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空巢老人

关注空巢老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注空巢老人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1篇

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

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

……

十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温馨的歌――《常回家看看》,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多年以后,总是清晰地记得,爷爷每次听这首歌,就非常陶醉地跟着音乐哼唱。这首歌,提醒年轻人多回家陪伴年老的爸妈。

十年后的今天,即将迎来重阳节,这是一个老人的节日。让我们大家来一起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吧。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据了解,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空巢家庭”分布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的比例至少超过30%。此外,由于社会化养老设施、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老人无法到养老院或由社区安排安度晚年。“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伦理、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亿,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10%。也就是说,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社会出现了许多的“2+4家庭”,即夫妻双方要照顾4位老人。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老人生存状况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尤其受到关注。

经济困难、无人照顾、缺乏精神慰藉,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空巢老人”,现状堪忧。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困难

材料1: 老家在农村的于大爷,腿有残疾,与同为残疾人的妻子靠每月200多元的政府救济金度日,由于无医保,平时有点病痛什么的根本不敢上医院。他家住的是两间共30平方米的砖瓦旧房,一台旧电视是全家惟一的家用电器,没有电话。他们的子女离家较远,平时很少来看二老。一次他们同一天感冒了,因为浑身难受而双双卧床,一整天没吃没喝,也没人照顾。后来幸好被邻居发现了,请来医生给他们看病。病好后还落得子女埋怨他们不照顾好自己。他们大哭了一场,那情景着实令人同情。

据了解,在农村的一些“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居住条件较差,电话拥有率也不高。这些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偏差,患病的比例较高,行动不便者较多。

农村“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的贴补。但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也很艰难,无法贴补老人,所以一旦他们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就可能陷入衣食不保的境地。养儿防老,“老来福”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可现状却是,农村经济落后,“空巢老人”处境凄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时下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平时村里若有老人去世,有时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采访中不少老人这样伤感地描述。

在我国,照顾老人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但现实中,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又难以照顾到,而社会保障体系又缺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在部分农村,一些“空巢老人”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去采访江苏盐城的一个老太太时,见到记者,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方言里不知道老太太说的什么意思。后来找来一个懂方言的翻译,才知道老太太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她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喝粥,只有中午才能吃一顿米饭。邻居们大多是这样的情况。

66岁的农民林爱毛,多年前老伴去世了,独自一人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拉扯大。可到了晚年,孩子们都出去打工谋生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守着空房子,自己照顾自己。一年也见不上儿女一次,感到非常的孤独、无助。让林爱毛庆幸的是,自己的身体还比较硬朗,她最担心的是生病。她指着在她家串门的一位老人说:“她有糖尿病等好几种病,因为儿子出去打工了,家里没人照顾也没钱看病,只能硬撑着。”

孤寡老人是独居老人中最无奈的群体,尤其是没有工资及其他经济来源的老人,更是经常陷入贫困和孤苦的境地。

城乡“空巢老人”:没人照顾

材料2:据《江西日报》报道:赵忠卿84岁了,老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所有的生活物品都凌乱地堆放在两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因老人年迈,无力收拾,许多物品都发霉了。

赵忠卿有5个亲生子女,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能在他身边悉心照顾他。“大儿子在上海,离得很远;二儿子已经去世;小儿子患有肝病,生活条件不好;大女儿夫妻俩天天赌博;小女儿虽然在国税局上班,但是连过节都不来看望我。”

“生了5个子女,年过八旬,却孑然一身,一年多没有哪个儿女过来照顾一下,老人气得几次想自杀。”

另一则消息:63岁的丁老太太,老家在盐城东台,老人的儿子在徐州工作,因工作关系很少回家。两年多前,儿子和媳妇离婚了,老人被儿子从老家接来照顾孙女。而孙女在浦口某中学上学,是住读,只有周末才回来。

有一天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

邻居说,丁老太太实在太可怜了,平时家里就她一人,也没有人照顾。丁老太曾说过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还问过邻居看病需要多少钱。“她和我们聊天,说大儿子出车祸死了,自己有病也没钱看,有时说着说着就流眼泪了。”

84岁的叶美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她的子女虽然都在本省,但都离得远,要是独自在家时发病了,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还有不少地方曾经因为无人照顾,发生过独居老人死于家中,数月无人知晓的惨剧。

城市“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材料3:与生活困难、无人照顾等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伤害更大,特别是老伴去世后的孤老会更加孤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悲剧:2007年夏天,某村一家83岁的女性老人去世后,84的男性老人因为不会做饭,只得轮流跟着儿媳生活,因为儿子们都在外工作或打工,缺乏情感交流的老人越来越自闭,渐渐变得整天不说一句话,2008年10月,结果这位孤寂的老人由于过度思念老伴无病而终。

刘大爷和刘大妈今年7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远在美国,老两口留守在石家庄的“空巢”里。

老两口都是退休干部,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儿女也都是高收入阶层,不时给老人寄来一些高级保健品。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走到哪里,老两口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可是,谁能想到,回到家里的老两口,面对空旷的三室一厅,孤寂之感不时涌上心头。看到儿子喜爱的书籍,摸着女儿甜笑的照片,老人心里好空虚。给孩子们打个电话吧,正是上班时间,他们都忙着,没事没情的打电话干什么

实在无聊了,他们也去儿女家走走,但他们说:“那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长住呀。” 儿女就在本市,可老人偏偏要独自居住,如今,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

养儿防老,可这些老人为什么偏偏要独居?一句“自己一个人很好”,潇洒之中其实透着辛酸。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长期独自生活的情况下,容易患上抑郁症、妄想症等等。“因为长时间的独处,孤独和害怕等不良情绪,会造成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恐惧。”

一项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空巢”综合征逐渐显现。专家建议应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提供相应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尽早走出“空巢”综合征。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应该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父母与子女关系”转向“夫妻关系”。同时,应该更多地鼓励空巢老人拓宽人际交往,培养个人兴趣,参加公益性劳动。

糖尿病“空巢老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糖尿病“空巢老人”来说,不管是经济困难、没人照顾,还是缺乏精神慰藉,都是比一般人要更加危险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吃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都是需要长期的经济支付的。而且糖尿病病人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出现紧急事件就会比较麻烦,比如临时低血糖或者酮中酸中毒。这些都是客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的心态好不好,也直接影响血糖的水平。要治疗老年人的心理疾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体现他们的生存价值。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别是通过社区服务,为老年人营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比如去参加一些糖尿病教育学习班,或者去多认识一些糖尿病朋友,组成队,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唱歌、跳舞、玩踢毽子……

治病良方 是“常回家看看”

很多子女以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为荣,却忽视了父母的精神需求,难得回家看望老人。“其实,儿女经常回家,陪老人拉拉家常,‘常回家看看’才是治疗‘空巢老人’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

“工作太忙难得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又处不来。”不少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也有一些年轻人,尽管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但他们想着法子给父母精神慰藉。在广东工作的毛昊平时工作繁忙、常常加班,一年最多只能回家两次。为了增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他专门给父母购置了电脑,教会他们上网,每天下班回家便与父母在线聊天,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单。“其实只要子女有一份孝心,就能找到给父母精神安慰的办法。”

老人每年最快乐的就是春节那几天,儿女都回来了,和他们看看电视、说说话,和孙辈们逛逛公园,感觉年轻了许多,“哪有父母不想多看看孩子的”。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大学生;互助;武汉;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背景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全国较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37万,占武汉总人口(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1012万)13.54%。其中空巢老人占武汉老年总人口一半以上。武汉是教育大市,高校云集,有大学20余所,每年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约30万人,教职工达6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25000余人,高校总人数约有40万。武汉地区高校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问题尤为突出。

二、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界定。“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高校空巢老人就是生活在高校享有高校退休职工待遇的空巢老人。

(二)现状研究。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

三、武汉高校空巢老人与大学生互助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调查对象是武汉高校的空巢老人和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从两个角度设计问卷。一针对老人,包括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精神上是否孤独,是否愿意与校内大学生接触等问题;一针对学生,包括平时是否关注校内老年人,是否愿意帮助校内老年人,如果有机会与老人相处你打算做些什么等问题。②当面访谈.调查小组对武汉纺织大学三个校区的教职工居住楼空巢老人进行访谈,到老人家里,与老人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我们直接获取需要的第一手资料。③利用网络平台查询资料.④文献回顾⑤查访武汉纺织大学老年干部中心在案数据。

(二)调查现状。①高校大学生社团会组织学生去空巢老人家中拜访,但不定期且只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不能起到带动作用。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对空巢老人的帮扶意识淡薄。③高校空巢老人遇到困难并不会直接找学生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1.经济供养方面。老人年迈,退出工作岗位,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成为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有些有退休金保障,有些则不那么幸运。武汉高校空巢老人,基本上都是该校的老职工,享有国家离退休金,也有一部分是靠子女供养。2.日常生活方面。有小部分高校空巢老人依旧发挥自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退休后仍然被学校返聘,或者在学校的某些岗位上做兼职,既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又不断地为学校奉献自己的余热。3.精神慰藉方面。在精神层面给予安慰,在思想上给予鼓励,给空巢老人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空巢老人本身年龄较大,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无人说话,难免产生心理上的空虚,出现悲观情绪,有的甚至出现自杀。所以,除了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对空巢老人显得尤为重要。

四、调查结论

一是对空巢老人自身来说,使其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得到解决与帮助,保证了老人生活质量;丰富了老人日常生活;增强了老人对生活的热情及幸福感;二是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增进了学生与老人的感情;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有利于大学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养成尊老敬老的好品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动手能力;三是对学校来说,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关怀;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四是对社会来说,产生积极带动效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有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老人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长效互助机制。有效利用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志愿活动,诸如“亲老敬老,从身边做起”“老人――学生,讲出我们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拜访,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散步;设立大学校园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老人居住楼道的清洁卫生,定期或不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做好详细记载;对于年迈的空巢老人,可以在征得老人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住进老人家中,照顾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学生可以经常去拜访老人,向高校老人们请教学科上的专业问题,既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发挥老人的长处,还能增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有些老人将自己的积蓄捐献出来鼓励学生做科研或者设立奖学金,在这一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与老人达成共识。

(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生活。在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基础上,增设一些老年人活动平台,诸如:选出有特殊才能的老人低收费或者免费地开设兴趣班,让老人们度过闲暇时光中又学到东西,不觉乏味;在校内建一些老年活动设备;将校内的幼儿园与老年大学有机结合;老年活动中心每年可以组织安排老人们外出游玩,诸如踏青、秋游等,既欣赏自然风光又陶冶情操。

(三)增强校方对空巢老人的关怀。校方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拜访慰问;适当增加老人的福利;每年提供免费体检;改善部分老人居住环境,诸如远离学生聚集区,住房采光问题等等;注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在校内适当设立店面。

(四)吸引社会各界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支持。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宣传,以及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去关注这一群体。

参考文献: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周燕云.论城市“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3篇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关爱空巢老人,及时了解全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倾听广大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探讨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难,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新浦区妇联于2012年8月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研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关爱等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访谈,对200位空巢老人进行个体化调查。

一、我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一)空巢老人概况。全区总人口44万,60岁以上老人4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1%,空巢老人近4000人。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五分之三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

(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

1.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20%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近50%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9%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8%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2%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30%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

2、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54%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来源依次为儿女供养、务农等。

3.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0%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递增,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助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由于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传统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认为住在养老机构没有自由,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销太大,无法负担,同时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这就催生了助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社区助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助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助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有服务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性的助老服务。

三、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二)在社区服务方面。

1、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在政府服务方面。

主要解决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养和医的问题。

1、关于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2、关于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四)在社会力量系统服务方面。

1、在志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文艺汇演等。社会志愿者,比如红十字会、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一些在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服务队伍中,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3、社会兴办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对子女的情感依赖。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72-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大批四川少数民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大城市迁移,再加上地震中不幸牺牲的青年,导致了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稳定,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将对未来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之老有所养,不仅解决了青年一代外出的后顾之忧,而且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也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相关概念及特点

(一)空巢老人的涵义及发展趋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持续上涨,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位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又遭受过地震的重创,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特点

为了解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的特点,本课题组走访了受灾比较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安昌镇和桃龙藏族乡。将调查情况与近年来该地区人口统计情况结合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的四个特点:一是高龄老人多。调查区域的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空巢高龄老人人数增加很快。二是经济能力弱。在所调查的空巢老人群体中只有极少数老人有独立经济能力,大多数老人必须从事劳动或依靠子女维持生计。三是养老模式单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而新的养老模式并没有形成,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四是保障能力弱。虽然调查地区全面实现了新农合,但老年人一旦生病(或其他不测事件),新农合发挥的作用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济供给

在养老的经济供给问题上,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们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大地震把北川羌族自治县移为平地,也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空巢老人仅有的一些财产也化为乌有。而且,近些年来,随着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很大,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也渐渐在年轻人一代中淡化。再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大大的增加了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

(二)缺少生活照料

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大,其对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而子女或外出或因地震因地震失去生命,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学者孙娟鹃认为,成年子女的外出,使得老人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田地和日常生活劳动,还要义务承担起照看孙辈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许多空巢老人正在由过去的照料接受者转变为对孙辈们的照料提供者。胡强强认为,无论邻居还是农村基层组织对空巢老人的帮扶作用都十分有限。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照料存在着较大的缺位。

(三)缺失精神慰藉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和周到的照料,也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上普遍存在孤独寂寞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空巢老人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对子女的依赖日增,而子女要么长期在,要么在地震死亡,还有的本来就无无儿无女,使得空巢老人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基层组织很少为老人举办社区活动,空巢老人的生活很单调,精神和情感上得不到适当的抚慰或疏导,因而孤寂感难以排除。

三、如何解决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的经济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大的经济支撑是解决养老难题的首要因素。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当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农民经济实力,才能为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二)大力发展家庭养老的新型模式

中国的孝文化历经几千年,家庭养老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养老模式。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经历了大地震后,有的失去亲人,精神上备受刺激;有的自身也在大地震中受伤或致残。这些都特别需要家庭来提供温暖,给予照顾,让老人及时消除心理阴影,安度晚年。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敬老爱老养老之风,努力使“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得以真正落实。诚然,我们所强调的家庭养老,其主要内涵是指在养老形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者把“敬老院养老”当作是社会养老,因为这两者之间仅仅是养老地点的差异,养老的支持来源才是根本。在子女恪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新模式,但要鼓励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加强感情交流。

(三)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应当努力承担起解决养老难题的责任,努力增加灾区农民收入,增加对灾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的资金投入,不断推进全覆盖的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改变目前养老保障城乡差距过大的局面。此外,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和医疗服务问题,需要不断提高灾区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四层次”保障体系。第一层次是完全由政府出资的最低保障部分,第二层次是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基础保障部分,第三层次是集体和个人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强制性补充保障部分,第四层次是个人与家庭作为主要出资人的自愿性补充保障部分。

(四)努力搭建老人互帮互助平台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