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快乐人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人把快乐与忧患连在一起。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提醒人们“居安思危”。从保健的角度,就要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要特别珍惜你的健康,注意保护健康的体魄,这不仅对你,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只有健康的生活才能够快乐一生。同样,快乐的情绪也是保持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人的天性经常是隐而不显的,有时可以压伏,然而不会泯灭,压力之于天性,往往使它在压力减退之时更烈于前;但是,习惯却真能变化气质,约束天性。凡是职业与天性适合的人最容易得到快乐,是有福的人,他们也是幸运的。有位诗人说过:幸运是应该尊敬的,即令不为别的,也该为了他的两个女儿“自信”和“名誉”。因为这两个都是幸运所产生的,前者生于一个人自己的心中,后者生于别人对他的心中。
天性乐观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更容易获得快乐。然而快乐人生决非天性使然,它应该是一种需要经过磨练才能达到的良好状态。例如,繁重的工作压力会使人感到厌倦,没有了情趣也就失去了快乐。这就需要运用智慧去尽可能地排遣压力,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恢复信心而重新获得快乐。又例如,各种牵挂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牵挂是温馨的,但不宜去越俎代庖甚至包办代替,这样会加重了负担而失去了快乐。因此,拿得起放得下是中老年人必修的一课。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在你心里,需要你去发现和把握。孔夫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快乐就像一股涓涓不息的甘泉在你心田中淌流,又像一抹晨曦的光亮使你充满了活力。
这段话抄自非洲撒拉镇的一块墓碑,墓地里埋葬着一位名叫布基的老人。他生前由于自己的许多人生目标无法得以实现,因此一生过得很不愉快。直到临终之前,老人才悟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快乐为代价。为了给后人一点有用的启迪,他让家人在墓碑上刻下了这段文字。
布基压根也没有想到,他的忠告竟然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引起强烈的共鸣。镇上的许多人逝世前都交待说,死后要埋在布基的墓旁边,成为他的“邻居”。放眼周围的每一块墓碑,只见上面刻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一生的体会。他们留下的遗言,告诉活着的人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活着、热爱生命和珍惜快乐。正因为如此,这里被誉为“快乐墓地”。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聆听死者对生命的感悟,对快乐的向往和追求。
有一块墓碑知足常乐地“说”:“我只有薄地两块,外加一小片不成林的树木。一生中用饼和稀饭填饱肚皮,没吃过什么山珍海味。可我在又说又笑中度过一生,活得有滋有味。其实,只要快乐,什么也不缺。”
另一块墓碑介绍了长寿的秘诀 :“我能活到98岁,全靠心胸开阔。人在一生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但却没有一件是过不去的。像我这样快快乐乐吧!祝你比我活得更长久。”
还有一块墓碑总结了自己的经历:“在前半生,我还算是很有钱的,但为了更富有,我不但一天到晚地拼命干,还经常为一些很不值得的事苦恼。后来,我终于想通了。在放弃了许许多多的‘应该’之后,我的生活从此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其实人生在世,真的不在乎你干了些什么,也不在乎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千万别为一种目的去折磨自己,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甚至非常的不幸。你再想想,人活着到底要的是什么?”
有一块墓碑刻着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行善吧!真诚地帮助别人,这样你就会得到快乐与温暖,你就会有来自内心的亲切感。如此活着真好,这是一种美丽,你的人生一定会因此而绚丽多彩。”
……
在“快乐墓地”转了一圈之后,人们大有所获,心情变得快乐起来。
无独有偶,在罗马尼亚北部一个名叫“瑟彭察”的小村庄,也有一座“快乐坟场”。
早在1935年,木匠帕特拉什造出了第一块蓝色墓碑。它的设计别具一格:上部分刻的是死者的雕像,下半部分为诙谐的押韵诗。从此,这一做法便沿袭下来,成为该村的传统。
有一块木板墓碑,刻着一位54岁女士和她的酒厂。里面的刻文风趣幽默 :“来吧!让我请你喝一杯‘李子白兰地’,一切忧愁烦恼都将离你而去。”
在一个墓地里,躺着一名因车祸而死的两岁小女孩。她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句俏皮话:“在如此广阔的国家里,那辆可恶的出租车偏偏要跑到我家大门前来撞我。”
……
在“快乐坟场”转上一圈,找不到一块上面刻有充满伤感悲凉色彩墓志铭的墓碑,令人叹为观止。一幅幅木刻画,讲述着已逝先人的一生。他们当中有的是辛勤放牧的农夫,有的是热情为客人剪头发的理发师,有的是任劳任怨操持家务的村妇……
当地政府已将“快乐坟场”列为文化遗产,前来游览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还是罗兰说得好:“我们是否快乐,不是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来决定。”
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快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顺境中有快乐,逆境中也有快乐;富贵中有快乐,贫穷中也有快乐;物质世界中有快乐,精神世界中也有快乐。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善不善于去寻找和开拓。
对人来说,痛苦与生俱来,并伴随终生。所谓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要学会面对痛苦,品尝痛苦,善于苦中作乐,化苦为乐。人生在世,生气不可避免。生气和出气都是人类情绪正常的代谢,人们通过不断生气和消气来维持心理平衡。那些快乐的人不是不生气,只不过生气时会自我排遣。比如说,立即远离让人生气的人和事,找自己信赖的人倾诉不平,到户外散步,听几首自己喜爱的歌曲……总之,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情绪波动不显著,或者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既然心里的气渐渐消除了,那么快乐便自然而来。
快乐的根本是心情舒畅,人人都有权获得。相反,假如有好的境遇和好的生活,但没有达到心情舒畅,就不算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快乐具有非物质的一面,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心情。不管财富有多少,只要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满足和愉悦就行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终日为自己的不幸抑郁寡欢,而不在生活中去寻找并且体味快乐呢?我们有什么必要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而无法体会到快乐的滋味呢?总之,快乐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看人们是否去获得,去抚摸,去感受,去体验了。
凯利・帕克是澳大利亚最富有的人,却不幸得了重病,整日忍受病痛的折磨。后来,他移植了一个肾,心脏也做了手术。他深有感触地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却有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1. 德育平台――培植快乐教育的沃土
(1)构建“快乐书香班级”文化
图书角、阅报栏、信息栏、作品栏、书香味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师生温暖的家,让每一个师生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的班级生活充满着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师生结束一天的活动回家时,能对班级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和不舍。通过创建快乐书香班级,激活师生潜能,构建快乐书香班级文化,尊重、满足、善待、成全每一个生命。 (2)推行快乐阅读的生活方式
倡导“朝吟、午读、夕悟、读书会”阶梯阅读。以阶梯阅读为依托,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学校阶梯阅读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其获得成功的智力,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朝吟,让经典唤醒生命的黎明。将学校德育主题、班级活动有机结合,进行主题性朝吟课程《书润童年》的开发与研究,整理出优秀且适合不同年级的早诵内容,使早诵内容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师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诵读,唤醒了沉睡了一夜的心灵,唤醒了一个个美好的早晨。朝吟内容为《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或童谣、儿歌、儿童诗、古典诗词等。
午读,让最美的书浸润最美的童年。每天下午第一节前20分钟的午读时间,全校师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编订学生小学阶段百篇优秀阅读书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不同年级向学生推荐共读书目和自读书目。
夕悟,品味生命成长。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为夕悟时间。低年级每周一次读写绘本。中、高年级学生每周一次随笔、日记。不同学段创造出合适的夕悟方式,赋予他们诗意童化的名字,形成特色,创出品牌。
开好“班级读书会”。学校要组织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 课堂平台――优化快乐教育的阵营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的高效课堂。倡导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老师从讲台之上走到学生之中,从演员变成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充满生命与活力。我校的快乐课堂是“三乐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善学之乐。我校的快乐课堂是“三声”交汇的课堂,即有掌声、笑声、质疑声的课堂。学生脸上有笑容、心里有阳光,获取知识的过程很愉快,接受知识自然轻松。质疑声,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3. 课程平台――拓展快乐教育的内涵
(1)快乐体育课程
①创建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我校以打造和谐校园为动力,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积极创建广州市体育(毽球、篮球、田径)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学在提升我校办学品味和水平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课是快乐体育的主阵地。
②活跃快乐的体育大课间。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要求,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而进行的活动。我校以“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为出发点,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体育理念,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的快乐大课间,师生齐参与,形式活泼多样,趣味盎然。
③开设快乐的体育俱乐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技训练水平,同时使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沙墟一小成立了快乐体育俱乐部,开设足球、毽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不仅满足了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更为孩子个性特长的培养另辟了一片沃土。
记得上次数学考试我考了92分,心里很不高兴,看到“太好了”我一下子高兴起来:我这次考了92分,下次我考92.5分都是进步啊!我猛的冲进房间,仔细地学着下一课的内容,这次考试我考了94分。
还有一次,一个同学约我跳皮筋,要知道我连臀部都跳不进去,可因为喜欢我答应了。到我跳三级的时候,我鼓励着自己:“我能行。”往后面闭着眼睛冲过去,我竟跳了进来,我真是太高兴了!
星期六,我去学英语,看到一个同学很焦急,我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她说她的钢笔没墨了,我把钢笔借了她,心里很高兴。
“快乐人生三句话”真的是我很快乐。
我们的采访,就在闵院士爽朗的笑声中开始了。
战胜癌魔
1964年,40岁的闵恩泽因严重的过敏性鼻炎而去北京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做全面体检。他很配合,做了全面身体检查。不久,他接到医院电话,叫他马上去医院。他当时正在开会,医生找到他单位领导,让领导通知他迅速回医院,说他肺部有阴影,最好住院详细检查。听话的他会后马上住进了医院。当时医疗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检查肺部使用的碘油要通过玻璃软管经鼻腔灌到肺部,他灌碘油的这个过程居然有20多人围观操作。灌了碘油后人要头朝下躺着,将碘油倒出来,因此他高烧了3天,这个检查的过程,让他吃尽苦头。
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要做手术,手术既是诊断又是治疗,不打开诊断不能确诊”,他被转到阜外医院准备手术。阜外医院又要重新检查一遍,他又遭了一回罪。当时著名的外科专家给他做了肺部切除手术。刀口非常大,从后背打开,切掉两片肺叶,并拿掉了一根肋骨。手术后医生告诉他是良性的结核瘤,他一听还挺高兴,恢复差不多就回家了。
时隔10年,直到后期,拿着病历,闵恩泽才从自己的病历中发现了真情――他的病根本不是良性的结核瘤,而是癌症,他可以因此而丧命,也可能治好后保全生命。闵恩泽后来想,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当时不知道患的是癌症,精神上没有任何负担,才能够坦然面对。如果当时就知道是癌症,结果会不会是现在这样,谁也说不好呢。
谈起肺部手术的情况,他说“人是很怪的动物,人的零件都有富余的,人体机能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手术后疼得不得了,那时人体机能就会自我调解,降低对疼痛的感受度。”年轻时,闵恩泽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身体底子非常好,我想他能恢复得这么好,当然和身体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和心理素质有关。
1989年,他患胆囊结石,把胆切除了;1999年春节期间,因胆管堵塞,引起胰腺炎,情况非常危险,他又一次做了手术。但是从闵恩泽身上,丝毫看不出曾经的病痛,他红润的脸庞、饱满的精神,那种泰然、怡然、悠然的状态,令近在咫尺的我十分羡慕和钦佩。
追求不尽
2008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回忆起接受总书记颁奖时的情景,闵恩泽的内心依然激动,充满幸福感。他说:“我很幸运,这是党和国家给予科技人员的最高荣誉,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人员的亲切关怀……我只是个上台领奖的代表,这个奖项是全国几代石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很幸运,50多年来祖国石油工业的兴旺发展,为我提供了发展专业、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50多年前回国是正确的选择。”
闵恩泽在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世人皆知的。他――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近年来,闵恩泽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把50多年的自主创新案例写下来,以便于后来者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探索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迎战油价飙升和大量进口石油的考验。他的研究成果无疑功在当代,恩泽后世。
2008年2月7日,他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推荐词中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遥想半个多世纪前,当风华正茂的他留美学成归国,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带着最前沿的观念,带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他的人生从此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血脉交融。
酷爱美食
聊到吃,闵恩泽更来了精神。小时候父母很溺爱他,那时候四川人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一顿,下午五点一顿,因此中间会感觉饿,所以小吃就特别多。他最喜欢的是蒸蒸糕,早上他找母亲要铜子去买小吃,午饭前要吃锅盔,晚上饿了他要去吃担担面。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好,满足了他“管不住嘴”的爱好。
后来因为战争,外省人进入四川,一日两餐改为三餐,四川小吃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如著名的赖汤圆,还有吴抄手、水饺等等,数不胜数。说着吃,闵恩泽的脸上放射出孩子一般的光泽,仿佛回到童年的家乡。
“四川非常包容,能够吸收各地的文化。”他说。成都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小吃于一身,上海的小吃、广东的小吃,四海口味集于成都,包括最贵的银杏餐馆。“现在我回成都,最想去的还是锦里,那里的小笼蒸牛肉、夹锅盔、酸辣凉粉,真是好吃啊!你们去成都,我带你们去锦里吃小吃l还要去春熙路专门吃锅盔!”闵恩泽说。
对于酷爱美食的他,在北京寻找美味菜肴也是一大乐趣。不要昂贵,不要复杂,只要家常就是他的最爱。除了自己享受美食,他的秘书还曾享受过他亲自料理的“煎西红柿加起司加黄油”的早餐。在闵恩泽看来,吃是门艺术,是门哲学,每当北京有新川菜馆开张,他都忍不住要立刻赶去尝尝鲜。闵恩泽爱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他诙谐地用“麻辣烫“比喻事业上创新的体会:“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的执著。
减压生活
闵恩泽的生活保持良好规律,中午一定要午休,但是外出开会就要听从会务安排,自己就没办法了。晚上他喜欢看网球赛,实在播得太晚他也不熬夜,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体育新闻,关注比赛结果。
闵恩泽的爱好全然不像一位老人,倒是非常时尚――喜欢流行音乐,他喜欢听李宇春的歌、庞龙的歌,还能唱三个版本的《上海滩》。他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听这些歌曲,感受它们的节奏和韵律,并体会它们带给他的独特启发。闵恩泽有一个习惯,就是睡觉前放CD,定好半小时,在音乐声中入睡。这不仅是享受艺术的感染力,听音乐睡觉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