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小知识

科学小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小知识

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篇

1、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答: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很多眼睛看不见的水汽,遇到冰冷的冰糕时,就会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答:向日葵的茎部含有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惧怕光线,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移动背光的一面,同时它还会刺激背光一面的植物细胞迅速繁殖,促使背光的一面较快生长,使得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3、蝉为什么会蜕皮?

科学小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手;自主学习;观察想象

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对于我这样一名刚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微薄的体会。

尽管一直以来都提倡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受到限制,而且对于科学课程,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概念基本有两种:一是科学课就是玩的,并不重要;二是把科学课当成语文课,认为科学就是一门背的学科。学生对于科学课并不理解,所以必须先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充满了奥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有趣的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一堂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喜欢科学,学好科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的目的,科学课的教学只有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动手条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实验的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学生天玩,课堂上的大多数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毫无目的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等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的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是很有趣但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的场景出发,提出问题。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平时在生活中所看到过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观察砖块和木块的沉浮

提问学生:砖块和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对砖块和木块有较好的生活经验,基本都能判断正确。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砖块沉,木块浮。继续提问:沉和浮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我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概念,确定了判断沉和浮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判断沉和浮的标准,学生认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出沉与浮,为下面活动二的预测和探究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埋下伏笔。

活动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我先让学生预测这7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并把预测理由和结果填入表格。

给每组学生发放材料,要求进行实验观察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操作,要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能扔进水中。

引导学生将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预测错误?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又是什么?

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质量、大小、材料等因素,先不做论证,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研究。

本活动纠正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的潜意识判断,学会了实验观察和对比,初步明白了哪些因素会对物体沉浮造成影响。

活动三:将同种材料切分和叠加,观察沉浮情况

首先,引导学生推测: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一半,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又会怎样?

让学生把推测结果写在表格里,并写出预测理由。

我进一步追问:那你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汇报过程中,我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指正和修改,帮助学生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将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接下来发给学生实验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发现亮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我及时给予帮助。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这样不仅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只有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认知的必要过程,所以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小组总结。

2.代表汇报。

3.最后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我们得出结论:

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他们的体积、重量,沉浮不变。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并且使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功。

(三)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改为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努力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科学小知识范文第3篇

有记就有忘,这是自然规律,可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记忆负担,我一边教学一边摸索,甚至还专门分析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科学记忆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学会了巧妙而科学地记忆,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成绩在同年级中总是名列前茅。以下一些方法体现了科学用脑记忆,具有实用性,与大家分享。

1.区别记忆法。对于小学科学课本中一些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容易混淆的,可以采用比较、区分的方法。比如,哺乳动物特征之一“体表有毛”和鸟类的特征之一“体表有羽毛”,猛地一看意思好像差不多,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毛”和“羽毛”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记错了,那么哺乳动物跟鸟类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之差值千金。在教学时,必须对此加以强调,让孩子们仔细区别才会正确无误。

2.反义词记忆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概念是由反义词构成的,比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你看,“疏松对紧密”、“柔软对坚硬”、“弱对强”,记住了第一个概念就等于记住了第二个,事半功倍。

3.关键词记忆法。科学知识点纷繁复杂,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孩子们想做到“记住想记住的”很困难,因此有的语句只需要记住关键词,简化记忆就“OK”了。

例如,植物茎的作用:A、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B、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C、少数茎也有繁殖的作用。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将关键词提取出来:A、支撑;B、输送;C、繁殖,在口答或书面作答的时候将这些词语造句作延伸就容易记住了。再如,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记忆时完全可以这样:水、金、地、火、木、土、天、海。不要小看只去掉了十个字,对于小学生而言,记忆起来可就容易多了。

4.重复记忆法。艾宾浩斯通过对遗忘的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掉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于是我领悟到: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忆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2—3个,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达到长时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节课新授,真是一箭双雕。

5.图画理解记忆法。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也就是说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慢。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比如日食的形成有较多的内容: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处在月影里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太阳的一小部分,于是日食就产生了。对此,我们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说话,一边理解。这样,孩子们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了。

6.活动记忆法。就是运用多种行为方式,充分调动脑、口、手、眼等器官的作用深化记忆,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记忆“风的形成”,就可让孩子口中念道“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同时用双手做上升和合拢的两个动作,印象就入木三分了。在背诵时孩子们可以边写边记,也可以同伴互助你考我、我考你,还可以允许孩子们走着背、站着背、大声背、小声背等,也可以教师引读记忆重点内容,如:我说一句,你们跟我说一句。不管哪种行为,只要是健康,有益于他们的记忆的,我们就支持。

科学小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58-0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呢?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从生活现象着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则尤显重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垢探究欲望。因为老师所举的事例贴近学生生活的话,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他们会觉得科学就在身边,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制作鸡蛋保护器”时,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前先播放课件: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子鸡蛋到市场上去卖,在路上,她不小心摔倒了,结果鸡蛋摔碎了不少,老奶奶伤心得不得了。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同样的事情?你当时是不是也有点伤心呢?”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鸡蛋保护器,使鸡蛋掉在地上而不摔碎呢?”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就马上被激起来了,当然,大部分农村学校并不具备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也不要紧,我们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重现情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加上教师的引导,激励学生们肯定会是跃跃欲试了。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放手实践探究,亲身体验科学

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如在上三年级下册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当学生发现不管是大、小马铃薯放在一号杯中都是沉的,放在二号杯中都是浮的,就觉察到可能是二号杯中的水里面有其它的物质了,但是什么呢?有学生也猜出来了是盐,对不对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说用嘴巴尝;有的学生说用嘴巴尝不明的物质是有危险的,要先找个小动物来尝尝,也有同学说如果是盐把水晒干了盐是会看得见的,最后大家讨论觉得应该先取一滴水烧干,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果然他们在玻璃片上发现了白色的盐末,胆大的学生尝了一点,确定是盐了。这个教学环节看来似乎了绕了个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探究体验啊!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三、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就需要学生、教师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在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所产生的效应远远大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合作能增加学生间情感和语言交流,合作能增添课堂教学气氛,合作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因此,教师应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学校应建立科技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科学小知识范文第5篇

一、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特别是在导入新知识、进行新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两个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并且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运用连加的方法比较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二、充分利用学具,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引导学生使用学具,便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便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降低思维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带扣的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问:“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什么角?由于是学生自己操作,上边的问题不难回答。接着,又让学生拿出小棒,拼成一个三角形,同时让学生拉长方形、三角形,问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长方形变形,三角形不变形。

然后再提问:长方形变形后,观察一下它的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提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讨论后也能说出正确答案。生:长方形四条边的总的长度没变,里边的空间变了。课下讨论:三角形不变形的作用常用在什么地方?

三、合作学习,主动探索

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学方向必须大众化。

例如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同学们,你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学生讨论探究,并说出研究结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证明的?(指名操作验证,并用课件演示)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采用了先探索尝试后验证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从而获得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获得了科学验证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用亲切的语言、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营造出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学生轻松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它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发现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2.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卡纸露出部分是什么图形:教师将图形从信封中慢慢地拉出,让生观察。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非同一般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提问:你说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吗?3.动手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结并出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