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洛神赋原文

洛神赋原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洛神赋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洛神赋原文范文第1篇

艺术足迹:1978年小学二年级开始临帖,逐渐产生兴趣,初习颜柳,后改习汉隶。1987年无意间参加“全国文明杯钢笔圆珠笔书写大赛”,竟获得一等奖,由此习书信心大增。1999年获安徽省青年书法大展一等奖(楷书),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隶书);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隶书);《书法之友》杂志作专题介绍。2001年入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行书),《青少年书法报》“国展菁英”栏目作专题介绍;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美术金彩奖”提名奖(隶书)。2002年获中日书画艺术大展银奖(行书),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白鹤书法作品集》。2003年获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金奖(行书),入展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隶书)。2005年在合肥举办“白鹤书法作品展,出版《白鹤书法展作品图录》;中央电视台《翰墨春秋》栏目作专题报道,《书法导报》作专题推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青年书法十佳”,《中国书法》杂志“青年书家”栏目作专题介绍;被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聘为书法专业导师;入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行书),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隶书)。

小楷书法之研习,于书家而言,至关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称书家”之说。然今日之世界与古人所处之境迥异矣!吾人之生活节奏古人何曾梦见,古人之心吾辈又何以领会?故不能以古人之标准以识今日之书家也!古代书家多诸体兼能,而今之书家能精于一体已属不易,故“诸体兼工”一词,于今人已难有用处矣!即从小楷书法,亦能见古今之别也。

余素喜小楷书,以其点画精到,气韵独绝,非其他书体所能涵盖也。每于夜阑人静,几净茶香,轻研旧墨,择古今诗词名文,取小狼尾,或素或绢,或扇面,或斗方,当其挥毫之际,凝神端坐,万虑皆忘,不知斯世何世,似入化境矣!书成之时,张壁自顾,一手香烟,一手香茗,其自我陶醉之状无以复加也。每于此时,诵古人之诗文佳句,以亦古亦今之小楷书法书之于纸,余以为与古人有会心处在焉。

小楷书法自是必称钟王,此为小楷书法之顶峰,亦是正脉所在,历来为学习小楷书法不二法门。余于小楷书法,亦颇用心,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等经典法帖皆曾用功临习,而尤喜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残本。

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在宋时已仅存九行,归权臣贾似道所有,后又得四行,合成十三行,刻之于石,世称“玉版十三行”,亦称“贾刻本十三行”、“碧玉十三行”。原石曾逸落,明万历年间于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出土,曾归陆梦德、翁嵩年,清康熙时贡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出资收购,现藏首都博物馆。

献之此作,虽只二百四十七字,然其风神超迈、飘逸飞动之势,真可谓凭虚遨游、道骨仙风,献之风采,可以想见也!历来书家对此帖皆有极高定论,誉之为古今小楷之极则。赵子昂曾云“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画神逸,墨采飞动”。《广川书跋》评曰:“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董香光云:“《黄庭》吾不甚好,颇觉其俗,余亦不甚临《乐毅论》,每以大令为宗极耳!”何子贞《跋停云馆刻晋唐小楷》云:“子敬《洛神赋》用笔横逸跌宕,欲出父书之外,颇见本色。”

观古今论者,所重此帖者余以为有三:其一,在钟王之外独辟蹊径,开流美书风之先河,此一点最为难得。子敬能不囿于元常及逸少之成规,其戛戛独造之精神即应标榜于青史。其二,其书之格调清雅、神采飞扬之势,若非如李世民等心有成见者,平心而论,确非《黄庭》、《乐毅》诸帖所能及也。其三,此帖用笔及结字极尽变化之能事,却又浑然天成、顾盼有致。张怀《书断》有云“(子敬)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对此帖详加研习,便知此言绝非虚誉!

余于此帖,习之有年,今略加归纳,并与钟王名迹加以比较,以为有以下特点:

一、线条圆劲流畅,舒展自如,神采飞扬。《书估》云:“子敬神韵独超,天资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高深,起自此子。”此帖笔画轻起轻收,中路圆劲,一些撇、捺较长,极为舒展放纵。如第一行“左”字一撇,率直而悠长,第六行“感”字“戈”钩奔放而洒脱。

二、结字大小错落,灵活多变,而又不显突兀。献之书法善于变化,精于造势,此种能耐在其行草书中得到淋漓尽致之展现。《晋书》载:“献之幼学父书,次学于张。后改变体制,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至于行草兴合,若孤峰回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而在此小楷杰作中,其个性亦不可约束。第一行开头二字,“嬉”字十五画,“左”字只五画,然“左”字所占位置比“嬉”字还多;第二行“良”字,第五行“拳”字,一字几有邻行“羌习”二字之大;第十二行倒数第四之“兮”字,突然放大,与周围形成极大反差;而一些笔画较多之字却又写得很轻很小,如第一行“浒、湍、濑”处理得较为收缩,第三行“欢”字,与其下之“兮”形成强烈对比;二百四十七字之中,“之”字十三、“兮”字十一、“以”字八、“而”字五,重字之变化自然生动、姿态各异……如此之多,极尽变化之能事!然其变化虽多,观其全篇,却又浑然一体,使人不觉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之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大小错落、虚实变化之间,宛若一曲节奏铿锵起伏之乐章!

三、取法于钟繇、羲之,而更显开张纵逸。子敬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耳濡目染,又得士人风气之熏陶,自小性格清峻孤高,异于常人。《世说新语》有记:“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但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怡然不屑。”书如其人,其独特之个性,自然体现于其书之中。而其敢于突破钟繇与其父之藩篱,更见其过人之胆识!陈思《书苑菁华》记云:“子敬十五六岁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少年时即劝其父“改体”,羲之有否听其劝告,今已无从查考,而其自身能“破体”创新,才足以奠定其于中国书法史之独特地位及影响。

洛神赋原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ANG Fuy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Popularity of multimedia tea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s a teacher not only to master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hould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multimedia active classroom, engage students; accelerate the rhythm of teaching, teaching knowledge to expand capacity; breakthrough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deepe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rain students in four area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 multimedia;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的一门传统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它所传授的知识是古代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实用性也大打折扣,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不高。古代文学教学长期采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所教授内容又为文言,学生不易理解。这些使得古代文学成为了高校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其教学改革十分紧迫。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古籍电子化的加快,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曾有学者对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有88%的学生欢迎用多媒体教学”, ①可见多媒体运用到古代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1 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与视频时代,文学逐渐图像化、视频化。传统教学仍然依赖老师的语言和板书,教师与学生难以形成共鸣,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撕心裂肺,学生在课桌上睡倒一片”。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插入图像和影音资料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导入是把学生带回课堂并快速进行学习状态的关键步骤,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播放一段音频或视频可以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实现课堂导入。在讲授曹植的文学之前展示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图片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书法拓本图片,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快速进入曹植的学习。讲授李白时不妨插入一段《大话李白》动画作为课堂开头,并让学生探究真实的李白是怎样的。讲授《水浒传》前不可以先播放《好汉歌》歌曲,同时在展示108位好汉的图像,营造“水浒”氛围。除了课堂导入之外,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图像、影音的优势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时辅以他们的肖像和著作的图片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古诗词赏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时苍白的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诗中的意境,学生囿于学识和体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不够,从降低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此时,结合内容配以景物图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诵,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眼前一亮。这方面的资料有戴敦邦的图说唐诗宋词、华三川的唐人诗意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专辑、许淑敏等主唱的《宋词古唱》专辑、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元明清段小说戏曲作品多,这些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在今天这个视频时代,许多学生未完整阅读原著,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鸣,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条条框框,课堂往往沉闷,这时不妨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回原著的场景中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时插入相关的影视剪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可以将影视与原著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古代文学作品需要还原到历史文化系统中,结合当时的宗教、艺术等因素,从社会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适时利用图像、影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应该牢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忌让多媒体资料喧宾夺主。

2 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教学时数大量压缩,使得这门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高校便往往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数量并对古代文学史进行浮光掠影的讲授,其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些高校不得不增开相关选修课或扩大选修课的教学时数,这无疑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与黑板板书,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上信息量的传播,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讲练的密度、层次、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古代文学诗文、戏曲、小说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图像、评论以及原典朗诵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从而节省教学时间。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断数字化。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诗》、《全宋诗》等都已经制成数据库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资料的引用,古籍数字化与多媒体结合极大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不但可以节省抄录的时间,而且随着引用的增多无型也扩大了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体将同一位作家的“多个评价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左右、上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会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通过个人空间、网盘、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即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知识量。同时,教师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答疑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古代文学的教学渗透到整个学生的生活中。

3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的教学难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扫清字词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录在黑板上,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号或字体将疑难字突出并配备读音和解释,从而加快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信心。图表可以简化内容帮助理解,传统教学在图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利用图表来突破重点难点。如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时,可以将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唐讲授唐代文学绪论时,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将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图表,可以让学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学发展的总体印象。古诗词学习的最难之处就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古诗配画能创设一种媒体与诗境相结合的教学场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为了体会诗中空明寂静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馆》诗的绘图。讲元代王冕《墨梅》诗,配上他的《墨梅图》真迹的图片。讲解白居易的西湖诗可以结合西湖风景画,讲吴均《与朱元思书》可以参看《富春江山水图》。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和批评术语与古代其它艺术类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它艺术作品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魏晋诗文时可以结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帮助学生理解其时代的艺术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高妙”、“兴趣”、“空静”等概念。利用多媒体播放体现传统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动画《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了古代艺术的深厚传统。通过影片的播放,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韵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难学,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从而使得古代文学难教。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影音时代,我们的沟通方式已经从书信变成了电话和视频,我们的休闲娱乐从阅读变成了观看影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对音影图像的兴趣远远大于单纯的文字,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打破旧规,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诗词诵读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诵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并且能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轻易将名家诵读带入课堂,在讲解完一首诗词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诵无疑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陶冶其性情,从而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众多,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古代文化传承者更应该将古典音乐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在课后放一段古典音乐,不但能娱乐学生的身心,无形中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大有裨益。现代人对影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书籍,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读过一书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过一集电视或一部电影,而年青一代对影视的兴趣则更加浓厚,以影视带动原著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代有许多书籍是在影视热播后才得以畅销的,《亮剑》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直到2005年据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它的销量才大为增加。而《蜗居》和《山楂树之恋》两部书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两部同名影视剧热播后,图书才成为畅销书。即使是名著在影视热播后也能带动其销售,《红楼梦》、《京华烟云》、《倾国之恋》等名著无不如此。

总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来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根据多媒体的特点来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时也应该规避容易犯的错误,要切忌课件过于单调或花哨,不要以多媒体代替板书,更不能只顾操作课件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注释

洛神赋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生活;创新;精品

一、传统文化瑰宝是搞好美术创作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伟大光芒,其折射和延续现实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赖以传承发展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使得每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保护和挖掘、继承并拓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笔墨语汇。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格。上至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墓壁画,下至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画和木刻版画。千百年来,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积淀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和画论传诸后世。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大量的绘画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画家,并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徐悲鸿将西方的绘画理论,如光影、透视、素描和色彩带回国内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边际,使之更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现实生活,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重大的历史命题,把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充分的表达,确立了徐蒋体系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善并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理论和笔墨语汇,影响了大批国内现当代画家,为我们今天找到了一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路径。

二、现实生活是搞好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是画魂的支撑。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用心灵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感受、提炼适合自己艺术再现生活的个性化语言。纵观中华绘画史,实际就是中国画家对自然、对社会用心观察的生活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家无不是用手中的画笔描画那个时代,记录其山川风物,反映社会生活背景,抒发画家对那个时代主体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让我们在今天回望历史时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深度,对艺术的执著与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尽精微致广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等,这些经典作品如果没有画家长期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验,仅拘囿于书斋中是无法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传世佳作的。生活的美无处不在,需要艺术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并感悟,从中提炼出表达自己情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语言。所以,作品是画家生活的积累、思想和理念的透视。今天,在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继承传统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要有一批承载时代灵魂的精品画作。艺术和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互生共存,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需要艺术家的才情、学养,对艺术的真诚,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艺术家应当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并孕育诞生艺术创作灵感。用艺术的触角深情抚摸自然,将自然之美、生活之光在作品中绽放。艺术创作发端于生活,完成于具象思维向艺术思维、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变。这一根本蜕变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眼、心、手协调统一的艺术来表达心象的标记。画由境生,境由心造,生活是画家到达画境的唯一途径。心像到意象,画境至心境的转变,是绘画家进入创造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是观念和方法的完善过程。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折射着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深浅不一的色彩和浓淡相宜的笔墨,浸透着画家对生活的热忱,升华了时代的魅力,支撑着作品的灵魂。

三、开掘创新才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

相关期刊更多

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国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文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