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第1篇

有一位当兵的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死去的时候平平静静,可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他就是舍己为人,不顾自己生命的一名普通战士——雷锋!

虽然雷锋叔叔已离开我们多年了,可他的精神仍然活在我们心中,雷锋叔叔他热爱集体,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记得有一天,我和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穿梭在欢声笑语之中,突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我们。几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捡着地上的废纸、杂物。当我走过去时,那几位小同学去却跑开了。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雷锋。是啊,我们校园里的“小雷锋”越来越多了!高年级的同学为小弟弟小妹妹们抬水;操场上有了杂物,许多同学主动去捡;小同学抬着本簿艰难地走着,高年级的同学便去帮忙……流量非常大。许多中午回家吃饭或放学回家的小同学也不管车,直接跑过去,让人看得胆战心惊。瞧!雷锋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

校门口的那条马路车来车往,放学后,我随着人流来到了马路旁,两位交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可有些车还是不听,横冲直撞。突然,我面前的车停了下来,我随着人流过了马路,回头又望了望,那辆车等同学都过了马路才行驶。我想,那司机一定是心地善良的人,瞧!雷锋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

雷锋活在我们心中,行动起来吧!一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我们也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小雷峰”!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第2篇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市儿童公园附近,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儿童公园,可一写有关儿童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儿童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又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利用假日,我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立体式;小学语文课堂;方法探讨

一、语文形态的教学机制塑造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构架中,语文作为语言传承的实际载体;在汉语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对意识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汉语历史传承的美感全面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将历史文化场景与文化表现手法协调,对汉语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历史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文化景象资源集中地展现出来;在汉语抒情的构架体系方面,语文将理念与意识形态进行集中性地刻画,还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理念与时代人文精神理念进行融合;根据语言形态的需求,语文必须规划出具体性的文化体现方式,在文化展示形态的塑造过程中融入和谐化的自然理念。

其中,在不同场景的描述上,历史背景的表达形式与汉语文化的展现总是高度地契合,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母语的魅力,这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立体式”语文实验班级的建设

在孩子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对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班级凝聚力,同时也影响孩子结构搭配,所以要让孩子充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找寻自己人生的真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味自身的价值,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一)“立”创作,思维能力巧培养

随着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思想价值观念不断的形成与发展,加强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是现在教育的重点需求。孩子在初次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鼓励与帮助来构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依据优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交流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找出孩子理想的班级状态的样子,促进学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合作竞争共赢,共同感受班级的温暖,努力打造班级发展的梦想之舟。

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时,让孩子尝试自由创作,通过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慢慢打开,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明白文中的雷锋叔叔并不是特指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生活中的“活雷锋”。

(二)“体”阅读,价值观念早树立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写作和阅读,作为老师首先要抓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的心理素质训练至少包括两点:现代阅读观的树立,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

“赏析文章,借鉴写法”,是过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们读书的千古祖训;“咬文嚼字,慢咀细嚼”,是我们语文的传统教法。时代在奔驰前进,我们读书的观念也必须迅速改变。

(三)综合“式”,自身素质多培养

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素质培养体系,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集中化的素质培养,每个班级都要打造属于自身的素质教育平台,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师自身,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以身作则,感化更多的学生来提高自我素质,成为能对学生、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园丁,使得学校以追求科学创新、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为己任,充满活力与人文关怀的自主办学机构。

依据孩子们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追寻自己的梦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立体式”的语文实验班级的建设,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规划领导力,依据孩子的梦想,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沈玲蓉.城市学校语文新课改问题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4).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脑、电视正逐步渗透到每个家庭,加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大多数都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日益减少,许多学生整日沉迷于家中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以致于阻碍了和外界正常交往的机会,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很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进行如下研究与分析:

案例1

去过煤矿的人说,从矿井里挖出来的除了乌黑的煤,还有一种灰白色的东西,采煤工人把它们叫做煤矸石,通常当作废物堆积在煤矿的周围。

其实,煤矸石也是可以燃烧的,只是很难点燃。燃烧中的煤矸石,虽然没有像煤那样跳动的火苗,也不能散发出灼人热量,但却能平和而稳健地发出红红的光,经久不熄,直至燃成白色的灰烬。

我班有一名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也很遵守纪律,只是不肯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他不合群,甚至有些“另类”。一次学校搞雏鹰艺术节活动,全班学生要参加大合唱比赛,就他不上场。我知道是因为他没有自信,于是我把他找来,给他讲了很多的道理,可是他还是不点头。最后我说:“我把你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到时你可以小声地唱。”他这才勉强答应参加。那次比赛效果很好,我们班最终获得了年级第一,发奖状的时候,我故意让他去拿,会后还特意表扬了他。在我的鼓励下,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他开始尝试参加一些自认为擅长的比赛项目。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即使他的表现显得还很稚嫩。后来,他融入了班集体,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了……

实践证明:有的学生虽然不易“点燃”,但是一旦“点燃”,他们也能散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用执著而持久的爱去“点燃”他们。

反思我们平时的工作,往往也只是重视了那些“容易点燃”的优秀学生,更多的时候却忽视了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他们就如同煤矸石一样被“遗弃”在一边。

案例2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十次考试亮了十次红灯。到六年级时,在班上他成天不说话,作业也不交,独来独往。偶尔遇到家长,总说他智力差,对我的补课持无所谓态度。

不能就这样放弃。通过了解,得知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生母去世后,他对继母总是冷眼相待,甚至污言秽语。后母无法关心他的学习、品行。我觉得应该先教育他在家的表现,鼓励他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为了能让他接受我的教导,我先从他的学习入手。平时在课堂上多向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背诵一些前一天让他预先背过的课文。经过几次问答,他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对我所讲的事――特别是让他提前准备的作业,都能做到。

为了进一步巩固他对我的信任,平时上课时经常借故让他到办公室里替我去拿作业本、教案等。渐渐地,我发现他对我表现出一种好感,课后遇到我,也不再躲避,而是想接近又害羞的表情。看到这些,我决定趁热打铁,找他谈话。我给他讲做人的好坏之分,别人评价对自己的作用。让他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先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在家里不能再侮辱继母,应该主动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说,取得父亲的理解和同情。

时间在一天天的过去,他从做人到学习成绩,都让我感到欣慰。升学考试,他竟然考出了90分的高分。

虽然他小学毕业已经有两年了,每当遇到我时,仍然亲切地和我打招呼。此时,我所感受到的是欣慰。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呢?

案例3

在人们心灵深处,天生渴望被欣赏被赞扬。但大人们习惯于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告诫他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或当着孩子的面与旁人说“孩子太笨,不活络”,这样的话使孩子丧失了自信。

今年我班转来一位新生,第一次见面时,他母亲一脸忧愁的样子,显得很无奈,当时我还感到非常奇怪。原来这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老师提问题是他从来也不举手,不爱和别的小朋友说话,他的母亲拿他没办法。

慢慢地,我发现他的表演欲望非常强烈,感情丰富,很有个性。他模仿雪村唱“音乐评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常常是旁若无人,自得其乐,有时高兴了还带动班级里的许多小朋友和他一起唱。我让他表演给老师们看,他很大方,这孩子有可爱的一面。

发现了他的优点,就要把它“放大”。于是,在一次十分钟队会时,我特意请他上台表演,他尽心尽力,神态、语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表演结束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很开心,那天上课他非常认真。我趁热打铁,下课后马上找他谈心。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不是批量生产一百分,而是教育孩子学会自信,学会幸福愉快地生活。而自信、幸福就在教师手中的“放大镜”里。

二、对策

闭锁自卑心理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学习中的烦恼常压在心里,孤独感强,言谈举止胆怯、退缩。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消除闭锁心理。

体验成功 闭锁心理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性格内向、孤僻之外,还与其遭受过多失败的情绪体验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尽力给此类学生创设较多的体验成功的情境。如在课堂内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发言、朗读、板书练习;对其每次的点滴进步,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其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角色职务: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联络员、作业收交员、出勤统计员等。让他们有事可做,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是他们克服闭锁心理的阶石。

生活中的活雷锋作文范文第5篇

【英文摘要】networkarthasbeenBEComingapost-aestheticmodel,i.e.,subjunctivesymbolicaesthetics,joininglivingaestheticsandhappygame-playingaesthetics.thechangesoftheseaestheticstylesareanaturalextensionofpost-modernistculturallogicinthetimesofnetwork.

【关键词】网络艺术/后审美范式/文化逻辑

networkart/post-aestheticmodel/culturallogic

【正文】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69(2003)01-0025-06

随着互连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艺术日渐形成自己的艺术方式——基于网络技术的后审美范式。“后审美”是与现实主义审美、特别是现代主义审美相区分的概念,是网络时代新兴的艺术审美范式,它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必然延伸。

一、虚拟现实的符号审美

网络化的艺术审美是机械复制的“类像”(simmulacrum)符号审美,它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以拼合实在,形成可复制的无穷摹本,使艺术和自然的原初关系被数字化技术制作所取代,从而导致艺术创作从个性风格的表达向类像的机械复制转变。这便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波德里亚所揭示的“后审美主义”图景:模拟威胁着“真实”与“虚假”、“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别,对象世界以技术逻辑控制主体,“数字化的冷酷宇宙吞噬了隐喻和转喻的世界,模拟原则既战胜了现实原则,也战胜了快乐原则。”[1]经典意义上的艺术审美惯例消失了,我们所拥有的符号远远多于其所指涉的涵义,拥有的影像也远远多于其可以阐释的价值。传播的体制所传播的不过是这个体制自身,影像所指涉的就是影像符号。于是,“文化”就成了并不指涉现实的影像的无限生产和增值。

互联网打造的艺术作品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现实的视觉消费品。网络艺术犹如一种艺术的生物工程,它把一切实在之物拆解为断片式代码,再用数字化技术将这些代码组合成表面真实的虚拟物像,然后将其作为实在的代码来替代物像的真实,使组合拼贴而成的审美符号替代艺术审美本身。如果说过往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饰设计、建筑设计、商业摄影、广告招贴等是源于实在的物像仿拟(simulation)的话,互联网上的“界面影像”,如flash制作、卡通化的logo(标识语)、角色扮演(rpg)的影视剧和mtv、艺术贺卡,以及花样翻新的网络游戏等,则将“真实的虚拟”拼合成了“虚拟的真实”,它类似于转基因生物,表面看来与实在无异,真实得近乎完美,但本质上仍然是人工技术的产物,如法国fredforest所揭示的:“它的基质来自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2]如:

虚拟偶像1995年日本就研制出网络虚拟偶像伊达杏子(kyokodate),她拥有自己的星座、嗜好、三围与血型,上过杂志封面,并灌制过激光唱片《爱之交流》,许多崇拜者还在世界各地为她设立网上歌迷俱乐部。好莱坞的电影《古墓丽影》走红影坛后,女主角劳拉立即被一系列电子游戏打造成了大名鼎鼎的世界头号偶像,她美貌出众,智慧超群,武艺高强,酷爱冒险,常常孤身一人闯荡江湖。号称“中国第一位虚拟偶像”青娜是耗资近300万元人民币,动用200台电脑和京、沪、粤近百名业界精英历经3个月的工作打造出来的数码电影短片中的人物。她的名字是china的谐音,她身上综合了东方美女的优点,有着大而明亮的眼睛、精致而美妙的五官,合乎黄金分割比例的身材,给人以清纯而略带倔强的感觉。她身着飘逸白色纱衣载歌载舞,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展映百天后,又拓展她的星路历程:短片进电影院做加影片;在电视文娱频道播映;电影音乐在电台播放;开通青娜个人网站;电影音乐和青娜唱的歌出版唱片;开展“寻找生活中的青娜”活动(“青娜”模仿秀),并且还要出版“青娜写真集”!

虚拟主持1999年4月,英国一家网络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闻主播系统,2000年4月,他们拼合出了一个因特网首位虚拟新闻主播ananova。她不仅脸蛋俊俏,而且能说会道,身手敏捷,富有亲和力。她全天24小时报道最新消息,从不休息却永不疲倦;她开辟了自己的档案a-file,向全球观众介绍她的大小轶事;她的面孔出现在海报、鼠标垫、t恤、帽子等产品上,几乎无处不在;她的影迷遍布全球,他们为她设立了许多网站,倾诉对她的爱慕之情。我国的虚拟电视主持人出现于2001年。这年的5月13日天津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科技周刊》节目里,虚拟主持人“言东方”首次与观众见面。她在自我介绍后还诙谐地说:“我的形象和名字是在听取了大量网友的意见后,经过多次‘整容’和‘易名’才确定下来,我的出现不得不使我感叹高科技的神奇力量。”[3]

虚拟乐队世界第一支网络虚拟乐队是崛起于世界的gorillaz,其幕后总舵手是blur(布勒合唱团),主唱damonalbarn、鼓手russel等。乐队由4位虚拟艺人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且会不断生成新的刺激,依靠纯粹的音乐和个人性格魅力而成为人们新的音乐偶像。gorillaz充满未来感的动画形象,以及主唱2d散漫、慵懒的嗓音,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歌迷的注意力。这4名虚拟的艺人只生活在虚拟空间的2d+3d世界里,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年龄、国籍、肤色、性格,乃至个人成长史、不良嗜好、医疗记录、犯罪案底和教育背景等。2001年9月26日,欧洲音乐盛会“2001mtv欧洲音乐大奖”入围名单中,gorillaz以6项提名而成为大赢家。在gorillaz网站,你不但可以欣赏到gorillaz制作精致的电脑动画音乐录影,还可以玩到最酷的gorillaz游戏。

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类似的符号仿像在电子媒体中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逼真。已经在美国出现的“文学机器”(即专门用于文学创作的电脑),还有不断改进的诗歌创作软件、小说故事程序、剧本程序写作等,可以说是另一种虚拟实在,因为它们是未经大脑加工和心灵体验的文学创造,是自动拼合的虚拟和程序设计的“实在”。

这种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现实不同于复制。复制是一对一的搬用,虚拟现实是“无中生有”;虚拟现实也不同于原子主义的写实,它没有先在的或外在的模拟对象,而是“比特化”的自出机杼;虚拟现实的网络艺术形象与立体主义的造型也大相径庭,因为它在外貌上并不超越实在,甚至看上去还非常真实。不过虚拟现实说到底仍然是一种超现实的符号类像,是数字化虚拟方式和符号代码规则造成的超现实的结果。

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进一步将虚拟现实发展为实时交互,用户可以对模拟环境内的物体进行操作,并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用户对虚拟环境的感知除了一般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外,还包括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交互虚拟的物体具有自主性,会依据现实的物体所遵循的规律进行运动(如受重力影响而下落等),同时又可以随着用户的、视野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产生真实感。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的物体,这时手里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其实手中并无实物),而且,现场被抓的物体可以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4]当前的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可分三类:一是桌面虚拟现实系统,使用时设定一个虚拟观察者的位置,可利用三维立体眼镜增强效果,并通过六自由度鼠标或三维操纵杆进行交互,两个身处不同地点的用户可以用自然的手势进行信息交流;二是临境虚拟现实系统,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用户的感觉封闭起来,以产生一种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通过数据手套和头部跟踪器进行交互;三是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它以临境虚拟现实系统为基础,将不同的用户连结在一起,让他们共享一个虚拟空间,使该系统局域网中的人可以在这里进行虚拟交往。[5]

网络以符号代码虚拟现实的后审美异变在于:内容非语境化的“灵韵”(aura)散失。任何艺术的审美意蕴都是依托于特定语境、并在特定语境中生成的,离不开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和陆机强调的“物、意、文”协同与互渗的本体建构,而虚拟现实的符号类像从内容本体上失去了它们作为具有特定指涉的文化符号所应有的价值皈依,其审美的语象(icon)被虚拟的视觉仿拟非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了,不仅仿拟的物像本身失去灵韵,也无从品味其原初的本体意义。直观替代体验,符号解构意境,祛魅消除韵味,技术拼合驱逐了“诗意的栖居”,这便是网络时代虚拟现实打造的后审美范式。

二、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行动美学;网络文学终止了文学传统认同过去的时间美学,而开辟出在线空间的“活性”诗学。严格来说,网络艺术只“活”在网上,只有在线空间里被网民浏览或参与它才是存在的,甚至是生机四溢、魅力无限的,否则它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与传统艺术原子化的“硬载体”存在方式大相径庭。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得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6]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最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将物理的时间挤压在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广大网民,除非你的作品让文学网民失去分享的兴致和参与的热情。网络消解了艺术的深度模式,却创造了新的“活性”审美模式,因为网络作品的空间留存性和无可终止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活性”的艺术存在。一部《红楼梦》在传统文学圈里高山仰止、不可移易,续写者不过是“狗尾续貂”,而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如果不是下载出版,它将如沧海一粟或过眼云烟,并且其他网民完全可以用“第二次”、“第n次”亲密接触来替代它而不会被指责为挤兑起哄。可以说,传统文学属于时间,网络作品只与空间共舞;传统文学是“死”的,不可更改的,网络文学是“活”的,可以更改和参与续写的。尼葛洛庞帝早就指出过电子艺术的这一特性:

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monalisa)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将能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而且,这不尽然是坏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7]

无论是展示孤独者的迷狂还是表现集体的共同梦想,都是在一种参与互动的“活性”状态下完成审美建构的,在线空间里的文艺作品就像一个被众人呵护的孩子,它永远不会走向成熟,永远不会被时间定格为经典,但就在这不确定性的无限延伸中,它也许能流溢出生机四溢的艺术活力。

网络艺术的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网络技术背景,呈现为两种特有的型态:超文本召唤结构和人机互动的角色表演。

超文本召唤结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原本是康士坦茨学派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伊瑟尔所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包涵了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要靠读者的想象和具体化能力予以确定和填充,从而将作品内容转换为读者心目中的内容,实现对文学意义的成功接受。网络的超文本召唤结构与之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一个指传统印刷品文学,一个是针对电子文本,更在于网络超文本不是“意义的不确定性”,而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和作品结构的多线性造成的审美活性;它不是寻求对“意义空白”的填充,而是刺激网民对叙事文本的多向选择和能动介入。

超文本作品是“活”的,在线空间的网民正是被活性的文本所激活,而且只有超文本能使欣赏者与文本之间物理上的互动成为可能,并同时为读者向作者转化创造了空前的便利。任何一部传统作品都不像网上交互作品那样有许多分叉,由分布式的诸多作者承担同一的创作任务,只要网民还在非线性或多线性的文本迷宫中漫游,作品就将永远是“活”的,永远是“动”的,一部超文本作品完全可以在不断交互中存活、生长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作品的终结存在于参与者永无止境的审美召唤之中。在这里,固定的作品结构被读者瓦解、或重新构造了,意义也被新链接的文本得到了不同的阐释。创造性的阅读使静止的结构被召唤式结构所替代,结构成了一种在“运动”中不断发展的东西。

一般来说,超文本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链接技术设定的多线性阅读作品,这时候读者的活性审美获得的是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因为他只能选择“怎样读”,而不能选择“读什么”,原创者巧置的“叙事圈套”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暗中预设了读者阅读选择的可能,文本的结构形态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另一类超文本作品是交互式创作的合作文学,这也是一种活性结构的动态文本,创作者是在线参与的、不确定的,作品结构是树状的、网状的,更是未定的、无限生成和延展的。国外网站上引人瞩目的“长青树交互小说”,就曾吸纳众多网民参与接龙。在我国,站点上的交互小说《活着,爱着》自1997年开篇以来,曾吸引了许多少男少女前来续写。他们中的佼佼者,还有幸得到“网络文曲星”的称号。交互式小说有多种类型,一类是“人—人非实时交互”型,有点像传统的“接龙”,用户看好了网上所开列的选题,根据选题所规定的情境,参照前人已写的部分,将自己的续作接上去,这就成了共同创造的作品。真正代表网络化交互式文学水平的是“人—人实时交互”型,那些bbs公告板、聊天室和讨论区中具有文学色彩的话语,体现的就是这种交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风中玫瑰》即属此类。无论是链接式作品,还是交互式接龙,其文本的都是“有始无终”、穿越界面的,但对于创作和欣赏来说,却是富有召唤性和挑战性的,对文学价值构建也是结构生成、动态演绎、活性生长的,这正是后审美主义的重要艺术表征。

超文本召唤结构是一种拆解时序的活性审美。如果说传统文学是过去时间的再现审美,网络常规书写属于当下时间的在场审美,那么,超文本召唤结构则形成了时序拆解的活性审美。它消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秩序性,把时间拆解为永恒碎片的瞬间,用时间的自由编码营造审美迷宫,以可选择性的叙事空间寻找生活经验与文化内涵的关联,以实现解释的循环,激活主体被遗忘的生存体验。这种时序坍塌的活性审美,一方面是对“时间终结”和“差异性”的强调,另一方面则将时间转换为在线空间,将深度体验转换为感性直观,将瞬间碎片转换为召唤结构,结果便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时间观之间出现了裂痕和鸿沟,出现了时间链条的拆解,因此,后现代的时间是一种非时间化的拼接,是时间的终结即空间化和同态化。这一结果使得‘所指’的内在时间深度消失,而无穷并置的空间碎片即‘能指’在话语链中漂浮,这就是后现写作作的状态。”[8]可以说,这也就是网络文学的写作状态。

人机互动的角色表演这在网络文学创作上表现为面具表演和随机写作,在网络艺术上表现为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

网络文学的面具表演基于在线空间的匿名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同样,在网上也没人理会你是不是英雄。由于网络形象与生活角色的剥离和隔绝,又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平等性、兼容性,以及它非中心化、非英雄化和渎圣化的价值取向,上网者在排除了社会角色的“面具焦虑”以后,尽可以扮演自己想扮演的任何角色,实现平日里实现不了的愿望,说自己想说的任何话语,而不必顾及自己的公众形象、文学的“载道”功能和作品的艺术承担。如聊天室和bbs上的人际交流,网民一般都会匿名或化名登录,即时而又实时地交流个人的观点、感受、情感,其特点是流动性大,话题广泛,基本上不存在制约,这里只有“大师”级网虫与“蔡鸟”级网虫的区别,而没有任何等级划分。那些上网寻求情感交流的网民,往往是看谁的网名有mm的气息,就千方百计跟谁套磁,有时甚至裸、酸溜溜,文绉绉,说什么的都有。因为是虚拟空间的“面具表演”,不具现实社会的破坏性,网民在面具背后尽可以放言无忌,平等对话。

文学的随机写作是电子化角色表演的活性审美,更是对传统创作体制的彻底颠覆:它不仅绕开了文学主体在创作前的生活体察、创作中的心灵震撼和作品中的真情蕴涵,而且绕开了主体本身,让“作家”失去了饭碗,任机器和技术把创作推向了非主体化和非人化的危途。罗兰·巴特所说的“作家死了”似乎被数字化技术印证成了谶语箴言,因为没有作家同样能写作,甚至写得更快,抑或更好。计算机作画、谱曲、写诗,运用计算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制文学程序创作小说、剧本,都早已被人付诸实施。1984年,在我国首次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育才中学年仅14岁的学生梁建章,就曾以“计算机诗词创作”获得初中组四等奖。他设计的这个诗词创作软件,收录诗词常用词汇500多个,在程序运行时,以“山、水、云、松”为题,平均不到30秒即可创作一首五言绝句,曾连续运行出诗400多首,无一重复。如其中一首名为《云松》的诗是这样的:

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

大千收眼底,斯调不同凡。[9]

谁能说这不是诗呢?其绘景寓情、仙风道骨之态与诗人之诗相比亦足可乱真。

电脑程序或文学机器自动产生的“作品”,甚或艺术机器人完成的“作品”,将人机互动的活性审美推进到本体论层面,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大到电脑化的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类所要做的便是:“把计算机所不具备的直觉、综合、机敏,甚至文艺家的灵感留给人,由人来创造性地开发各种所需的算法、模型、方法;由人来创造性享有计算机所提供的种种数据、信息和素材,帮助人克服机械记忆量有限,数字计算能力低下,空间色彩精密定位能力较弱的不足,让计算机忠实地进行着数以亿次的计算,求解繁复的微分方程和方程组,模拟无法实现或耗资巨大的过程等等。这样,人和机器就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0]

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是人机互动的最常见形态,在线空间的活性审美也在这里得到最生动的表现。不过这里的“角色扮演”是真正的“扮演”一个“角色”,即利用特定的应用软件,以信息转换、信息融合和信息交互为目标,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结合起来,组成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复合体,由静态到动态、由二维到三维、由延时到实时,创造一个人机互动、声色谐和的虚拟世界。网络艺术创作的角色扮演就是基于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实现艺术交互和审美互动的。如我国首部宽频网络剧《见光的爱》,剧情是讲述一个网络三角爱情故事:一对未婚男女david与grace首先相恋,但grace不满于david的庸俗,于是在网上爱上了青蛙王子——黑郁金香……。全片约40分钟,分4个层次、9个片断,体现了多路径、多选择、多结局的网络剧特点,可供观众自由地选择、组合剧情的发展。此外,系统播出平台还为观众提供了参与创作的接口,观众既可以对原片重新剪接或重新配音以改变剧情,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传送给播出平台以置换原有的片断。北京音像网还策划了我国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网站先将故事情节在网上公布,动员网友参与从修改剧本到影片创作的每个环节,网友可以自荐当演员,影片边拍摄边播放,互联网使观众成了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有在成都开拍的网络原创电视剧《幸福女孩》,也采用了同样的网民参与和角色表演的方式。这种把编、导、演的主动权交给网民的做法,体现的不仅是网络活性审美艺术范式,更有后现代文化权力的变迁。

三、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还表现为零散化的快乐审美。杰姆逊说过,现代主义是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的感情,如焦虑、孤独、无法言语的绝望等等。因为现代主义文化中的主体和自我是完整的、中心化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历史感,焦虑和孤独就是主体中心化的反应。荷尔德林、尼采的精神失常,凡·高等人的自杀,是这种反应的悲剧结果。在后现代主义条件下,主体已经非中心化和零散化了,失去了孤独和焦虑的主体本原,因而只有零散的、非中心的主体快乐的活动、快乐的审美。网络创作就是这样一种后现代的审美方式。

如果说网络的人性化体现为游戏,网络的本质属性是自由,而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便是快乐——快乐的创作产生创作的快乐,快乐的漫游形成参与的快乐,一句话,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快乐地嬉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在快乐中走向艺术、走进审美,这便是网络版的后审美主义文化图景。

网上的快乐审美有这样一些常见方式:

打造时尚网络是技术的时尚,网络艺术则是数字化技术打造的文化时尚。与传统创作相比,网络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时尚行为,而要想使作品成为流行的时尚,作者常常要以灵敏的感觉追逐时尚品味,引领时尚潮流,涵容时尚的新奇,在创造和品味时尚中实现快乐审美。如2001年,网上网下正流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时值中国申办奥运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网上立即出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奥运版:《俺那旮旯都是奥运人》。2002年6月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足球成为最大的时尚,大小网站遍布足球“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立即出现了戏仿任贤齐《心太软》的球评:

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独自一个人带球到被抢,/你无缘无故地推倒那个人,/我知道你根本没好的下场。/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时尚的东西流行而前卫,容易使人目迷五色、追星逐浪,但时尚追求的是热点和卖点,而不是深度和意义;它溅起的可能是时代激流的一团飞沫,而未必是能够长留青史的永恒价值。一些网络成名之迅速与流芳之短暂成正比,不能不说是追逐时尚之过。

对眼跟贴跟贴在网上一直非常流行,在聊天室、bbs、讨论区、论坛、新闻组、留言薄等,都有跟贴。跟贴的前提是“对眼”,即对话题或观点产生共鸣,能调动起与之交流的兴趣,能让网友从跟贴中找到快乐。小说《风中玫瑰》所演绎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就是由风中玫瑰主讲、众多网友跟贴完成的。跟贴属于应和性文本,有人依据不同跟贴者的风格将其区分为“小资一族”、“板砖一族”、“白雪一族”、“洋文一族”、“阿谀一族”、“灌水一族”等。下面这种跟贴大抵就属于“小资一族”:

原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跟贴一: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跟贴二:码自己的字,让别人去做ceo吧!

跟贴三:说别人的话,让自己流行吧!

跟贴文字是一种抖机灵儿文体,它能酿造某种特定氛围激活语言灵感,激发幻想空间,诱使网友多角度开掘话题,共同打造出快乐文本。

以“名”惊人这在网络文学上表现最为明显,网络文学是“眼球文学”、“注意力文学”,所以上网闯荡首先要取个好名字。网络邢育森在《网络文学攻关秘籍》中曾把“起名功”摆在第一位,他说:“好的名字可以一鸣惊人,可以艳惊四座,也可以让人呕吐不止,在注意力年代,这就是你最大的财富。随随便便起个猫三狗四的平庸名字是很不负责任的,你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要严格些。你可以找两本形象设计的书来读读,或者找本武侠名著把自己套进某一个人物模式,或者玩酷,或者装傻,或者痴情,或者暴烈,总之定位要准确,形象要鲜明。你要考虑到面向的潜在读者群,你要想那些少男少女们需要什么样的口号和代言人,你不妨就用自己的名字给他们以安慰和满足。你切不可以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有什么好的创意策划你就使劲地往网上扔,诸如血腥玛丽、狂野情人、傻大帽、来吻斯鸡等名字都是值得考虑的。”[11]除了登录上网的网名外,还需要有一个诱人的作品题目。题目的新、奇、怪常常会产生魅惑力和想象力,调起网民的口味和兴趣,增加作品的点击率。如《劝儿子当野兽》、《苍蝇的爱情》、《蚊子的遗书》、《聊天室泡妞不完全手册》、《性感时代的小饭馆》等作品不仅点击率高,而且都成为网络获奖之作,与它们有特色的名字不无关系。邢育森就曾说,他把原名为《我的故乡》的作品更名为《那个使我第一次失去了初吻的地方》,将《春天的故事》改成《美丽母猫在屋顶叫春的时候》,使作品以“名”惊人,夺人魂魄,刺人心扉,不看都不行。这正是由于网络世界的消费式阅读和快乐审美决定的。

戏弄经典嘲讽神圣、戏弄经典、调侃崇高,是网上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平民姿态的必然反应,也是网络快乐审美的主要手段和价值取向。拿经典开涮,在名人身上找乐,或戏仿历史典故,在网上作品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何在的《悟空传》一炮走红后,众多古代文学名著及其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原创文学中被改写、被戏仿;老谷的《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获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后,网上马上出现了《ceo李煜的悲惨世界》、《蒋干盗书》、《新编〈蒋干过江请凤雏〉》、《鼓曲版〈俞白牙摔琴谢知音〉》等众多戏弄经典的作品。

总之,虚拟实在的符号审美,在线空间的活性审美,以及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就是网络艺术基于后现代话语逻辑,向我们不断演绎的数字化时代的后审美主义艺术图景,也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日渐显露出的网络审美范式。

收稿日期:2002-09-02

【参考文献】

[1]poster,m.,(ed),jeanbaudrillard.selectedwritings,stanford[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8.147.

[2](法)马可·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61.

[3]虚拟明星——奇兵突降娱乐圈[n].中国电影报,2001-11-29.

[4]曾建超,徐光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pcworldchina,1995,(12).

[5]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18.

[6](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87.

[7](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1.

[8]王岳川.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艺问题反思[j].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1,(7).

[9]张寿萱,等.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