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练习题

岳阳楼记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1篇

一、正确领会语文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只是课外活动,不能将课堂语文、练习题放到一边谈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包含听说读写各种练习,早读课中的背诵与朗读,课后练习,还包含为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因此,在现代初中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中,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

在听的领域,引导学生多听,在听的同时领会内容,并且快速从听中掌握信息;在说的领域,做好学生训练,一种是演讲式、阐述式训练,另一种是双向或者多向交流中,清晰的围绕主题思路讲述,后者需要考虑礼貌、配合原则;在读的领域,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工作,不仅要读得多更要读的深;在写的领域,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然后再将心中所想变成书面文字。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模式。初中老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素养,然后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中,而不是一味按照课本教材进行教学,而是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状况,结合课外知识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领域学习,以阐述自身观点,最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必须结合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根据语文教材提供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思考孔乙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命运?他的命运与当时的背景有何联系?和当时的国庆一起解读?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时,不仅提高了组织能力,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做好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是学生直接和语言材料接触,在听说读写中,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大脑皮层各个细胞间形成系统的联系,这种系统的技能化、熟练化、自动化就成了精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做好语感实践锻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示范美感,感受情趣

叶圣陶曾经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仅能理解作者所讲,还能和作者心灵相通,不管是受用还是兴趣都是收获。他指出:当老师在范读时,当激昂就得激昂,当委婉就得委婉,这样在文章中展现文章的理趣神情,当学生心与耳谋时,就能得到深刻的感受。如:《金盒子》《敬畏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等文,在教学中都可以先由老师范读,或者直接播放朗诵配乐,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心灵感应和神气相通的效果。

2.理解朗读,加深体会

在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掌握语言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熟读的同时,引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想象,将学生引入作者缔造的境界中:一位美丽的女子独自在高楼,借着栏杆远眺,太阳已经落山,望眼欲穿,在思悠悠、水脉脉的情境下,面对斜阳江水,愁肠寸断。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女子对家人的款款深情。同时,老师适时进行点拨,这样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做好诵读指导

在语文诵读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多种感官同时发挥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材料,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所以在诵读中,老师必须发挥引导与主导作用,以带领学生有节奏、有语调、有感情的诵读。如:在《岳阳楼记》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先播放录像,突出春和景明的洞庭与雨霏霏的洞庭,再配上生动的诵读,引领学生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三、做好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都对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实践能力有较大要求,此处的实践能力更多是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沟通应用能力,语言表述是其他各种能力的条件,而逻辑思维是关键。语言表达是人们通过语言阐述自己的态度、观点与情感思维的综合展现。如:《皇帝的新装》学习结束后,结合情境给出问题:你认为课文最可笑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课文中最可恨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文中最鄙视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课文最可爱的人是谁?为何?并且让学生自由交谈。又如:《狼》,让学生以“――的屠户,我想对你说…”写作。这样不仅让学习内容得到了延伸,同时也是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 语文 教学

1、运用教育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开始,是调节学生的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手段。富有情感的导语,往往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学习全文定下情感基调,为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基调作好铺垫。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教学《七根火柴》一文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课一开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对同学们说:“这小小的火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多少热?在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有一位无名战士身带七根火柴,为了大部队的需要,在风雨交加,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宁可牺牲自己也不用火柴,为保存七根火柴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七根火柴》,作者围绕七根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我们将会看到在这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这一段开场白,创造了一个悲壮的情感气氛,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感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整个一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在场的听课教师无不拍手称好。

2、通过示范朗读,传递情感信息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教师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通过调节自己语言的轻重高低,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表情的喜怒哀乐,将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及蕴涵的感情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激发学生那灼热的情感,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使学生从教师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丰富的表情中传递情感信息,进入情感意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如教《岳阳楼记》这一托景言志的散文名篇时,教师可先用一种低沉、缓慢、凄苍的语气形象地描绘一幅阴冷的画面:雨霏霏,阴风怒号;然后,转用一种轻快活泼的语气具体地描绘晴朗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这两景一阴沉一晴朗,都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迁客骚人”的“悲”和“喜”。学生的情感随着教者的朗读而发生或悲或喜的变化。同时,为学生进一步领会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作好铺垫。

3、借助音乐语言,创设情感氛围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设情感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时,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诵,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我永远也忘不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你在那里》一诗时的情景,在播放缅怀总理的哀乐中,语文老师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低沉、深情的呼唤,是多么的哀痛、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眷恋。由此,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挖掘可运用音乐语言、章节,创设情感氛围,以情感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4、利用现代媒体,再现情感意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染人。因此,讲解课文要让文中描绘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体也飞速发展,从过去单纯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这些现代媒体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现代化教学媒体以新颖、生动、虚拟、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升,从而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心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完一个段落,便立即播放《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学篇,让学生的视线由课本上的语言文字转移到客观可感的画面上,引领学生走进那幽静的月下荷塘,学生的心灵在月下荷塘的画景中得到了美的净化,美的享受。

5、设计课堂练习,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个性特征,不断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形式新颖、活泼有趣的练习题,以及安排必要的表演、辩论、竞赛等等,能够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此外,还可以用改编课本剧或小品等形式启发学生体验课本中的情感真谛,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

新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过程。语文学科在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往往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它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应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尊重生命成长需求,促进个性优化发展”是现代的德育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这个要求。因为语文学科是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语文学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当代革命先辈,为了追求全民族的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1、利用好显性材料

语文学科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与朱元思书》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所总领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过零丁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们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诗中所述个人的坎坷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史实,把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图文并茂:就是几乎每篇课文之中都安排了插图。教师可以借用插图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当看到《画山绣水》中的桂林山水图,文字图画相得益彰,同学们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川、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看到文中讲述的传说故事时,就会引发学生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珍惜新生活的激情。

2、挖掘出隐形材料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回忆“我”的日本老师,似乎难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挂钩。但我们可以看到,“我”在前往仙台医专途中,特意提到的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虽事隔多年却记忆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用意。可以穿插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感悟当时“我”在异国的思乡之情;通过“明的遗民”来理解“我”的爱国之情。当“我”看到同胞因愚昧、麻木而被杀,内心深受震撼,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由“学医救国”而“弃医从文”,,抓住这样的细节切入,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暗线。同时,适时引出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作文训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明确要求,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

作文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例如,“你还会_____吗”、“你在我心中”、“传递”等,都注重让学生思考生活与人生、省察自身与社会。

而要写出上乘之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难想象,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不可能高歌《祖国啊,母亲》。一代名相范仲淹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可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因此,我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呼唤真情,惩恶扬善,忧国家所忧,喜国家所喜,写一些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我鼓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要求学生,爱祖国要从身边之事做起,要热爱集体,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公物,让学生从身边做起,逐渐将爱心升华为爱国之志。通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爱我家乡》、《我为班级增光彩》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命题,加强文前指导,加强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综合活动: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

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我爱祖国灿烂文化”文化知识比赛;“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手抄报设计;“家乡巨变”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爱国行为,而不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还要讲究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渗透的方法。

优化语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方法,就是要在语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动情晓理”、“熏陶渐染”的潜移默化原则。“动情晓理”即以引发爱国之行为宗旨,抓好激发爱国之情这一关键。“熏陶渐染”即学生在特定的爱国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特定爱国情境不是外加的,而是教师凭借教材中所固有的教育因素(包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语言、修辞、思考练习题、学生作文等)所营造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