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水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 现代化
Abstract: with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uxiliary tools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to speed up,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from the start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change to modern management mode, therefore,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modern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实施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1.1 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树立民生水利工作理念, 以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为中心,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工程管理良性运行机制体制, 研究制定、完善工程管理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工程信息的基础上, 以标准化推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 建立健全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1.2 具体目标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梳理, 认真开展工程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编并入库, 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建立数学模拟系统, 逐步实现工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建立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水情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系统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利用公共通信传输线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传输、信息存储管理和在线分析处理, 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的安全评估和预测预报, 实时掌握工程的运行状态, 为快速、准确、科学制定工程维护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科学调度服务。
2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 重点需要加强工程管理设施与监控手段建设, 结合完善有关工程基础资料、管理标准与制度, 实行精细化管理, 最终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精细化、现代化。
2.1 管理体制方面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实施内部改革, 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上大胆创新,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积极推进维修养护队伍市场化工作, 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2.2 管理制度方面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与管理规程, 结合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考核标准, 认真开展水利工程基本资料收集、整理, 健全和完善工程管理标准、运行检查表格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体系, 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 为实现工程“精、准、细、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3 管理设施与手段方面
2.3.1 监视系统建设
建设工程视频监视系统, 监视工程的日常情况诸如河流流势, 大坝、闸门运行情况以及破损情况等,节省人力物力,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提高管理水平, 为防洪调度及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提供准确的实时依据。监视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监视点布局合理、数量足够,信号传输系统快捷、清晰, 保证监视的全面性、实时性。
2.3.2 监控系统建设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 根据工程管理的需求, 建立工程监控系统, 通过对各监控点的图像、语音、数据进行处理, 实施监控, 并结合远程视频技术的应用, 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 远程控制工程的操作(诸如闸门起闭等), 实现统一操作, 统一调度,体现工程管理现代化。
2.3.3 监测系统建设
完善工程监测设施, 建立仪器先进、定点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监测点全面、传输及时的监测系统。对工程发生的裂缝、渗水、沉陷变形等情况及时监测, 准确地传至管理中心, 从而做出及时迅速的处理, 在改变现有工程设施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要局面的同时, 也为地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3.4 维修养护巡检系统建设
工程维修养护是日常管理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维修养护工作, 实现维修养护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选择典型堤防段试点建设维修养护巡检系统将非常必要。结合网络技术、地理编码、地理信息技术、GPS、GPRS、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 建立维修养护巡检系统, 实现信息实时传输, 具备考勤、位置查询、巡查问题上报、信息查询及问题协调处理等, 从而推动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程序化、精细化。
2.3.5 安全评估系统建设
安全评估系统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件, 工程管理的数据和信息量是大量的, 各种数据都需要按一定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存储及处理系统建设, 构建工程管理数字化集成平台。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对自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对工程实体、水流运动等等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各种尺度的实时模拟, 形成一个面向具体应用的虚拟仿真系统,对工程信息进行安全评估与综合处理, 为准确揭示和把握工程在运行中遇见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2.3.6 运行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内容全面的决策支持库, 涵盖诸如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历史上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专家评审意见,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工程规划的布局及其具体要求, 各种工程管理的模式、运行管理情况, 工程管理考核情况, 工程管理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技术要求等, 形成方案决策的大背景, 将数学模拟的各种方案结果置身于此大背景下进行优化分析, 从中选择一个可行方案。同时对数学模拟的结果进行后台处理, 使之以较强的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 为决策者研究、讨论、决策提供支持。
2.3.7 建设管理系统建设
该系统对在建工程各种信息及参建单位有关信息实施网络信息数据库管理, 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缘由、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和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投资管理等。
2.4 队伍现代化建设方面
水利工程现代化及精细化管理需要高素质的水利管理人才, 为确保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着力改善人才结构, 大量引进和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加强水利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 强化管理队伍的技术培训, 研究管理队伍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真正调动好、运用好、发挥好管理队伍的积极性。
3 实现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基本途径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近年来, 国家针对工程管理实施了系列活动,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 中央及地方财政每年下达一定的维修养护经费, 工程运行管理得到了根本性保障, 但是人们的“重建轻管”思想仍未从根本上扭转, 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究其根本原因, 是对建管并重、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负起责任, 坚持建管并重, 从水利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逐项强化和落实责任, 提出管理工作实施的具体措施, 并将具体责任层层分解, 落实到每个环节, 并及时了解工作实际, 协调解决问题, 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从而实现水利事业的更大发展。
3.2 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上大胆创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 围绕保证维修养护质量、降低维修养护成本, 进一步研究日常维修养护管理程序, 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促进维修养护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建立工程维修养护竞争机制, 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 并通过研究制定维修养护市场准入机制、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制度, 建立维修养护市场秩序, 维护市场良性运行行为。
3.3 实施科技创新, 实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在管理上的运用
进行科技创新, 是水利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途径。因此, 必须进行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 积极研究、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 建立安全监视、监测系统, 实现工程运行自动化控制, 增加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时掌握和了解工程运行状态, 评估工程安全状况,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 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进程。
3.4 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人是工程管理的实施者, 是管理的主体, 如果没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加大管理技术培训力度,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提高水利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全面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研究制定激励措施, 真正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5 狠抓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作为促进工程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 必须长期坚持不懈。需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要求, 加强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领导,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要求, 围绕各自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任务, 加强组织、协调、沟通、指导, 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设, 努力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3.6 继续狠抓工程日常管理以及调度运用管理
按照工程管理要求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水库大坝、水闸及堤防渠道等主要工程设施检查检修, 特别是汛前的隐患排查, 确保设备完好、正常运行; 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调度运用方案, 实施科学调度, 确保工程安全良性运行。
3.7 齐抓共管,通力合作
如果不对工程管理进行认真研究, 不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就不能实现工程的安全良性运行, 其防洪减灾能力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工程管理工作需要规划设计、建设、财务、人事、水政、防汛、水保、通信网络等部门的共同重视与大力支持, 比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管理现代化需要, 规划设计必要的现代化管理设施与手段,建设管理时, 充分结合工程运行管理标准,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等等, 实现管理大家抓, 全面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
洪泽湖区域在历史时期是国家水利工程兴建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现代水利事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未来将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7世纪前最为复杂的
古代水利工程体系
洪泽湖区域位于淮河中下游。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前身),其北端与淮河交汇于今淮安末口。隋代开山阳渎,淮扬运河线路基本形成。隋唐宋时期,淮扬运河与通济渠(汴河,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淮安古泗州城相通,成为沟通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关键水道。由于淮河与淮扬运河间存在较大的水位差,宋代为避开淮河运道的风浪之险,自楚州、淮阴沿淮河右岸向上游开沙河、洪泽运河和龟山运河,经泗州入汴河。同时在沙河上建西河闸,实现了运河与淮河水位的平顺衔接。西河闸是中国水利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复闸,具有引潮、蓄水、节水和输水等多重功能。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徙夺泗入淮,元代开会通河后,淮扬运河自今淮安过黄河与会通河连接。清代中运河开通后,淮扬运河自洪泽湖区域过黄河与中运河相接。黄河、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相交于淮安清口。
为解决船只过淮穿黄的艰险,以及黄河泥沙频繁淤积运口等问题,16世纪开始在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地区修筑高家堰,通过抬高淮河水位实现对黄河泥沙的冲刷,称作“蓄清刷黄”。同时采取避开黄水,引淮河清水刷黄济运的办法,在洪泽湖口开挖张福口、张家庄等引河,增强淮水御黄能力。修建束清坝,调节淮水出清口流量。在运口建惠济、通济和福兴等正越闸六座,调节水量和航深,使船只顺利通过;建控制闸坝,抵御黄水入侵;修建挑黄、御黄、避黄等使黄水远离湖口的建筑物。既为淮水寻找出路,又使黄水不致淤运断航。至清代建成长60多公里、最高坝段高15米的洪泽湖大堤,并形成淮河中游末端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的水库――洪泽湖。清咸丰五年(1 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改道北流自大清河人海,洪泽湖区域不再是确保漕运畅通的关键所在,但仍发挥防洪、灌溉等功能,直至今日。
近700年黄河夺淮及自16世纪开始为“蓄清刷黄”而持续兴建水利工程,使洪泽湖一清口枢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清口枢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黄河、淮河和运河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把治黄、治淮与治运结合起来,有效地保障了漕运的畅通,延缓了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的淤积速度。
拦河坝: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位于淮河右岸洪泽湖东部,主要用来拦蓄淮河,抬高淮河水位出清口冲刷黄河泥沙,是“蓄清刷黄”的关键工程。
明万历六年(1578年)开始修筑洪泽湖大堤。此后大堤不断向南北延伸,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形成南北长约60多公里、最大坝高达15米的石工墙。目前,洪泽湖大堤北至武家墩,南至蒋坝,长67.25公里,主要用来防御淮河洪水。
溢洪道: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
洪泽湖形成后,承纳淮河巨流。为防止汛期淮河洪水危及大堤安全,于其上建减水闸坝,各宽六七十丈不等,共宽640米。平时不开放,用于蓄水刷黄和济运。汛期洪泽湖水涨,清口宣泄不及,开启减坝东泄,使其“旱不至于阻运,涝不至于伤堤”。
减水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为减水闸,作用不大。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创建减水坝六座,至乾隆年间演变为滚水坝五座,即“仁义礼智信”五坝。洪泽湖水涨时,根据具体情况次第开启,在保障大堤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五减水坝已不再发挥效益。
避黄引淮工程:湖口引河
洪泽湖口引河位于洪泽湖出口处,口门宽度在96~320米之间,用于引湖水外出,增强淮河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刷。
湖口引河开挖于清康熙年间,先是开张福口、帅家庄、裴家场、烂泥浅和三岔口引河五道,后增加太平和天然引河二道。清乾隆中叶后,随着黄河下游河道的日渐淤高,湖口引河屡挑屡淤。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只存太平、张福二引河。今仅存张福引河一道。
避黄引淮工程:束清御黄坝
束清御黄坝位于洪泽湖口,口门宽度一般在60~280米之间。束清坝在御黄坝南,主要通过人工调节口门宽度进而调控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沙;御黄坝主要用来抵御黄河泥沙倒灌入湖。
清口未建束水坝前为一敞口,无所关束。淮水高于黄水时,能够顺利实现“蓄清刷黄”的目的;黄水高于淮水时,则倒灌清口,病湖害运。康熙中叶束清御黄坝修建后,开启清口一带人工刷沙之端绪,并改变了以往任由黄水倒灌人湖的无奈局面,从而使清口一带的工程体系更为完善。
丰厚的科技内涵
洪泽湖区域曾经创造了世界最早节制闸工程体系――复闸;创造了17世纪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坝工建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形成了具有水量调度功能的洪泽湖一清口枢纽。这里集中了中国传统水利中主要的水工建筑、结构型式;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水文测量设施――水志桩,以及完整的长达200年的洪泽湖水位测量记录。这里是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体系将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与运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洪泽湖区域跨越黄淮运三大流域的水系分布特点,使得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此,施工之勤、投资之巨、百姓田庐受灾之频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尤其清代。因而,在清代,清口一带成为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均驻扎于此;康熙、乾隆每次南巡均至此视察河工,并留下大量御笔碑刻;为求安澜,清人在洪泽湖大堤铸镇水铁牛九尊,这些都衍生出具有显著地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管理文化。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尤其是洪泽湖――清口枢纽的修建,确保了明清时期漕运的畅通,每年通过京杭运河由江南地区运抵北京的漕粮达400万石,是500年间朝廷命脉所系。洪泽湖大堤还是里下河地区甚至是淮扬地区百姓生命财产的坚实屏障。它所形成的洪泽湖库容为135亿立方米,历史时期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今日是淮河中游末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至今仍在发挥蓄水、泄洪等作用,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还将承担调蓄水库的功能。而隋唐时期成为交通重镇的泗州城在洪泽湖形成后沉沦湖底,成为隋唐大运河沿线繁
华重镇的有力见证。
明清两代为保漕运,始终维持黄河走南道的格局,使淮河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被迫改道入长江,造就了今日淮河水系的格局;而黄河故道则成为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从而迫使沂沭泗脱离淮河成为独立的水系。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世界其他地区都是罕见的。
挖掘科技价值,实现有效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人们对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的价值认知相对不足,因而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相应的保护。目前,该区域的水利遗产部分保存完好,且仍在发挥效益,如洪泽湖、清江大闸等;部分仍在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已发生变化,如洪泽湖大堤局部;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基本保存,如洪泽湖大堤上现存减水坝信坝;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且原形制发生变化或被改建,如宋代龟山运河;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仅存遗址,如清口束清、御黄坝及运口通济、惠济和福兴正越六闸等。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价值较高的水利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洪泽湖区域仍在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由水利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和洪泽湖大堤等由洪泽湖工程管理处管理;已不再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由文物、水利、城建等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大堤上的部分铁牛、河道总督府衙门主要由水利部门管理,其他大多由文物等部门管理。
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具有文化遗产和在用工程的双重特性。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1)洪泽湖区域在与黄河泥沙抗衡过程中产生了的“束水攻沙”方略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的主要措施,实施的“蓄清刷黄”措施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的跨流域调水调沙规划。深入研究洪泽湖区域古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布置、工程结构等的特点,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洪泽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其水利工程演变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关系,从而挖掘其科技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现实社会需要的切入点。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现代化;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07-01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树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意识,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下面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概念以及可行性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改革途径。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概念与内涵
就水利工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需求量的不断突出,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优化势在必行,而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成为关键。下面就其内涵以及概念、可行性等进行分析。
1.1 现代化概念及可行性
想要构建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前提是对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优化处理,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指代内容较多,例如管理系统的数据化以及信息化等,所以不但要进行软件的现代化更换,更要进行内部整改,实现水利工程动态体质改革。
1.2 精细化概念及内涵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其精细化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可以涉及到运营过程以及产品调配等多个方面,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可以确保流程以及管理的规范。“精”即掌握工作重点,“细”即强化流程的监督管理,最终成功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2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策略
水利工程想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需要从意识观念强化方面、体制制度完善方面、监控体系建立方面、人员培训方面、多个部门联合管理方面加以研究。详细策略汇报如下。
2.1 进行意识观念强化
随着水利工程地位的提出以及发展,我们在结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的理念。但是从总体接受水平上来看,我们仍旧存在着意识水平落后的明显局面,很多管理人员不愿意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尤其表现在老年干部身上,影响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的发展。很显然,我们想要更好的落实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进行意识和观念的强化,打破人们长期保留的固有思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具体的工作责任和内容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身上,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调动员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可行性。
2.2 完善体制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而言同样如此,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从用人方面、配套制度方面推陈出新,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融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让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保证每一步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标准化。
2.3 建立程监控、监测体系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精细化与现代化,建立先进的监测、监控硬件设施是其最为基础的前提条件。其中涉及到当下各个行业都比较适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让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了解情况发生的全部信息,避免出现单一片面看问题的情况,为科学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作为参考依据。除此之外,现代化监控体系的完善,不但提高了工作的决策效率,更加彰显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
2.4 培训高素质管理队伍人才
人才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水利工程想要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并根据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引进专业人才,于企业内部不定期的开展行业交流大会。但是,单单就企业工作而言,存在部分管理人员依靠亲属任职的情况,所以水利企业要引以为戒,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凭借自身实力开展工作的,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净化。除此之外,企业要安排管理人员到其他企业学习并出国深造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以及扩展,保证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好的处理企业内容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普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以及思想负担、工作负担等,合理解决员工所需,保证工作能够无负担的开展工作,还可以成功拉近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好感度以及信任度。
2.5 实施联合管理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面临许多问题,而问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和学科较多,所以想要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可以进行跨领域合作管理。例如,前期规划工作中,规划部门结合现代化水利的理念进行工作。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预期制定的目标。另外,我们可以将整个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看成一个系统化的项目,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设定与解决预案的设定,实现各个环节的配合和管理。
3 结语
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来看,当前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管理工作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开展,所以必须加以注意。但是,当前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新时期背景下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以及现代化。文章从精细化、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方面着手开始分析,并提出了人员专业培训、制度完善、联合管理、监控体系设立等相关的管理改革策略,以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3,21(6):24-26.
[2]姚冬梅.搞好达标建设促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4,(4):248-248.
[3]侯昊华,倪大银,马云霞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6):60-63.
关键词:洪水灾害; 水文预报技术;城市防洪;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TV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水文预报技术概述
现代水文预报技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完善,逐步形成了可以预报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水文现象的一门学科,鉴于水文预报是建立在掌握洪水客观规律的条件下进行洪水情况的预报,因此在城市的防洪中充当“耳目”和“参谋”的角色,目前也是城市防洪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在科技水平日趋成熟的当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文预报技术中的应用,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水文预报技术的发展,实现水文预报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 1 信息接收处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水文预报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的自动化。在水文预报中的信息接受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取原始信息,并且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类、解析、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信息保存到信息库中,以保证水文预报信息的精确性和实效性。
1. 2 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
在水文预报工作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的检索查询能够为掌握水情变化情况、实时的防洪信息提供有效的保证,并且能够对比分析历史数据。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利用容错处理机制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在服务器程序端使用了透明处理,有利于在用户维护时查找问题,因此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的界面人性化的要求较高。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包括查询系统、图形系统、报表系统、数据处理模块以及系统监视等,共同组成了数据处理方式结构,具体见图 1。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通过采用电子地图,能够将地图的数据信息和水情信息相联系,通过水文预报中心将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出来,有利于城市防洪抢险工作的展开。
图 1 水文信息检索、查询系统总体结构图
1. 3 预报服务系统
预报服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实时水情和防洪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于城市的防洪抢险工作中,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水文预报中的预报服务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洪水预报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网络、语音自动查询、拨号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预报服务系统的开发利用改变了以往水文预报信息传递时主要通过电话、传真中繁琐和被动的不足,使水文预报中心能利用计算机检索、查询、保存以及打印水文预报的信息,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其具有先进性和时效性,为城市防洪抢险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力保障。
1. 4 水文预报系统
水文预报系统的开发利用有效减轻了预报员的工作量,并且能有效实现水文预报技术的自动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文预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文预报系统可将 GIS 技术、网络技术等软件技术综合利用起来,并且有效利用 Visual Studio、Delphi等开发平台进行开发,通过预报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及其运行界面实行规范的组件化处理,使用户二次开发所需的各种公共资源规范化。
2 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
2. 1 城市防洪的具体形式
某城市主要由暴雨中心形成的洪水在该地区的遭遇形成洪水灾害,还遭受该地区河流等影响,因此城市的公共设施不能够在较差的环境中建设和完善,防洪任务繁重,所采取的防洪策略为“洪水涨就往高处撤退。洪水退就回到低处。”若该地区连降暴雨、遭遇洪水灾害时,就会给工业、农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抢险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防洪的非工程措施之一,由于防洪部门以及沿江的航运、供水等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接收到水文预报所传递的信息,能及时组织防洪抢险,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抢险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给工业、农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所带来的损失。
2. 2 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中的作用
自该城市发生大洪水后,政府将该地区的大江大河的洪水监测与预报任务纳入政府管理职能中,并且逐步成立了区域洪水预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区域内的洪水监测与预报工作,其他小流域的洪水监测与预报由当地负责。并且建立了水文气象与洪水预报中心,隶属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部的水利管理部门,聚集了气象和水文领域的专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支撑地方洪水预报服务,为山洪爆发流域提供昼夜连续的洪水监测信息,在24 h以前向各地方政府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并以每日洪水警示地图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洪水信息。
洪水预报一般提前 2 ~ 3 d,预警准确度高,由省、市、镇逐级向下通知到人,信息渠道主要是电视、网络、报纸,也可通过电话进行查询。对于特别严重的洪水,水文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 ORSEC 手段,并且到现场进行24 h观察,一些危险地带动用直升飞机等进行全程监视,需要救援时,首先是对人施救。在洪水预报服务的支持下,首先是对当前水文事件提出扼要观点,并公布洪水警示地图。
地图采用颜色代码表现水文地理网络,标注出监测河流的洪水预报危险程度,并用附加注解描述洪水的发展情况。洪水警示地图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取。为了公布洪水警示地图,水文预报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每日监视洪水。并且根据气象警示地图( 橙色警报标准) 和水位测量法的标准,发出警报。水文预报通过将水利、气象、卫生等部门在防洪中的作用进行整合统一,有效实现了气象和洪水预报资源的无缝对接,并且在水文预报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接收处理、计算机信息检索、查询、预报服务系统、水文预报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洪水信息监测、传输、分析和洪灾施救中的应用,提高该城市的防洪应急能力。
3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在城市防洪工作中应用水文预报技术应当及早部署,落实各项汛前准备工作,对汛前准备和汛期测报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并且按照思想认识到位、测报措施到位、应急预案到位、维修保护到位、技术力量到位、安全生产到位的总体要求,认真布置和安排汛前各方面准备工作。
3.2提高水文预报技术的水平
针对新编码和新数据库,更新和完善水文预报系统、软件设备及预报方案,对现有报汛设备进行挖潜、整合,确保主要报汛站报汛线路畅通; 修改完善收转报软件,确保水情信息的时效性; 完善和更新水情查询系统、雨量等值线分析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提高雨水情分析、预测和会商能力。通过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水文预报工作的效率,为更好地为城市防洪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及预报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水文预报技术为城市的防洪抢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有效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提高水文预报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其为城市的防洪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身渝 . 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在重庆城市防洪中的应用[J]. 水利水电快报,2006( 05) : 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