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 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5,12(1):6-7.

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质 发电 安全 管理

引言

生物质发电作为新兴产业被大力扶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发改委07年的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累计超过170个,总装机超过460万千瓦,其中已经并网发电的项目超过50个,发电总装机已超过200万千瓦。

但生物质电厂安全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迄今为止,全国生物质电厂发生近百例事故。如:2008年12月17日淮安某生物质电厂发生料仓爆燃事件;2009年5月7日下午,盐城市某生物桔杆发电厂原料堆场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2500平方米。

1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电厂燃料存储场地大,为满足燃料收购淡季时机组生产需求,料场一般存储上万吨秸秆。燃料燃点低,易发生自燃。

1.2 燃料的收集、装卸、劳动力需求量大,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均是采用人力、机械混杂卸货、短驳,存在挤压、撞击等机械伤害的危险。

1.3 燃料破碎生产能力低,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使用农业小型破碎机械,需要大量的人力上料、出料。农用机械易发生机械绞卷、触电、撞击、割伤等人员伤害,还易发生破碎机械电器部分打火引发火情。

1.4 因生物质燃料的品种多,燃料质量不统一,入炉燃料热值、灰分、挥发份不一,锅炉燃烧无法实现自动控制,易发生炉膛正压,料仓爆燃的事件。

1.5 外来人员众多,来厂送货车辆多,厂区因生产需要,特种车辆达十数辆,现场临时作业人员数十人,易发生人员撞伤,车辆碰撞等异常现象。

2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的对策

鉴于生物质电厂的特点及难点,生物质电厂在安全管理上有很大个性,同时又与火力发电厂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所以既要有火力发电厂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精细的操作规程,同时还要有生物质特点的部分。

2.1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是基础

首先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推行生产岗位一岗双责制,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两票三制、运行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的修订、执行,确保正常生产安全稳定。

2.2 安全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是重点

一是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到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变被动接受安全管理为主动注意安全。二是在提高安全理论学习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提高一线员工操作技能和异常处理能力。降低一线人员操作失误率,及时发现各种参数和设备运行异常,并迅速有效处理,是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缩小事故影响范围的有力保障。

2.3 生物质电厂防火管理是关键

生物质电厂是各地方消防管理的重点防火单位,随着生物质电厂火情次数的增加,火情的影响和损失程度逐步扩大,电厂管理人员对火情的防治和重视度逐步增加。

防火管理首先是重在预防,在管理手段上有:对燃料分类分区存放,及时的燃料苫盖,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定期先后次序消耗燃料,防止燃料长期堆放发生自燃;针对生物质燃料普遍水分高的现象,加强燃料的翻晒,以稳定锅炉燃烧、降低燃料自燃的机率;加强现场巡查和火灾隐患排查,对燃料堆场加强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发现温度异常及时翻晒或组织入炉燃烧。

同时要加大消防设施投入和人员配备,提高火情处理能力。在各防火重点部位增加灭火器和消防设施的配置数量,并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灭火操作技能,将火情扑灭在初期。料场防火还应注意防止雷击、控制卸货人员和车辆携带火种,具体措施有:现场禁烟,车辆排气管加设防火罩,架设避雷针,现场设施喷涂防火材料等;高粉尘浓度的现场加强吸尘和扬尘控制,以确保高粉尘浓度现场不发生爆燃现象。

2.4 加强同类电厂学习交流和总结

在同类电厂、电力行业范围内加强交流、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手段,吸收其他电厂的事故教训,结合本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有预见性、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再者要加强本厂异常分析和总结,并对各项事故防范措施在实际执行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分析、改进。如研究试验在固定入炉燃料品种结构条件下,如何稳定燃烧,如何合理控制锅炉负压、氧量、排烟温度等参数,减少甚至杜绝锅炉正压、爆燃现象,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2.5 重视长期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不仅可以减少负效益――事故损失,而且可以带来间接的正效益――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可大大提高工效、降低消耗,还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声誉,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还有社会效益,具有高收益的特点。安全管理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以,我们要摒弃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投入的思想和行为,处理好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6 加强安全管理机制、职能的转变

首先是基层部门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前提形成分级管理;其次,强调企业安全管理专业门类的分工协作,改变安全部门统抓统管的做法;第三,进一步强化安全部门的监督职能,进一步突出其对基层单位的监督职能;第四,强调职工安全素质的提高,把遵章守纪变成职工的自觉行为。

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医院检验科是重要的临床医技科室,患者的各类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在日常工作中,检验工作者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生物安全的高危区域,常常成为医院交叉

感染的源头科室。目前,已有学者报道了检验科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例,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对每天与血液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自身感染和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笔者就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风险

1.1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滞后

基层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生物安全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2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检验人员均具备医学常识,也清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但常年接触,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了戒备,特别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视自我防护。有些人员不戴工作帽、防护镜、口罩、手套进行操作,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不洗手接听手机等。有的人员在仪器出现故障时,急于抢修,接触标本污染的仪器部件时,也容易忽略防护措施。虽然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我们在突击检查时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

1.3工作区布局欠合理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资金困难,因此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造成房屋拥挤,未按作业流程设计,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不分明。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屏障,或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通风采光欠佳,因此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机会,有些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差,一般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不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

1.4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检验科面对全院标本,通常超负荷工作;检验人员长期与传染病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接触,并且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随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撒、皮肤破损、手部被刺伤的意外,因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经费有限,因此对医疗废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设施投入不足,难以胜任和达到医疗废弃物安全化的任务和目标。

1.6卫生员是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

卫生员是医院招聘的下岗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医学知识也知之甚少,而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理、临床标本的收集、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废弃标本等的处理,也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

2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2.1对各类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力度,领导职工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医院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务必使包括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人员全面培训,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的有关规则;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检验科进而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务必严格执行和落实以上制度,并委派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时填写表格并签名,医疗废弃物收集的重量等,对不按制度办事者、违反操作规程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2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遇到职业暴露的员工除及时处理外,还应上报预防保健科备案。

2.3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防护设备

医院应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创造条件添置生物安全柜、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实用经济型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交叉感染。

2.4改造工作区域条件严格划分区域

创造条件改造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空气对流。检验科应合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严禁将传染源放入清洁区,保证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弃物收集和上交的重量要符合,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流入社会,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采血针头、刀片等须放入利器盒存放,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

2.6规范采血检验报告单无害化处理

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检验报告单提倡通过计算机传输在清洁区2次打印或采用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消毒后发出,逐步实现与病区联网,无纸化办公。

2.7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1)检验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班,必要时穿隔离服、戴口罩和眼罩。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注意手套不能反复使用,发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2)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工作前和工作后,均要认真洗手,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每接触1例患者洗1次手。

(3)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严加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检验过程中出现污染的针头锐器损伤皮肤和黏膜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检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的安全,在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但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卞金陵,杨群芳,侯兵.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

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 2008,(08)

[2]赵智凝,,孙艳丹.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对策[J]现

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02)

[3]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

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6)

[4]胡育慧. 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22)

[5] 陈利.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实用医技杂

志, 2007,(29)

[6]曹希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青海医药

杂志, 2009,(10)

[7]格日乐,虹波. 检验科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J]武警医

学, 2005,(06)

[8]张桂英,吴云雁.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J]

现代医院, 2009,(01)

[9]陈蜀岚,陈先云.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

策略[J]西部医学, 2008,(04)

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2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养殖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总趋势。规模化猪场的生猪饲养数量大、饲养密度高、活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综合性控制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对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猪场设施等应该在猪场建设时就应该解决好的生物安全问题和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问题不加阐述,仅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简要谈谈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几个要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谨慎引种

规模化猪场引种如果引入致病性的病原体,对无免疫力的健康猪群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引种要特别谨慎,严防引入病原体。

引入种猪只能从非疫区的无特定致病性病原体的猪场引种,引种前必须了解供种场的疫病控制情况,引种双方需要互通猪群健康状况、疫病暴况、血清学检测结果、尸体剖检情况、猪群生产性能等信息。供种方的产地疫病控制措施的相关信息对于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和诊断检测结果的正确解释都非常重要。在种猪运输之前,供种方应该将诊断检测结果提供给引种方的相关人员(最好是主管兽医),以方便为购买的种猪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准备。规模化养猪场引入种猪使用也要注意同样的问题。

引进的种猪到达猪场时,必须与猪场原有猪群进行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再次检测特定病原体为阴性、带猪喷雾消毒后才可以并入生产区。

2 管好员工

规模化猪场要管理好员工,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要求员工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要求,这对规模化猪场的管理非常重要,也是规模化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规模化猪场的员工一般安排定期集中休息,要求员工休息期间尽量不要接触动物和未加工的新鲜家畜肉品,员工休息结束返回猪场时,应该脱掉自己的便装和鞋,经彻底沐浴后,换上在猪场内专用的衣服、鞋、工作服才可以进入猪场。猪场一般不允许其他人员进入,如果其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进入猪场,要遵守员工回场时的相同规定。猪场要尽量减少设备移出和移入猪舍内外,必须进入猪舍使用的设备,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后才能进入猪舍使用。猪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生猪,饲养人员不能相互串舍。

3 管好车辆

污染的车辆对猪场的生物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只要有可能,就要限制车辆进入猪场。粪便可以携带大量的致病性病原体,也可以为病原体的长期存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进入猪场运载生猪的车辆应该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完全干透后方可进入猪场。合理的情况下,待售猪舍应该建在猪场的边缘区,外来运输动物的车辆只能停靠在猪场的专用上猪台周围附近,任何时间都不允许进入猪场生产区。对车辆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次为:生猪运输车辆、粪车、场外饲料运送车、场内饲料运送车、业主用代步小汽车。

4 控制生物媒介

野生动物、鸟、犬、猫、啮齿动物和昆虫中的蚊、蝇等动物可以起到致病性病原体传播媒介的作用。规模化养猪场应该结合本场的环境情况,采取必要的合理的防控措施控制生物传播媒介。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养殖场专用杀灭蝇蚊等昆虫的药物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杀灭猪场的苍蝇、蚊子、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

灭老鼠:在猪场出现洞穴时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猪场内禁止饲养犬、猫、鸡等畜禽,严禁外来宠物进入生产区。

5 落实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掩埋、堆肥处理和化制。病死猪的处理方法应与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病原体的引入风险降至最小。化制处理通常是处理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如果本地建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规模化养猪场的病死生猪应必须由当地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猪场不得私自处理病死猪。

6 落实防疫消毒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用好猪场大门口的消毒设施对进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二是做好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地面道路的清洁和环境消毒工作。三是要特别重视饲养人员消毒。四是加带猪消毒。五是空猪舍的消毒要彻底。六是运输车辆的消毒要细致充分。

7 科学饲养

规模化猪场科学饲养必须坚持的准则是:饲料优质全价、饮水清洁无污染、坚持“自繁自养”。相对而言,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为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猪群提供优质配合饲料比较容易。推行适度“全进全出”制度,对繁殖母猪实行同期,集中配种,集中产仔,做到“全进全出”,以便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能集中进入保育猪舍、育成猪舍、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推行比较完全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是采取多点式饲养方式,即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不同的饲养场,执行这样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能够对猪场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从而打破部分“全进全出”而导致的疾病循环。

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寄生虫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要定期做好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因此种猪寄生虫的控制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关键。如果对全场猪群实施驱虫,应按要求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并对粪便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

9 搞好免疫接种

做好猪场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搞好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接种,一是要重视猪主要疫病的免疫接种。二是要确保疫苗质量。三是要制订好合理的免疫程序。四是要定期检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坚持疫病检测制度。五是要做好免疫接种操作。接种前要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健康猪群才可免疫接种。六是要落实紧急接种疫苗。紧急接种顺序应先从健康猪群开始,即从发病猪舍最远的健康猪舍开始,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技术,坚持一猪一针。

生物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1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对相关法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 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在实验室布局、购置仪器设备时只根据自己常规能开展的检测项目来考虑,而没有考虑到实验操作需在哪一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内开展、检测对象属于哪一类病原微生物等,并且也不知对生物实验室该如何新建、改建、扩建。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淡薄,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实验室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工作。

1.2组织、制度不健全 医院在建立和落实组织、制度方面比较薄弱,还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且针对性不强,难以将制度落到实处,导致实验室制度形同虚设。同时,一些医院由于实验室又兼办公室,其他部门人员能够随意出入实验室,在这方面需加强管理。

1.3未重视到个体防护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实验室在样品采集中没有配备专用的采样包,采样设备和防护设备不完整,采样人员没有重视到个体防护,认为防护设备没有必要,同时也没有完整记录采样资料[2]。

1.4样本的贮存与处理措施不当 根据调查,大多数实验室管理措施不严格,存在患者检测样本贮存与处理不当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待检血样、检测试剂与乙肝、梅毒等阳性血没有分开贮存,而是混放在一起。同时,实验室的一些培养基(液)和废弃样本处置简单,对细菌未经过认真消毒处理,有的只是简单用消毒剂浸泡,有的甚至直将扔到袋中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1.5实验室存在严重的污染 在实验室工作环境中,往往会因患者检测标本、仪器、试剂及废弃物等受到严重污染。甚至有相关调查表明,消毒前实验室工作人员所用的盛血盘、试管架等工作用具及擦桌布等都会对室内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室内空气、实验台、水龙头等的细菌总数已严重超标,实验台面、空气经消毒后细菌总数均达标,但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工作用具细菌总数仍存在超标的现象,其HBsAg检出率达到40%~58.33%[3]。此外,还有相关调查显示,某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者多因接触血液、分泌物、体液所致,由此可见,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会因实验室工作环境污染而受到较大的危害。

2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对策

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主要在于处理患者的各种检测标本。若检测标本存在着传染性疾病,则工作人员在检测和处理这些标本时容易被感染,同时工作人员将这些标本及含标本的混合液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使传染病向实验室外传播。因此,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2.1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虽然医院已经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对此,为建立有效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在积累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2重视实验室内清洁 实验室内部清洁工作不到位也是导致实验室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尤其体现在温箱、冰箱未进行定期消毒、水浴箱内水污浊严重等。因此,实验室内必须制定一个规范的内务清洁程序。其具体措施如下:对所有桌面、工作面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将污染进行彻底清除;对所有仪器(包括冰箱、水浴箱、离心机、自动分析仪及混匀器等)同样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污染物品进行清洗,而不能随意清洗。

2.3改正不良工作习惯 实验室是生物危害物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改正日常工作中一些不良习惯,如:冰箱内禁止贮存饮料和食物、严禁吸烟、化妆、饮水、吃食物等;每一间实验室都应提供洗手装置,工作人员将手套脱去后应及时洗手,特别是皮肤接触到传染物质时应及时进行清洗;在仪器移动前,应对其进行检查,并清除污染;在收集-处理-检测-贮存-传送标本时,必须要确保所放置的容器不会破裂,才能保证没有潜在的传染物质。

2.4加大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力度 临床实验室者除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之外,还应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制定详细的要求,对于实验操作中哪些防护用品是必须使用的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如工作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接种的操作过程中,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是要求必须佩戴的。

2.5加强生物安全的培训和日常督导 为了能够让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各项管理制度,并了解生物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性,笔者认为需要定期对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医院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细致学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部门管理责任人应坚决落实管理、监督职责,并及时发现、解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习惯。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生物安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同时,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医学实验室的管理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继续深化管理,持续改进,提高水平,确保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才能将实验室生物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林仲,吴翠荣,阙少聪,等.浅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点[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6):57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