只能以记载得不细致的舞谱为基础,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具有自己庙宇和地区特点的“查玛”。编排这些舞蹈是由“查玛”的老师和编导“查玛喷”负责,而这些“编导”绝大部分是本地的牧民或是农民的子弟送去当喇嘛的,他们对乡土的风俗习惯、娱乐形式都非常熟悉,他们于是就大力运用了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宗教服务。因此内蒙古的民族民间舞蹈曾一度被黄教的“查玛”所吸收和删改。从传入内蒙的佛教舞蹈,经过多年的不断修改、丰富以及与草原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蒙族特点的“查玛”舞了。

“查玛”舞即有藏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积淤,代表动作为原地左右甩臂半翻身及演变动作;又有蒙古族传统舞蹈文化中自上而下前后左右始终围绕着圆的韵律而舞的特色。整体风格端庄凝重而古朴,表现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始性和代表性。

三、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及特点

蒙古族人口众多,生活地域广阔,在我国除内蒙古地区外,还有东北地区、新疆、云南等都有蒙古族聚居地。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群体,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文化具有较多的差异,即使是内蒙古地区、东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各个地区的舞蹈还有各自的风格。

“安代”是科尔沁草原最具特色的舞蹈,它热烈奔放,雄健粗犷,以重踏步、顿足、转、跳等走马灯为主,舞姿优美、抒情。流行于额济纳旗和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托普修尔”舞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它的绕臂、抖手、提压腕和全身轻微上下颤动等动作极具特点,与“安代”迥然不同。再如发源于鄂尔多斯的“筷子舞”,在喜庆的宴会上,当人们情绪高涨,用歌声不足以表达情感时,就拿起桌上的筷子舞蹈起来,绕肩动作运用较多,慢则稳重端庄,快则轻快飘洒,又是一种风格。

总之民族舞蹈的特点,是民族性格、民族风貌、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凝聚,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好似每个人都有个性一样,没有风格的民族舞蹈是不存在的。民族舞蹈的特点,绝非是静止、固定、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它的特点、风格是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毋庸置疑,发展的趋势定将是多层次、多侧面、多类型、多样化的。

参教文献:

[1]金春昌,袁志敏.论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及教学中的训练与把握[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1.

[2] 卫平.新世纪蒙古族舞蹈发展略述[J].内蒙古艺术,2002 ,第1.

个性特点范文第2篇

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个性的概念也不同。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般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差异方面,把个别的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大多数心理学家则把个性看做固有特征的总和。

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大门,这对一年级学生小冷来说是一件既激动又兴奋的事,他对学校的环境是陌生的,甚至到学校有紧张和胆怯,但我观察到他对学校牛活却充满了新鲜感,针对他的这种心理状态,我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首先帮助他解决疑惑,引导他说说来到学校的感觉,看到了什么?接着带领他和同学们一起参观学校的校园环境。我们首先来到学校的中问操场,学生抬头就可看见在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高高地印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还可以看到6尊名人的塑像,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校园。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学校。上课时,我让小冷说说自己盼望上学的心情,说说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喜欢学习吗?通过我的引导,小冷很快乐地说出自己已经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现在起,将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本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他还告诉我们他很喜欢学校。

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共性,但不要忽视个性差异。

2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在认识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个性与个体乍理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分析一定的社会条件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曾有这样一位学生,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失去母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上受到了创伤。不久有一位好心人从福利院认领了她,从此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上课不认真学习,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

通过家访及和认领父母的交谈,我了解到:由于认领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每天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她,她经常和爷爷在一起,而爷爷又很宠爱她.从而养成了他任性的性格;她在家里有时很不听话,有时会对着父母发脾气,惹父母生气。

以后,我注意观察她,发现她的性格还是比较开朗的,很会做一些与!习无关的事情,并乐意为大家服务。我就和她交谈,先和她谈谈她家里的一些情况她都能一一同答,显得很开心。但是和她聊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没有那么有声有色了。根据这一情况,我平时注意观察她、关注她,和她交淡.每天了解她在家里的表现,让她说说父母、爷爷等家人对她的关心,她告诉我,每天到学校都是爷爷接送;家里搬了新居,很漂亮,等等。在此时,我就对她进行尊敬长辈的教育。在学校,她会主动接近我,我也很关心她,一次放学后,家长没来接她,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很渴望老师送她回家。于是,我就关切地问她:“是不是你的妈妈还没来接你呀?”她点点头。“那老师送你回家好吗?”她高兴地又点了点头.“来,坐在老师的摩托车上,我送你回家。”就这样,我下班后把她送到了家,家长和她都感激地说:“谢谢您.老师!”

在学习上,我耐心地教育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激励法、奖励法、换位法,发现她上课专心了,马上表扬;发现有不足之处,就采用调换座位的方法,让她和优秀的学生坐一起,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找发现她上课能积极发言,能努力完成作业,且大大提高了速度,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只要师生不断地努力,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艺术生重视自我发展,个性独立;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追求独特的个性,认为追求个性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

1、全面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

1.1艺术专业的学生敢于竞争,个性鲜明

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在专业创作方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有激情的、投入的、感人的创作才是好的作品,这就需要他们在思维上、在创作中能够有激情地进行。艺术类专业学习与社会互动性比较强,他们勇于面对挑战,能够主动出击,敢于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他们重视自我发展,个性独立;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追求独特的个性,认为追求个性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他们思想开放复杂,自我意识强烈、视野开阔,敢于冲破常规,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艺术形式,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强,能够明确自我的社会定位,勇敢地面对竞争

1.2艺术专业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长期关注专业学习,经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容易忽略,从而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多数艺术专业学生从小就开始专注于对艺术专业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因为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的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崭露头角,得到老师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往往感觉自己比别人要优秀很多,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对自我认知不足。

1.3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艺术是一种动态的、活跃的、激烈的文化,艺术类学生在人学前就需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他们自己的专业。所以,从中学阶段起,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扎实、牢固地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因素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大学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不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较。另外,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思考在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时,如何展示自己,把握机会,缺乏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2、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

2.1保持自己个性

用人格力量塑造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与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多,对于个性比较强烈的艺术专业的学生,辅导员要保持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用人格力量去感染他们,塑造他们高尚的品质。只有当辅导员自身的能力与才识成为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财富时,才能真正形成独立个性对学生的引导性。

首先,辅导员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辅导员,都会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管理中的任何一件事。通过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引导他们努力塑造自己的坚强品质。

其次,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辅导员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日常工作中以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2.2积极引导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最突出的一方面是个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为了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这种个性心理,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管理,找到机会并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在表现中增加自信心,以利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尊重理解学生的过于机灵和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

3、正确认识艺术生的个性具有特殊性,才能将高校艺术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管理中坚持疏导,疏导中加强管理。疏导是指疏通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由于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也往往把自己看成了特殊学生,有一种自我欣赏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才气,不平凡,是“美术家”、“音乐家”的料子。他们充满着对艺术学校的幻想,自以为人学后就能像电影里的画家那样。可以自由自在、游山玩水了。忍受不了学校严格的纪律、制度、管理条例的约束,认为学校抓得太紧,管得太过分,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脚。对学生的这些思想情况,不能简单批评了事,而是要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和管理性教育。在教育中既要肯定学生对艺术有追求和立志成才这个良好的愿望.又要对学生阐明成才的关键是人才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特别要强化做人的责任感,还要通过本校学生在成才道路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过度自由是不能成才的道理,懂得合格的美术设计人才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个性特点范文第4篇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在这两年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统一的口令,整齐的动作,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练俯卧撑也同样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特点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下,语文教学及教研不乏新人倍出。但语文教学质量偏低仍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弊端。离开丰富的语言积累,缺乏对语言运用及优美意境的感悟,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是很难培养出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才的。那么在新的教育技术指导下,在新的教育理论实践中,语文教学恰恰在这些方面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育 积累感悟 个性培养

1 学会积累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注重熟读成诵的习惯培养。而背诵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凭着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是趁着记忆力旺盛的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下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言财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传统语文教学以积累为突破口,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题目所压倒……余尝见小儿搏泥为铳,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着声宏。若以一小丸为之,总使能响,其声几何?此古人所以读万卷书也。”[1]所谓“备于胸中”就是要将纸上文章变为心上文章。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诵读古文后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2]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然而,时至今日,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琅琅书声,却充斥着繁琐的理性分析,陷入“思而不读”的怪圈。对于文章形式的分析可谓具体详尽,而对文章内容却没有几篇能入心入骨。这种重讲轻读的结果如何呢?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程式化几乎成了学生写作的通病。形式上的条分缕析,使学生失去了一份在诵读中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读”书之乐。

忽视诵读、注重讲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应试教育迫使教师不得不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断片;二是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误解,课堂上问来问去,导致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一手硬一手软;三是教材本身要求背诵的篇目少。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经世济国、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为世界推崇,诗歌、散文、辞赋园地中堪称奇花斗艳、姹紫嫣红。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在金子般宝贵的少年时代努力记诵,对个人发展和民族未来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格式与方法没有掌握,可以在工作上弥补,积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应多注重在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积累,充分积累。

2培养悟性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的同时主张精思。思什么,如何思,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这种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西方人重逻辑和实证,东方人重妙悟与直觉。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鉴赏者从不使用内容、形式、主题、思想等抽象的批评概念对具体对象作细致的分析和界定。他们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在他们眼里,文学是作家的人生体验,以浑然感悟的方式去把握比纯粹的理性分析更可能接近艺术的真谛。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重感悟,主张在积累中体悟做人和为文的可行之道。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需要阅读主体具有全面的观念,能够于文章中知心见性,它与各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和个性气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正如参禅悟道,全在个人修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具有完整的系统和严密的逻辑性。但我们的做法往往是人为地抽象出语文知识系统,并以各种各样的知识目标使评议教学活动在理性的框架中就范。于是,融汇了作家生命感受的文章变成了枯燥的知识图解,完整的课文被肢解得零零散散。这种观点和加材料式的知识传授,对号入座式的“能力培养”,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逻辑实证,与直觉思维的培养近乎背道而驰。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排斥理性,它是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统一。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分寸。正如章熊所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常是本末倒置,知识概念不是用来分析语言现象的手段,而是成为学生穷究的对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一元走向多元,关键在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教师个性的保护。传统语文教学极力推崇“虚心涵脉,切已体察”的读书方法,就是要反对理性概念的先入为主,反对穿凿附会,提倡在涵脉体察中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个性化的反面是模式化。当前语文教学热衷于探索模式。老师们在形形的模式化教学使他们固有的教学个性日渐消失。我们并不否认模式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发挥。无论如何,在“人”、“文”、“理”三者的关系中,“人”始终是第一要素。就写作而言,目前的一些写作指导书,动辄归纳出数十条技巧,它们都从阅读中抽象出来,又被阐释得玄而又玄。我们无意否认技巧之于写作的意义,但技巧果真有那么神吗?林语堂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初学文学的人听见技巧之讨论――小说之技巧,戏剧之技巧,音乐之技巧,舞台表演之技巧――目眩耳乱,莫测高深,哪知道文章之技巧,于作家之产生无关,表演之技巧与伟大演员之产生无关。他且不知世间有个性,为艺术上文学上一切成功之基础。”[3]他劝导人们不要在写作技巧这些肤浅的问题上空费功夫,而要学会如何表露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才是你具备的个性所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言是基础,要重在积累;思维是关键,要强调感悟;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要注重个性培养。做到这几点,对弘扬语文教学传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宗羲文集》,第10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