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水的成语

带水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水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水的成语

带水的成语范文第1篇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来源:文章屋网 )

带水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 现代化

Abstract: with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uxiliary tools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to speed up,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from the start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change to modern management mode, therefore,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modern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实施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1.1 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树立民生水利工作理念, 以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为中心,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工程管理良性运行机制体制, 研究制定、完善工程管理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工程信息的基础上, 以标准化推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 建立健全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1.2 具体目标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梳理, 认真开展工程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编并入库, 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建立数学模拟系统, 逐步实现工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建立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水情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系统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利用公共通信传输线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传输、信息存储管理和在线分析处理, 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的安全评估和预测预报, 实时掌握工程的运行状态, 为快速、准确、科学制定工程维护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科学调度服务。

2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 重点需要加强工程管理设施与监控手段建设, 结合完善有关工程基础资料、管理标准与制度, 实行精细化管理, 最终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精细化、现代化。

2.1 管理体制方面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实施内部改革, 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上大胆创新,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积极推进维修养护队伍市场化工作, 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2.2 管理制度方面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与管理规程, 结合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考核标准, 认真开展水利工程基本资料收集、整理, 健全和完善工程管理标准、运行检查表格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体系, 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 为实现工程“精、准、细、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3 管理设施与手段方面

2.3.1 监视系统建设

建设工程视频监视系统, 监视工程的日常情况诸如河流流势, 大坝、闸门运行情况以及破损情况等,节省人力物力,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提高管理水平, 为防洪调度及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提供准确的实时依据。监视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监视点布局合理、数量足够,信号传输系统快捷、清晰, 保证监视的全面性、实时性。

2.3.2 监控系统建设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 根据工程管理的需求, 建立工程监控系统, 通过对各监控点的图像、语音、数据进行处理, 实施监控, 并结合远程视频技术的应用, 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 远程控制工程的操作(诸如闸门起闭等), 实现统一操作, 统一调度,体现工程管理现代化。

2.3.3 监测系统建设

完善工程监测设施, 建立仪器先进、定点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监测点全面、传输及时的监测系统。对工程发生的裂缝、渗水、沉陷变形等情况及时监测, 准确地传至管理中心, 从而做出及时迅速的处理, 在改变现有工程设施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要局面的同时, 也为地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3.4 维修养护巡检系统建设

工程维修养护是日常管理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维修养护工作, 实现维修养护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选择典型堤防段试点建设维修养护巡检系统将非常必要。结合网络技术、地理编码、地理信息技术、GPS、GPRS、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 建立维修养护巡检系统, 实现信息实时传输, 具备考勤、位置查询、巡查问题上报、信息查询及问题协调处理等, 从而推动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程序化、精细化。

2.3.5 安全评估系统建设

安全评估系统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件, 工程管理的数据和信息量是大量的, 各种数据都需要按一定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存储及处理系统建设, 构建工程管理数字化集成平台。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对自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对工程实体、水流运动等等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各种尺度的实时模拟, 形成一个面向具体应用的虚拟仿真系统,对工程信息进行安全评估与综合处理, 为准确揭示和把握工程在运行中遇见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2.3.6 运行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内容全面的决策支持库, 涵盖诸如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历史上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专家评审意见,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工程规划的布局及其具体要求, 各种工程管理的模式、运行管理情况, 工程管理考核情况, 工程管理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技术要求等, 形成方案决策的大背景, 将数学模拟的各种方案结果置身于此大背景下进行优化分析, 从中选择一个可行方案。同时对数学模拟的结果进行后台处理, 使之以较强的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 为决策者研究、讨论、决策提供支持。

2.3.7 建设管理系统建设

该系统对在建工程各种信息及参建单位有关信息实施网络信息数据库管理, 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缘由、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和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投资管理等。

2.4 队伍现代化建设方面

水利工程现代化及精细化管理需要高素质的水利管理人才, 为确保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着力改善人才结构, 大量引进和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加强水利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 强化管理队伍的技术培训, 研究管理队伍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真正调动好、运用好、发挥好管理队伍的积极性。

3 实现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基本途径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近年来, 国家针对工程管理实施了系列活动,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 中央及地方财政每年下达一定的维修养护经费, 工程运行管理得到了根本性保障, 但是人们的“重建轻管”思想仍未从根本上扭转, 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究其根本原因, 是对建管并重、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负起责任, 坚持建管并重, 从水利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逐项强化和落实责任, 提出管理工作实施的具体措施, 并将具体责任层层分解, 落实到每个环节, 并及时了解工作实际, 协调解决问题, 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从而实现水利事业的更大发展。

3.2 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上大胆创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 围绕保证维修养护质量、降低维修养护成本, 进一步研究日常维修养护管理程序, 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促进维修养护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建立工程维修养护竞争机制, 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 并通过研究制定维修养护市场准入机制、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制度, 建立维修养护市场秩序, 维护市场良性运行行为。

3.3 实施科技创新, 实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在管理上的运用

进行科技创新, 是水利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途径。因此, 必须进行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 积极研究、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 建立安全监视、监测系统, 实现工程运行自动化控制, 增加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时掌握和了解工程运行状态, 评估工程安全状况,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 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进程。

3.4 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人是工程管理的实施者, 是管理的主体, 如果没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加大管理技术培训力度,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提高水利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全面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研究制定激励措施, 真正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5 狠抓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作为促进工程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 必须长期坚持不懈。需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要求, 加强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领导,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要求, 围绕各自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任务, 加强组织、协调、沟通、指导, 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设, 努力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3.6 继续狠抓工程日常管理以及调度运用管理

按照工程管理要求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水库大坝、水闸及堤防渠道等主要工程设施检查检修, 特别是汛前的隐患排查, 确保设备完好、正常运行; 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调度运用方案, 实施科学调度, 确保工程安全良性运行。

3.7 齐抓共管,通力合作

如果不对工程管理进行认真研究, 不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就不能实现工程的安全良性运行, 其防洪减灾能力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工程管理工作需要规划设计、建设、财务、人事、水政、防汛、水保、通信网络等部门的共同重视与大力支持, 比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管理现代化需要, 规划设计必要的现代化管理设施与手段,建设管理时, 充分结合工程运行管理标准,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等等, 实现管理大家抓, 全面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

带水的成语范文第3篇

洪泽湖区域在历史时期是国家水利工程兴建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现代水利事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未来将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7世纪前最为复杂的

古代水利工程体系

洪泽湖区域位于淮河中下游。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前身),其北端与淮河交汇于今淮安末口。隋代开山阳渎,淮扬运河线路基本形成。隋唐宋时期,淮扬运河与通济渠(汴河,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淮安古泗州城相通,成为沟通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关键水道。由于淮河与淮扬运河间存在较大的水位差,宋代为避开淮河运道的风浪之险,自楚州、淮阴沿淮河右岸向上游开沙河、洪泽运河和龟山运河,经泗州入汴河。同时在沙河上建西河闸,实现了运河与淮河水位的平顺衔接。西河闸是中国水利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复闸,具有引潮、蓄水、节水和输水等多重功能。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徙夺泗入淮,元代开会通河后,淮扬运河自今淮安过黄河与会通河连接。清代中运河开通后,淮扬运河自洪泽湖区域过黄河与中运河相接。黄河、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相交于淮安清口。

为解决船只过淮穿黄的艰险,以及黄河泥沙频繁淤积运口等问题,16世纪开始在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地区修筑高家堰,通过抬高淮河水位实现对黄河泥沙的冲刷,称作“蓄清刷黄”。同时采取避开黄水,引淮河清水刷黄济运的办法,在洪泽湖口开挖张福口、张家庄等引河,增强淮水御黄能力。修建束清坝,调节淮水出清口流量。在运口建惠济、通济和福兴等正越闸六座,调节水量和航深,使船只顺利通过;建控制闸坝,抵御黄水入侵;修建挑黄、御黄、避黄等使黄水远离湖口的建筑物。既为淮水寻找出路,又使黄水不致淤运断航。至清代建成长60多公里、最高坝段高15米的洪泽湖大堤,并形成淮河中游末端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的水库――洪泽湖。清咸丰五年(1 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改道北流自大清河人海,洪泽湖区域不再是确保漕运畅通的关键所在,但仍发挥防洪、灌溉等功能,直至今日。

近700年黄河夺淮及自16世纪开始为“蓄清刷黄”而持续兴建水利工程,使洪泽湖一清口枢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清口枢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黄河、淮河和运河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把治黄、治淮与治运结合起来,有效地保障了漕运的畅通,延缓了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的淤积速度。

拦河坝: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位于淮河右岸洪泽湖东部,主要用来拦蓄淮河,抬高淮河水位出清口冲刷黄河泥沙,是“蓄清刷黄”的关键工程。

明万历六年(1578年)开始修筑洪泽湖大堤。此后大堤不断向南北延伸,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形成南北长约60多公里、最大坝高达15米的石工墙。目前,洪泽湖大堤北至武家墩,南至蒋坝,长67.25公里,主要用来防御淮河洪水。

溢洪道: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

洪泽湖形成后,承纳淮河巨流。为防止汛期淮河洪水危及大堤安全,于其上建减水闸坝,各宽六七十丈不等,共宽640米。平时不开放,用于蓄水刷黄和济运。汛期洪泽湖水涨,清口宣泄不及,开启减坝东泄,使其“旱不至于阻运,涝不至于伤堤”。

减水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为减水闸,作用不大。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创建减水坝六座,至乾隆年间演变为滚水坝五座,即“仁义礼智信”五坝。洪泽湖水涨时,根据具体情况次第开启,在保障大堤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五减水坝已不再发挥效益。

避黄引淮工程:湖口引河

洪泽湖口引河位于洪泽湖出口处,口门宽度在96~320米之间,用于引湖水外出,增强淮河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刷。

湖口引河开挖于清康熙年间,先是开张福口、帅家庄、裴家场、烂泥浅和三岔口引河五道,后增加太平和天然引河二道。清乾隆中叶后,随着黄河下游河道的日渐淤高,湖口引河屡挑屡淤。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只存太平、张福二引河。今仅存张福引河一道。

避黄引淮工程:束清御黄坝

束清御黄坝位于洪泽湖口,口门宽度一般在60~280米之间。束清坝在御黄坝南,主要通过人工调节口门宽度进而调控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沙;御黄坝主要用来抵御黄河泥沙倒灌入湖。

清口未建束水坝前为一敞口,无所关束。淮水高于黄水时,能够顺利实现“蓄清刷黄”的目的;黄水高于淮水时,则倒灌清口,病湖害运。康熙中叶束清御黄坝修建后,开启清口一带人工刷沙之端绪,并改变了以往任由黄水倒灌人湖的无奈局面,从而使清口一带的工程体系更为完善。

丰厚的科技内涵

洪泽湖区域曾经创造了世界最早节制闸工程体系――复闸;创造了17世纪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坝工建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形成了具有水量调度功能的洪泽湖一清口枢纽。这里集中了中国传统水利中主要的水工建筑、结构型式;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水文测量设施――水志桩,以及完整的长达200年的洪泽湖水位测量记录。这里是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体系将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与运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洪泽湖区域跨越黄淮运三大流域的水系分布特点,使得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此,施工之勤、投资之巨、百姓田庐受灾之频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尤其清代。因而,在清代,清口一带成为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均驻扎于此;康熙、乾隆每次南巡均至此视察河工,并留下大量御笔碑刻;为求安澜,清人在洪泽湖大堤铸镇水铁牛九尊,这些都衍生出具有显著地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管理文化。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尤其是洪泽湖――清口枢纽的修建,确保了明清时期漕运的畅通,每年通过京杭运河由江南地区运抵北京的漕粮达400万石,是500年间朝廷命脉所系。洪泽湖大堤还是里下河地区甚至是淮扬地区百姓生命财产的坚实屏障。它所形成的洪泽湖库容为135亿立方米,历史时期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今日是淮河中游末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至今仍在发挥蓄水、泄洪等作用,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还将承担调蓄水库的功能。而隋唐时期成为交通重镇的泗州城在洪泽湖形成后沉沦湖底,成为隋唐大运河沿线繁

华重镇的有力见证。

明清两代为保漕运,始终维持黄河走南道的格局,使淮河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被迫改道入长江,造就了今日淮河水系的格局;而黄河故道则成为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从而迫使沂沭泗脱离淮河成为独立的水系。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世界其他地区都是罕见的。

挖掘科技价值,实现有效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人们对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的价值认知相对不足,因而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相应的保护。目前,该区域的水利遗产部分保存完好,且仍在发挥效益,如洪泽湖、清江大闸等;部分仍在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已发生变化,如洪泽湖大堤局部;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基本保存,如洪泽湖大堤上现存减水坝信坝;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且原形制发生变化或被改建,如宋代龟山运河;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仅存遗址,如清口束清、御黄坝及运口通济、惠济和福兴正越六闸等。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价值较高的水利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洪泽湖区域仍在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由水利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和洪泽湖大堤等由洪泽湖工程管理处管理;已不再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由文物、水利、城建等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大堤上的部分铁牛、河道总督府衙门主要由水利部门管理,其他大多由文物等部门管理。

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具有文化遗产和在用工程的双重特性。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1)洪泽湖区域在与黄河泥沙抗衡过程中产生了的“束水攻沙”方略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的主要措施,实施的“蓄清刷黄”措施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的跨流域调水调沙规划。深入研究洪泽湖区域古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布置、工程结构等的特点,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洪泽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其水利工程演变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关系,从而挖掘其科技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现实社会需要的切入点。

带水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及特征

滨水式带状公园是指沿着城市的水系如海滨、湖滨、自然河道、人工运河、引水沟渠等建设的带状公园绿地,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水系的两侧都为带状公园绿地,如天津海河带状公园绿地; 另一种是整个带状公园绿地都在城市某一水系的一侧,如杭州新湖滨带状公园绿地、湛江观海长廊带状公园景观等[1]。滨水式带状公园是城市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带状公园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根据上述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本文中对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的定义为:沿城市水滨(江河、湖泊、海滨等)建设的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带状绿地,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同时兼有休闲游憩、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

2 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设计

2.1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的带状形态和滨水特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显著特点。在其开发建设中往往由于未能深刻认识并充分把握其特点,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1缺乏对现状场地空间的深入研究

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对现场调研不够深入,甚至有的设计师没去过现场,往往只对着甲方提供的现状资料机械的进行现状分析,无法抓住重点,做出的设计也不会真正的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2.1.2单向游线过长,景观组织单调

滨水式带状公园的线性空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指向性和单调性,短轴方向空间单薄,难以形成网络状的格局,给人们提供的景观空间类型相对较少;一些滨水式带状公园易使游人产生视觉景观的单调和乏味。人们在公园中的日常游憩方式以步行为主,从体力上来说,步行也是有条件的,大多数人能够或者乐意行走的距离是很有限的。[2]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 400~500m 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3]滨水式带状公园过长的单向性游线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步行承载能力。

2.1.3缺乏地域性景观营造,景观同质现象严重

在风景园林景观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区域景观同质化的现象。甲方到处考察看到比较好的空间场景要求设计师直接引用到项目中,设计师为了快速出图,搬用同类项目的情况尤为普遍。出现“千园一格”的现象,不利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

2.1.4过于追求“以人为本”,忽略了生态品质

目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 “以人为本”,为了达到使用者的某种需求,不惜生态品质,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2特点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与一般公园相比,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滨水线性公园。与城市之间具有较长的接触界面,跨越若干个不同属区域。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到自然的郊野,从喧闹的商业区到宁静的生活社区。其次,公园一般没有围墙,与城市腹地直接相接,对周边城市居民和城市游客完全免费开放。另外,狭长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其短轴方向用地较窄。与一般公园绿地相比,横向绿地空间较单薄。因此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具有开放性、跨越性、空间单薄性及亲水性的特点。

3 辽阳市河东新城红光灌渠景观设计实例

辽阳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西望辽河平原,曾为两朝古都。位于辽宁省“沈、辽、鞍、营”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是整个辽宁省发展的重要区域节点城市。河东新城的建设对辽阳向东、向北发展,对接沈阳、本溪,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1项目概述

红光灌渠始建于1956年,位于辽阳河东新城起步区,本次设计范围南启中华大街,北至望水大街,东临新城路,东南侧临近东京城(保护用地),西临居住区。基地现状南高北低,灌渠顺势由南向北流。灌渠全长3.23公里,绿地宽约70m,水利设计院提供灌渠设计,水面控制在35-40米之间。余下的两侧绿地宽度共30米,局部单侧绿地仅有5米。如何协调灌渠景观与新城路的景深关系?如何营造狭窄绿地的滨水景观空间?

?3.2研究背景

红光灌渠与太子河、长沟堰、中央水系、人工河共同组成河东新城水网体系。与中轴、绿轴、长沟堰共同形成贯穿城市的绿色风光走廊。河东新城北部灌溉渠,通过中央水系连接太子河,取太子河水输送至河东北部,疏导城市雨洪。在整个城市水网的基础上,以水利规划为前提进行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保证灌溉功能的同时美化河道景观。

3.3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尊重场地、人文与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水系统,寻求与场地空间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在对场地空间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空间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辽阳市红光灌渠景观规划设计,公园带状绿地狭长、绿地空间单薄、紧邻城市城市道路、滨水、跨越多个区域地块等特点。基于对场地空间、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空间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总结出场地的特征。充分考虑灌渠流经区域的地块特征及文化元素。提出“城市生态绿廊,市民休闲绿地”的功能定位,在满足防护功能基础上,打造一条富有韵律变化、与市政道路紧密结合、适宜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滨水体验带。

图1 总平面图

基于此项目目标,公园设计要点如下:

设计在遵循系统性、自然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分段的方法在系统性层级的构架下“由整体到分区”、“由分区到标准段”、“由标准段到节点”,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证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五个步骤”依次为:分析问题—定位—空间区划—标准段设计—景观节点设计。

东岸设计:沿新城路一侧,绿地厚度薄,以通透性的要素组合把灌渠景观引入城市,以绿化空间为主,特别是临水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的场地和设施尽量不干扰城市与水道之间的视线,布局在靠近城市生活区的一边,直接与之相连。临水区域设置滨水步道,将公共活动空间,应尽可能小而分散地布置在滨水步道沿线,并与植物配合,避免给水岸造成生硬之感。

西岸设计:沿居住用地一侧,考虑居民使用频率,在河道两侧滨河绿带合理布置场地,强调亲水、通透、舒适的设计原理,以满足周边的居民使用。以营造舒适的河道休闲空间为目的,结合场地进行植物配置,疏密有致、季相变化丰富、充分体现北方景观特色。

滨水植物景观:考虑周边用地性质,市民对地块使用频率状况;市政道路穿过地块的桥头位置,每条市政路的道路形象,行车速度;季相变化;东、西两岸的视线关系等。种植设计依托辽阳城市特色,在以杨树、柳树为基调树种,结合重要节点、主要出入口等景观场地形成区域特色。打造集灌渠水岸、市政绿化于一体的植物景观。

图2 河道横断面图

红光灌渠景观打造秉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通过改造规划。还给市民一处休闲、娱乐、游览、生态、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式带状公园。

图3总体鸟瞰图

4 结论

本文以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为着眼点,以相关理论和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并结合对辽阳市河东新城红光灌渠景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经过整合探索出系统性的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具有普遍的可推广性。采用科学分段的方法通过整体规划控制、特色分区构建、标准段形成、景观节点打造四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构建和规划设计,这是一种适应性设计。

参考文献

[]李素英,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 : 8-9.

带水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基处理;塑料排水板;回带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一、工艺原理

塑料排水板法的加固原理是利用插板机械在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深厚的软土地基中插设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塑料排水板,从而在软土地基中形成竖向的排水通道,其上铺设砂垫层而形成水平排水通道增加了土层的排水通道。上部辅加荷载(如预压堆载、砂垫层,或者真空预压等)作用下,软土地基中发生附加应力。软土地基中的孔隙水应力和附加应力引起的超孔隙水应力随着孔隙水通过塑料排水板和砂垫层排出而降低,地基的孔隙水含水量也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了土体密实度。

图1 地基中A点的排水示意图

二、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连云港港旗台港区新世纪液体化工泊位工程位于连云港东港区25万吨矿石接卸码头东侧,码头罐区陆域处理范围占地东西长327m,南北宽525m,面积171675㎡。分为Ⅰ~Ⅹ等十个分区,每个分区面积为17167.5平方米。塑料排水板总长度为3588582米,塑料排水板选用SPB-B型,排水板间距为1m,正方形布置。塑料排水板入土深20m,板头多出砂垫层0.3m ,砂垫层厚度为0.5m,总长20.8m。

2.工程地质

本工程区域属于苏北平原,塑料排水板插设施工所经过的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第1层:冲(吹)填土(Q4al)

灰黄色,松散,为新近人工吹填的堆积土,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主要由粉细砂和粘性土组成,分布不均匀。层厚在8.60~17.40米。

第2层:淤泥(Q4mc)

灰色,流塑,饱和,干强度中等,低韧性,摇振反应无,切面光滑。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腐殖质。含有少量贝壳残骸。层顶埋深在8.60~17.40米,层厚6.80~23.20米。

第3层:粘土夹砂(Q4mc)

灰色,软塑,干强度低,低韧性,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含有少量贝壳残骸,局部含砂量较高。层顶埋深在23.20~32.40米,层厚1.00~5.30米。

三、塑料排水板回带的原因分析

从工程地质条件中可以看出,本次加固土层为第一层冲填土层、第二层淤泥层,且淤泥层较厚,淤泥厚度相差较大,塑料排水板插设深度没有进入硬土层,停留在淤泥层中。根据设计要求:当2层淤泥层的厚度和大于20m时,仅处理上层20m,塑料排水板插打深度统一取20m。在试桩过程中发现排水板回带率高,排水板插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过仔细分析,造成回带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塑料排水板在插设过程中,由于承压淤泥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受桩靴与插管的密封程度影响,淤泥极易挤入管内,造成排水板粘在插管内壁,导致插管上提时,排水板自重及土体摩擦力远小于插管上提时对排水板的摩阻力,从而导致全程回带现象的产生(见图2)。

2.插管未堵塞,塑料排水板部分回带。原因是插管上提后,桩位成孔,排水板无法被土体夹住,当桩管上提到一定高度后,周围土体可以夹住排水板底端,此现象为部分回带。

3.塑料排水板在插设至设计深度后,由于排水板自重、桩靴的重力及土体摩擦力小于插管上提时对排水板的摩阻力,导致桩靴弹不开,从而导致整根回带现象(见图3)。

图2

图3

4.套管提升过快。在淤泥地基中若拔管过快,套管底部局部会产生负压,流塑态淤泥会愈积愈多,阻止了套管与塑料排水板的相对运动,引起回带甚至断带。

5.套管有破碎小孔,有泥沙进入。

四、对回带现象采取的措施

针对在排水板试桩过程中发生的回带现象,经过仔细分析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排水板回带的问题。

1.提高桩靴与插管底端结合处的密封性,减少淤泥被挤入桩管。在施工过程中将桩管出料口处塑料排水板反向对折插入套管中,中间插入桩靴,操作人员拉紧排水板的另一端,使钢板与桩靴底部紧贴,然后开始插板施工。见图4

图4

2.增加桩靴与桩管链接链条的长度,由原来的30cm增加到70cm,减缓桩靴提升的时间,使排水板在桩管向上提升过程中,利用淤泥的流塑性夹住排水板,达到留带的目的。见图5

图5

3.增加冲水装置:在插管沉设过程中,给插管内加水,这样便额外增加了向下的力,参照公式(G插管内水自重+G桩靴自重及排水板自重+F土体摩擦力>N插管上提时对排水板的摩阻力),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塑料排水板的回带现象。该冲水装置由水泵、塑料水管组成,在插管进料口上方固定住塑料水管的一端,水泵的开关安装在插板机操作室,在插管沉设过程中,操作人员打开水泵开关,给插管内冲水。冲水高度由现场操作人员根据地质情况控制,本工程插板施工实践证明,当插管进入土层时开始冲水,插至设计深度后停止加水再提管,效果较好。若遇土体中存在较厚淤泥时,可适当增加冲水时间,即在插至设计深度稍停片刻再关水(以插管内的水不从进料口溢出为准),然后再提管,这样可以避免淤泥挤入插管内导致回带现象的发生,而且增加了排水板插设的成功率。见图6

图6

4.改造桩靴:目的是增加桩靴自重,即:在桩靴下部焊接一跟钢筋条。见图7

图7

5.施工中,当套管打到设计深度后,稍加停留,然后缓慢匀速提升,这样可以减少回带现象的发生。

6.发现套管有破损小孔时,立即焊接处理,见图8。

图8

相关期刊更多

亚热带水土保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水利厅

中国热带农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热带农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