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转贴于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3-01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剧本”,编写得好,生动“剧情”引人入胜,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乐谱”,谱写得妙,优美“旋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升华为艺术,让学生尽情徜徉其中。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应该如何设计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九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

①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

②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

③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

④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

⑤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社会发展维度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新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小学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针对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要有针对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又要为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做出贡献。从对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对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性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虽然知识点较为简单,但教学过程应具有应用和实践的广泛性,教学课程应体现其可以用来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简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小学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育性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一,从理论上看似乎缺乏人文色彩,但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数学教育中灌输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也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中适当介绍简单的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二、数学本身的发展维度下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新要求

(一)适当增加数学教学内容,注意学课的交叉性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所反映。例如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数学算法可以做适当的介绍,例如二进制计算、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些逻辑思维原理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涉及。

(二)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简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后期更深层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体现在逻辑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

三、教育心理学维度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教学本身和小学生的心理都是由规律可循的,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因此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无效教学;低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尤其是城镇中学的高中数学课的教学往往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如何改变当今城镇中学的数学课教学的格局,实现由“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教学向“有效教学”的跨越,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所教农村中学的学生及城镇中学教学工作的体会谈谈自己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根据教学对象,合理设计教学

现在各地高中学校在升学压力之下,都在打生源战,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农村初中毕业的优秀学生,对于城镇高中没有什么优越的条件,留下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基础都比较差且家庭条件差,交不起巨额的择校费的农村学生。留下就读的农村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愿望、有上进心,但不能坚持,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没有一个长远计划,没有坚定的信心。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全面考虑学生情况,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1.紧扣教材,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思考”与“探究”的设置,是新、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它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我们平时都在抱怨学生基础差,“思考与探究”实施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别说是做了。这一次优质课竞赛中,我本着试一试的做法,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办法,在“思考”和“探究”上给足时间,没想到学生勇跃发言,有“奇思”,更有“妙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

2.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景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具体感性材料和思考价值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

3.提高自身素质,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有热。要想学生喜欢上你这门课,教师本身一定要做到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激情,有激情才会主动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哪会有授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只有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课堂效率就会得到提高。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还记得一次省级优质课竞赛时,某中学老师进入课堂时青春、阳光、信心十足,整堂课充满工作激情。语言亲和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进入教室激情四溢,真正是“两情相悦”。可在她之后上课的某地洲去的那位老师,走进教室就像个小老头,感觉没什么激情、软绵绵的,致使课堂气氛非常糟糕,别说是学生,就是听课的老师心情也倍感沉重,让人喘不过气来。

4.设置有效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新课改下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方面,我记得在一次参加优质课竞赛时参赛选手都做得特别的好,尤其在情景创设方面可谓妙趣横生;在概念教学时许多老师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激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完成重点的突破;课堂作业展台展示,共同分享;导学案引领学生知识分解,老师适时引领学生课堂探究、小结、学法指导,充分的引“生”入胜。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意见和方案不一致,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本文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建议

“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名录以来,作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代名词,其解构了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称谓,并逐渐重构了高等应用性造型艺术教育专业类别和课程,这主要是为了扩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使之能与国际特别是欧美相应的造型艺术的专业提法相应。然而,如若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转换并不能解决艺术学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与适应市场就业的导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然面临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转换,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既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设置和方式,也不能粗率地套用国外现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方法,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才是发展中的理性追求。

如若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那么,如何处理好“应用”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将课程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化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样,面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案。?

(一) 取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主张将基础课程从艺术设计教学中驱除,从此艺术设计教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节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以增加设计科目的课时量,拓展应用教学的空间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能更有效地抓好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调度教学时空,扩大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落实。这是根据教学实际状态而采取的变革对策,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表现。有些专业教师时常感叹:“当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文化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更令人失望。”因此,与其勉强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愿意学、而且不容易学出成效的,不能快速或直接转化为设计技能或专业素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美术文化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等,还不如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特别是“电脑”的应用性设计软件等,如此而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显著一些。或许,这些应用性技能教学会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更直接、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性造型艺术的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多样,艺术设计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大幅增加。因此,没有艺术设计文化基础、没有基础造型能力、没有相应的专业基本素质等绝不可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艺术设计应用科目的学业。而且,作为向“高”“新”专业技能冲刺的平台,或者就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容置疑,一切艺术设计的应用性专业课程都需要依托一定的造型专业基础,没有专业基础,是根本学不好现代应用技术,学不会艺术设计的。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也许一些教师可逞一时之快,一些学生也可能会做雀跃之状。但是,这种教学思维,是违背教育的,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是难以脚踏实地地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层次追求的。很多教师反映,不少学生,甚至是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同学,时常感叹当年专业基础没有学扎实,给眼前的艺术设计工作造成障碍,十分后悔等。可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在时间与空间、教学力度上给予保证,削弱基础教学的思维和做法均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围绕的是同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资料显示,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约占专业应用课程总课时的1/3,可谓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不同的、极为对立的教学思考和做法。因此,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正确位置十分重要。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建议

艺术设计的专业本质是“设计”与“应用”,特别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和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在此前提下,深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有限的高等艺术设计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时空中,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僵持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首要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思维为我们教学时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行动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我们解决强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而有可能挤占专业应用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时空”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一)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

将艺术设计所有的专业应用课程划分为系列行动教学目标或“行动项目”,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分析项目,解决行动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和专业基础问题。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融入或“返还”到应用项目中,使之成为行动小组有待自主解决和探究的“课题”或问题。其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完全融合于“行动学习”课程,从形式上看二者的“争时占地”的教学矛盾也相应得到化解。在此,高等艺术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和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了。专业基础的问题都隐含在应用性行动教学之中,以“够使用、能发展”为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

不过还是要特别注意,此时专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学时空,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专业基础的问题不会自行解决,有时还可能会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们教学的拦路虎。因此,如何构建有用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效率高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又成为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钻研的急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