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第1篇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重点字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1)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

阻绝:断

(3)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五、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隔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九、问题研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9、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10、归纳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1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答: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第2篇

1、一湖金水欲溶秋意思就是:湖水在秋高气爽的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灿,像一湖涌动的金水,仿佛想把秋天的美景都溶化在一起。

2、这个句子描写的是金秋时节湖水的美妙景色。欲溶秋是作者的想象和拓展部分。欲就是想要,溶,就是把东西溶解,化为一体。欲溶秋就是想把秋天都溶化进去。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第3篇

一、课前引导主动学一自主探究明确目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向学生呈现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转”这个多音字的朗读。3.学习“总――分”结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物。4.在诵读感悟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眼下的任务该做到怎样的标准才算学会,不然,可能只是高耗低效的时间的消磨。第一课时的课前自学探究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北大荒的秋天》课前自主学习单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2。记一记:你是通过什么办法记住两类生字的?

3.比一比:

岭( )烧( )茫( )

铃( )绕( )芒( )

4.读一读:读熟两类生字所在的句子,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达到正确流利。

5.标一标:标出自然段序号。

6.查一查:查查北大荒的有关资料,了解北大荒以前的样子。

7.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课前自学探究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自学,让学习过程前移,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二、课上引领互动学――合作交流深入明了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

自主学习单中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课堂上合作交流,它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点内容,并掌握与课文相适宜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众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自主学习单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使每个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积极地参加活动。

学习单一:概括课文内容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一)

默读课文后填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美?

这篇课文描写了北大荒秋夭的美丽,作者是从( )和( )两方面描写的。从第( )到( )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第( )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物产的丰富。

学习步骤:自读圈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不断对信息进行筛选、建构,有效提高了概括能力。

学习单二:聚焦语言文字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二)

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 )、( )、( )三处景点来描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夭空、小河、原野的特点吗?

天空:( ),小河:( ),原野:( )。

因为简化了教学内容,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内阅读、思考、讨论、填写,四人小组中记录、检查、汇报,分工明确。每个学生或思考、或倾听、或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学习气氛活跃。

学习单三:运用表达方法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三)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接下来具体写了( )、( )和( ),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

2.小练笔。以“春天的校园真美呀”为中心句,运用“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学习步骤:自行修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单三”运用“分“的表达方法,就是践行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宗旨。学生学会了这一表达方法后,通过反复修改,提高了写作水平,激发了读写热情。

三、课后引发灵动学――拓展延伸轻松高效

课后学习不仅仅有巩固性、检测性作业,更应该是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感悟语言,还要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迁移。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为了照顾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这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分层,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完成。

《北大荒的秋天》课后自主学习单

1、读拼音,写词语。

dou dong yinhui jin duan ran shao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荒( )芒( )铃( )拔( )

慌( )茫( )岭( )拨( )

3.照样子。写词语。

( )的锦缎( )的小河( )的原野

4.扩写句子。

小河躺在大地的}不抱里。

( )的小河( )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学习步骤:自行选择――自我练习――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第4篇

我校近期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两位教师执教的都是《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通过对比,我感到了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标教学理念之间的差异。

一、学生读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快的同学也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齐读。它的优点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热闹,不至于冷场;缺点是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很少,其中不乏有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而第二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既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慢一点,一切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习课文内容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哪位同学说说这段话写了北大荒的哪些景物?

生1:写了北大荒的天空。

生2:写了北大荒的流云。

师:课文中描写的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了哪几种颜色呀?

生: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师:你找得非常全。那么课文中把流云比做什么呢?

……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哪位同学认为自己读好了,想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个人读。教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那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到位,一会儿准备评价)

师:大家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正确、流利,但是在感情上还欠缺一点。

……

师:老师听见你们这样说感到很高兴,你们很会评价并且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一点老师要向你们学习。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自由读一遍,边读边想:这段话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的景色。

生:我认为这段话主要写北大荒的秋天很美丽。

师:你是从哪看出它美呢?

生:我觉得流云很美丽,颜色很漂亮。

师:你能不能把课文中描写流云美的句子画出来,自己美美地读一读吗?

……

从这两个片断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采取的是师问生答的方式,整个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就算把课文学完了。这种方式我们俗称为“填鸭式”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重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整个课堂活动单一,学生个体参与的机会很少,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第二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倾听的能力、朗读能力、表达的能力、评价的能力等。另外,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侧重于“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积累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这段话写的景色太美了。下面同学们把它背下来。看哪个同学背得又对又快。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对优秀学生提出表扬)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这段课文知道北大荒的秋天,那儿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流云是什么样的。假如你是北大荒的主人,面对外来的游客,你能把这儿秋天的美景向游客介绍一下吗?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学生试着介绍描述。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展示)

……

从这两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倾向于应试教育,对于文中的优美句子,学生只要能背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重知识轻运用,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语文就为了考试,其他没什么用,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二位教师在教学时比较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从导游介绍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并且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教学要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

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问 语文课堂 思维

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不过问题要提的有意义,对学生有启发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使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问题。

一、提问关注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什么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得出结论:一是必须有价值。它应该具有指向明确、思考量大的特点。二是必须适度,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同时,一个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所以教者应该做到适时。

以《我给鲜花》为例,教师都清楚作者要表达出香港就像一个失散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喜爱之情。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对“我”在机场给鲜花这整件事情的经过上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一点,而直接由教师说出又有“满堂灌”之嫌。为此,我在学生认真读完“我”鲜花的经过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依次提出:

1.句子中出现的“我”是指谁?“母亲”又指谁?(姜和)

2.结合上节课出示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想一想“失散多年”指什么?(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有一百多年)

3.那这句话中的“我”和“母亲”还可以指谁?(香港和祖国)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比喻,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逐步明白了香港就像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一样,回归母亲的怀抱是多么让人激动和欣喜。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积极思考,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文中难理解的重点句子。

二、提问点燃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的艺术仅体现在问题的价值及适度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提问的契机,创设提问的情境,选择提问的角度,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教《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正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危险处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危险正在降临。课文没有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表现,而是提到了蜡烛,说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此时的危险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伯诺德夫人小女儿杰奎琳尽管年幼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避开“陡坡”,迂回前进。比如在《最后的姿势》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什么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描述地震时谭老师保护学生的经过?(二至七节)

2.除了这几个小节外,课文还写什么?(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地震时谭老师保护学生的经过)写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起什么作用呢?(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提问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簪子插不住了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我随机一想,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作者这儿显然用了夸张,为什么用呢?”学生热烈讨论起来,这是一首感怀诗,体味出作者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作者这样写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没有停留在插得住插不住上),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创造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诱发探究。比如《但愿人长久》中“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为什么他会在这月圆之夜思念起自己的弟弟呢?仅仅是因为这天是中秋吗?教材中所有诸如此类的例子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论争,用提问去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引发思维的独创性

我们应善于从教材中看似无疑处设疑,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秋天》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中的两个“更”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更’表示比较,那么为什么秋天的太阳就比其他季节的红和娇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不难领会这两字的精髓:秋天到了,到处是迷人的丰收景象。红苹果、紫葡萄、成熟的玉米和高粱……秋天当然是与众不同的。这样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