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实现路径;生物群落;消费群体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0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78
Frosch和Gallopoulos首次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产业可以仿照生态系统形成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再由分解者进行物质再循环的过程,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随着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生态系统越来越多被管理者和学者所运用。胡孝权提出产业生态化是用来观察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环境间互动关系,并探索其发展轨迹的一种方法,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张攀分析了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从系统、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成熟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李锐等提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多个技术创新过程的聚合与叠加,是科技创新集群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系统运行合理能够提高经济体的全面运行效率,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虽然我国创新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但发展势头猛,数量增加很快。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已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链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加之我国政府对创新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创新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生态化系统的雏形并在不断壮大。本文以生物群落的互利共生发展为研究视角点,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实现路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创新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和集群层面,较少涉及网络化的生态视角,而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对创新产业繁荣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探讨创新产业生态化成长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一个仿生概念。自然界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组成。类似的,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也是由企业构成企业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创新企业生物群落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组成。非生物环境是指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技术支持、政策环境和系统运行机制等。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由诸多创新企业基于一定的契约关系依赖系统环境的支撑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中各个企业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之间成网状结构,彼此之间会有能量、物质、资金、信息的互换。成员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会有自己的生态龛位,实现自身创新与合作共赢。
1.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物群落
1.1.1 生产者――创新企业。生产者是指提供创新产品生产和从事创新行业服务为主的企业个体,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为创新产业的创新性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而创新企业依靠高技术支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比如,动漫公司和动漫基地是动漫行业的生产者,其技术支持可以通过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获得,它们共同组成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产者,共同为创新产品生产提供服务。
1.1.2 消费者――享受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消费群体。消费者是指市场中购买创新产品和享受创新行业服务的群体。
1.1.3 分解者――创新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方案的制定者。分解者是倡导创新企业通过联盟、集群或者网络化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的创新组织,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形成和运行提供方案和对策,凭借经济实力在系统中占有较多的话语权,比如联盟的盟主。针对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行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帮助各个主体在系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1.2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的非生物环境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非生物环境是指创新企业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创新环境,包括创新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创新产业发展的科研环境、资金保障和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量等多方面的内容。
1.2.1 科研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等科研主体提供科研环境。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中,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服务于创新技术研发工作,也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创新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任务是对关乎生态系统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研究,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优势,是创新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支撑者。
1.2.2 资金保障。创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寻找合适的第三方机构来合理地评估创新产业项目的价值,为其融资提供相应的担保,这是创新产业融资的关键环节之一。创新产业融资机构为生态系统提供资金运行保障创新产业的融资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等。
1.2.3 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生态系统提供政策支撑,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创新行业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部门为创新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金融、产业政策的引导,加强对创新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2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间关系
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存在水融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主体间存在的真实状态。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创新产业的发展是由生态系统内多个主体协同推动的。不同的主体间保持相互稳定的联系,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互利共生、有效耦合的网络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间关系
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的源动力,其消费需求的性质也决定着创新产业发展的脉动。在创新产品的科研和设计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凭借其技术密集的优势带动创新产品创新,为产品设计提供思路和理念,为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在产品生产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促使创新产品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帮助以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送达消费者,如通过网络利用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在使用或消费阶段,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承载不同技术的创新产品。作为创新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门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形成的强有力的推动力,也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分解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具有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全球内部协同创新,实现创新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Reuse、Recycle和Reduce,最终形成不断增值的创新产业链条。
融资机构为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提供资金保障和金融支持,表现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惠的产业政策倾向引导融资机构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产业上,而创新产业也需要通过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创新资产证券化等吸引金融资本的投入。通过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加大对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投资,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有效形成及运作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创新产业的繁荣发展。
3 我国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特征
我国创新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力发展的,在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雏形,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同生共进的创新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特征
阶段 特征
形成 科技创新水平低;网络节点联系不紧密;系统环境不完善
发展 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要素流动加快;合作加强;网络节点相对紧密;生态化系统快速发展
成熟 科技创新能力高;交流机制完善;网络节点联系紧密;节点功能衔接;创新产业繁荣发展
衰退或
升级 技术退出:系统衰退;寻找新的出路
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生态系统升级形成-发展-成熟循环往复
3.1 初级阶段
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的初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制定者的优势发挥其强有力的推动力的作用。创新企业个体在特定空间集聚之后,形成了若干个创新产业种群,这些种群在空间、时间和流动要素等方面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此时,创新产业的生态化系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初始形成后,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多、网络内各节点的连接不紧密,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完善。这一阶段,系统内部主要对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增强系统内部各个群落间的要素流动,加强合作,使各个群落利用系统内部的资源,推动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发展。
3.2 发展阶段
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起来的。创新产业和其他产业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存在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群落,当市场出现创新产品需求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科技创新群落中高技术企业对产品雏形和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加速系统内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从而带动各种要素的流动,随着各种要素的流动性加强,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网络节点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快速发展。
3.3 成熟阶段
当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系统内部创新企业和各个主体的融合程度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融资机构也主动创新金融支持。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通过广泛的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间合作、联盟和联盟的合作等形式各个主体间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强化系统内部的合作交流意识,提升系统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进而创新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目标,形成稳定有序的系统。
3.4 衰退或升级阶段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遵循着从产生到灭亡和演化更替的过程,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当创新产业发展的某一项核心技术被新的技术所替代时,生态化系统想要发展必须研发新的技术,否则,该系统则走向灭亡。对旧的技术进行改良或者是在旧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新的技术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获得活力的唯一途径和方式。
4 我国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实现路径选择
4.1 通过联盟的方式逐步形成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
创新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而联盟是创新产业迅速获取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通过联盟,创新产业内外部的企业可以实现核心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迅速获取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为创新产业快速把握市场机遇创造条件,因此,我们提倡以契约形式组建联盟,利用联盟的优势互补特征提升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2 通过种群间的集群方式逐步组建创新产业生态群落
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形成以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随着市场对创新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形成具有更加紧密联系的组织,以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因此,通过种群间的集群方式组建创新产业生态化群落加强产业内外部的资源流动和交流。比如,创新产品挖掘节点上形成创新产业科技创新种群,为了挖掘创新产品的创新理念通过联盟方式组合在一起;创新产品生产节点上形成创新产业生产种群和创新产品的监测种群,大规模的创新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联盟方式组合在一起;创新产品宣传媒体建设的节点上形成创新产品营销种群,创新产业生态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种群通过集群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创新产业生态群落,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企业间交流的时间,增强了企业间的交流密度,而群落的规模效应使各成员企业减少了网络维护成本,更容易获取由集群带来的网络共享资源。这样,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各个群落进行紧密联系,实现网络化环境下各个节点的密切联系和功能链接。
4.3 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形成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产业生态群落间通过网络化的关系形成一个开放、规律的系统,网络关系包括系统内部企业、种群和群落以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过网络化的形式,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一定的规模,网络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络内部各主体获取网络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由程度。在系统内部通过广泛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联盟、联盟和集群等的密切合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强化系统内部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目标,形成稳定有序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FROSCH R A,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
[2] 胡孝权.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
[3] 张攀,耿涌.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
[4] 李锐,鞠晓峰,刘茂长.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理及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0,19(1).
[5] 曹如中,高长春,曹桂红.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科技创新;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35-04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及偿还的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通常的金融活动,它是体现政府意图的政策性投融资,总体上属于财政的范畴,且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联系,具有有偿性、准公共性和政策性等特点。
(二)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
1.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具有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科技成果一经应用和推广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为行业、社会成员共享,科技开发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渗透效应也会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科技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收益远远超过成果创造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具有较显著的外部效应[1]。由于社会的收益率远高于企业的收益率,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意愿不足,但政府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先导性影响,在保证此类科技创新活动供给的同时,也能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
2.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在科技创新行业中,一般生产竞争性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需要的资金较少、周期较短、风险较低,企业会较多的涉入此类项目,政府部门不需要过多的介入;一些关键性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需要的投入资金较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企业较少涉入此类项目。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投融资等手段为此类项目筹集资金,确保此类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财政投融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回报,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科技创新资源,以弥补市场失灵。
3.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投入产出的激励影响。在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财政投融资筹集的资金能够缓解科技活动的资金压力,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科技创新的产出阶段,财政投融资提供的资金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并推向市场,降低新产品市场化所面临的的风险。因此,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活动提供的扶持资金在降低项目风险以及资金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产生激励作用。此外,财政投融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其资金投向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意图,能够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吸引民间资本积极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量。
二、我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而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基本是依赖国家预算拨款和国家债务融资,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大。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财政科技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财政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投资不足[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制约了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快速发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例,从表1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较快,资金流较充裕,但我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比较传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加大,对未来社保支出形成较大压力。若能将社保基金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筹资范畴,参与到风险低、效益好且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仅能够缓解财政科技投资的部分压力,也能够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开辟新的途径。
2.财政科技投资的杠杆效应较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支持,还需要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资很难单独完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作为其他一系列投资的龙头,引导其他配套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3]。可见,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开发环节和产品市场化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大多停留在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环节提供资金扶持与融通上,而忽略了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财政资金的杠杆带动效应不明显,未能有效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以及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二)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王敏晰(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显露,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略低于传统产业,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4]。因此,我国科技产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是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运作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对财政投融资进行全程管理的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现象在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投融资运作,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负责投融资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决策部门往往不同,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导致科技创新项目中重复性投资以及零投资并存的现象,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投资效益。二是我国财政投融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项目发放资金前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项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缺乏有效的投入产出评价。这些评价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容易引发政策性科技创新投融资链条的中断。
2.资金投向政策性不强。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导向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投融资项目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政投融资项目的选择本应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意图,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经济附加值高的盈利性项目,对于本应由政府通过投融资扶持的科技创新领域却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也未能体现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本质[5]。此外,国家政策性银行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金融机构,相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更倾向于投资回报率高、效益好、风险低的项目,这就与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不相吻合,且容易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产业政策信息,从而弱化了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
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资金来源包括了政府财政拨付、各种性质的政府基金以及发行的各种债券。以韩国为例,韩国产业银行①的资本金都由财政拨付,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高于一般商业银行。1993年韩国产业银行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筹集的资金已高达财政投融资总金额的73.1%。目前韩国明文规定设置的各种政府基金已达36种,且全部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另外,发达国家还十分注重使用新的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以支持科技创新,例如经营者期权、高新技术债券和知识产权抵押担保等。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通过发行工业开发债券筹集资金,将所筹资金以低息贷款发放给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获取的利润偿还债券本息;美国硅谷银行对生物科技企业则采取知识产权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6]。
(二)资金运用的规范性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方向都受到有关法律或法规的严格限制,不追求单纯的财务盈利而是以政策性业务为本。资金投向主要有:基础产业,主要是农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具有混合物品性质的公共设施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策性鼓励和资助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等。例如,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量大、风险较高、私人投资较少的科技开发领域极为重视,财政投资占研究开发投资总额的4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用于科学、太空和技术方面的支出都保持在40%以上[7]。二是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投资的对象多是外部效应较强、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了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对此类项目提供了长期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利差补贴、亏损补偿等。三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投融资机构都是在严格遵守政府有关法律的条件下,采取类似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投资前必须对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在该项目有正常的还本付息能力下才会放款[8],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良性循环。
(三)重视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来自欧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单位R&D投入产生的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但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取、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发达国家重视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手段来培养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致可分为直接、间接和营造环境三种方式(见表2)。直接方式就是政府资金以小额拨款、投资参股、低息贷款等方式直接注入中小企业;间接方式就是通过税收激励、信贷担保、政策倾斜等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环境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管理机构、高科技园区、提供科技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扶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由于科技创新涉及的行业众多,投资数额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很难满足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多元化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首先,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的创新部门。对于部分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研发,也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吸引企业或个人参与。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对企业以及民间投资的直接干预,转而使用政策引导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能够更加自由、灵活、公平地参与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最后,应借鉴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风险共担的做法[9],由政府行政部门或政府出资成立的实体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担保,并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对投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进行合理的划分,共同分担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收益。
(二)拓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政府介入予以引导。不过,以财政拨款和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毕竟有限。因此,应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同时,为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等的保值增值,在财政预算上,应该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周转资金和偿债保障机制,从而形成“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财政保障机制——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机制
1.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为提高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及投资前阶段,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预测分析,重点是评估科技项目的发展前景及投入产出情况;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跟踪分析和评价,保证科技创新资金专款专用;在科技项目完成后,开展完整的投入产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全面分析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实际绩效,也同时为其他科技项目的财政投融资积累经验。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推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进入“融资—投资—产出—还款”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运作的规范性和政策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严格规定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投资目标、融资方式、投资范围、资金回收年限和管理机构的权利、义务等。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在法律层面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聚集,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适时调整,使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的全过程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规范运作和快速发展。
(四)重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影响了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效率。基于此,应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营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由政府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包括取得政府提供的风险资金,提供信用担保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咨询、管理培训服务,以及帮助获得政府的研发项目与合同等[10];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风险基金,基金中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为了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资助,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方东霖.公共财政与科技进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41.
[2]南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3]张婷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7.
[4]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54-57.
[5]周震宇.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安宁,罗珊.科技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4-6.
[7]郑显理.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的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2):411-415.
[8]杜君楠.中外财政投融资体系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26-28.
关键词:市场竞争;企业;市场创新
前言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比拼的不只是产品的质量、核心技术、人才资源、企业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市场的格局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企业想要依靠一成不变的技术水准在市场上立足是不可能实现的,企业也不能得以长久的发展,而实现企业市场创新不能单纯依靠对技术的引进及模仿,这种暂时性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市场创新的问题,必须要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才能够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
1.市场竞争中企业市场创新的意义
1.1 企业的市场创新是企业提高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网络与科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消费意识刚刚萌芽,但也只停留在对物质的基本需求,强调的是拥有的概念而不在乎产品的质量与外观。而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人们的消费观念更追求的是新颖、奇特的产品,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外观设计,越是具有新意的产品越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样的消费趋势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1.2企业的市场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没有一个产品可以在不更新进步的前提下而能够长久不衰的销售。因为现在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除了重视产品的使用价值外更加重视产品的使用体验,如果一个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做的出色,用户往往不会太考虑价格的因素,苹果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苹果手机的价格一直在手机行业中属于高端价位,但是由于其在手机功能上的不断创新,甚至每一款新品都能引发手机产业的变革,因此受到全世界范围苹果迷的追捧,尤其在新款手机的时候都需要彻夜的排队才能购入,其企业的利润也可想而知,因此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才能在市场销售中取得好的销量,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企业的市场创新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市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充分熟悉市场的需求热点的前提下,利用科学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技,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及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这里的新产品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完全创新的产品,即企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所开发出的原创性的、没有在市场中出现过的产品;二是更新换代的产品,是指企业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的技术创新,对产品性能上的升级和变革,给用户带来更愉悦的使用感受;三是仿制性的新产品,主要是针对国外市场上已有而国内尚未出现的这一类产品,企业对产品的外观及功能加以模仿,并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加以改进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对新产品的开发,不断的开拓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企业服务,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提高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2.提高企业市场创新能力的途径
2.1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科学经营
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具有敏锐的发展眼光,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快产品更新的周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企业自身的现状,建立企业自己的创新团队,由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分析当前市场的形势以及用户需求,制定产品开发计划,创造出兼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后配合营销手段将产品得以快速的推广,被广大消费者所了解并逐渐认可,从而成功实现产品的销售。
2.2 企业在市场创新中占有主动权
任何一种产品都没有绝对的畅销,而只有相对的畅销。企业管理者要时刻保有清醒的头脑,因为在当前社会快速的节奏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变得更加短暂,产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新产品变为老产品,产品的销售额也会相应的呈抛物线变化。产品刚推出到市场时由于创新性而逐渐被市场接受,销售额会有一段增长期,随着其他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冲击,消费人群转移到其他产品,销售量会逐渐下降直至亏损。所以盲目的追求潮流而忽视了自身产品的创新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所击败,也永远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将企业的经营提高到新的阶段。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价值规律制定合理的更新周期,由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而不是被市场所制约,被动的进行创新,这样的经营模式才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2.3 将科学技术、生产经营、市场创新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市场创新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本要求,没有创新企业就不能得以生存发展,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是由它自身的经济实力、创新型人才、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会做到将科学技术、生产经营、市场创新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尤其很多产品本身对产品创新的要求就比较高,比如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产品之一,层出不穷的手机样式和功能在不断刷新行业的创新速度,各大手机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都是依靠企业强大的创新团队在手机的功能以及用户体验上的开拓创新。由此可知,只有不断缩短产品的更新周期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必然会面临着生产经营的困境。
3.结语
企业的市场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性因素,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市场的竞争性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自身的开拓创新,不断开发出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从而带动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企业的收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 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的协同[J].科研管理,2006(2): 22-30.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策划;创新;经济效益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现状
在如今的电力事业单位当中,仍有大量的单位领导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电力营销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将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电力事业的经营发展中,对于拓宽自己的业务如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在单位内部没有独立的电力营销策划部门,而是用其他的部门兼职代替,这种领导不重视的态度,致使下面执行的部门也无法有力的执行,那么营销工作的不到位,就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对企业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在如今电力事业单位中,由于领导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业务的发展中,而对于营销策划工作只是在形式上走一下过场而已。所以说营销策划工作还是在执行过去的工作方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宜,所以在工作中也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风险。我国在电力营销策划行业上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对才人培养,所以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职业培训,业务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整体素质不高。这种情况使得电力营销策划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二、电力市场营销创新管理
1.观念创新
首先电力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所转变,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意识到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将营销策划工作纳入重要的日程上来。只有企业的领导重视了,才能为营销策划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使营销策划工作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此外还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工作,从广大的群众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最能够真实的反映出电力工作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可以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动向有所预知,及时的做出正确的政策判断,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2.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的营销策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前期市场调研、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营销工作要实施过程控制,即监督检查规范工作行为和进一步采取措施,持续改进的过程。过程管理要健全制度,如前期市场调研要有充分的行业调研数据及调研报告,为企业营销策划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同时对每个环节实行限时结办制,提高工作效率。市场营销环境瞬息万变,营销环境分析与市场调研报告不能一成不变,应以现实营销环境为依据,限时统计数据,将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作为企业营销策划制定的基础。营销工作的各项业务环环相扣,任何一项工作没做好,都会影响到营销策划的正确性,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因此,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控制是营销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实行营销员工绩效考核,开展营销业务稽查都营销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
3.手段创新
在我国电力营销策划业务中,计算机应用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尽管多数企业营销策划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就全行业而言,还是无法与银行、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相比,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电力行业是公共性、基础性、服务性的行业,在国家和各网省公司都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力招、投标信息网络平台,各企业统一进行业务操作,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业务操作模式。面向客户,创新服务手段。同时,企业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站,对各地用电终端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用户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查询用电准确率与抄表成功率。对于常见的断电、缺抄现象以及表号查询等都能同时在网站平台上得到解决。
4.服务创新
(1)建立一个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的主动的营销服务体系,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 ,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正确引导客户新的用电需求,对重点用电项目实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争取客户早供电、早投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供电承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逐步提高承诺水平。
(2)科学的生产调度服务,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搞调度,各级调度应搞好每日所需负荷和电量的预报工作,做好负荷分析和负荷平衡,提出更科学、更细化的调整方案,同时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在电网运行发生事故和异常情况下,通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排除故障或减少停电损失。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安排检修,“从检修中夺电量”,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检修停电的次数和时间。
5.重视员工教育,建设高素质市场营销策划队伍
员工在新的营销策略下,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敬业精神,由于员工长期在垄断企业中工作,从思想上有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在服务的过程中很难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新的营销策略则要求员工以服务为中心,以客户满足为服务的落脚点,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为其服务的宗旨。这就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除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以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员工对高科技的技术有所掌握,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员工营销服务的技能。
三、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的营销策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营销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在完成这一工程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还要狠抓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既要打破陈旧观念、深化改革,又要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障,更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要,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才能推动和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黄德平;经济时代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及策略研究[J];电力信息化;2005年06期.
关键词:建筑安全;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安全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1技术创新源自人类安全生产的需要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事故的高发行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排在矿山生产之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虽然近年来建设部加强了安全生产法规的建设,完善了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但是,建筑安全科研投人严重不足,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手段落后,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低,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技术陈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推进技术创新,从技术管理的层面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1.2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根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谁先掌握了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资源的创造。入世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世界经济的繁荣,135个成员既是对手也是伙伴,有竞争也有发展的机遇。国民待遇不保护个体差异,惟有善于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走自立自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在国际市场公平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广州市盾建地下工程有限公司走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的发展道路,在组建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获得四个第一:第一家在中国城市地铁施工中引进德国先进盾构设备和技术;第一家使用 1.5 m 管片衬砌技术;第一家成功运用盾尾同步注浆技术;第一家采用电脑控制同步激光测量导向系统。在广州地铁 2 号线盾构施工中掘进进度打破了国内纪录,成为业界的排头兵。
2建筑安全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的本质是知识,技术进步的本质是知识存量的增加,也即创造新的知识。依据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前所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进新的产品;引进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涵义相当广泛,而且规定只有将第一次的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是创新行为,而第二个、第三个则是模仿。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符合熊彼特理论的创新行业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创新限制在特定的技术经济系统内,这里所说的技术经济系统,可以指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生产、经济活动空间。进行这样的界定之后,对于建筑业而言,只要是在中国建筑业历史上没有过的技术,被引进了建筑业,并且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技术,从而当然是一种技术进步。
我国著名的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按其创新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量变化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以分为全新产品创新和改进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又称为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施培公认为模仿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收率先者成功和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革与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简单来说,模仿创新就是后发者的创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的战略应该是以模仿创新为主。
3我国建筑安全技术创新模式构想
①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根据国家创新理论,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层、中间层和核心层。外层是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中间层由政府、金融体系、其他产业和历史文化传统四个部分组成;核心层由建筑企业、建筑类科研院所、大学、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中介组织和培训机构六个部分组成。
②核心层功能分析
1)建筑企业
建筑企业是整个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投入主体。国外的建筑企业对于技术研究相当重视,且组织方式比较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建筑企业的集中式结构。我国的大型企业一般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部门来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对技术研究中心的组织形式不够明确,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经验。
2)大学
大学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主体,也是进行科学基础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的一个创新平台,在核心层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筑类科研院所
建筑类科研院所是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一般比较注重于公共项目的课题研究和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4)建筑技术开发基地
建筑技术开发基地是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的一个技术创新机构,一般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建设项目为依托,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形式,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重大安全问题的技术瓶颈。
5)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主要是指建筑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由各个专业化学会或协会进行组织,以提高建筑行业人员的技术素养。
6)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主要提供一些咨询服务,是各个企业及相关组织交流的一个信息平台。
③中间层的功能分析
1)政府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职能在于组织或授权行业协会或学会制定中长期应用技术的创新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开发的领域,鼓励建筑业产学研的基础研究发展,增加和引导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科学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2)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技术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特别对于中小企业;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可以对技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主要表现在分散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项目的评估方面。另外,金融体系的激励机制还可以提高建筑技术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3)其他产业
建筑业与其他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借助其他产业的发展管理经验来发展建筑业,如煤矿安全、粮食安全等。
4)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的风格,更是技术文化的象征,可以将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建立一个技术文化的系统来研究文化对技术的促进作用。
④外层的功能分析
良好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国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能力”,即该国吸收新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