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仓储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流;仓储企业;瓶颈管理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 A
我们可以对中小仓储企业有这样的理解,它是能够连接企业生产产品、对供应商供货、商品销售的中转站,系统完整的仓储管理企业能够加快产品流通的速度,加快资金的流动,降低物流成本;这些对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系统不健全的物流企业,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一、我国中小仓储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的中小型仓储企业中,他们都是传统的仓库模式管理转变成各项功能都有的仓储企业,他们的形式和功能是非常单一的。在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好的策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小型物流企业一般都是具有存储功能,提货功能、货物运输、获取搬运、托运等辅助作用,没有发挥企业的真正功能,他们的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就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个企业信息不流畅等很多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暴漏出来。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突破这种瓶颈管理方式,实现中小仓储企业的管理更新。
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我国的仓库总面积是5亿多平方米,此面积数量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我国的仓储就能够容纳很多的货物。在这种情况下,仓库本身的布局不合理,,导致仓库多了存储能力反而减小了,使整个仓库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必须要进行改造,使整个仓库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就必须进行整体的改造,,使仓库设施布局日趋网络化,促进我国仓库设施建设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建设,对整个仓储企业园区,进行一定规模化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使这些物流园区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二、中小仓储企业面临问题
在我国中小仓储企业中,要不断的改善瓶颈的管理方式,首先要了解瓶颈管理方式的缺点。中小仓储企业缺点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仓储瓶颈管理难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这样就使整个企业商品供应链不能够完全的顺畅进行。在实际的管理中,仓储企业与商品的制造商只存在着一种帮助商品制造商管理商品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有偿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很单一,使生产上不断的把货物运到存储商的仓库里,这样就会出现过期或积压的货物过多,从而影响仓库货物周转的速度,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使整个仓储企业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2、瓶颈管理影响发货管理
一般销售商在让供应商发货的时候会出现发错货的现象,超市一般会采用缺一罚十的情况,这也意味着仓储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方式,才引起了这种情况,这也是由于仓储企业本身进行赔偿,这样会给仓储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瓶颈管理影响人员设置不合理
很多仓储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物流园区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建设,从大城市到小城市进行货物的流通,这种设置方法虽然可提高仓储企业的水平,但是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操作方式都是由人工进行操作,没有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可能,很多仓储企业人员比较多,在进行每项工作的时候,人员的利用率不高,这样会造成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状况。还有就是一个人负责很多方面的操作,效率不但没有提高,还会出现一些错发货的现象。这样造成的损失不能落实到个人身上,就难以找到责任人,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瓶颈管理模式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
这种瓶颈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对于有些仓储企业他们购买了ERP审核软件,这种软件对于供应链管理、仓库管理进行一定的审核,但是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软件的功能,这样会造成物流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做相应的物流软件,不但影响了其整体发展,也对那些供应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硬件方面,对于一些小型普通仓库,利用率普遍很低,很多货物存放都比较分散,很多仓储企业的货物在存放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把这些货物与其他货物进行拼库,在存放过程很不合理,给整个企业造成一定的麻烦。
5、瓶颈的管理方式造成整个企业缺乏服务意识
在进行瓶颈管理中,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工作过程中,仓储企业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客户储存产品,由于现场的仓储管理不规范,仓储企业竞争很激烈,这样就只能用低价吸引客户,甚至有些仓储企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小,甚至为零。很多企业在进行运行的时候,本身业务不进行拓展,会很难生存。这种状况也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6、瓶颈管理方式影响企业人才的发挥
仓储企业在利用这种管理方式的时候,会影响整个企业的人才的发挥,对于仓储企业,既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操作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才进行管理。大多数仓储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老员工,没有进行专业物流知识的学习,对一些专业的管理方法并不理解,这样就影响了整个仓储企业的发展。会对整个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仓储企业瓶颈管理的对策
对企业进行瓶颈管理的时候,首先在对企业与仓储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更好的保证供应链管理。建立一种使制造商、仓库管理、分销商、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利用一定的软件对货物实施动态跟踪,对那些过期的货物要进行一定的分销管理,要及时的进行检验,还要建立一种公平的制度,使供应链良好的循环。另外对仓储企业设置岗位的时候要进行入库、出库、复核、包装等等过程,要有专人进行管理,根据一定的岗位工作量进行一个人负责一种或两种货物的工作。
其次,在对资源利用的时候,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仓储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购买一些关于物流的软件,要对这个软件进行良好的设置,不能进行盲目的选择软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要求对整个货物物流运送的过程进行分析。还要及时进行货物销售情况跟踪,这样能够相应的调拨货物,加快货物的周转速度,减少货物积压,降低仓储成本。在硬件方面,根据客户销售情况的多少,根据每天货物的吞吐量和货物自身具有的特点,配备相应的货物存储设备。同一种货物最好能够放在同一个仓库里,方便管理,便于出库、备货、装车、盘点等作业,减少人、财、物的耗费。
最后,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对那些服务人员要进行良好的培训。很多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的情况,这种功能严重影响了整个物流企业的发展。单一服务形式对于很多物流企业的利润都有影响,所以物流企业要进行多方面的管理,能够在报关、包装、咨询等业务中都有自己的业务,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从事仓储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后才能够上岗,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对于物流企业的瓶颈管理方式,要总结瓶颈管理中存在的内在缺陷。不同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根据本身的缺点,制定出一整套的管理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人员的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家海,沈 炜,周莹君等.基于RFID的中小企业仓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机电一体化,2008,
关键词:物资;库存;管理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火电企业而言,不仅面临着产业过剩导致的竞争激烈,更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在不容乐观的形势面前,火电企业纷纷向管理要效益,在库存管理上做文章。如果单从生产的角度考虑,库存当然越充足越好,但是企业必须通盘考虑经济效益,库存积压过多就会占用过多的资金,导致库存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升。还有,过高的库存量会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库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S公司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物资计划不够准确
目前,S公司物资需求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各基层单位根据基本建设、生产运营、技术改造项目的安排和物资消耗规律编制年度、季度、月度物资采购计划和临时性采购计划。需求计划统一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上报采购中心,公司依据集采目录实施计划分交,其余委托各二级单位自行采购。虽然S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单位物资管理经验不足,及时处理物资计划能力较弱。部分单位对设备运行及损耗情况掌握不准确,导致计划提报的及时性较差,没有预留合理的采购周期,给保障安全生产的物资供应带来困难。部分单位对物料的规格、型号、图号、材质等信息描述不清或不规范,导致计划流转周期长,延误采购,影响生产。部分单位对上报计划审核工作把关不严,没有对所需更换的设备配件种类及数量作出准确判断,没有对设备检修作出个性化分析,促使采购计划量增大,形成库存积压。
1.2库存管理不够科学
S公司不设物资实物库,由二级单位分别设实物库并自行管理,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1)备品配件储备定额没有实施有效地管控,缺乏统一、准确的管理基础数据。在电厂机组投产运行初期,对设备运行、检修及备品消耗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编报的备品配件储备定额的准确性、实用性较差,备品配件按定额标准完全储备后会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2)库存资金增长较快,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当前,公司的库存管控工作侧重于过程管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库存增长。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导致部分单位需求计划提报量远远高于实际物资领用量,尤其是等级检修后容易造成部分物资积压,给库存管控造成困难。(3)仓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由于公司各生产单位地域分布较广、投产时间不同,而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各单位仓储硬件设施及软件管理差异较大,给公司仓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带来困难。
1.3修旧利废执行不力
(1)在废旧物资回收处置、修复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三方的业务衔接与配合。但由于部分单位在制度中没有明确各部门在废旧物资管理业务中的分工与职责,导致废旧物资处置流程不明确,修旧利废成果无法鉴定,修复物资折算估价无法统计等情况的发生。(2)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由于部分单位物资管理部门在废旧物资回收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执行“交旧才能领新,领新必先交旧”的原则。各单位在生产现场紧急领用物资后,物资供应部门后续管控不到位,没有及时催交回收废旧物资,导致部分单位生产现场废旧物资存放较多,且不能及时交回,废旧物资回收率较低。(3)在废旧物资存放方面,部分单位由于库区面积有限,在废旧物资存放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分类存放、堆垛合理。将所有鉴定报废的物资堆放在一起,无法做到废旧物资根据材质、类别不同进行分类处置,最终导致废旧物资变卖时的经济价值降低。(4)在废旧物资修复利用方面,部分单位由于奖惩制度不明确,奖励力度不大,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修旧利废工作开展不到位。由于各单位专业技术力量的限制,部分废旧物资修复后的安全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导致该部分物资再利用情况较差。
2S公司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2.1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1)提高采购计划编制要求,重点强调物资规格型号、计划资金、需求时间等关键要素;对各用料单位报来的材料需求计划进行认真汇总、审核、对库;加强计划考核管理,实行临时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按月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率、合格率、及时率,提升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水平;按照材料供应的轻重缓急对需求计划实行分类管理,尤其针对抢修、救灾等急需物资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生产正常运转。(2)进一步规范各单位物资计划的提报工作。在计划提报过程中,严格按照物资编码要求准确描述物资的规格、型号等特征,按时提报年度、季度、月度物资计划,尽量减少紧急、临时计划的提报次数。提报物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采购设备的制造周期、物流情况等因素,预留足够的采购周期,确保物资的安全供应。(3)根据年度检修计划及安排,提前对各单位等级检修进行管理提示,及时提报相应的检修计划。及时开展等级检修专项分析,对在检修过程中未及时出库造成积压的物资,溯本求源,逐条逐项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从而提高各单位对等级检修计划领用情况的重视程度,确保计划领用率达90%以上。(4)持续开展现场物资识别培训工作,提高计划部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为切入点,深入对标管理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或培训机会加强物资属性及机组设备、备件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2.2提高库存管理的科学性
(1)加强仓储管理。围绕仓储管理申报达标和库容比、月度计划领用率等关键指标,大力深入开展采购计划、仓储案例分析工作。在库存结存方面,更加注重日分析、周总结、月通报,充分利用电子寄售、实物寄售、框架协议等长约采购合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规避库存不断上涨的风险。每月通过库存曲线图提示各单位的库存走势情况,分析库存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指导各单位制定对应管控措施。对因库存管理不善造成物料库存超储积压的单位,由物资管理中心向公司财务部门提出计提存货减值准备金的建议,进一步降低库存物资的积压。(2)平衡利库及调剂调拨管理。加强对各单位平衡利库工作的跟踪,积极开展各单位库存间的利库和同等级机组库存间的调剂调拨工作。按月分析各单位利库情况,对同等级机组的同类型、同型号物资进行统计。借助ERP系统中调剂调拨功能,实现公司内部闲置物资共享功能,进一步加大公司内部闲置物资的调剂调拨,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占用。组织各单位对现有库存储备物资进行清查,对由于设备技改技措造成的积压物资、储备过量而形成的闲置物资、超过有效使用期限的废旧物资,按照内部调剂、对外销售、减值、报废等四种方式进行处置,进一步优化库存结构。(3)实施联储代储管理。实施多元化储备,实现制造厂代储、第三方代储、联合代储、外部联储、内部联储等先进的储备方式,努力实现跨集团合作,检修备件一体化服务。通过调研和比对形成公司备品配件联合储备目录,利用物资管理系统搭建库存共享平台,帮助各单位实现公司范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库存管理水平,降低库存积压的风险。通过供应商走访等方式主动进行业务接洽,进一步扩大联储、代储及长约采购范围,增强联、代储物资的实用性,从而降低库存储备风险。
2.3提高修旧利废的执行力
(1)完善废旧物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财务及物资管理制度,制定废旧物资管理实施细则,统一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及利用工作的管理标准。进一步明确废旧物资管理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健全交旧领新、修旧利废的奖惩办法,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管理体系。(2)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各单位物资供应部门根据检修及技改项目材料计划,提前了解应该回收的废旧物资具体情况,制订废旧物资回收计划,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制度,严禁无计划领料。不定期对各生产现场进行跟踪、落实、检查,进一步强化废旧物资回收及现场管理,杜绝废旧物资料丢失浪费现象。(3)规范废旧物资的存放及处置工作。根据废旧物资的种类和性质,分别建立废品库、可修复库和成品库,对所有回收的废旧物资分类存放、妥善保管。废旧物资管理过程中必须履行相应的出入库手续,建立台账。对于无修复价值的废旧物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根据物资的新旧程度、市场行情评估价格,分类进行销售或拍卖。(4)全面开展修旧利废工作。进一步细化、科学化修旧利费管理工作,尽最大可能提高废旧物资的重复利用数量和品种。对于转入成品库的修复利用物资,采用后进先出的办法进行出入管理和核算。明确修旧利废奖惩方案,物资修复后根据验收情况给予修理单位或个人一定奖励,提高职工修旧利废工作积极性,缓解材料成本压力,达到节支降耗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库存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缩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模式,抓住重点、多点发力、全面推进,才能更好地找准库存的平衡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如何管理库存[J].中国机电工业,2009(6).
[2]张广霞.联合库存管理法在供应链库存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8(15).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摘要: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探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探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和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和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猜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重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和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新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和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摘要: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给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给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摘要: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熟悉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功能,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摘要: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给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和供给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给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熟悉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摘要: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给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给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预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熟悉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和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有关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给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和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足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足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和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猜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猜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和到企业决策中去。
4.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功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探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似乎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似乎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假如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功能。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办法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摘要: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给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足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和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传统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项目。要求教师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项目的全过程,其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安排自身的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处理教学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中职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成果不明显
中职学校陆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物流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目前中职学校的需求。而且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刚转行过来的,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这样导致物流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不充足,教学质量较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很多中职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器材,教师不能发挥正常的教学能力,加上物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待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阻碍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发展。
(三)专业教材不完善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材还不够成熟,大多数是照搬专科学校的物流课本,不会进行整合优化,东拼西凑,没有属于中职学校自己的物流教材。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的东西,不符合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需求。
(四)参与一线实践的机会少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单纯只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去,需要从基本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而且,不仅学生需要投入实践,物流专业的教师更加需要重视一线实践的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定项目并制订计划
首先由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师提出相关的项目任务假设,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讨论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中职学校物流教师应该以实践生产过程为中心,根据基础的教学知识点,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选择并确定指导项目,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项目工作的具体计划,确定项目工作的步骤和实施程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践项目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工作的全过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保证学生都能理解所做的项目工作的内容,并保证其实际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实施项目计划
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物流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执行项目任务的形式,确定学生在各自小组中的具体分工、各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模式,从而按照之前确定好的项目工作计划和步骤展开工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需要,进行自由组合,4~6个人为一组,按照创业者的心态进行市场调研,可以先了解市场上的部分仓储企业的经营模式,了解运输企业的服务流程,以及市场主要客户的实际需求,最后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究。
(三)项目的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