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小说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有所求,心自然会有所思,脑有所想,你就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你的大脑创造你想要的东西的图像,用心灵去感受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集中身心所有的力量,去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向往目标的道路。你要去旅游,确定了你要去的旅游景点,你只需行动起来,你就能够到达那里,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那是因为你在想,因为是你想要得到,这就是你能够得到的理由。你不去想,你不想要,最终你什么也不会得到,什么也不会拥有,这就是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种了瓜,才收获瓜;因为种了豆,才收获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就是这样,都是因果循环的关系。
人就是这样,实现幸福的愿望,谁都有信心走出第一步,同样有信心去做到第二步,到了第三步就完蛋了,很多人只走到这一步,他的愿望就结束了,因为他不再敢去迈出第三步。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第一步,第二步都容易令人信心十足地走出去,到了第三步却害怕了。道理也不是很难懂,因为前两步属于个人内心的事情,怎么做别人不会知道,到了第三步,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真实行动,会让别人看到的,就担心自己会失败,自己做不好,招来别人的笑话,甚至会让别人嘲笑、挖苦、奚落,突然之间,内心里就矛盾起来了。这样用心去感受,这样用脑去思考,自然而然地为自己制造了恐怖的结果,直接打击了自己,否定了自己,你让自己变得让自己害怕起来,是你将自己一切美好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中,最终你为自己招来更多哀伤、烦恼,又让自己默默地忍受着折磨。不错,很多人都是为自己创造悲伤痛苦的能手,创造的手法花巧非常精炼,有些人甚至是天才,可以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为自己创造出了悲伤痛苦的结果。对为自己创造悲伤痛苦来说,居然具有如此高超的能力,那样的人,也应令人敬佩,那是笑话啊!
现在,我来告诉大家吧,你既然走了前两步,继续走下去,或者你停止下来,都会得到新的结果。事实上,你一产生一个需要得到什么东西的意欲,就已经有了两个结果在前面等着你,一个是痛苦的结果,一个是幸福的结果。痛苦的结果,就是你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是你认为自己只是想想而已,就是那么简单的想想,在你的内心世界里面已经生成了一个结果,那是失败的结果。你会感受到好像有两个声音在说活,一个声音跟你说:“啊,我只是在想想,没有得到那不是大不了的事。”你在安慰自己,那滋味真的很好受吗?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品尝到它的真味道。另一个声音又会告诉你:“我的天那,我要是得到那样的东西,真是太好啦!”你又感到了很遗憾。明白了吧,只要你产生了需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意念,没有将那个欲念追求到一个真实的结果,那始终不是什么好结果,这大概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容易感受到伤心,而很难感到快乐的原因吧。
人的生命,在我们的内心与大脑就是这样的矛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正反两面。我就说说这第三步,为什么走了前两步,到了这一步,却很难再让自己继续走下去,到底是走下去好,还是不走下去好呢?为什么不走的原因,以及停下来的结果,在上面已经说过。因此,我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你想好,希望更好,你就必须要让自己继续走下去,才是最好的结果。好像小孩子爬楼梯,爬了第一级,接着就是第二,第三级他根本就不会想前面还有多少级楼梯,以及自己到底能不能够爬到楼梯的顶端,他只是一门心思想着要爬楼梯而已。我们本身生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为什么长大了却害怕了,恐惧了,变得连一个小孩都不如了。又说爬山,有了爬山的欲念,却又不去爬上,你永远也看不到山的风景,根本就不用思考那山的风景到底好看或不好看,留给自己内心的只有,那永远也没有看到那山的风景的遗憾。幸福的愿望,谁都会产生。希望得到某样东西的意欲,随时都会在大脑中出现。可是,不管是什么愿望与意欲,一涉及到现实的情况下,内心就会出现反面的声音,它会对你说:“那样去做,会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结果,或者说,你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能力,你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会得到那样的东西。”诸如此类的负面心语,一开始作弄得慌诚惶恐,你还有什么力量去追求呢?不错,人的悲哀,人的可怕,不是谁,而是自己,你自己才是最恐怖的那个人。的确,我们会有很多幸福的愿望,每一个愿望的实现,没有人知道或者告诉你,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实现,有时候是几分钟,有时候是几小时,有时候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几年,几十年,这都有可能,也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然而,你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实现你的任何愿望,不管你将自己的愿望想得怎么样的完美无缺,没有迈出第三步,那全都是空想。所以说,想一万次,比不上一次行动。
“人”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小说刻画的重点,但次要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二是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是借次要人物之口评价主要人物;四是线索作用,贯穿文章。
“构”不仅包括小说的“情节”,还包括“布局”。小说的情节布局一定会掀起波澜,或是步步蓄势,波澜迭起;或是卒章显志,悬念顿消;或是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等等。
“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事物的描写,渲染的意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是常考题型,其作用主要有五:一是突出景物的特点,二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心灵;四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是突出主题。
“特”即小说语言的特定的含义、特殊手法、特别效果。
“互”即交流互通。小说文本的最大魅力在于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这种互通体现读者借助小说的情节和语言,同作者进行交流,借此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对艺术形象进行再造。
“意”即小说的立意,小说的立意并不能独立存在,它是依托小说的其他五个因素相辅相成的。主要人物的秉性、次要人物的作用,布局富含的意蕴,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的意图,读者的体验等等都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立意。
结合具体文本,对上述“六字诀”相互勾连,融会贯通,阅读备考的效果定能显著提高。例 题 呈 现
宗璞《“这是你的战争!”》
1.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宗璞《“这是你的战
争!”》
答案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①与第4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②与第5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③与第6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构”是关键词,但与“特”、“人”、“意”等均有关联。作答时首先要明确第3节的“特殊含义”。应试中许多考生往往忽略了孟弗之的支持态度,直接答与上下文的关联,还有不少考生缺乏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联系到第4节,却忽略了与5、6节的联系。
2. 文中对手帕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案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解析“具体说明”,要求将具体的描写内容概括呈现,这也是“特”的要求。如直接答心理活动则要扣掉2分。如分析不够丰富细腻,只答到“欣赏、爱护”,就只能得1分。
3.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答案①“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②“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③“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析作答难点在一个“互”字,题干中的“深刻寓意”需要读者准确探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深入体验。答点“①”从“特”字入手,由浅入深分析雪的特定的含义和特殊手法。答点“②”从“景”与“人”心灵联系角度作剖析。答点“③”从情节的变化角度纵观小说的立意。现 场 练 兵
王富的草鞋
季明
在八里湾人的印象中,王富的一生,似乎就是坐在他家场院的那个草鞋耙子上,不紧不慢打着草鞋。
草鞋耙子,是父亲留给王富的,至于是谁留给父亲的,也许是爷爷,也许不是。梨木耙齿,在麻绳经年累月的打磨下,已经光滑得油黑发亮。
王富除了干农活,别的爱好也没有,就是打草鞋。当然,在八里湾,乃至整个赤城县,似乎就只有王富一个人,还在打草鞋,也似乎只有王富一个人,还会打草鞋。
人们经过王富家的场院时,会停下来,翻起眼珠,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人说,打这些草鞋,有什么用呢?
王富说,穿啊。
人“哧”了一声,说,现在,谁还穿草鞋!
王富埋头干着自己的活儿,说,我自个儿穿。
打这么多草鞋,你穿得了吗!
这时,王富抬起头,诧异地说,咋穿不了?日子还长着哩!
人就又“哧”了声,走了。
王富的草鞋,也曾红火过,当然,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还年轻,从父亲那儿学会这门手艺,活儿精、漂亮,草鞋挑到集上,立马被人们抢购一空。后来,草鞋没人穿了,卖不掉。于是,王富的草鞋,便彻底退出了赤城的历史舞台。
王富很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后人,儿子坚决不学,说,这满世界谁还穿草鞋?孙子呢,说得更绝,这手艺,你还是带到棺材里去吧,我一年在外打工挣的钱,就这破草鞋,能买一火车!
七十九岁那年,王富在草鞋耙子上头一歪,摔倒在地。儿孙们把他抬进屋,已经不能说话了。王富费力地抬起手,指指自己的脚。儿孙们明白了,赶紧跑进屋,找出一双新草鞋,穿在他脚上,王富这才咽了气。
赤城是老区,这一年,筹拍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导演请当地的一位干部帮忙买些草鞋来。么,肯定是要穿草鞋的。
干部非常为难,跑遍了整个赤城,也没找到草鞋的影子。后来,听说八里湾的王富会打草鞋,就带着导演来了。
看着那一满屋的草鞋,导演眼睛倏地亮了。王富的草鞋底儿上,用染成彩色的细草绳,编出花鸟鱼虫的图案。导演连声说,精品,真是难得的民间艺术精品啊!
导演是个艺术人,精心挑选了几双。你想啊,在客厅的墙壁上,挂个斗笠、蓑衣,下面再来串草鞋,多田园啊!
把剩余的草鞋全部买下来,拍电影,还不够,导演问,还有吗?
王富的儿孙们摇摇头。
在给王富办丧事时,要待客,儿孙们把那个草鞋耙子劈了,做了炖肉汤的柴,本来看着这满屋的草鞋也碍事,要清出去,烧掉,王富老伴死活不同意,说,留着是个念想,看见它们,就好像你爹还在场院里打草鞋哩!
导演急忙又问,谁会打草鞋呢?
儿孙们和八里湾围观的人都摇摇头,说,除了老一辈的人,现在谁还会打草鞋呀!
――摘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期)
阅读上文,合理运用“六字诀”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第2段叙写含义丰富,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在小说中“路人”和“导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探究小说中“王富”这一形象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第1句突出了编制草鞋的器械与技艺薪火相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②第2句写梨木耙齿的光滑则突出王富一家几代人都把生命倾注在编制草鞋上了。③光滑的梨木耙齿就是一段千百年草鞋匠的奋斗史。
2. 同:①都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借人物之口来评价人物。异:①路人对王富的不解,从反面来衬托王富的孤独与执著;②导演对王富编制草鞋的褒扬,从正面突出了王富的技艺高超。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小说,传统的处理方法和其他文体一样,也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等,这样的方法经检验,被证明无助于学生切实把握小说的精华,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反而让学生面对小说无所适从。很显然,对于短小的小小说之类的文本,传统的分段加归纳思想的做法似乎还可行,而面对厚厚的动不动数十万字的小说,传统的方法自然就失效了。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引导学生阅读时也应牢牢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展开。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实例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围绕人物设问,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小说必有人物,人物必有特征。而人物的特征,一般主要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来实现,也有通过其他人物或事件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描写人物的语段,围绕着人物的个性特点设问。比如《一个人的遭遇》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1.作者所说的“一个人”是谁?2.小说当中索洛科夫是什么样的一种遭遇?3.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凭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问题抛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和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效果,讨论前最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讨之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并试着组接这些语句所描写的状态,构拟出一个完整的特征鲜明的人物画面,最终全面把握小说的人物特征。
二、抓住矛盾事件,把握故事情节
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得在情节的展开中实现,因此情节的把握也很重要。如何把握情节呢?这看起来简单,因为很多人觉得读了后应该自然知道情节,但实际上并非这么回事。首先,这里讲的是阅读教学中的情节把握,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阅读的情节感知。作为阅读教学的情节把握,不仅要知道故事梗概,还要知道故事如何展开,各个人物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等。一般而言,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往往靠一些巧合的矛盾事件来推动,抓住这些矛盾事件,即可一步步理顺情节发展脉络。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林教头作为教头,为什么落得个“风雪山神庙”的境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据此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逆推倒溯,最终弄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
三、把握事件环境,体会小说内涵
小说中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如故事情节展开时的天气、地理状况等,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就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故事进行时,必然有特定的社会环境作为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当时朝败,高太慰篡权,其子高衙内横行霸道,因想林冲之妻,故意设计陷害林冲。如果没有这些社会背景,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就失去了依凭。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把握小说事件展开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事件的。一般而言,作者都会以自然环境来折身社会环境。此外,自然环境的描写有时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态,或烘托小说情感基调。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祥林嫂被置于这样的一个环境:鲁四老爷那破旧、阴暗的书房,平淡如水的年年搞,家家弄的祝福,世俗的人们对寡妇的鄙视,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冷漠,等等。这些内容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悲惨世界,揭示了悲剧对于祥林嫂而言必然发生的残酷现实。
四、把握小说三要素,提炼小说主题
再长的小说,最终也有一个主题,这是小说的灵魂,不可或缺。但小说主题不是明确说明的,需要通过文本的阅读予以提炼。如何提炼呢?这就得在全面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情况下进行。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其中祥林嫂顽强而淳朴,但身世遭遇却十分悲惨,丈夫死亡,孩子丢失,在封建礼教意识隆重的社会环境下,她自然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即所谓“克星”,因此处处遭人嫌弃和迫害,最终以悲剧结束人生。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带着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一切缘于黑暗的封建社会礼教制度,而这,刚好就是作者要揭示的主题。
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分析把握时可以分开进行,但在小说行文中,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人物形象特征往往在情节中实现,而情节的展开却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小说选段中,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形象很好地刻画了她精明、能干、泼辣的性格特征,但这种性格特征的刻画是在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些故事情节又以古时大户人家家庭事务管理需要专人管理的背景来展开的。可见,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把握小说内容时,对三要素可分步把握,但切不可断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注意他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说的阅读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文所述能及,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上文所述观点,以期能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鲁 迅
“她于是详细的告诉我,说是‘大约从去年春天以来,她就见得黄瘦,后来忽而常常下泪了,问她缘故又不说;有时还整夜的哭,哭得长富也忍不住生气,骂她年纪大了,发了疯。可是一到秋初,起先不过小伤风,终于躺倒了,从此就起不来。直到咽气的前几天,才肯对长富说,她早就像她母亲一样,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但是瞒着,怕他因此要担心,有一夜,她的伯伯长庚又来硬借钱,――这是常有的事,――她不给,长庚就冷笑着说:你不要骄气,你的男人比我还不如!她从此就发了愁,又怕羞,不好问,只好哭。长富赶紧将她的男人怎样的挣气的话说给她听,那里还来得及?况且她也不信,反而说:好在我已经这样,什么也不要紧了。’
“她还说,‘如果她的男人真比长庚不如,那就真可怕呵!比不上一个偷鸡贼,那是什么东西呢?然而他来送殓的时候,我是亲眼看见他的,衣服很干净,人也体面;还眼泪汪汪的说,自己撑了半世小船,苦熬苦省的积起钱来聘了一个女人,偏偏又死掉了。可见他实在是一个好人,长庚说的全是诳。只可惜顺姑竟会相信那样的贼骨头的诳话,白送了性命。――但这也不能去怪谁,只能怪顺姑自己没有这一份好福气。‘
“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但是带在身边的两朵剪绒花怎么办呢?好,我就托她送了阿昭。这阿昭一见我就飞跑,大约将我当作一只狼或是什么,我实在不愿意去送她。――但是我也就送她了,对母亲只要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就是。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楼梯上一阵乱响,拥上几个酒客来:当头的是矮子,臃肿的圆脸;第二个是长的,在脸上很惹眼的显出一个红鼻子;此后还有人,一叠连的走得小楼都发抖。我转眼去着吕纬甫,他也正转眼来看我,我就叫堂倌算酒账。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节选自《在酒楼上》,原刊1924年5月10日《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
1. “送花”反映了吕维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它是如何揭示主题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顺姑悲惨的命运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吕纬甫和顺姑这一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提及吕维甫教《女儿经》,有何深刻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吕维甫怎样的情感?请赏析其语言特色。(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善良、为人诚恳实在,是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送花”是为了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也是母亲所托,可见其善良与诚恳。
在吕维甫看来,“送花”是无聊之事,而此时的他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无聊小事与社会大事相互对照,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的悲剧。(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正是以后,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2. 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美好事物的摧残的主题;(2分)两人都面对着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得不到实现,结局都是悲剧性的;(1分)作者通过这两个人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悲哀。(2分)
3. (1) 刻画人物。刻画了吕维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的形象。他教《女儿经》,敷衍着过日子,且抱着“无乎不可”的态度,在有意无意中成了利用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的帮凶。
(2) 揭示主题。表现了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成为一个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的人生悲剧。
(3) 表达同情。吕维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而失败后,时代风云的变化和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
4. (1) 对现实人生的失意让其内心充满失望,过分的失意又使他堕入颓唐。(2分)
(2) 多样的句式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设问句,表示对未来的迷惘,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省略句表达颓唐之深。三个“不知道”表达了失意之深。(3分)
二、 万事通(节选)
[英]毛 姆
“他们搞人工养殖,永远也不要像搞出一颗骗得过像我这样一个专家的珠子来:我睁开半只眼睛就能把他看透。”他指着兰赛太太佩戴的一串项链,“你听我的没有错,兰赛太太,你戴的这串珠子,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比现在少值一分钱的。”
兰赛太太不好意思地微微红了红脸,把项链塞进衣服里面。兰赛把身子往前倾了过来。他给我们大伙递了一个眼色,眼睛里闪烁着笑意。
“兰赛太太这一串还漂亮,是吧?”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柯拉达先生说,“嘿,我心里说,这一串才叫珍珠呢。”
“当然,不是我自己买的。我倒有兴趣知道,你估计是多少钱买的。”
“那个呀,同行内部买卖大约一万五千美元左右。但是假如是在五号街上买的话,你告诉我你付了三万以内的数目,我都不会吃惊的。”
“你会吃惊的,告诉你吧,这串东西是兰赛太太在我们离开纽约的前一天,在一家百货公司买的,十八块钱。”
柯拉达先生涨红了脸(1)。
“瞎说。不光是真的,而且,像这么大小的珠子,我还没有见过比这一串更好的。”
“你愿意打赌吗?我赌你一百美元,这是假的。”
“一言为定。”
“哎哟,爱尔默,你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能打赌呢?”兰赛太太说。
她唇边微笑着,语调温柔而有愠意。
“怎么不能?有这样的便宜钱可拿,我不拿才是傻瓜透顶呢。”
“但是怎么证明呢?”她接着说,“我说我的,柯拉达先生说柯拉达先生的,没有别的根据。”
“让我看一下项链,要是假的,我马上就会告诉你。我输得起一百块钱。”柯拉达先生说。
“摘下来,亲爱的。让这位先生看看,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
兰赛太太犹疑一下,两只手伸到了项链的扣襻上。
“我解不开,”她说,“柯拉达先生只好以我的话为准了。”
我忽然感到,似乎有什么不幸的事情要发生,但是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好。
兰赛跳了起来。
“我来解。”
他把项链递给柯拉达先生。近东人从衣袋里摸出一个放大镜,仔细察看起来。他的刮得干干净净的浅黑色脸上,漾出了胜利的笑容。他交回项链。他准备说话了。突然之间,他瞅见了兰赛太太的脸色。她脸色煞白,似乎眼看就要晕倒的样子。她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他,露出恐惧的神色。她的眼神送出来的是一个绝望的哀求。这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我不明白她丈夫怎么会看不出来。
柯拉达先生张口结舌地愣住了,脸涨得通红(2)。你几乎可以看得出,他思想上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我弄错了,”他说,“这个假货造得真好,但是当然,我用镜子一看,马上就看出它不是真货了。这倒霉玩意儿,我看也就是值十八块钱左右的货色。”
他取出钱包,抽出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一言不发地递给兰赛。
“这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教训,下回别那么自以为是了,老弟。”兰赛接过钞票说。
我注意到,柯拉达先生的手在颤抖。
这件事情,跟别的新鲜事一样传遍了全船,那天晚上他不能不忍受好多人的取笑。万事通当场出丑,大家都觉得挺好玩的。但是兰赛太太头疼,回自己的舱里休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之后开始刮脸。柯拉达先生躺在床上抽烟。突然有一阵细小的声,我看到门底下有一封信塞进来。我打开门一看,外面没有人。我拾起信,看到是给麦克斯・柯拉达的。姓名是用印刷体写的。我递给他。
“谁来的信?”他拆开了信封,“嘿!”
他从信封里取出来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他瞅我一眼,脸又红了(3)。他把信封撕得粉碎,把那些碎片交给我。
“劳驾,请你从舷窗里扔出去,好吗?”
我照办了,然后带笑看着他。
“被人弄得像一个十足的倒霉傻瓜,谁也不会乐意的。”他说。
“那串珍珠是真的?”
“我要是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媳妇,才不自己待在神户,让她到纽约去住一年呢。”他说。
这时,我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他伸手取出钱包,细心地把那张一百美元的钞票放了进去。
(节选自《万事通》)
1. 所选文字着意刻画了柯拉达先生怎样的性格?请用两个词加以概括,并加以赏析。(6分)
(1)________(2) 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兰赛先生的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揣摩文中柯拉达先生三次脸红的不同意蕴。(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理解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细心;(2) 善良(善/人道)
赏析:柯拉达先生细心地发现兰塞太太的难处时,放弃了自己的名誉而主动认输,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善良。确认项链是真货之后,柯拉达先生看到了兰赛太太无声的哀求,如果说真话,她会因此身败名裂;而如果说假话,自己则遭人嘲笑,名誉扫地。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良心觉醒,他声称项链是假的,人道战胜了贪婪,柯拉达先生性格中善的一面被表现了出来。
2. 刻薄、自私、粗心、贪婪。兰赛先生的话刺痛了柯拉达先生,由此引发下文的打赌;尽管兰赛太太好言相劝,但为了打赌能赢,他全然不顾;他对自己太太脸色和眼神的变化毫无察觉,对打赌抱有赢便宜的钱的贪婪的心态。作用是用兰塞先生来烘托柯拉达先生的大度与善良。
3. (1) 争辩使他脸红。此时的柯拉达先生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觉得受了羞辱而一时又无以争辩来证明兰赛太太的珍珠项链是真的。
(2) 这是柯拉达先生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外在体现。柯拉达验证并确认项链是真的,这时细心的他发现了兰赛太太脸色和眼神,其中透露出了绝望的哀求。他顿时明白了项链中隐藏着个秘密,这个秘密又不能让兰赛先生知晓,它关系到一个女人的名誉、婚姻和家庭;而关于项链真假的打赌又关系到自己的名誉问题。这两者不可兼顾,又不得不选择。
(3) 为自己以这种方式赢回那一百美元证明自己所说为真而感到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但又终于得到了证明,心里有些得意又有些兴奋。
4. (1) 委婉地证明了那串项链是真的;(2) 含蓄地说明了兰赛太太之所以脸色煞白、眼神恐惧的真正原因;(3) 以调侃的口吻表达自己能明察秋毫的得意之情。(任两点得4分)
三、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行问题,进了监狱。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种宽敞的房间,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住。这倒也不错,省得经常和楼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上班下班,走进走出,点着炉子,就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人大变了样子,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他回来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却被新户主、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户前。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楼里的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兴趣也就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着灯。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来,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走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小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如今提在他手里便显得太大,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地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1. 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找出一处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为小说的第四章,请为本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择文中的某一人物进行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通过后文的叙述歌颂和赞美了高女人和矮丈夫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下文埋下伏笔;讽刺了裁缝老婆这类人的品质;也为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剖析的社会环境。
2. 以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为主,使故事情节更加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简要分析可以以最后一段为例,它表现了人性中不可磨灭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选自《荷花淀》)
上面选段中“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第一自然段的动作描写说明她们一直低着头,说着闲话,当有人说到“天边”时,她们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看”,正因这一“看”才发现了日本鬼子,才与下面情节连接,才使她们有时间得以较从容地逃脱。这样行文使情节由上文的悠闲轻缓转入到下文的紧张急促中,不仅使文章错落有致,而且使下面的情节得以自然连接。这就告诉我们即使是小说极细微的地方,作家也会仔细斟酌,有所用意。如果我们不去细心分析,就不会知道这句话的精彩与重要。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着连接情节的作用。没有它,小说情节就会因缺乏必要交代而显得突兀。在细节上也显得不真实,使小说整体不和谐。
【阅读指导】
品味小说的语言,就是指学生要走进小说语言的具体情境中,细心揣摩、辨析,“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
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品味语言,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诗歌语言讲究精练形象,有音乐美;散文语言讲究简洁生动,优美传神;戏剧语言讲究通俗,有个性和表现力;小说的语言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讲究形象生动。小说家们总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文中的人物写活,并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小说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小说的写作方法、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也都和分析语言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小说语言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品味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
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话中那个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2.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4.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什么特色?
二、解题思路
1.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小说人物语言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个性化”首先要求语言个性必须与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教养等主体特性相符合;其次要与讲话的特定场合、情景相适应;第三要服务于情节,即通过人物语言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要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深刻、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感受;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的意境,表达效果等。4.根据题目要求按照“××词语(句子),写出了……表现了……”的答题模式组织答案。
三、考查角度
1.语句的含意和作用。一般从文章中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角度鉴赏。2.语言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3.语言风格。一般从幽默风趣、典雅庄重、自然和谐、含蓄凝练、辛辣深刻等角度思考。4.语言使用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5.语言的作用。一般从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等几个方面思考。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人老黑
夏 阳
老黑来东莞以前是个诗人,在湖北老家的小县城里名气很大。
一天早上,老黑骑自行车去上班,在街拐角处,把去菜市场买菜的一老太太撞翻在地。老黑忙招了一辆的士,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又是拍片又是验伤,一轮忙乎下来,花了老黑一千多块钱,也就是说他这个月的工资泡汤了。
老太太的三个儿子接到老黑的电话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下午了。老黑的块头很大,面对老太太三个身材矮小的儿子,依然是非常诚恳地说:“三位大哥,对不起,我是肇事者,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三个人面面相觑,惊恐难言。其中一个壮了壮胆,说:“你是说,你是肇事者?”
老黑点了点头。
那人似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重复道:“你是说,我妈是你撞的?”
对呀!老黑不解地再次点了点头。
那人忍不住嗤地一声笑了:“兄弟,别逗了!你如果真是肇事者,干吗还在这儿?”
老黑急了,说:“你们可以问问老人家呀,确实是我今早赶着去上班,车蹬得有些快,一不小心,把老人家给撞趴下了。”
老太太在一旁痛得龇牙咧嘴,这时,刚缓过来一口气,插嘴道:“是他撞的。”
那人冷笑,说:“妈,事情肯定没您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他真是肇事者,早跑没影了。他为啥不跑?脑子进水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傻子,把您撞了,不仅不跑,还主动垫钱,像伺候自己亲妈一样伺候您。这不合乎常理呀!现在的社会防不胜防,骗子可多了,人家故意撞您,故意把您送这儿,是因为惦记上您了。您说,人家惦记您一个破老太太干啥?无非是您那些存款……”
老黑怒不可遏,冲上去和那三兄弟理论。没扯几句,双方便直接在医院里气势恢弘地干上了。警方赶到时,大家均鼻青脸肿。警察一边怜悯地打量着老黑,一边给那三兄弟上思想政治课:“你们要相信,这个社会啊,最终还是好人多的!”
老黑彻底愤怒了。
愤怒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