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教学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朗读 熟练 准确
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而其中的“读”则为首要,为根本。“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虽然“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纵观学生学习英语的历程,不难发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交际为主,学生“读”得较多。但是到了中学,随着年级的增长,课堂上学生“读”得越来越少。到了高职、大学阶段,学生几乎不“读”了,这是不好的现象。为此,笔者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理解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读”,即“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始终禁锢着当代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一提到“读”,绝大多数英语老师往往把课堂教学中“读(Reading)”理解成考试中的“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这一误区的存在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而训练的形式多与各种规范化考试题型密切结合,一是完形填空,二是多项选择。教师因此在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过分强调阅读理解,过分强调完形填空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读”的教学。这种方法看似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升学率。但教育实践表明了此法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是促使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误入“读”的歧途,从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读”应理解为“读单词,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读”首先不是默读,要有读声,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读”还要“读”得准确,“读”得熟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汉文教学经验,英语教学亦是如此。毫无疑问,多读、熟读、反复吟咏是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理解文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会潜移默化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接受语言、感悟语言。尤其是在那些英语语言环境不好的学校里,“朗读”无疑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既能培养学生语感、又能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良药”。据调查,多数教师特别是初中、高年级以上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顾着讲解那些条条框框的语法、句型等知识难点,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读说训练,这样的英语课亦算不上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因此,英语教学不仅在学生初学英语的中小学阶段重视朗读,即使在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挤出一定时间来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以有效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
二、深入分析影响“读”的因素
“读”,首先要求“读”得准确。学生在开始学英语时一定要把音标读准。在学生初学英语时,任课教师要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母语,精心备课,探讨适合学生的语音教学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他们英语的拦路虎――语音关,确保学生具备认读英语单词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语音不过关,学生就不具备认读单词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也由此“夭折”,英语教学当然就无法顺利进行了。其次,“读”要“读”得熟练。“读”得不熟练也没有效果。也有这样一大部分学生:词汇、句子“读”得很准确,上课也能听得懂,但是考试时考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时总是失分,其根本原因是课本中的句子读得不熟,考试中自然会漏洞百出,错误连篇。因此,读英语“读”一遍不行,两遍也不行,“读”要求读到滚瓜烂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读”还要持之以恒。“一暴十寒”没有效果,孤零零地“读”也没有效果。“读”时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没有目的地“读”更没有效果,“读”是要求学生带着目标去朗读,是用心去“读”。只动口不行,要口、眼、心、脑、协同并用,这样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初学英语的人在“读”时不必刻意去钻研句法、语法,只要反复进行大声地朗读实践,注意准确模仿运用,“功到自然成”,时间久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记忆所读的内容,并能轻而易举地脱口而出。学生的“读”的效果除学生自身因素以外,还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语言素质,教师自然流畅的语音、准确生动的语调必然会有效地吸引学生反复模仿,反复朗读。因此,教师的语音、语调务必做到准确、流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观察,善于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是在学生积累一定词汇或者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后才开始着手,而是应从第一堂英语课开始。小学生和初中生初学英语时,感到陌生甚至惧怕的就是读音。此时,他们完全要靠教师来示范,自己跟着一点一滴地模仿。学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学语音时,总怀疑发音地正确与否,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害怕发音时出错,这种恐慌心理会对“读”产生强大的阻力,有些学生不敢“读”进而放弃“读”。所以,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以积极地教学态度,以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切忌急于求成,导致“一棍子打死”。“弯下腰来看学生”,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及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表扬为主,耐心示范,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自然会“放下包袱”,乐与开口,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朗读练习打下好的基础。“读”的教学不能“一口想吃个胖子”,应从最简单、最基础的语音读起,然后由易及难,循序渐进按照教学要求从词到句,由句到篇。“读”的教学也不能“虎头蛇尾”,应始终贯穿教学之中。
由此可见,“读”是英语教学中万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学实践充分表明了“读”的重要意义,即“读”有助于突破听说难关,“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结构,“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英语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角色读、诵读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纳不同的方式。当然,“读”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若能坚持,则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总之,一句话,英语教学应在“读”字上做文章,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教学一些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跟一个外国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学拥有自己的外语教师或者国外交换生,学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二、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1.英汉文化差异。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使得英汉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人被誉为礼仪之邦,因此我国对礼仪非常讲究,有着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凡是都讲究长幼有序。在称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讲究,导致汉语中的对亲戚的称呼有很多,分为有血缘关系称呼为“堂”,姻亲关系的称呼为“表”并且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但是西方的语言中用来称呼亲戚的词语则显得比较笼统,不像我国分的那么细致。
2.价值观念不同。按照我国的传统来看,无论是处理什么事请,都是以长辈或者领导的决定为主,并且不可直接质疑。而西方人则表现的个性张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西方然之间没有投桃报李之说,对于西方人来说送礼物只是为了表示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所以礼物都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都会当面拆开,显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礼物是什么?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收到的礼物一般是为了满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较为贵重的礼物,并且中国人受到礼物都不会在客人的面前拆开,因为这样会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我国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国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国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产生交际障碍。
三、大学英语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际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一种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相关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别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别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自己设定一个教学案例,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
2.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不一样,英语中有很多的词汇词义一样,但是不同的词汇用法去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会感觉很困难的原因[3]。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结构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用法,否则很容易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词汇用错地方,造成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对方产生误解。例如:this和that这两个单词意思翻译成汉语之后基本一样,但是在英语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用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意英语词汇的用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的影响。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虽然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个国外留学生,只见到对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这就表示时间不多了,即使不用语言进行交流双方也可以达成共识,长期以来拉近双方的距离,为双方的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准备。
四、结语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6“Let’s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dog(热狗)、French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traditiongalfoodforgood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纠错方式;专业成长
课堂提问及其纠错是外语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不同纠错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研究教师的课堂提问及其纠错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5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为例,主要探究其课堂提问及纠错方式的现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研究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教师提问量、问题形式、提问方式、纠错方式。
二、研究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以及纠错方式的现状,笔者走进课堂,对5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进行随堂听课并录像,将录像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以观察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量与质的状况,揭示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纠错的特点。
三、结果与讨论
(1)课堂教师提问量。根据课堂录像,对5节课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分别进行了统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的提问量有较大差别,不同的教师给学生不同的英语输入,导致了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差别。当然,教师提问的频率不宜过高,否则烦琐费时,会冲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笔者发现,学生话语大部分集中于机械式的跟读。尽管模仿对于英语初学者有积极作用,但无需思考的纯粹跟读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更多开口的机会时,要注意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现象可以通过英语教学研讨会等来交流交换教师之间的看法观点,彼此学习、互相影响,以逐步改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效果。
(2)课堂教师提问形式。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来进行的,笔者通过对录像进行转写后分析,将这5名教师的提问形式分两类:展示性问题,即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参考性问题,即提问者不知道具体答案的问题。参考性问题不是要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根据观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采用展示性问题进行课堂互动的比例达到81.9%,而参考性问题才占到18.1%,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活动不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使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即使是输出,也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朗读,不具备交际性,未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交际要求。而且展示性问题85%以上是检查学生对刚学单词、短语及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但新课标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参考性问题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自我表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在教师的课堂上应有意识地予以增加。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时间短、底子差,很难用英语表达,且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一些展示性问题,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更好地控制课堂。
(3)课堂教师提问方式。不同教师的提问方式各有侧重,本文从指定学生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学生自愿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四种提问方式的维度,观察分析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基本情况。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和集体回答,自愿回答的学生仅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通过课堂录像来看,教师提问存在一定的倾向,坐在前排的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明显高于坐在后排的学生。此外,教师自问自答虽节省了时间,保持了教学的流畅,却大大削弱了提问的价值。教师提问应以交际的形式进行,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当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大班上课、课时少、学生差异大等,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回答,但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指导,达到语言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4)教师反馈方式。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方式不同,本文从及时纠正、换人回答、重复问题、等待回答、给出提示以及忽略不计六个维度,观察分析农村小学英语课堂纠错的基本情况。教师最常用的纠错方式是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回答问题,其次是重复问题以提醒学生重新考虑问题,最不常用的纠错形式是及时纠正和换人回答。仔细观看教学录像后发现,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大部分教师会忽略学生的小错误,过后给予相关的讲解。但是学者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Krashen认为纠正错误会使学生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意义,不利于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纠正学生的错误;而Schmidt则认为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误认为是正确的进而继续犯错。
三、结语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仍然占主要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且提供给学生更多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习得英语,而不是机械地背英语单词或句子。其次,在课堂提问及纠错方式上,教师要仔细斟酌。教师要充分考虑参考性问题的价值,通过交际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比例,使两者有机地相结合,为他们的英语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宝菊.中学英语教师话语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学外语教与
学,2003(8).
基金资助: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项目编号JB13305S。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中外英语教师在合作教学初期阶段所存在的教师双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其成因、探讨解决对策。通过对五对曾经进行过合作教学的中外英语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或Skype上的访谈和语料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在合作教学初期阶段曾经遇到过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实例,分析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更多中外英语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实现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从而提高其合作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中外英语教师 合作教学 跨文化交际障碍实例 对策
一、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由此可见,中外英语教师在合作执教同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双方的交流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有助于教师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现有的关于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大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模式探讨(包括中外教师的具体分工、具体的上课形式等);教学效果检测(通常是以某一门课程为载体,对比合作教学前后学生在该课程的成绩或表现的变化);对教师双方的帮助和提高(如是否帮助缩短外方教师的适应期、提高中方教师的专业能力等)。
然而,中外英语教师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价值观、思维模式、教育理念、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系统等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造成教师双方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阶段)会存在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若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这些跨文化交际障碍,教师双方的契合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削弱教学效果。若能提前预见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尽量避免,则合作教学顺利进行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实例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障碍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沟通障碍。跨文化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认为,跨文化交际障碍主要体现在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中,具体表现为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定势、偏见、民族中心主义和陌生人心理。
本次研究以五对曾经在中国进行过合作教学的中外英语教师为对象,采用与其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或Skype上的访谈的方式获得语料,并从这些语料中归纳出其在合作教学初期所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实际案例,并加以分析这些障碍的成因。这五名外籍英语教师有三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南非、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其合作教学的伙伴均为中国籍英语教师,双方合作教学的时间跨度均为一个学期,教授课程包括英语口语、英语辩论、英语演讲三门课程,教学地点分别位于中国上海、福建的四所高校。访谈语言为受访者的母语。访谈主要内容为在合作教学初期,二位教师在语言、沟通方式、授课内容安排、共同备课、上课形式、具体分工、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上课配合等方面出现过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实际案例。以下为访谈中获得的四个实例与具体分析。
1.实例一:语用失误
有一对中外教所上的课程是晚上的选修课,该美国外教同一天一共有六节课。有一次,下课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这名60多岁的外教显得有些疲倦。与他合作教学的中教关心地说,“您今天上了这么多课,一定很累了。时间也比较晚了,您赶紧回去休息,老年人一般睡得比较早。”这位外教回答,“我不老也不累,我只是天气太热出汗太多,有点乏了。”
这是一个语用失误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实例。英语是该外教的母语,该中教是英语教师,双方在“使用同一门语言进行交流”这个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中教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位美国外教的关心却被误解为是对其年龄的歧视、工作能力的怀疑。
蒲冬梅认为,语言是跨文化交际过程的重要载体,但是能说同一门语言并不代表就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因为社交语用能力欠缺、孤立的语境信息(指与发话者前后语境不相关而独立指事的信息) 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之一。蒙岚和周晓玲认为言语错用、言语不得体和言语错解导致的语用错误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虽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但是由于语用失误导致的理解障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实例二:思维方式差异
有一对中外教在共同备课时常常产生分歧,比如中教希望先手把手地给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和经验后,再让学生去练习和实践,而外教却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去尝试去犯错,然后再为其进行原因分析;外教有时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辨一些比较特别的、颠覆传统的话题,而中教比较容易被一些顾忌和社会习俗限制、不愿轻易尝试;中教更看重学生的英语语法、用词、发音,而外教更看重其条理性、逻辑性、理性思考、创造性思维。
这个实例证明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另一主要成因。中国人更注重已有经验和传统、重悟性、重模糊性、属于具象思维和环形思维,而西方人更擅长于条分缕析、重理性、重准确性、强调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强调创造性和思辨能力、属于线性思维。
3.实例三与实例四:价值观差异
实例三:有一对中外教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外教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然后问比他年轻的中教说“你觉得这个想法如何?”中教经常回答“不错,很好。”就不再多说什么。久而久之,外教觉得这位中教似乎没有足够的自我见解,不够自信。
实例四:中外教合作得很好,双方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友谊。有一天,中教发现外教感冒了,就主动关心地教他吃什么药、去哪里买药、提醒他要多休息等等。外教开玩笑地说,“好的,妈妈!”中教不解地问,“为什么叫我妈妈?你可比我大好多岁呀!”外教笑了笑说,“因为在我们一起上课的这段时间里,你很认真,总是事事都要把细节交待得很清楚,很像妈妈在教小孩子,所以我决定以后给你起这个外号了。”
在实例三里,中教认为自己比这位外教年轻、经验少,应当谦虚、服从,以外教的意见为主。而外教却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自信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在实例四里,中教觉得外教是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习俗、惯常做法可能不太明白,所以觉得应该认真详细地交待清楚,这是关心的表现;而外教却觉得有些事情自己知道如何处理。这两个实例反映出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由中外教双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诸多跨文化交际学的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文化深层的主旋律,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标准,是理解和解释某种文化的金钥匙。中西双方在隐私观、时间观、自我构念、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等价值观的多个方面的明显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隐私观上,中国人往往很关心别人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愿意互相倾听对方的酸甜苦辣,认为这是和睦友好、关爱他人的表现,越是能谈到个人私事的人越是把自己当成知心朋友的人。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过多地探问别人自己的事情、干预别人的私事被认为是非常粗鲁无礼的行为。于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热情的关心、想与对方拉近关系的提问或行为却可能被西方人认为是对其隐私的恶意窥探。而西方人尊重对方隐私、不多过问的做法却可能被中国人认为是冷漠的表现。
在时间观上,中国属于多向时制文化,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比如,在中国,多数人有不事先打招呼、随便串门的习惯;是否准时赴约常常取决于约会的性质、与对方的关系亲密程度,如果是随意轻松的约会且与对方关系很亲近,即使迟到也属正常。西方国家多属于单一时制文化,西方人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精心地安排和计划, 事先做出每天的行程表,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要拜访别人一定会事先约定好。中国人在对待时间方面的随意性常常让西方人感到很不适应。
在自我构念方面,中国推崇集体主义而西方推崇个人主义。集体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传统的中国文化尊崇谦虚礼貌,“卑己尊人”。比如,古时将自已称为“在下”,自己的儿子是“犬子”而称别人的儿子是“令公子”。中国人对于赞扬往往不是直接接受而是说“哪里哪里,过奖了”。数中国人认为“枪打出头鸟”,不愿意当面发表不同的意见,认为要维护融洽、避免分歧,凡说话做事前都要仔细考量。西方文化则强调自我的力量、自信、强烈的自我肯定。如英语中表示“我”的单词“I”无论在文中何处出现都必须大写、英语中有大量以ego 和self(自我)组成的词组。在西方,当人们受到赞扬时, 会欣然地接受并说“谢谢”。行动上敢说敢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认为这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中西方在自我构念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往往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不够谦虚甚至有些盛气凌人;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过度谦虚显得不够诚实、言不由衷、甚至有些唯唯诺诺。
在权力距离方面,中国属于强权力距离文化,即社会等级制度、特权现象比较明显,“尊卑”观念强,领导在团体中的地位比较突出,领导的权力大小和受拥戴程度多数是由其职位高低决定的,领导的意见在决策中占的份量大。西方国家多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即崇尚社会公平、抵触特权现象,领导在团体中的地位只比其他人略高一些,领导的权力大小和受拥戴程度多数是由其实际管理能力决定的,领导的意见在决策中占的份量不大、团队成员的意见统一更重要。因此,多数中国人相信“服从”、“领导至上”,而西方人则推崇平等、自我意见和想法的表达,经常对上司和长辈直呼其名。
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中国属于强不确定性回避文化,偏好稳定的、可预见性高的、低风险的事物,冒险精神较弱。西方国家多属于弱不确定性回避文化,不喜欢一成不变,喜欢新奇的、预测不定的、富有挑战的、冒险的事物。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顾忌束缚太多、思想不够开阔,而中国人则不太理解西方人的豪放冒险。
三、对策
针对上述合作教学初期会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外英语教师双方可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对策,以期实现更好更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合作教学的效果。
第一,培养双方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双方应当在合作前充分地意识到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对于实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差异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双方可以事先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宗教,风俗习惯、仪式典礼、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时间取向、社会权力分配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有可能对于异族文化持有接纳的态度。
第二,增强中方教师的语用能力。由于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中往往采用英语,中教出现语用失误的几率比外教大得多。因此,中教应当做好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认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学好语用知识,减少因语用失误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第三,做好充分的沟通。接受访谈的五对教师均提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合作教学开始之前,中外英语教师双方应当事先多次见面、讨论,对彼此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学目标、课程进度、内容、形式、课堂活动、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与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细致的沟通,达成基本共识。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持时时沟通,双方都应当有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精神,对于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要及时地处理、时常进行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蒲冬梅.从社会语言学视域解析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障碍成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爱德华·霍尔.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蒙岚,周晓玲.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1
[5] 许佳佳,成东.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6] 温锦.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文化研究,2011
[7] 王蕙,魏青.对独立/依互自我构念与跨文化交际障碍成因研究的思考[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