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教育培训;制度化;标准化;考核;创新
教育培训工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无论是在内容和目标要求上,还是在条件和客观环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实现教育培训制度化、规模化、常态化、实用化和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建立适应形势发展和公司需要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从而有力地加强公司干部员工队伍建设,为开创公司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公司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分析
1.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对员工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系统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2.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
目前,教育培训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模糊,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也没有区别。
3.教育培训渠道、内容和形式单一,与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员工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参加省公司的专业培训以及公司和所属单位内部组织的培训班。培训的形式主要以传统授课辅导方式为主,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4.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公司教育培训缺乏动力,尚未形成一整套系统严格、可操作的、针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客观导向上造成了员工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培训工作应从系统规划、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使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二、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设想
1.完善基础建设,确保教育培训制度化、标准化
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公司教育培训管理,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司将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工作修订《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班管理办法》、《培训师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包含教育培训积分内容)以及教育培训中心的相关管理规定、细则。二要加强培训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充分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有效整合培训中心现有硬件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专业培训教室、实训教室、实验室、机房等专用教室,建立生产、营销各大专业实训场地。对于成本偏高、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可联系锦州培训中心,租用其培训资源,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要建立教育培训题库。根据不同培训需求,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分别建立机关岗位竞聘题库、各专业日常基础知识题库和人才技能鉴定题库。四要加强培训网站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促进各项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培训相关网站(包括人力资源部网站培训专栏和培训中心网站)。人力资源部网站培训专栏要包含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动态、培训考核系统和培训考核结果公示等内容,实现网上培训考评功能;培训中心网站要包含培训师资库、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培训资源下载、在线培训系统、培训图片新闻、培训交流平台等,实现网上培训需求调查、网上自主选择培训师、网上培训和网上交流等功能。
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培训高质量
一要进一步完善内聘培训师队伍建设。鼓励动员各专业部门积极推荐专业管理人员、业务能手以及在各类竞赛中的优胜选手踊跃参加内部培训师选拔,有力确保双师型、专家型和高技能人才进入培训师队伍。通过提高待遇、进行年度表奖、提供业务培训或外派深造学习机会等激励政策鼓励内聘培训师努力充实自我,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授课技巧、课堂气氛掌控等方面的能力,潜心调研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工作成果,收集提炼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培训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二要继续加强外聘培训师队伍建设。对于自身不具备培训条件的课程,通过与省公司各培训中心和相关培训机构沟通或与教师本人联系等方式,采取项目制聘用形式,建立外聘培训师信息储备资料库,根据个人资历和课程评估结果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纳入培训师资库统一管理。三要不断强化培训师管理考核。严格按照《培训师管理办法》规范培训师队伍日常管理,要求各专业成立教研室,定期组织内聘培训师备课,制作培训课件。培训中心要提供课程讲授方面的资源与支持(包括必备的教学工具、电教设备等)并定期组织检查。通过网络测评考核、课程效果评估等形式,客观全面地考核培训师的职业操守、备课准备、授课技巧、课程实用性等方面的情况,准确定位培训师层次水平。密切结合公司实际,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培训工作、能够满足各类培训需求的培训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由目前的专业部门推荐培训师向由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需求选派培训师的模式转变,最终实现由参训员工择优自主选择培训师的目标。
3.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教育培训常态化
一要强化日常培训考核。充分发挥班组培训、日常培训的作用,继续开展和完善“师带徒”培训,并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管理,将阶段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由各专业部门根据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的培训目标,规定培训后徒弟应达到的理论及技能水平,包括在理论知识方面需要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和一般了解的内容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各个项目上需要达到的业务水平,并将相关标准固化。二要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考核。采用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对员工参加培训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人才评比等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要强化二级培训考核。加强对二级培训的管理和检查指导,提供基础支持,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抽查,培训中心协助进行考核。要求每个单位建立各专业示范课程,由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组织其他单位观摩,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每季度进行互评,评比结果纳入综合业绩考核,激发各单位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培训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二级培训网络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农艺 课程 岗位 教学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创业新主体,即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未来农业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近年来,笔者在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中,从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重讲轻练,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占总学时的比例极低。教师往往不能结合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有机组合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无法提升。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技术技能型内容为主体,课程内容体现岗位性、技术性、实践性;应围绕栽培植物的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收获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有机整合、开发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实现“课岗融合”。
在实施“课岗融合”教学中,教师应调研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及所必备的能力要求,把岗位工作任务、流程、核心技能及规范等融入到相关专业教学模块,让学生学有所用。“课岗融合”符合中职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知识、 技能、情感的需要。
三、“课岗融合”教学的保障条件
1.开发体现“课岗融合”的校本教材
立足作物田间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及贮运、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和涉农企业专家围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和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坚持任务驱动,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共同开发体现“课岗融合”校本教材。
2.造就具备“双师”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
“课岗融合”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将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只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保障“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掌握新工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
3.建立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课岗融合”教学基地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室和实训场所融为一体。因此,有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的实训设备、设施及相应学习环境是“课岗融合”教学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学校要进行温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教学项目标准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生产性实训工场;建立土壤肥料、种子质量检测等实训室,购置相配套的实训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由于实训基地投资大、周期长,学校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开拓企业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现场。
4.“课岗融合”的教学安排要考虑季节性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有其特殊性,学生的认知和操作对象是有生命的栽培植物,而植物生长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受季节影响。因此,植物生产必须合理控制农时,在教学及训练内容安排上,要围绕农时转,跟着节气走,做到教学接近生产实际。
5.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系统,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评三部分,做到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注重岗位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实现考评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考核前,教师要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出现的情况,展示、交流学生取得的优秀项目成果,并根据项目成果(如作物产量)或项目总结报告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关键词:数控技能大赛 经验总结 赛教结合 项目教学
1.中职数控技能大赛的特点
1.1.社会关注度高:数控技能大赛参与的人员有企业工人、技术人员;职业院校在校生等,为企业和学校数控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控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了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因此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同时,数控技能大赛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如:企业的广告宣传效应;学校的品牌效应;职工荣誉与待遇;学生就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良好的影响力。
1.2.竞赛项目多:数控技能大赛的竞赛工种包括: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装调维修工;还有以团体参赛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组合、高速多轴加工;在编程方式上,既注重选手的现场手工编程能力,同时也考核软件应用能力;在考核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1.3.技术引领作用强:竞赛项目引领了数控技能人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向。近几年,数控技术的多轴化、高速化发展趋势明显,数控技能大赛起到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4.竞赛投入大:数控技能大赛在社会投入、企业投入、学校投入、个人投入方面,从资金、设备、配套资源、人员、时间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大量投入。
1.5.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职业素质方面:刻苦钻研,对专业有兴趣;踏实勤奋,对工作肯付出;认真严谨,对自己严要求;自信坚持,对职业有目标;灵活应变,对环境能适应。
专业素质方面:以数控机床高级工操作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为起点,更加强调软件应用能力、工艺能力、质量控制、操作熟练度等。
人文素质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综合素质等。
2.数控技能大赛培训经验总结
通过对本专业历年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总结与回顾,技能大赛培训的有效方法有:
2.1.提高理论基础:学生的理论基础是技能大赛的根本,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就要重视。
2.2.加强基本功训练:技能大赛中选手比拼的各种技能最重要的是熟练程度。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加工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2.3.专项专题训练:每一年的大赛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针对性的培训非常重要。如:软件应用的专题培训,宏程序的专题培训,或针对一些不常见有难度的零件专题训练等等。还可以为了强化某项技能进行专门训练,如:量具专题,组合夹具专题等。
2.4.产品项目训练:以产品或项目为引领的训练在大赛培训中最重要,也最有效。做法就是要求指导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个简单零件开始,对每一个产品或项目都进行全过程跟踪辅导,直到选手能独立、合格、规范地完成这个产品或项目。经过积累,选手逐渐的掌握了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技能,水平能力会稳步提高。同时,选手每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都会有成就感,在这样积极情绪中继续努力去做好下一个,形成培训过程的良性循环。
3.大赛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但是中职的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还缺乏有效的衔接,技能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还没有全面融入到常规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分享到职业技能大赛带来的好处。因此,研究职业大赛与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提高的紧密关系,探索赛教有效衔接的方法途径,对于形成职业技能竞赛“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学氛围,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3.1.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建设衔接:
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围绕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数控装调维修工,校企合作开发主干专业课程《零件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零件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3.2.采用以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基于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项目或任务类似于独立的一个竞赛题目。教师为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融为一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3.4.教学融合竞赛培训经验,因材施教:
3.4.1.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3.4.2.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演示、仿真,再到机床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边理论,边实践,加强基本功训练。
3.4.3.模拟竞赛练习:在编程与加工课中,以项目练习模拟竞赛,使每一次课,每一个同学都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大赛培训中总结出的有效办法,借鉴过来应用在课堂上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多元评价的过程考核模式:
课程评价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行业要求,考核评价过程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都要进行过程评分和质量评分,及时给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法。学生还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分析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5.赛教结合教学经验思考:
5.1.教师认真投入地完成每天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要多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从思想和心理上疏导。
5.2.多投入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5.3.大赛培训要提早开始,学时要充裕,内容要详略得当,循序渐进。
5.4.增加模拟竞赛次数,让学生增加熟练程度。
5.5.要总结积累经验,努力把握最新的技术进步,多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摘 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网浙江武义县供电公司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坚持培训创新,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断完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强力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创新管理 素质工程 成效理念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培训理念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公司牢固树立“培训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舍得在培训上花钱,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培训硬件条件。
化巨资建成了占地5332平方米的高标准培训基地。目前新培训基地内设有可容纳百人教室和44座电脑教室各一个,中等教室三个,学员宿舍13间(可供52人就寝)、教师宿舍2间,10kV配电模拟室、抄核收计量故障模拟室、综合实训室、低压故障模拟室、低压设备安装室、电动机测量室等各种专业培训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实训场地占地近3000平方米,装配完整的10kV高压及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耐张紧线及引流线安装、低压终端制造、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接地线挂设、登杆及双横担安装、接户线安装、拉线上下把制作及定位、动力配电箱安装、扎线绑扎、配变接地电阻测试工位等学员实习设施,具备开设53项培训项目的能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全公司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新基地启用四年来,已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竞赛、比武、考试等活动200余期、18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三位一体”配电、营销技能比武和内部技能评定。
与此同时,该公司投资近亿元分别新建了八个供电所营业大楼,每个供电所均设有培训教室和多媒体培训设备。
(二)创新培训管理
1.建立“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成立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覆盖全公司的“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领导、专业部室、单位班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为各单位配备兼职培训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为各基层单位配置培训联系老师,每月到联系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授课,督导培训等工作,提升班组培训质量。
2.强化计划管理。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订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落实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使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月培训、季考评”工作模式,公司每月向基层部门和单位下发培训工作计划,每季组织普考,并实施末位考核制度,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质量。
3.实施培训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建成全公司多功能在线培训系统。系统涵盖在线培训、在线培训过程监控、在线考试和在线考试过程监控等内容,具备在线学习培训、命题出卷、在线考试、阅卷查卷、成绩管理、分析报告、题库管理、系统管理、多媒体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开发投运后,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培训方式,充分简化培训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具有实用性、协作性、完整性、灵活性、规范性的特点,实现了多工种、多层次员工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成为目前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考试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培训模式
1.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为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该公司非常注重培训的全面性,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标准制度宣贯列入班组培训重要内容,与技能培训一起作为班组培训的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忠诚企业、勤勉务实的良好风气,提升员工队伍的“精气神”;通过标准制度的宣贯,使班组员工明白管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按标准、制度去控制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农电工全日制业务技能提升班。随着业务的发展,近年来, 该公司从社会上招用了近200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因他们大多为非电力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根据班组员工素质差异,为进一步强化一线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工程建设,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供电服务水平,该公司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举办了农电工业务技能强化提升班,每期进行六个月的脱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和装置标准实训、现场施工负责人培训四大项内容,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完成近年来新进农电工的全员业务技能脱产轮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严格培训工作纪律,对学员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集中住宿、集中学习,统一作息时间,并定期考评、总结,确保“人人过关”。
3.积极探索其他培训新形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资深培训讲师,举办班组长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班,探索班组长队伍建设新途径。扎实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努力构建师带徒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促进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发挥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四)创新培训载体
以“三位一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上级“人人过关”培训要求,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方案,每月组织营销、配电、变电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考试,并进行排名通报,以考促学,注重实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技能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在市公司级以上获奖的员工进行重奖,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素质工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提升。
(五)创新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岗位成才,该公司大力实施培训激励机制创新。
出台《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激励管理办法》,把教育培训、技能考评、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相结合,将内部技能评定结果与岗位激励兑现相结合,极大激发了班组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专业等级,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技能评定,内容涵盖理论考试、实操考评和品行评定等,并对考评结果严格进行奖惩,做到奖惩分明。同时,结合年度个人绩效考评结果,对农网配电营业人员实施差异性技能工资激励,拉开激励档次,实现了薪酬与技能、业绩的紧密挂钩,强化了对员工的工作激励。
1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实验课程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偏颇
以往人们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目标以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中心,实验课程成了验证理论知识的“第二课堂”。导致实验教学投入很大,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能力锻炼有限,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获得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2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陈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
传统的实验教学沿袭理论教学的做法,偏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很不利。现有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简单孤立,内容肤浅松散,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没有系统和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不能反映通信技术专业前沿的技术成果;实验内容中理论性和灌输性的知识比较多,综合性与设计性较少,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学生专业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1.3教学模式单一,不能真正完成实践能力培养任务
长期以来,在实验室所作的大量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实验创新的要求。其中,简单的实验箱无法体现通信系统的完整体系;网络实验环境过于简单,无法融合多种现代通信技术;缺乏有效全真实践环境,实践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有的甚至不知学有何用,感性认识得不到加强,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够运用到今后的就业过程中。
1.4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过于程序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采用教师主导的单个实验教学“命题式”方法,教师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都详细列出;该注意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学生才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只要得到正确的数据或波形,实验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接受的状态,接受的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都非常接近,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少,不利于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2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我们提出了以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验实训课程改革为例的几点方案:
2.1改革教学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重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从实验内容中,我们可以评判出教学质量,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爱你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内容中,我们增加了很多综合性的和实践设计性的项目,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之间既有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操作难度循序渐进的、实验内容阶段性相关的、实验技能训练合理高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现代化、层次化、系列化;实现实验内容与现代通信专业技术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和工程技术的实际衔接。
(1)重组、优化经典的验证性、操作简单的实验。依托理论教学目标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删减重复交叉以及因技术进步而已经不适用的教学内容。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背景,根据具体岗位和工作任务按照教学单元或课题方式编排,将验证性、操作等实验要求按教学单元划分到相应的项目、案例或范例中。尽量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设计与创新,确保课程的教学内容能与企业需求同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2)将实验内容项目化,具体的项目、具体的设计与分析,以完整的案例展现给学生。更新实验项目、内容,对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模块进行调整、整合、优化。以工作过程为载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对应的行为过程,并将这些过程提炼成不同类别的项目和课题,让学生树立工程设计和研究的思维,确保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性。
(3)与时俱进,结合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更多具有先进性的综合性实践。结合学校现有的3G教学平台和电信增值业务平台以及通信技术特色专业及一体化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参与或自行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优化知识的体系结构,构建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与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2.2实施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引入多种教学模式是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特性总结出教学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项目任务,不同的完成阶段,可以引入一下几种教学模式: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分析课程体系中的专业特点,总结出相应的情景教学环节,组织与设计出更多的实践环节,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对于通信技术专业而言,在3G时代,通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设备市场,围绕该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创造与企业工作情景近似的实践环境,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和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角色转换,在数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方面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
(2)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中以4~6个学生为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行”选择具体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自行分工完成查阅文献,验证项目的可行性,自己撰写论文和报告,最后形成项目完成书。通过这样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提升他们的设计研究意识和团队精神。
(3)参与式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正在研究的各种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可行的教学项目。该模式主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知识,并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实现独立研究创造良好的基础。
2.3构造多样化实践平台,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
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实践平台。在教学场所的配置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室局限,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和直观性,积极依托现有的通信教学平台和3G设备,将情景模拟教室设计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场景,构建创新设计以及通信系统综合设计等具有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适应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工程设计实践平台,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目标。
2.4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新的实践目标下,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我们有必要改善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一套多元化的实践考核体系。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保证了整个体系合理的考核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将同组协作完成项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等同成绩按一定比例合并在一起。其次,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面向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课前实验环节的准备、实践项目的设计、实践项目的评比要比其他的实验环节付出更多的脑力和体力,加之实践教学待遇低、时间长。为此,我们建议变革以往的评价、考核体系,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加大换算系数,设立特色专业建设专项津贴,加大对特色专业建设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快特色专业的步伐。
3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
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获得创新和创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改革通信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二是充分利用学校通信设备实验基地的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毕业生将来就业、自主创业以及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适应广西通信技术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践行“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