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软件

思维导图软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导图软件

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第1篇

授课不等于照本宣科,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全部拿出来讲一遍,那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由于时间拖得太长,前后内容没办法连贯,学生很难形成对知识体系总体的把握,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对于教科书的作用,笔者授课时常常建议学生把教科书当成详细的参考书,只有在自己不理解课堂上某部分内容或者认为需要更为重点去关注某部分内容时,才有必要仔细研读书上相关的部分。而学生平时上课时要做的就是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和理解讲授的内容重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更好地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呢?笔者的做法就是通过每节课的课前思维导图引导来完成。课前思维导图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提炼本节要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关键词;其次,模拟大脑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以提问题的方式将这些关键词按顺序写在黑板上,这里的顺序就用发散性的线条代表,课堂中逐步添加显示;然后添加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及相关外扩内容,各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处以醒目颜色及线条标识;最后,课前思维导图就形成了。软件工程概述这一节的课前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这个思维导图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呈现在黑板上,本节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沿着这个思维导图的顺序逐步讲述,逐步补充内容。这样本节的内容就能顺利成章、顺畅连贯地传授,而且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知识要点都体现出来了,省去了学生课堂上自己组织前后关系、提炼重点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为关注知识本身。学生反馈说这种方式将书上零散的内容组织起来了,不仅上课跟得上了,而且更清楚地知道了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难点、重点一目了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和只需要了解一下的地方分得很清楚。学生上课的专心程度明显比以前有很大改善。这种方式同时也告诉大家知识的各部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学习过程中要用联系的、逻辑性的思维来理解问题。

二、用思维导图做章节总结

《软件工程》这门课概念多、原理多,书上的内容虽详细,但不够系统,逻辑性不强。由于课时有限,而教师又要教授足够多的内容,因此一节课的内容可能牵涉到教科书上十多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对于学业繁重的本科生来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几天时间预习这么多内容,是很难让人吃得消的。笔者的做法是特别强调课后复习的重要性。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复习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在学以致用的时候发挥效益。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在每章结束的时候,笔者都会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一起将本章内容回顾一遍,通过提取关键词,做关键词连接,逐渐添加细节等步骤,累积做成本章的思维导图。事实证明,课后复习时使用这种精炼的思维导图可以节省学生80%以上的时间,而且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左右大脑同时启用,事半功倍。笔者以软件工程学中非常重要的需求分析为例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需求分析对于获得高质量的、成功的软件来说非常重要。需求分析中的错误发现得越晚,后面付出的代价越大,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软件的失败。本章总结时,先明确需求分析就是我们的中心主题,画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之后边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边提炼关键词并为其做出连接。首先带领大家回想“近50%的软件失败是由于需求分析的问题”,从而引出“重要性”这个关键词,同时还要意识到“软件公司明白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为什么还是在这里出问题”,因此引出“困难”这个关键词;其次要明确需求分析到底分析什么?也就是需求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领域需求3个方面;接下来就是需求分析的“工作”了,实际上就是做完前面提到的“内容”。这里还可以概括一下“任务”,明确软件系统要做什么,这是和需求分析的工作密切相关的;知道了做什么,那要怎么做呢?就是“如何做”的问题,这里有4个步骤:先“获取需求”;然后“分析建模”;完成需求分析之后要与用户一起“确认”;后续工作中可能会对需求分析做一定的变更和“演进”。这里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本章的重点就是“分析建模”部分,这里讲了3种技术和4种方法;本阶段作为软件生命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其成果就是“需求说明书”。最后用非常醒目的颜色和图形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识,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如“分析建模”中的结构化分析(SA)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OOA)方法是本章最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而且要会运用,因此采用特别鲜艳的红色和橙色标识其重要性。又如“需求说明书”可以作为用户与软件开发部门的合同、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依据、软件最后验收的依据,也是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用深绿色显示。如此这般,本章的思维导图可以做出如图2所示。思维导图不能画得过于详细,否则就失去了它引导的作用,章节的思维导图到此为止,剩余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补充和细化。学生必须自己筛选内容、组合、联想,甚至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来完善这个图。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用思维导图做课程总结

在最后的课程总结和复习时,笔者会做一个更精炼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不再是以章节来划分了,而是站在全局的观点,从项目开发的角度,将各部分的知识以联系的层次关系来描述。整个思维导图(见图3)很像是描述软件生命周期的瀑布模型。事实上,它正是在这个学生极为熟悉的软件开发模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将整个软件工程体系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把各部分的思维过程及该部分的重要成果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更知道为什么,进而扩展到怎么用的层面。这种整体架构的复习将机械学习变成了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四、小结

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导图;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4-01

一、安装软件环境

可以购买安装光盘或在网上下载安装文件,MindManager可以安装在WIN7或XP系统上,要特别指出的是MindManager需要有.NET Framework的支持,WIN7已经自身带有.net,而XP系统下就要事先安装.NET Framework了,安装过程使用默认设置,一直点击下一步就行。

二、设计思维导图

(一)分类

新建工程,在工具栏的左上角依次选择“开始”->“New”->“Default Map”,将建立一个新的思维导图,在窗体的中间有个矩形——“Central Topic”,上面是工具栏,右边是标签浏览器,下面是这个思维导图的标签,在“Central Topic”中输入“计算机组成”,然后按键盘的“Insert”键新建一个结点,在里面输入“软件”,然后按回车“Enter”确认刚才输入的内容,再按回车“Enter”,将新建一个和刚才结点层次相同的结点,在里面输入“硬件”。在这里说一下按键的作用,选中一个结点,按“Insert”键将建立下一级结点,按“Enter”键,若该结点处于输入状态则确认输入的文字,否则将新建和该结点相同级别的结点。选中一个结点,按“Delete”键将删除这个结点。经过上面的操作,中心位置就是计算机组成,而在右侧出现两个同一级别的分枝,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还运用同样的细分方法再输入以下内容: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如:windows、unix、linux、mac等,应用软件如:文字编辑、浏览器、音视频播放器、聊天程序等。另一个硬件分支可细分为:中央处理器、内存、总线、输入输出设备等。中央处理器包括了算术计算器和逻辑处理器,内存包括了ROM,RAM,FLASH等,总线包括有SATA,IDE,PCI,PCI-X等,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显示器、鼠标、音响等,这里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与思维导图相比,思维导图的优越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二)修饰

思维导图的概念是尽量使用图形来表达含义,MindManager也能使用图形来修饰结点。比如本案例中,在工具栏上依次选择“Format”->“Format Topic”,软件弹出选择主题格式的对话框,从中可以看到,软件提供了很多样式,比如我们选择“Custom Image”,选定一副电脑图片,那么在这个中央结点中就能添加这幅图片了。下面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在硬件分枝中放置RAM、键盘、鼠标、打印机、显示器等图片,在软件分枝中添加相应软件的注册商标等图片。我们还可以更改思维导图的样式,使它看起来更加美观,在工具栏中选择“Format”->“Map Style”,在弹出下拉窗体中选择适合的样式。

(三)添加备注

在MindManager中可以为每个节点加入备注,加入备注有两个好处:其一,对节点进行解释,其二,在导入到Word中可以成为标题下的正文。它的备注工具有类似于Word的表现形式,可以输入文字、图片、表格等,而且所有的操作和Word是一致的。比如本例中我们要向内存一节点加入对内存的备注可做如下操作:在工具栏中选择“Home”->“Notes”,在导图的右侧出现Memo编辑区,我们就在编辑区中对内存的作用,大小,计算方法,生产厂家等详细内容加以叙述。

(四)建立关系

两个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关系,例如一个节点是另外一个节点的支撑,或才一个节点要在另一个节点之后进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曲线来标注这些关系。在工具栏中的“Home”->“Relationship”功能能在节点之间建立关系。在软件一个分枝中,应用软件要在系统软件已经运行的情况下,得到了系统软件的支持,才能运行在电脑上给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点击一下“Relationship”按钮,然后选择“应用软件”,再选择“系统软件”,MindManager会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一个关系:通过用鼠标拉动两个黄色的菱形小方块可以调整曲线的弧度。双击曲线,可以设置曲线的颜色、形状、箭头等信息。

(五)调整布局

每当新建了一个节点,MindManager会自动调整布局,以便给新建立的节点保留下足够的空间,MindManager默认的排列顺序是右上为第一个节点,右边有三个节点后,会在左下排列第四个节点,如此以顺时针方式排列,我们可以通过拖动节点来改变节点的布局,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六)导出成各种文档

MindManager能够将思维导图导出成Word、Pdf、PPT、Excel、网页、Visio、Project、图片等格式,在工具栏的“Export”页上提供了相应的工具按钮。这部分的操作比较简单,一般选择默认即可。

三、使用思维导图课件讲课

先打开MindManager软件,加载“计算机组成”思维导图,进入“presentation mode”模式,进行预演。操作方法如下:刚开始各节点是折叠着的,整个导图显得很简洁,可通过点击需要展开节点的+号来展开节点显示节点的下级节点,当讲完一个节点后,也可以点击-号来折叠节点,以更加突出需要讲解的内容,加深同学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分发思维导图

现在来说,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的运用还不太普及,要以MindManager文件形式分发给同学供同学课后复习用,对没有接触过MindManager的同学们来说是个难题,这时就用到前面讲的导出文档方法了,可以把思维导图导出成大家熟知的Word文档或以图片形式,分发给同学们。记得要把各分枝展开完整,再导出。

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X-Mind软件 思维导图 BP辩论 可理解性输出假设

引言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大基本技能。传统的考试基本以笔试为主,主要测试学生的听读写译技能,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考试很少涉及到对说的能力的评测。现行的考试制度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评测主要集中在单纯的打分评级阶段,即使是测试相对全面的IELTS考试也没有能够提供给学生反馈意见。本研究试图基于X-Mind思维导图软件,将EPL英语辩论者的口语产出可视化,利用swain教授的输出驱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供o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结果分析,促进英语能力提升。

一、X-Mind思维导图软件和思维导图

X-Mind思维导图软件是一款高效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在软件内提供了大量的思维导图模版,基本覆盖了英语辩论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的逻辑,此外,该软件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绘制逻辑体系,因此该软件完全可以用于英语辩论者口语产出的可视化。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思维逻辑转换成形象直观的有逻辑的图示。思维导图一般由方框和带箭头的线段组成,其中方框内写有关键信息,带箭头的线段表示逻辑指向。方框和带箭头的线段共同组成有逻辑的信息流,从而呈现说话者的关键信息和内在逻辑。

二、英国议会制(BP)英语辩论

英国议会制(BP)英语辩论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英语辩论形式,从地区赛、全国赛、洲际赛到世界赛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体系。参与者涵盖EFL(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EPL(英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参赛者两两组队,分角色扮演首相副首相,反对党党魁副党魁,执政党议员和党鞭,反对党议员和党鞭,分别承担不同的辩论任务,就同一议题进行辩论。每一参赛人员拿到辩题后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7分钟的发言时间,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7分钟左右的发言不仅仅考验的是15分钟的准备,更是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口语表达等的综合能力检验,而这一切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说话者的口语产出,也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关注的是BP辩论中首相的definition

(定义),根据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规则,辩题由首相负责定义,全场的辩论都需要围绕首相的定义来进行,定义一般情况下需要包括现状描述(辩题的背景),关键词定义,政府的政策,简要的观点,经过X-Mind绘制如下所示:

(figure 1)

通过figure 1,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个完整的定义(definition)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一要素又包含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X-Mind软件绘制出来的概念图,可以让说话者知道自己究竟说了哪些内容,比较自己想说的和确实说出来的有什么差异。

三、基于X-Mind软件的EFL英语辩论者口语产出思维导图

基于X-Mind软件的强大功能,我们收集了2009年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EFL组参赛人员的演讲视频资料,通过人工转录,软件校对,以及指导老师的复核,将视频资料转录为文字数据,利用X-Mind软件绘制成思维导图。

Student A:

(Figure 2)

Student B:

(Figure 3)

Student C:

(Figure 4)

四、基于输出假设理论的思维导图分析

目前,语言习得领域产生了两个影响较大的假设:Krashen (1985)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和Swain (1985, 1993, 1995, 1998, 2002)的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Swain 的输出假设不仅仅是对输入假设的补充, 而且它纠正了输入假设的不足之处,是二语习得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Swain 的输出假设又叫可理解性输出,在swain的输出理论中,他定义了输出的三个功能:

第一、注意功能(noticing function):学习者注意到他们想要用目的语表达的内容和他们能表达的或者实际上表达的内容的差距(gap),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就能知道在目的语学习中什么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知道的不全面的。

第二、假设检验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的过程中,常把输出作为尝试新的语言形式或结构的一种方法,试图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从而尽快达到交际的目的。比较常用的有语法,通过语法来检验自己所说的话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第三、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即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来思考目的语的应用。可以说,元语言是为了认知目的而运用的语言,对学习者自身,观察并审视这个认知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A, B, C三位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A同学在定义部分缺少了关键词定义和简要观点陈述,B同学现状描述和政策阐述,C同学缺少了现状描述和关键词定义。这三位同学都是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32强的选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对于辩论的规则很熟悉,很清楚在定义部分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但是从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位同学或多或少都缺失了一部分内容,结合现场视频和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我们发现B同学在做定义时认为自己很好的完成了定义的工作,也就是说B同学认为自己定义了全部四个要素,而最终的思维导图结果却呈现的是另一个结果,这说明B同学所想说的和实际要说的存在差距。而A同学和C同学虽然都遗漏了关键词定义,但A同学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她以为自己将关键词的定义结合在了现状描述部分,主观认为自己已经很清楚的阐释了关键词,这也是属于口语输出的注意功能。C同学则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对辩题的关键词如何下定义才选择跳过这个环节的。因此,通过这三位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发现当说话者的口语产出被可视化之后,说话者可以更加直观方便的去发现自己的差距,从而通过不断缩小差距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五、结语

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说话者的口语产出能让说话者知道自己实际的说话内容,根据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说话者可以通过比较自己想说的内容和实际的说话内容来找到语言差距,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s Debating and Judging Manual.

[2]陈奕曼.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和中国英语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10.9,32(9).

[3]张炜.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对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的启示.

[4]https:///wiki/Comprehensible_output.

[5]https:///wiki/Swain.

作者简介:

孔令书(1995.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教学 特点 绘制方法 应用策略

2008年,作为江苏省生物骨干教师,我有幸前往英国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师专业培训。培训期间观摩了英国许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尤其是英国学生色彩鲜明的笔记,个性的“涂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让人惊叹这种思维方式的个性呈现,也许这就是他们教育魅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主体地位凸显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积极尝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同样是笔记,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的拷贝,大量文字的堆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学得更轻松,更有效?我曾一度彷徨。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思维导图,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尝试从变革学生笔记着手将思维导图逐步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思维导图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创新的笔记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看上去就像人大脑的神经网络图,被喻为思维的“瑞士军刀”,在后来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功能和魅力。

思维导图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尤其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心智图、心智图法,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应用。

近几年思维导图也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有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培训。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触并使用思维导图,有些教师尝试用思维导图软件,但由于很多软件是英文版本,总的来说在中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仍不广泛。

2.思维导图的特点

2.1整体性。

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思维导图利用发散式和节点式的结构,将文字和图像表达的信息有效连接。我发现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示学科知识点及概念间的脉络关系,让学生对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有一目了然、直观的整体观念。

2.2趣味性。

有别于传统式笔记,充满色彩、个性十足、灵活多变的思维导图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2.3概要性。

思维导图强调使用关键词。关键词是所有知识、概念和要点的充分总结和提炼。一节,一章,一本书,甚至几本书都能被有效压缩体现成一张思维导图,比起费力费时完成的传统行列式笔记要精简得多。

2.4有效性。

思维导图作为个人思维过程的自我展现,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制作者必须对有关主题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将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和要点,组织出一张合理而有系统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已加入了思考、分析、理解和组织等主动学习的元素,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主题、关键字、分支、图形、颜色。它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而且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3.1手工绘制。

第一步是画主题。A4纸横放,在中央画出主题,主题必须用图形表示。

第二步是找关键字。这个核心步骤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剔除次要信息,选出关键字。具体且有意义的关键字才能帮助我们准确还原它所代表的内容。

第三步是理分支。把与主题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作为一级分支,然后以一级分支为中心,把与之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画在二级分支上,以此类推,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网状结构。

第四步是画图。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将关键词转化为图像的过程正是同时运用我们左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个性特征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和信手涂鸦的水平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第五步是上色。主题画原则上要用2种以上的颜色。同一个主干分支上使用同一种颜色为宜。关键字和分支的线条颜色要区分开。这一步给思维导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这样,我们就把大脑语言画了出来。

3.2软件绘制。

思维导图诞生之后,各种专业绘制软件也相继面世了,如Free Mind、Sharemind、Mind Mapper和Mind Manager,等等。例如,Free Mind是一套由Java撰写而成的实用的开源思维导图软件。这种软件具有一键“展开/折叠”功能及“链接”跟随操作,因而比Mind Manager的操作与导航更便捷。

4.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思维导图的内涵和强大魅力。

4.1倡导思维变革,教师精心绘制展示,扎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用,教师自己要先努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

思维导图软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电路分析基础;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76-03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校工科电类专业本科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新的数学工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有了很大的跨越,会导致学生不愿或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在接踵而来的电路分析教学中,理论推导要涉及较多的数学计算,这就造成学生的畏学心理。

如何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思路并且形成长期记忆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展开,使得图的演示过程更为方便,本文将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的方法用于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借助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与课件之间很好的超链接性,可轻松地实现各知识点的展示和回顾。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原为训练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所创,后逐渐成为引导放射性思考的理论。图解方式可以对基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提供辅助和补充,并降低依赖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思维的发生。[1] Buzan指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将抽象的事物或过程变成图形图像表示出来,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将各主题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呈现,使思维过程更系统。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2]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应用较为常见,而且也有学校专门开设教授思维导图的课程。而国内的应用较多出现在商业领域中,如项目策划开发,企业培训等。在中学教学中,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的应用相对而言应用较多。在师范类高校中有专门开设思维导图的课程,而其他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则鲜为人知。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用于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习者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2]通过充分调动绘图者的发散思维,可激发创作性、增强记忆,特别是有利于调用信息。[3]

1.教师方面

思维导图在备课过程中帮助教师组织、分析信息,制定教学计划;课堂授课时可以用来展示、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授知识。

(1)清楚把握教学内容,采取更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知识结构更合理。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作用、重点及难点。

(2)自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接受。

(3)课堂讲授更具创造性,令人乐享其中。

(4)及时纠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绘的思维导图发现共性问题,及时作出提醒与纠正。

(5)完善教学方案。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不断修改和充实教案。并且可以使其更有弹性,及时补充材料,避免僵化。

2.学生方面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概览全局,展示与核心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及各层次间的联系,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加深记忆。

(1)掌握教学内容。学生不是孤立学习某个内容,而是将中心内容以放射状发散开来,将各知识点有组织地进行排列、分层,使学习更加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图,便于记忆。

(2)改变笔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以往的线性笔记方式,避免课堂上忙于抄笔记,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帮助学生轻松、快速、有效地学习。

(3)整理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用节点将完整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状或树状的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制作、修改、反思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导向的学习。

(4)知识巩固、复习考试。思维导图只把相关的材料以非常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利用早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检查是否已掌握了全部知识点;通过重新绘制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取,可以发现自己在对本课程的掌握中还有哪些不足,有助于在考试中获取得好成绩。

(5)激发创造性。通过不断的积累,将课堂上由教师通过文字、公式、图表等表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体化的隐形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使其成为可创造价值、进行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三、思维导图的制作

1.基本框架的建立

初期的思维导图采用的是手绘方式,而目前较为常见的绘制方式是使用软件,本文选用MindManager 9.0版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该软件可与Microsoft软件无缝集成,快速将数据导入或导出到Microsoft 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Project和Visio中,便于操作。

首先建立空图,可以从软件中的模板中选择合适的形式,或者采用空白模式,在图1所示的“Central Topic”框中输入中心主题;在“Main Topic”框中输入主题内容;在 “Subtopic”框中输入子主题。未加任何修饰后的效果如图1所示。具体的键盘操作简单总结如下:选中某一主题(或子主题),若增加同级主题,则按回车键;若增加子主题,按Insert键插入即可。各级主题可以采用文字、图形、图片、符号、公式等恰当的形式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