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第1篇

一、正确认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物理学史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重要,因此在授课时往往一言带过甚至忽略不讲。要有效渗透物理学史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应有正确的认识。

任何一个物理规律、理论和知识体系,都是汇集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能让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懂得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明白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其次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再次有助于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二、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渗透

不论是高一、二新课教学还是高三的复习,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练习卷的结构,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和复习。新课的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比较容易,复习课中进行渗透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所讲内容,如练习题涉及的、复习知识点时需强调注意的等等。例如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时,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进而再到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物理定律或规律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大胆地设想、多次地实验、科学地总结才得以发展并日臻完善的。

三、通过重现历史过程,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历过程中体会和领悟

优秀的物理教学除了概念的准确和线索的清晰,更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思考方法、一种科学的视角、一种科学的品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亲历性,在亲历过程中学生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比老师“灌输式”的说教要好得多。

例如我在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课时,就是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重现了伽利略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伽利略所遇到的困难,他又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体会他的科学的方法和巧妙的构思。再让学生亲手做“牛顿管”实验,证实伽利略的观点。还让一位学生扮演亚里士多德,另一位学生扮演伽利略,其余同学扮演比萨斜塔周围的观众,模拟比萨斜塔实验。尽管伽利略当时可能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但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情绪也达到了“沸点”。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揭示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学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77-4

由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多处引用了相关的物理学史。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什么方式渗透物理学史呢?本文对在高中物理教学包括新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模式作一些探讨。

1 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新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方式常见的有四种。

1.1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

(1)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

比如:鲁科版选修3-5除第一章外其他内容都是近代物理,为了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在开始教学部分内容之前用物理学史引入课题:

1 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阴极射线。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证实了电子的存在。贝可勒尔在研究X射线时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并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在对放射性的进一步研究中,卢瑟福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维拉德发现了γ射线。

随着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中子的发现还激发了一系列新课题的研究,引起一连串的新发现――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变,并且打开了核能实际应用的大门。

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而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方程。玻尔将量子学说应用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爱因斯坦第一个肯定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微观粒子,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论证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的证实。

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时要尽可能把本主题或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学史有机地串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对本主题或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上了解的目的。

(2)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一堂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1的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用再现物理学史的方式引入新课。先给出马拉车的图(如图1所示),问学生看这个图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马不拉车,车就不动,这证明了有力才有运动,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被奉为圣贤,他的观点人们相信了很长的时间,但慢慢地不断有人批驳,伽利略就是其中一个。伽利略利用如图2所示的光滑斜面实验进行批驳: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和A点同样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迪卡尔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结论――运动一旦加于物体,就会永远保持下去,除非受到某种外来手段的破坏。牛顿将前人的观点进行了大综合,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新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5章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可以用天文学的进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和伽利略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贡献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对天体的研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量测出引力常量的意义。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5的第3章第1节《原子核结构》,也可以用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含布拉凯特的贡献)发现质子的意义卢瑟福的中子假说玻特、约里奥-居里夫妇双双错过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中子的意义。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1.3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补充本节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教学“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补充历史上对于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猜想假说与逻辑推理伽利略的实验验证(斜面实验)合理外推至倾角为90 °(即物体自由下落)。

补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展过程,了解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如图3所示)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1第1章第2节《静电力 库仑定律》,在学习库仑定律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么像?两个定律间有什么关联吗?利用学生的疑惑,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补充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1759年德国的爱皮努斯猜测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1760年瑞士的伯努利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关系1767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从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中得出:电的吸引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定律,即距离平方的反比1773年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确定了电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但没有及时发表而未对科学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1785年法国的库仑从电扭秤实验得出:带同种电的两球之间的斥力,与两球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又从电摆实验得出:正电与负电的相互吸引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电力的规律时都是按万有引力的模式来探讨电力的规律性,即应用了类比法,可见类比法在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4 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渗入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4章第2节《光的全反射》,可以在全反射及其产生条件教学结束后补充全反射现象的发现过程:1611年,开普勒系统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折光学》一书中记载了他做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实验,另一个是圆柱玻璃实验,虽然开普勒没有从这两个实验中找到折射定律的表达式,但他却通过这些实验和光的可逆性应用发现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2节《光的衍射》中关于泊松亮斑可以作如下补充:1818年,为鼓励对衍射现象的研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集这方面的论文。菲涅耳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相符得很好。评审委员泊松在审查菲涅耳的理论时,运用菲涅耳方程推导圆盘衍射,得到一个令人稀奇的结果:在盘后方一定距离屏幕的影子中心出现亮斑。泊松认为这是荒谬的,但阿拉果对泊松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中影子中心果然出现了一个亮斑。这一事实轰动了法国科学院,于是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戏剧性地称这个亮斑为泊松亮斑。

将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结合相关物理学史,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

2 在实验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验课教学中也可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

2.1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在介绍打点计时器是个简便的计时仪器时,可以顺带给学生讲讲伽利略时代的计时方法: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物体运动时由细管流出的水,用接收到的水的多少来代表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不但麻烦还只能间接测量时间,可见当时的科学家要做研究是多么的困难。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1节《光的干涉》,在“科学探究――测定光的波长”中,学生发现将各光学元件在光具座上装配好后,要把双缝干涉仪调节到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点难度,这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信心,可以给学生讲讲18世纪初的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在没有这些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克服困难做出干涉实验的: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再用一个厚约三十分之一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才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

2.2 在随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演示完纸片和硬币在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内下落的快慢后,可以补充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从斜塔上同时释放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结果两个物体几乎同时落地。

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家使用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3 在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复习课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形式之一,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更是以复习课为主。由于近年的高考中频现与物理学史相关的考题,因此,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有必要把重点章节(比如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的物理学史再次渗入到相应的复习课中,但不能只是新课教学中已讲过的物理学史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比如:在复习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时,可以在原来新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以下几点:

“跑失良机”的科拉顿: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会摆动。也就是说,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阿拉果圆盘实验:1822年,阿拉果和德国科学家洪堡测量格林威治附近小山的磁场强度时,注意到磁针附近的金属物对磁针的振动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拉果把磁针当作单摆,让它在铜盘上方摆动,发现磁针的摆动会很快衰减;如果在磁针下面迅速转动铜盘,磁针也会跟着转动。当时,阿拉果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是如实地向公众宣布了这个实验结果。阿拉果因此而获得1825年的科普利奖,此盘也被命名为阿拉果盘。这个实验震动了欧洲的物理学家,毕奥认为铜盘在转动时产生了磁性,而安培提出铜盘在运动中产生了电流,但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当时,这个现象谁也不能解释,历史上称之为阿拉果之谜。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四个递进式实验:实验一如图4a所示,在一个软铁圆环上绕两个互相绝缘的线圈A和B,线圈A和电池相连,线圈B用一导线连通,导线下面平行放置一只小磁针,充当检验电流通过的指示器。实验二如图4b所示,在一根铁棒上绕以线圈,并和电流计相接,铁棒两端各放一根条形磁铁,让铁棒拉进拉出。实验三如图4c所示,将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实验四(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如图4d所示,把铜盘置于马蹄形磁极之间,从铜盘的轴心和边沿引两根导线接于电流计,然后旋转铜盘。

4 结 语

物理学史只有以适当方式渗入高中物理教学中才能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苏丽琴.选修3-5近代物理的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2015(4):40.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让高中物理课堂达到最好效果,一直是物理教师在追求的境界。然而,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现象,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给出概念的意义或定义,然后就转入练习、解题,而没有着重讲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和怎样建立这个概念。又如,物理规律的教学,有的教师急于给出规律的内容和公式,然后把主要力气放在解题上,而不注意规律建立过程的教学。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就渗透物理学史教学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因此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从上图可以看出,物理学史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科学素质影响最大。因为,一个人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行为等大部分科学素质要素,都要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这些都与物理学史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精神。所以,为了实现现代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必须加强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中就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M.居里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先是被判终审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仍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300年以后的1979年罗马教庭才为他公开昭雪。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应该有所启发。

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物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物理教科书上的重要概念、基本定律及一些理论,在历史上都有一个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物理学知识时,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它的产生和发展,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更准确地运用和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从长远意义上讲,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围绕历史的发展提出问题,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修正推广。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机械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物理教学中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运用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于物理学中的各个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规律,在历史上都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对的甚至曲曲折折,只有了解了他的这些知识,才能深刻掌握它们的物理意义,而且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课本上对于定律的描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对于定律的理解也是感到很难,所以在教学中把历史上人们对力是不是物体运动原因的认识过程展现给学生,把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推理讲授个学生,学生自然会把错误的认识排除掉,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

又如“动量”这个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动量的意义,特别是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以及物理量的定义、计算式、矢量性、单位等,又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因此,在教学中由牛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引入动量的过程作简明阐述来说明“动量”是一个描述物体在碰撞中“守恒”的物体的运动量,具体过程如下:

(笛卡尔引入动量的过程)

1、 设想一人(m=45kg)静止站在光滑水平面的滑板车上,站在对面很近的另一人将一质量为5kg的实心球直接投向她这样我们可以认为球是水平飞来的,由于球的作用力,她接到球后,向后滑动,注意这里我们为了方便选择人的质量与球的质量之和刚好为球的质量的10倍,实验表面,她和球一起以接住前球的速度的1/10向后运动,假设球的速度为5m/s,她接住球以后将以0.5m/s的速度后退,通过这个实验可得她接到球前后“运动量的综合”是相同的结论。(多媒体动画)

2、 按上面的思考和实验,使笛卡尔提出了“动量”的概念,既“运动的量”一个运动的物体动量大小由质量和速度引起,用字母p表示,p=mv。

上面的情景明显可得,这个人接住实心球前后总“动量”是相同的,最初只有球有动量,总量是5×5=25个单位,接住实心球后,总质量为50kg,速度为0.5m/s,这样最后的动量伪.5×50=25个单位,末状态的总动量与初状态的总动量相等,我们只是设想了上面的一些数据,当然,它反映了实验的基本规律。

3、 然而按上面碰撞中“运动总量”的定义明显有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在光滑水平面上两个质量相同的人以相同的速率运动,相遇时他们的双手接触,他们将完全停止。(多媒体动画)很明显,对于上述过程在碰撞前有一定动量,而碰撞后动量为零,这样碰撞前、后动量不等,用物理语言讲“不守恒”。笛卡尔被这一问题难住了很久,直到被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解决,惠更斯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认为“运动总量”是正的,那么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4、 很明显,惠更斯告诉笛卡尔,要给出一个在碰撞中守恒的“动量”的确切定义,在原来的“动量”定义式中应该用速度代替速率。动量=质量×速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高中课程设置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对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应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方贵荣,黄邦杰,颜悦,等.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第4篇

一、物理文化的定义分析

本文要讲的物理文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数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的过程中所发现、创作形成的物理思想、方法、概念等方法的总和。

物理文化被引入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对人的塑造,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承过程,而此过程不单单只是对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文化的传承,而是旨在通过对物理文化的学习,使其能够更好的与物理之外的人文学科相结合,以至于达到属于人类理想文化的最高境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所以,我们对物理文化的理解要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要只停留在书面的理解上;只有对物理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从根本上对物理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了解。

二、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思考

(一)高中物理的文化品性分析

(1)对高中物理教学文化品味的提升

之所以要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品味,其原因主要是由物理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是物理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决定了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多的是应该是一种知识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所强调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求教师除了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还应该注重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学习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相应的物理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同时在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新课改的有利途径。

(2)物理教学的文化品性分析

新课改明确的提出,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重视物理教学的过程,力求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相关的物理文化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对相关物理文化进行讲解的时候,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要从中国学生的思想模式出发来对其进行讲解,使其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明了的知道物理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3)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

针对这一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除了要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外,还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艰辛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神奇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层次的体会到物理学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的神奇之处。此外,充分注重学生对物理相关知识的探究过程,它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实际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物理文化氛围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从而还原物理教学应有的文化品性。

(二)高中物理学史的文化功能分析

(1)所谓的物理学史是一种以研究相关物理学概念、思想发展、变革的一种过程,是人类对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些物理想象的认识过程;在物理学史中,明确的记载了物理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历史文化的结晶,里面所包含的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无不给人以启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知识涵养,对广大学生有着激励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物理文化发展史,使其了了解、掌握科学家寻求真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以科学家们的经验结论问出发点,积极寻求真理的决心,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树立正在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2)利用“准历史现象”辅导物理文化教学

所谓的准历史现象即是指要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教材的编写要从实际出发,要忠于历史,忠于事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与物理教学有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充分的结合,尤其是在对某一物理理论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事件或者个人,要重点进行介绍讲解。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准历史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能使学生较为自然的接触一种隐性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便会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如果教学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的话,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被无限的激发出来。如果把上文所说的由“准历史现象”融入到学生当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将自己融入到整个历史事件当中,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将会对学生学习物理文化知识起到很大的帮助。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意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9-01

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起源于对事物的意识。当你面对新的问题时,你会用另一种新型思维将它与之前的现象相比较,从而解决新问题。意识是提出创造性思想的必备条件,而提出问题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意识的产生。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加强物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如今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应当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科学与技术的思想。首先,要了解物理是一门科学实验性的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际运用的性能。无论是在工业与农业的生产上,还是日常的生活中,物理学科的运用随处可见。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应当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物理知识实用化。要知道教材中所呈现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应要求学生了解物理中的科学知识对生产实际的作用,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推动。其次,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适时讲解物理学史,包括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可以从科学家的成功中领会到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探究实验过程的坚毅。比如伽利略所探究的自由落体实验便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从而进一步强调相关的物理知识,加强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问题意识

设置问题情境是诱发问题意识有效的手段。一方面教师提问的内容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注意提问的技巧,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避免无效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情境,逐步地拓展、深入学生所需掌握的高中物理知识,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发现问题并形成积极地提问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课题,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融入物理科学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例如:在教学“波的形成和传播”时,书本上关于机械波的讲解已经附上了人浪图片,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呈现更多的图片,以及关于水波、海啸等相关视频。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便会积极的被调动起来,或问老师,或和同学探讨,如“海啸的攻击性这么大,其形成原理是什么的,我们又如何能如何预测和阻止海啸的发生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让学生读题说题,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相对被动,这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持续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在大多数高中生存在一个问题,即不善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疑虑,凡事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往往等待着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而非自己去发现、思考。而当今应试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物理题,大量的题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即使内心有疑问,也怯于将它们提出。为解决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义。如读题、说题这一方面,教师便可放心的交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有一道物理题:两立方体金属块的密度之比为2:3,体积之比为3:5,若将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求所需重力势能大小之比。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独立去解决这道物理题目,引导学生挖掘此题所含的物理信息,利用已学知识,自行分析和解决这道题目。因此,教师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培养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很多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很多人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天才,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部分依赖于他的天分,事实不然,他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他对新知识的热爱,对思考探究的痴迷。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知识全部灌输于学生,抓紧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就能掌控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教师应当意识到独立思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当地加以提点,并引导他们走出固定的思维套路,积极开发拓展性思维。物理知识的讲解不能过于精细,应在教学中分清主次,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既要充分并清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又要不断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内容,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其中有几个公式应当重点讲解:初速度Vo=0,末速度Vt=gt,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对于推论公式Vt2=2gh,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最终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同时,不断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掌握更加系统、科学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华.论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物理教学,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