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原课文内容

草原课文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原课文内容

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第1篇

一、了解作者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内容摘抄一点,并熟记于心。不在乎多少,仅凭兴趣。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读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

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直至成诵。

2.画

(1)画段儿,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2)画圈儿,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造句。(3)画需认字儿,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4)画疑难处,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5)画好词句儿,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用波浪线“~~”画出。

3.思

在边读边画的同时,一定要用心思考。从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答案,提出疑问。

长此以往,将预习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将为自己的学习减轻很大的负担,感觉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依据教材认真朗读

依据教材认真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二、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注重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解与朗读相结合

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第3篇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这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的热烈达到最高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朗读,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同老师一起进入角色,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长江之歌》和《老师,您好!》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更难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会不到感激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正确地停顿,二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加强指导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央竹桃“韧性可贵”了。

四、讲究策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作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趣朗读感悟 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那么,怎样进行“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景”

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我们会心旷神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如身临其境,受其熏陶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田园诗情》一文,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荷兰,更谈不上对它的了解。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荷兰的资料,让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地了解,然后再学习课文。“一望无际的草原,黑白相间的奶牛,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读起课文来,那真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荷兰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的印入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像草原的美丽,使草原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草原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千里”、“羊群”、“绿草”、“小丘”、“骏马”等词语,想像草原的辽阔、草地的颜色以及羊群漫步在草原中,骏马静立不动,回味草原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草原的美丽、辽阔,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草原美丽的画卷之中。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情”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把许多感情融入了文字,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初读很平淡,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力大无穷,她常常背上背着妹妹,手里拉着我,肩上再挑一百来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从来没想到它是用八十多斤重的身体挑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来的。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让学生把“竟然”读重一些,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能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还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是阅读最常用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三、抓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思”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迅速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对岸的方向突围。这蚁国英雄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迅速”、“至死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等词语体会,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再加上生动地引读“火势是如此的肆虐,形势这样危急,作为区区弱者的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抱成一团,多么机智的蚂蚁啊!多么勇敢的小生灵啊!让我们带着对它的敬佩,再好好的读一读这感人的句子吧!”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蚁国英雄们的英雄壮举,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小动物们的赞美之情,还可以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让朗读生“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文情并茂的课文,有童话、诗歌、散文、古诗等等,有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有的课文感天动地,有的包含浓浓的亲情。课文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朗读的多样性。小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兴趣更浓。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读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文中对九色鹿的外形描写写得生动优美,很适合个体朗读,我就采用“挑战读”的方式,让同学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九色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家不甘落后,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读得特别有感情。又如《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文章是以童话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对话为主,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她们所说的话,学生也很乐意接受。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多种形式的训练怎能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呢?

五、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让朗读生“味”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2、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3、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同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感情的参与,将会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敏锐。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如若抛开对语言的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就不可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完整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随着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进行,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万紫千红、风情万种。

参考文献

[1]毛世祯;朗读与朗读指导;人民出版社;

草原课文内容范文第5篇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论文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