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61-01
高校教师的职责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关系到社会尊师和教师自尊的内在依据,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等问题。在新时期教师的职责是: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2012年11月9日上午,笔者在线学习了兰州大学罗云教授关于《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能力发展》的讲座,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十分充实,多数是关于高校管理方面的——各个部门管什么及怎样管。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五各模块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大学教学的管理方法;对质量监控系统的批判等。
罗教授讲到的大学教师的职责方面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和共鸣,下面笔者将从大学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发思考两个方面谈一些感受:
一、认同的观点: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提高十分重要
笔者也认为加强教育,首先是师德,然后是教育教学技能,因为老师的言行甚至是一些细节,包括生活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大学教师更应该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创造性、谦逊、正直的学习生活态度”作为修身的要求并以此影响学生!”
高校教师的自身提高包括两个方面:1、思想道德修养,应不断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了解社会历史,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继而为之奋斗;2、专业素质提高,应不断学习本学科,本专业前沿的知识,将强科研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是可以学生为主体考虑问题,争取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贡献。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三点看似容易,执行起来难,说到底就是教师应该讲好课,那么笔者认为教师要讲好课有两条:1、要有学问;2、要有好口才,有学问比好口才更重要。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传播思想。
二、引发的思考
(一)大学教师教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从两年前笔者就开始思考的,因为现在不同古代,古时候教师主要任务是讲求“教书”——因为书太少,换言之叫“资料或者获得资料的渠道匮乏”,而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十分多样,有道是:“内事问百度(知道、百科),外事问谷歌”。所有课程现在网络都有名师讲谈,那么在此种形式下,我们教学生什么成了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罗教授认为可概括为四点:知识与技能;意志与德行;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较为倾向于此观点。
中国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出了些问题,培养出了不少的书呆子,除了看书学习综合能力低的不是一点,那么我要问成人成才的前提或者说标准是什么?——最起码的应该是能够自食其力。有些学生先天就是学习型的,什么事情都上手的快,那么就凭专业技能吃饭好了,那么其他绝大多数的学生呢,当专业知识一般的情况下,综合能力显得就更加重要了,所以以上提到的四点,笔者觉得尤为重要的是后三条的培养。
(二)怎么教
明确了教什么,就自然引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教?”。笔者觉得,大学生,虽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了,但是不代表心智的成熟,尤其还都是90后的一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不深,更加注重追潮,盲目崇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爱面子,听不得批评,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更快、更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他们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在教的方法上应“寓教于乐”,更加注重:(1)心灵沟通;(2)思想的共鸣;(3)情感的交融;(4)价值观的认同;(5)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
其次,高校教师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操作,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具备迅速捕获时代信息,并转化整合为课堂教学的实例补充,以便使学生对烦闷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有更真切的感受。
你们好!学校领导要我来参加这次演讲会,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说限定在几分钟之内,让我感到为难,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今天我是第一次登台演讲,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况且,刚才前面的几位老师又做了精彩的演讲,热烈的掌声可以作证。这给我增加了压力,算是我遇到的第三个困难。
但是,我并不胆怯,相反,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这个讲台上来,我就必定能够鼓起勇气,竭尽全力,让自己体面地走下台去!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爱,教师的职责》!
朋友,作为教师,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爱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容易------这种爱常常是自然而然地,由衷产生地,而对所谓“差生”就不那么容易爱得起来了。
你是否留心过生活中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师生、父母的重视,被爱着;而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若无其人地被忽略这,爱与他们无缘。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的爱,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与自卑。他们的心,有更多需要被人理解的东西。
当然,爱这样的“差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一些时间,花费一些精力。但是这种爱更有价值,更为人称道。或许这种爱,未必一定能在学习上显出效果来,但是它使人心热,使人不再陷入消沉痛苦,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
这我是有着多么深刻的体会啊!
我是带着稚气踏入学校大门的。记得刚进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我是多么欢喜,因为我也终于拥有了黑板、粉笔、教鞭,有了一大群学生。
听说做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威严”。于是,为了拉开我年龄上与学生过于相近的距离,掩饰我性格上的天真。幼稚,弥补初登教坛在教学上存在的许多不足,一句话,为了叫孩子们信服我,我课内课外板起了我本来友善和蔼的面孔。果然,半学期过后,我的“弟子”们变得服服帖帖了,路上,他们见到我,想笑,但脸上的肌肉扯不开来,因为怕我,想视而不见又不敢,因为我明文规定,见到来时要有礼貌,于是,只好颤着嗓音,挤出一句“老师好”,随即变低下头去,一溜烟地不见了。有时,他们在教室门口嬉耍,只要听说我“驾到”,变吓的鸡飞鼠跳,最后钉在座位上,大气不出。这种场面,虽然多少使我感到某种隐约的失意与不安,但终究制服了学生,并因而获得了纪律优胜流动红旗,期末,还被评为先进班级,我也获得了优秀教师的称号。这些胜利,一下子便将那些阴影一扫而光,我陶醉在自豪于得意之中。
然而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把我击醒了。班上有位男孩子叫小峰,他学习基础差,经常不完成作业,而我对他不是挖苦就是讥讽,要不就是板着的面孔。有一次,他作业没完成,我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他下了“逐客令”:“回家补”。他鼓起勇气,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在学校补吧”。我冷笑一声,幸灾乐祸地说:“怎么,怕挨打?还是回去好,挨打不要紧,只要记住疼,以后就会写作业了。”他走了,我的心也“宽”了然而他下午没有来,我的心不安了。我的良心牵着我走到了他家,他并没有回家补作业,只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念书了,我给您放猪。”我形容不出当时听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像有一只巨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自责、忏悔、镂心蚀骨的痛楚阵阵袭来。小峰渴望谅解,渴望温暖,渴望关怀,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孩子的班主任,对他是什么态度?真正把他看作是人民的后代祖国的希望了吗?羞愧啊、羞愧,教师这一神圣的职责,被我亵渎了!
记得有一位乡村女教师,她没有值得炫耀的文凭,没有一点先进的教学设施,但她有着一颗母亲的心,一双园丁的手,她以无私的爱、彩色的笑、博大的胸怀,温柔的臂膀抚慰着一群有着不同程度残疾的孩子,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我醒悟了:我虽有着她所没有的,但她所具备的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若还一味地保住自己的所谓“威严”能保证不会出现第二、第三个小峰吗?严峻的教训催我自省,教我悔悟。师德师风演讲稿之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高中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于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过去对于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认知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了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令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
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的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地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下“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道:“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的说法。
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地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转贴于
三、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了“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是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我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3、钱梦龙 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关键词 高校老师 科研自由 教育职责 法理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从基本权利视角出发研究受教育权,主要关注这项权利的享有。但是,国家法理论视野下的教育主要涉及的则是两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第一,谁有权教育?这个问题涉及权限的分配;第二,教育什么?这个问题涉及教育的内容。不同国家模式的差异以及教师的地位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上来。
1价值中立与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
虽然从逻辑上可以区分出教育的权限与教育的内容,但是二者在现实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谁有权教育,谁就有权决定教育的内容。从历史发展来看,教育的权限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在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任务主要由教会承担,当时并无统一的公立学校。现代国家的兴起过程就是国家与教会争夺权力的过程,这其中自然也会涉及对教育权限的争夺。最终国家从教会的大一统中独立出来,并取消了各封建等级的特权,赢得对世俗领域的垄断性统治。随着国家垄断性统治的确立,统一的公立学校也开始出现。实施教育就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国家取得教育权限,自然意味着有权决定教育的内容,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国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教育的内容。究竟应该教育什么,取决于国家自身的性质。以此为标准可以区分出两种落实教育任务的国家法模式:一是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二是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
1.1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
从内容来看,教育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训导;二是对人的内心信念的指引。在价值中立的模式下,国家虽然有统一的教育权限,但此权限只及于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训导,不能触碰人的内心信念。
1.2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
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国家教育既规训人的外在行为,也触及人的内心信念。这种模式下的教育之所以能够触及人的内心信念,是因为国家明确坚持某种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立国的基础。国家有必要把自己所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印刻到人的内心信念中,由此,人的外在行为获得明确的指引。
2价值中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
无论采行何种教育模式,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法律人格都无法亲自履行教育职责。教育职责的履行只能由具体的人来承担。各个层级的学校中的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主要主体。特别对高校教师来说,除教育职责之外他们还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人员。由此,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身上,就集中展现出如何处理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的关系之难题。上文曾言,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在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上持有什么样的立场。因此,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的关系可以更一般性地表述为科学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之间是一种互不干涉的关系。既不能用某种价值立场去规定科学研究的内容或结论,也不能凭科学研究的结论去评判价值立场的对错。
3非价值中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
我国宪法采纳的是一种什么教育模式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第1款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这个条款中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我国宪法采纳的是一种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是我国宪法明确采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高校教师除承担教育职责之外,还要做科研工作。不过科学研究在我国宪法中并不是一项职责,而是一项通过基本权利来保障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的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对高校教师地位的理解。我国宪法采纳的是一种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国家明确奉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国家已经通过政治决断采纳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在宪法中把这种政治决断转化为法律规则。高校作为法律授权的教育机构,教师作为具体落实教育的人员,就负有传播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宪法义务。履行这种宪法义务的首要场所是教室。在这一点上,我国的高校教师与价值中立模式下的高校教师有所不同。我国的高校教师在教室履行其教育职责时,不但应该隐藏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有义务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主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当代大学教师 职责 使命
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预言未来的21世纪,人类即将迎来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然而,当我们身处在这个年代,才真正感受到爆炸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知识经济、信息互联、大数据等新型词汇已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知识成为了一种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人才作为传承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对象,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力量。然而,“人才的培养不是始于工厂或实验室,而是始于教室”,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承担着作为保护、促进、推动和丰富知识与文化、以及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与基础教育不同,大学教育的职责在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大学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有了学校的提升和飞跃。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然而,随着知识的商品化、资本化、现代化以及生活化,它们的更新速度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已有职能范围不足以概括大学教师的全部职责和使命。围绕“知识爆炸”这一时代背景,为了让大学教师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培育能够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传统职能,大学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职责和使命:
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成为研究型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纵观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正在加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抱着自己的学历、躺在曾经的功劳簿上,用已经过时的知识和观念去培育学生,其结果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身学习是21世纪基本生存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我国已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式,这就需要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从而达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基本要求。例如,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信息,解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拥有“一碗水”的教师就不需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那么,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和教学技能,才能延续职业生涯,防止逐渐枯萎。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传承、知识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用尽自己一生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基于职责和使命。
二、勇于探索创新,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创新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推进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持续创新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教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为建设国家培育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的创新型人才。用于探索创新是21世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师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更应该具备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等可贵的创新品质。
三、学会学习,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引导型教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但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应该学会怎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随着我国迈入信息化社会,知识的传播形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书本、口授等学习途径和方法逐渐扩大到了网络、讲座、视频、研讨、实践等形式,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条件,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并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依赖课本转变为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由盲从权威转变为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转变为注重认知、兴趣、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参考文献:
[1]林静.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素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