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居秋暝古诗

山居秋暝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居秋暝古诗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第1篇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称为叙事类型的人物,是诗人在展开完整的情节的同时,塑造出来的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中就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称为抒情类型的人物。有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诗中出现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诗中那个“乘舟将欲行”的李白,就是诗人自己,他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对沿岸踏歌送别自己的汪伦的无限感激之情。

有的诗人以化身出现,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中的“渔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借对渔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地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愤。

还有的诗人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对景与物的措写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学们通过诗人对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称为“物象”。由于它们写入诗词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又称为“意象”。

1.面对不同季节,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多数人对某一季节会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万物萧索,草木凋零,日渐寒凉,人们(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那些经历坎坷的古代诗人也自然就会因“秋”而“悲”。于是诗人们往往把思念、别离等这些令人伤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这就是古代诗词中借秋天景物表现悲凉气氛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写秋夜送客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数诗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得清新淡雅。

2.在季节之外,诗人们也经常借咏物抒发感情。鸟类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入诗的事物,而其中“杜鹃鸟”的使用频率最高。如周邦彦的《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成竹,花已成泥,这是表示时序推移,蕴涵词人羁旅怀思的感情。加上杜鹃啼叫的声音,更表达出他思乡的悲情。

除此之外,“鸿雁”在诗中也经常出现。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所以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人们就将“鸿雁”作为思念亲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描写秋天落叶萧萧,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此时又听到南去的大雁鸣叫,更觉肝肠寸断。

古诗歌中常出现的鸟还有: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 诗词 鉴赏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枯燥、乏味且承担着较大的压力。我明白不少同学都认为语文十分烦闷,整天需要咬文嚼字,有时候所学的东西又跟自己所处的时代脱节,得分又不高,作文字数又多,又容易跑题,最难过的是古诗词的方面,有时候看到陌生的诗词且难度较大时,是真的无可奈何,不知所措。为了让同学们对语文的恐惧不再,我认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的是背景!能被教科书和考卷选上的诗词都是有一定权威性的,都有其所处时代特俗的背景原因,而让其产生并流芳至今。其次,我认识比较重要的是立足整体,诗词的整体意境才是我们学习的关键。因此,本文对诗词的背景知识点和整体意境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注重古诗词的的背景知识点 提高对诗词的鉴赏度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对着一首陌生的诗词,我们总会感到惶惶不安,并对它们的兴趣不大,被动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对诗词进行预习,对其作者、年代、政治、经济等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明白诗词产生的原因,更能理解作者心中所想,文中所述。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之前,需要先了解王维的相关知识,如:王维,字摩诘。是唐朝时代具有艺术才能的著名田园派诗人,作品多为边塞诗和山水诗。16岁起开始作诗,21岁时中进士。三十四岁时,由于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对其十分赏识,任王维为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苏轼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紧接着,当我们对王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之后,知道《山居秋暝》是一首田园诗,便可对诗中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思考诗中的重点字和词。如:山居:山中住所;秋暝:秋夜。暝指夜晚;诗中的关键句是:王孙自可留。原因是前三句皆写劲舞,是衣服宁静、清新、或怕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都属于寄寓,间接的发达诗人的高洁。但是,王孙自可留这一句乃化用了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深化主题,表现出诗人的情绪和意境――流连忘返,这种表现手法使诗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注重诗词的背景知识点,能更好的把握诗词的考试方向,抓住重点,提高对诗词的鉴赏程度。

二、立足于诗词的整体意境 重视细节问题

我认为,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整体的意境思索,这要求我们对诗词进行反复的吟诵,理解诗词的风格并将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这才能更好的掌握诗词的独特风格。如:在学习《氓》时,首先要了解都《氓》是现实主义风格,体会诗中的情感。接着,要对诗中的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思考和查阅资料。如:来即我谋的即:就;匪来贸丝的匪:非,不是;乘彼垣的垣:毁坏、倒塌/墙;无与士耽的耽:沉溺等等。然后,就是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思考,立足于诗词的整体意境,才能有效的解读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氓的情节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恋爱――婚变――决绝;并按章节的顺序归类:一、二章――三、四、五章――六章;情感的基调分别是: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为:叙述――抒情、议论――对比。这样文章的整体脉络就清晰了,明白了《氓》所表达的是诗中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等相关信息之后,接着可以思考与文中内容相关的一些考点和重点。如:《氓》所用的手法是:比兴。“氓”又是个怎样的人?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家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氓》的作者是女人,《氓》也在述说女主人公的婚姻变化。因此,对女主人公的相关考点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如:诗中女子是个怎样的形象?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等等。

因此,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立足于诗词的整体意境,只有立足于整体,才能有鉴赏的方向感,才有利于发现细节,攻破细节问题;才有利于发掘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在高中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诗词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面向困难,勇于挑战困难,才能真正的学会诗词,总结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将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对比,承上启下。

三、结语

在高中诗词的鉴赏学习中,重视诗词的背景知识能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对诗词的学习也就降低了难度。同时,我认为刚开始鉴赏诗词要切忌一字一句的解读,而是要先立足于整体,大概读懂诗词的整体意境,才能一字一句的钻研。不然,当一开始解读错误时,则会先入为主,导致整篇文章都理解错误。诗词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本人提出两点,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会更加努力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岩. 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19期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第3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虽然现阶段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通过分析实际的教学过程,却仍然能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了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4-01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的古诗词文化内容。教育者通过加强古诗词教学力度、优化古诗词教学水平,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亦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课改力度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水平,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水平提升的问题。教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深入研究,设计能够全面提升高中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教学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古诗词教学能力。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相对较低

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古诗词知识,单纯的通过背诵、记忆来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如此条件之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更谈不上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解读和个性解读。由于没有古诗词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十分抗拒,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勉强背诵枯涩难懂的古诗词。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古诗词色变”,还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古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古色古香的文学气息,因为具有文句变形、表达巧妙、语言凝炼、内容含蓄等特点,古诗词在表达上往往会出现语义跳跃,这使得古诗词的语言较为深奥、复杂。如果学生不能结合作者背景、写作时代以及创作意境来对古诗词进行全面解读,很难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情感。随着高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不断深入,常常会遭遇“即使对词句进行逐词翻译却仍然不能理解古诗句”的问题,古诗词学习难度的增加无疑对高中教育者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当中,部分的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由于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想象力、创造力被限制,也很难很好的理解词句之中所蕴含的灵活气韵和深刻内涵。

二、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不断强化技法突破

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很难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在实际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对于古诗词的讲解较为浅显。学生学习也只能通过望文生义的方式来完成古诗词理解任务,古诗词错误理解问题由此出现。不仅不利于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不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古诗词教学,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加强拟人、互文、用典、比喻、谐音等特殊表达方法的教学力度,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燕歌行》等的教学时,在对“风尘”、“烟尘”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语义差别,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风尘”、“烟尘”景象,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古汉语词典,从而使学生理解“烟尘”指代的是战争;理解“风尘”指代的是战乱、地位卑微者的生活或是流言蜚语等。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教育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全面的解读、学习古诗词,进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在进行教学之前,教育者可以让学生自行的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诗人生平等。然后再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对古诗词进行由浅入深的解说,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宗旨以及古诗词字里行间所传达的寓意和情感。

例如,在进行山水诗教学时,教育者可以对专题内的柳宗元和韦应物的山水诗以及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开展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唐和盛唐时期山水诗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唐和盛唐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解,然后通过具体的古诗词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山水诗所传达出的无奈和低落、体会作者清淡高远的孤寂意趣;掌握盛唐时期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例如,在进行王维作品《山居秋暝》时,教育者需要加强诗歌特点教学的力度,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讨论、交流等途径,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诗歌当中所呈现的意象。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口述或散文的形式来描述诗歌当中的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山居秋暝的景象。如此一来,不仅使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尽如人意。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此,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小兰.高中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24-25.

[2]杨建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6,08:212-213.

[3]李志鹏.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46.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第4篇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13-01

1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2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3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跟一般老师讲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不错。

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4学生授课法,让课堂变得更加亲切

新《课标》不断强调,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完全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感受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试着给大家授课,这样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亲切。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文博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博物馆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年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