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政务微博 活跃度 传播力 传播效果
2010微博元年以来,个人、媒体、政府纷纷赶上微博的时髦列车,发微博和刷微博,已是当代网民的基本网络行为。政务微博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微博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接受舆论监督的“草根”平台,及时上传,图文并茂,贴近生活,互动性强,这些特点为政务微博与数亿网民互动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样是新闻,政务微博的市政新闻比传统媒体轻松自然,网民愿意与之互动,以获得认同感。据统计,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突破6万。政务微博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受到政府的支持及公众的认可。①
一、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积极发展政务微博,可利用政务微博在“网民问政”和“政府施政”之间搭起桥梁。
二、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狭义理解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本文以传播效果的狭义理解来分析政务微博,即政务微博发出后的关注度大小;活跃度(每天主动发博、转发、评论的有效条数);传播力(与微博被转发、被评论的有效条数和有效人数相关)。考察指标包括:微博数,粉丝数,微博栏目,评论量,评论率,转发量,转发率,主题。本文从微博活跃度和传播力方面来考量@中国广州的传播效果,对比@上海,总结@中国广州的特点,分析其优缺点,以揭示政务微博传播效果。
@中国广州的首页简介是:“微”言大义,“博”系温暖,@中国广州与您携手共织千年羊城美景、同绘国际商贸中心繁华、分享“幸福广州”美好生活。@中国广州是广州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开设的微博,有广州要闻、广州城事、便民信息、相约羊城、广州早晨等栏目。于2011年12月19日上线,截至2013年1月3日,粉丝1047656,累积微博7755条,日均微博数20.4条。在2013年1月3日风云榜政府影响力榜单中排在第九位。
@上海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于2011年11月28 日在新浪上线。其自创建以来陆续推出了上海新闻、连线区县、图说上海、早安上海、午间时光、灯下夜读、权威、微直播、智慧城市、爱上海等栏目。@上海开通后的前五条微博,都是围绕市民关心的菜价、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为此深受广大民众的热捧。其创建宗旨为: 以及时权威的信息聚拢人气,以民生话题和高度互动 “开道”,打造规模可观的政务微博群,初步形成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推动政府决策和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引领当前政务微博客风采。③@上海目前在政务微博影响力中排在第一位。粉丝数2755354,总微博数8631条,日均发博量21.5条。
@上海比@中国广州早20天上线,粉丝数是@中国广州的1倍,微博总数比@中国广州多1000条,微博影响力比@中国广州超前8位。二者在微博内容、语言风格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内容构成
政务微博的内容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1、需要性。政务微博应当从网民、百姓角度考虑问题,民众所需要的资讯就是政务微博应该提供的资讯。2、及时性。微博是生活中实时播报的媒体,信息的方便性减少了时间成本,最直观的呈现便是“微博直播”这种形式,也使得政务微博能够就民众当下正在关注的问题做出即时的回应。3、贴近性。大多数不成功的官方微博都有官本位思想,微博多为官方新闻,互动性差。政务微博在内容上应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广州和@上海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栏目类型基本一致,分别是以下几大类:本地新闻,便民信息,本地观光旅游,经济文化等。其中以本地新闻最多,另外,这类微博社会民生新闻居多,凸显了政务微博的特色。
作为政府新闻机构的官方微博,地方政府新闻是@上海和@中国广州的仅次于服务类软信息的主要内容。由表1可知,#上海新闻#日均2.27条,#广州要闻#日均3.16条。#广州要闻#多,更新快。网民关注微博,更快的更新微博能够引起网民更多的注意。但是实际微博传播效果并非如此。
由表2可知,@中国广州比@上海的周微博总数多40条,频率更大,评论量是后者的1/2,评论率是后者的1/3,转发量是后者的5/7,转发率是后者的3/5。可推断,广州在互动性方面远逊于@上海。粉丝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微博受关注的程度及其影响力,发博数量是反映微博活跃程度和更新频次的一项指标。提高政务微博的更新频率,对于提升政务微博的关注度有积极作用。但是,高质量的微博比频发普通微博更能得到反馈和评论。在内容为王的微博平台上,内容的吸引力远比刷屏真实。
由表3可知,虽然#广州要闻#条数比#上海新闻#多,但是评论和转发却远不如后者,传播效果存在差异。在#上海新闻#的7条微博中,可分为3大主题:道德文明建设、构建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在#广州要闻#的14条微博中,包含内容较多,大致分为4大主题:市政新闻、城市建设、社会生活、购房问题。
从主题上看:在本地新闻方面,二者关注点有所不同,广州比@上海是一种比较靠近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这与南国文化息息相关,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整体风格是务实干练。#广州要闻#了一周以来广州的市政动态,百姓关心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几度提及在广州一房难求的现状,频发廉租房、经适房的相关政策,体现了对房价、楼市的担忧,为百姓生活提供相应对策。在微博中,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较少,只有一条提及东汉古墓的发掘和保护。总体上描绘了广州的城市图景。
@上海在报道中体现了上海洋场文化的特点,语言和主题温馨。#上海新闻#把在#广州要闻#中出现的话题放到了便民信息等模块中,并把目光投集中到精神文明、道德、良知和文化等层面上。关爱老人,社会并不冷漠,感动上海人物,医患关系等话题,唤起了网民心中的共同声音,容易引起共鸣。在#上海新闻#中,体现的是上海人文关怀的一面,折射出国际大都市交织着的浓浓人情味,十里洋场五光十色的文化生活。网友积极互动,响应热烈,@上海充分利用微博塑造了一个繁荣而又温馨的上海。
从形式上看:@上海强调与网民的互动,双向传播较多,反馈多。投票类的微博较多,占到了总体的42%。报道身边人和事多,此举调动了微博用户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用户使用粘性。@中国广州的微博更重“”,几乎是单向传播。微博多而且密,政府新闻多,信息量大,实用性强,但是互动性差,回复少,关注度不高。
从语言风格上看:@上海在每条微博中配一张图片,或贴上相关链接,并在微博行文中加入微博表情,力求轻松自然,使微博更加生动,贴近群众生活。语言轻松俏皮,较为靠近网民习惯。@中国广州“城市发言人”味浓重,语言较为正式严谨。这可能与微博栏目划分有关。从总体上来说,广州是比@上海更加官方,官方口气加上式的内容,不求回复的行文习惯,自然与网友互动不起来。
结语
与民互动、为民服务,是政务微博的发展方向。政务微博作为政府和民间对话沟通的新平台不断凸显出新的发展特性和社会管理价值。2012年,基于6万政务微博的数量,新浪微博平台上的政务微博开始进入务实应用的发展阶段。③
善用政务微博,对于城市形象、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有学者指出政务微博易患“痴呆症”,提出政务微博要变为交流,不要试图控制网民,要积极与网民互动。要通过微博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目的。④目前@上海的传播效果优于@中国广州,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中国广州应从主题、内容、形式、语言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方能达到其上线之日所提的 “新风问政,浪潮所趋,微言大义,博览群情!”。
参考文献
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
report/detail/report?fid=329343681&
&vuid=18530395&&m=g
②施欢欢,《“上海”:政务微博的新途径》[J].《中国外资》,2012(8)
③王立清、祝腾辉,《试论政府信息服务新模式:微博——基于“北京”和“上海”的网络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12(21)
④王首程,《警惕政务微博“痴呆症”》[J].《决策与信息》,2012(5)
【关键词】微传播 微博写作 创作特征
新世纪以来,借助科技的进步,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微传播时代信息的传递,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微传播对文学的创作与阅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依托新的媒介,新媒体文学创作进而大肆兴起。
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是以微博客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每个人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者在微博上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的出现,让大众拥有了一个可以独立自主且相对自由的发声渠道。
微博写作就是以微博为平台进行的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进行欣赏或参与的创作方式,它是伴随着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创作形式。微博写作作为一种新生的写作方式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微博写作是基于互联网的产生并在网络上传播发展,它的写作与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呈现出结构的“微”言大“义”、语言的碎片化和思想内涵的现实性等独特的创作特点,从而使微写作有了大内涵,在微时代有了大动力。
一 结构的“微”言大“义”
微博写作区别于传统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字数限制。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微博必须精简,不能长篇大论,因此呈现出“微”的特征。然而微博写作“微”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写作的内容就缺乏思想深度,字数篇幅的限制使写作的语言必须精简,不能采取迂回的修辞,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的表达出中心思想,因为每一条微博都是有中心观点的,文字的简练并不影响它的思想内涵,反而精炼的文字使它更具审美价值,表达出更加意蕴深厚的思想内涵,给人“微”言大“义”的审美感受。如在青春最好的年纪,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不要等待一个人。你可以去毫无保留的爱人,就算是爱错了,摔倒了,大不了拍拍灰尘继续往前走。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毫无期限的等待某人。等待的往往不是爱,而是纠缠虚耗。青春拥有的就是激情,激情耗尽了,人就老了。
这是一条在微博中很流行的微博情感写作的段子,带上标点简简单单的120个字,受到很多青年朋友的喜爱。没有采取过多的修辞,文字清新自然但是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精炼简短的文字,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淡淡的笔调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世界观,“微”言大“义”就是如此。
二 语言的碎片化模式
“碎片化,来源于英文单词“fragmentation”,原意指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块状,而现在较多用来描述我国当前如社会传播语境。随着微博写作的流行,微博写作语言碎片化模式也愈加明显,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微博写作不能全面透彻的进行描述,只能选择事件的某个点来进行阐述,截取一个片段发表自己的意见。大部分的微博写作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随性而为,零散的生活片段在寥寥几笔的文字下显现出来,这种个性化、私人化的写作,在语言上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凌乱的生活语言拼凑在一起,呈现出微博写作的语言呈现碎片化模式。如沿着田边缓缓走过,紫色花海随风摇曳,伴着薰衣草馥郁芳香,我愿从此做一个花农!
这是一条描述心情的微博,是作者经过薰衣草花田时的所感所想,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只是简简单单的描写了眼前所见的薰衣草花田的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愿做一个花农的想法,截取事情的片段,简单明确的告诉人们自己看到花田的感受,这正是微博写作的语言碎片化模式的体现。如全球最惊心动魄的景点,绝对吓到你腿软!(1)美国:纸片岩石;(2)中国:华山;(3)美国:空中玻璃走廊;(4)挪威:奇迹石;(5)中国:张家界:天门山鬼谷栈道;(6)美国:芝加哥观光层。
这一条微博在语言的碎片化模式的呈现上更为直观,在这条微博中,没有连贯的话语,只是在标题中告诉读者序号之后的地方所表达的意思,一个序号代表一个国家,后面是具体的地方,简单明了的说明了全球最惊心动魄的景点,这条微博从形式上就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与传统文学的严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没有一句完整的话,碎片化表达方式成了这条微博的特色。
三 思想内涵的现实性
微博具有在线交流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严格审控,微博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传统话语权的严格控制,注重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一条微博的,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迅速的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迅速跟帖、回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微博的这一特点,使得微博写作在思想内涵具有现实性。微博写作的内容是作者的即时感受、最新鲜的生活体验,能、够及时、快速、真实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内涵。新浪人民日报的微博了一条《外交部回应日本要求入常:首先应该尊重历史》的微博,没过多久网友就纷纷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king律:回复@喃喃自语-蓝洋:就国家本身立场而言,哪一个国家的国民愿意接受战败国屈辱的历史?日本站在他自己国民的立场这样表态其实是符合他日本本国利益的,只是受侵略的国家无法接受。但是,作为日本他可能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放下身段来承认这些,那么中日真的要打一仗吗?有必要吗?当今社会,历史牢记可以,但没必要渲染仇恨。
关键词:新闻传播;微博;微博特点;微博用户心理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3-01
近年来,一种来自于网络的简单而快捷的全新沟通方式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盛行,“微博”――披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事儿”的嫁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不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对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微博的特点和微博用户的心理两方面入手,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一、微博的定义及其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pa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用140个字以内的文字信息、表达心情,实现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捷的信息传播。
2006年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在美国诞生,这种三言两语传递心情的方式迅速走红。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提供微博服务的第一家,随后腾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都陆续推出了微博服务,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微博的特点及其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第一,微博信息的具有新鲜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新闻能够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微博的广阔平台,给使用者带来了便捷,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现场直播”,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亲身参与或现场目睹,不仅让众多网民迅速了解新闻事实和事件发展状况,同时极具说服力,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微博的力量让传统媒介望其项背,可以说,“最快最新新闻事件”是微博对新闻传播的首要影响。
第二,微博的开放性、受众参与的广泛性容易塑造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微博的开放性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与,任何新闻事件一经,经过无数次的转发、评论,易于引起众人的关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同一事件表达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成为了“公共媒体”的一部分,微博都提供的足够广阔的舆论平台,提升了网民参与公共领域生活的意识和热情,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制造新闻热点。也为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选题空间。
第三,微博用户的匿名性使得微博信息可信度受到质疑。网络信息具有海量性的特点,者的匿名性往往成为一些人利用其传播虚假新闻的途径,微博作为又一新兴媒体,由于其具有强大的信息影响力,给部分人提供了“胡言乱语”的平台。
三、微博用户心理分析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第一,微博用户的围观心理造成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用户的草根化,为沉默的大多数带来更多的发声机会,我们可以在微博上畅所欲言,这种“自由”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释放。加之中国人强烈的“凑热闹”心态,同样也在微博的使用上有所表现,一件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来众多人的围观,新闻信息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重视。
第二,“舆论审判”心理,扭曲个人定位,往往不利于新闻事件的解决。可以发现,在微博迅速传播的众多公众事件里,引起普遍关注的通常都是负面新闻,正面报道则是微乎其微的,者希望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引起人们重视,推动事件合理解决,而关注者一般也都是抱着一种正义的心态进行关注。但是,随着社会上的大多数成为“大众媒体”的一部分,人们往往混淆了自己的位置,企图扮演“审判者”的角色。
第三,零散化、碎片化的心态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淹没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随时随地关注身边事儿”是新浪微博的宣传语,也道出了微博的显著特征,由于内容的简洁,用户可以随时自己的动态,带来海量信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同时这也造成了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分分秒秒的更新,让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极易瞬间流失在海量信息之中。要想在微博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存在挑战的。
微博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从微博的特点和微博用户的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之外,还会表现在方方面面,微博带给我们的影响只是刚刚开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正在进行着相互的影响甚至逐渐走向融合,二者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更好的进行新闻工作。我们在看到微博的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它给新闻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微博新闻报道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式发展。
从电影与电视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影视早先作为以科技为主导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艺术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融合了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媒介的传播与表达被艺术化了,艺术在进行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具有了媒介特性。
艺术对媒介的改变为人们展示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多么紧密,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又是多么神奇。艺术的美学特性如同一块磁铁,对媒介这个铁块不断地产生着影响,磁铁通过磁场影响铁块并最终将它磁化,艺术则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利用艺术的美学特性影响传播的每个细节,最终使得媒介的传播被艺术磁化变成传播艺术。影视艺术正是如此,起初电影、电视并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被人们所接受,而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种传播手段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借由这种媒介传输信息、交流信息、记录信息。
2影视艺术影响下的微传播
信息内容被编码成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不同符号的传播内容,通过媒介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革新,这些不同符号的传播内容,对应成为不同艺术化的传播内容,如文字符号对应着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艺术;图像符号对应着绘画、摄影等图像艺术。这些艺术化的传播内容首先影响了媒介传播的形式,进而影响到媒介传播的表达。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开始与艺术相互接触并且相互融合,各门各类的艺术借由媒介这一信息传输渠道进行艺术的传播,而媒介也因传播艺术信息而开始渐渐发生改变。艺术开始穿透媒介技术性的外衣并为媒介注入了艺术性的内涵意义,这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了电影艺术、电视逐渐变成了电视艺术。
影视艺术在影视语言被艺术化的同时,影视媒介也被艺术化了,媒介的传播逐渐具备了艺术性,形成了影视传播艺术。所谓传播艺术,是将人类一切生活领域的传播行为的艺术化处理,或艺术地实施传播,,影视传播艺术则可理解为,通过影视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传播主体,为达到传播目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影视艺术制作与传播的全过程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性的处理。
影视艺术对微传播的影响,正如同之前各类艺术对影视媒介产生的影响一样,是一种艺术的磁化行为。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质影响着微传播的传播过程,影视艺术在微传播过程中,不断对微媒介施加影响,艺术的磁化行为贯穿于微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微传播内容的艺术化、微传播方式的艺术化和微传播接受的审美化。
3结语
一、微传播的含义
微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QQ、MSN、微信、彩信、飞信、手机短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就是指微博客。这些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都体现了一个“微”的特点,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质);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概括来讲,微传播就是信息传播的精简化,通过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删繁就简,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小中见大,引起受众的广泛的关注[1]。
二、微传播的特点
微传播虽然以“微”著称,但是它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互动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微传播影响下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网络中筛选信息,成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具体来讲,网络微传播包含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绘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导致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媒介为了使传播更为精准、明确,通常会考虑到受众的差异化特征,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当前,社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受众和媒介也趋向碎片化的划分,微传播正是迎合了社会碎片化的特征,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需求,反过来又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如“人人网”就是面向高校在校生,“开心网”就是面向上班一族,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
(二)个性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迫切希望能够自主决定信息的接受、传播,或者进行自由评论,在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他们也希望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能够表达自己的声音。微传播就是建立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微媒介作用下,受众开始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交流中,他们开始喜欢并习惯于刷微博、发表言论,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将自身个性化特点放大,开始担任“自媒体”这一角色,通过、转发、评论信息,来满足自身需求[2]。
(三)快捷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快速简便的信息,并希望直接明白其中的诉求重点。媒介的传播任务就是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以微博为例,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能够将每时每刻的想法表达出来,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三、微传播的效果
“微博”不微,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际上蕴含了微传播的巨大影响。在碎片化、个性化、快捷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微传播看似微小的力量却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传播效果,对整个社会传播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微传播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平等的个性化双向交流逐渐取代了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信息的传播着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微传播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微传播对整个社会传播体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积累微小的力量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其传播效果已经明显超过传统媒体,整体上迎合了新时期社会催化下的受众表达信息的欲望和传播信息的欲望,使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在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正在凝聚平民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对未来新的传播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景观和传播方式,微传播作为网络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已经真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微内容的依赖感也在不断增加。微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符合了新媒体的人性化传播特色,紧随时展的节奏,满足了受众的传播欲望,未来仍会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
注释:
[1]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今传媒》2012年第1期,第16-17页
[2]边涛:《微传播的社会动力和个人风险》,《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