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母亲的诗歌

描写母亲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母亲的诗歌

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郑淑昭 树B背遗诗 女性视角创作

生于书香门第的郑淑昭,受父辈影响,喜读诗书,爱好吟诵诗词。在其诗词中常可见到化用前人诗词的诗句,在《春晓曲》中“何处流莺乍一声,金闺梦断无寻处。”一句即是化用唐代诗人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句子,以被黄莺惊扰梦境来表达自己心中被相思所引发的顾忌的心情。再如某些诗作中诗人还化用诗境,《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与杜甫《月夜》一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的诗作中也有对旧的意象进行新的咏叹的诗句,在《咏菊》一诗中,后两句议论另辟蹊径,“开迟本自禁风雨,那恐腰枝力不完”。开在百花盛放之后,因此必然要经历风霜,其高贵的品质自然值得歌颂,但同时,面对苦难的坦然却成为作者笔下的重点。这大概也是因为作者因为丈夫游历四川,自己扛起生活重任,在面对繁杂的家庭事务时,所拥有的朴素的品质,即面对苦难的顺承和无畏。

诗歌的创作内容与作者生活密切相关,其夫赵廷璜常年在外,因此侍奉姑翁以及操持家务、教子成才的任务都落在了诗人的身上。其子赵怡为进士,次子赵懿、三子赵桓皆为举人,可见其在教育方面的良苦用心,这点上堪比孟母。又其在四川大宁知府探亲时,看到署后许多桑树,就带领媳妇儿和仆妇共同采桑,并缫丝织布用以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质量。郑淑昭还鼓励百姓们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种植桑树、养鱼等副产业,通过辛勤劳作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其诗作中很多渗透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以及教养子女和指导邻里劳作等事宜。就其诗歌的内容来分类,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1.自然生活场景的摹写

自然生活场景的描写是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作者凭借女性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情感,品尝生活中的种种滋味,与男性诗人的田园诗相比,其在表达上并未直说对自然生活和劳作生活的喜爱,反而将自然作为诗歌创作的背景来表述。如在《春暖曲》:“桃花深红柳深绿,池塘水浅鸭新浴。日暖闲庭晒午鸡,花阴移上阑干曲。帘影衣香满院深,流莺语语入人心。欲漫拈花插鸦髻,恐教蝴蝶趁华簪。”一诗中,将自然景色的清新可人的特点表现的栩栩如生,通过描写春天庄户人家生活的日常情境,将小动物的悠然自得的行为表现的可爱之极,整首诗弥漫着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和自然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她的生活本就是诗意的,有趣味性的,这也由于作者作为一名女性,能够以极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生活细微的部分进行观察,因此诗歌也富于灵气。同样的诗歌如《春日种菜作歌》、《出庭》等,都对日常所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摹写和创作,充满了浓浓的欢欣之感,读来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中婆媳子孙间其乐融融的场景。

2.恋夫思夫之情的表达

她与丈夫的感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占据其诗歌的很大比重。她与赵廷璜时常作诗应答,感情深厚。诗人病重,后来在儿子上学之后慢慢转好,她将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丈夫,他的丈夫告诉他,自己的母亲以前也曾患病,但在自己上学后病便好转,这种巧合使得两人更加惺惺相惜。两地传书之间,表达出了诗人与丈夫深厚的感情。

两人聚少离多,因此郑淑昭的诗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思夫诗作。《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此诗与杜甫《月夜》所呈现感情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现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膝下孩子的疼爱以及自己撑起整个家庭的辛苦。早春已经来临,连绵阴雨过后的元宵之夜,云显得暗淡,飞雪漫天,儿子虽然十分孝顺的点起灯烛安慰自己,但还是不能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并没有因为经营整个家庭而自矜功伐,反而期待着丈夫能够早日回来团聚。对于丈夫远游没有丝毫埋怨,可见其人格的高尚和内心的良善。

3.儿孙堂前般般慈母心

作为慈母和严师,诗人在生活中对子孙的教育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无不体现了作者般般慈母心。《月夜》一诗中,“清风几度动帘钩,夜半书声在小楼。听久兴高还自读,蛾眉斜挂绿梢头。”既是对生活雅趣的描写,也是对夜半时分孩子仍在读书学习的欣慰。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诗的结尾处将月亮比作女人勾画的娥眉,这一方面说明作者想象力的独特,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母心如明月,笑眼视儿孙的温暖。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五日》(时二子一孙皆病)“佳节偏逢子病床,开帘乱扑野榴香。南风不肯吹愁去,聊办朱丝续命方。”中就写到了自己在儿子和孙子同时生病时自己的担忧之心。对于丈夫在外,守护着子孙的女人来说,子孙同时患病,其内心的担忧和愁绪可想而知。这时的诗人甚至将民俗中以朱丝系在手臂上来延长寿命的方法信以为真,希望子孙能够早日康复,表达出长辈对于晚辈殷切的关爱。

在儿子的前途上,她也非常用心。从赵懿和赵怡参加乡试期间,其作的三次诗便可以看出。《送二子乡试》:“别路晚风侵户凉,含情独步意丝长。却同雁子衔芦去,可许双襟惹桂香。”这首诗写送别二子参加乡试的心情,既表达了对参加乡试的儿子的殷切希望和祝愿,也表达了母爱常伴儿子身侧的心情。《夜坐忆怡懿二子》:“风动帘钩梦不成,黄花脚下乱蛩鸣。丁东漏尽芭蕉响,忆尔同心恋母情。”则表达了对乡试儿子的思念之心。而待到二子得中回返后,其谆谆教诲更是令人倍受感动,其在“且怅且喜”的感情中,既对没有考中的长子给予安慰和鼓励,又对次子赵懿的表现给予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可见其严师慈母一肩担的心情。

4.万般情中春愁秋寂寥

诗人的诗作中还有着许多即景之作,例如《秋夜曲》便是一首悲秋的作品。全诗通过对于深秋景物萧瑟和诗人的愁思进行描写,通过秋风、梧桐、空阶、凤仙、流萤等等意象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挥散不去的愁绪,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

诗人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出传统女性来安于生活、相夫教子、主持家务时的闲情逸趣和悲苦酸涩,诗歌的表现手法较为传统,但视角独特,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都使得她的诗歌更具感染力。同时,其诗歌多是对生活场景的叙述,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既表现出了生活中的趣味与酸涩,也表现出了身为母亲与妻子所具备的感情。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我们对于女性心理的认知,使得女性创作的心理得到真实展露。

参考文献

[1]郑淑昭.《树B背遗诗》原诗稿.遵义市图书馆.

[2]岑玲.才女梦中的别样情怀――李清照《渔家傲》与郑淑昭《梦》之比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05:42-45.

[3]岑玲.综论赵氏闺媛诗[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129-131+135.

[4]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邢博.《巢经巢诗钞》研究[D].山东大学,2005.

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第2篇

酒神自然精神不同于道家的心灵上的抒发与向往,它是一种情感的爆发,在社会混乱、生活受到压迫、人们理想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状况下,我们就要用斗争的方式来换取自己渴望的生活,酒神自然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指引人们奋起反抗不平等待遇、崇尚新生活的一种力量,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例如《白毛女》、《红灯记》等,这些作品中都表现了人民在巨大的压迫下,要奋起反抗、获取新生活的一种渴望,以及长期被压抑的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二、女性自然精神

在自然精神中,还有一种基于人性,通过培育而形成的女性自然精神,它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精神,例如《补天》、《女娲》等等,表达的都是人们对母神的崇拜,二是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精神,例如《你是一条河》、《丰乳肥臀》等等,是对女性的重新认识与描写。在之初,就有作家把女娲写进了我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并把女娲描写的无比崇高,是对父权社会的一种批判,只有母神是真正伟大的、值得崇拜的,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也是最有包容性的。而随着历史理性的发展,逐渐改变了母神的形象,不单是对母神的崇拜,更多的是讲述母亲孕育生命、抚育生命。

三、后自然精神

在道家、酒神、女性自然精神中,所表现的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对城市生活的排斥,但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城市的文化、文明为标志的,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面前,人们会逐渐发现道家、酒神、女性自然精神所展现的抗争和救赎的力量是何等渺小,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多是与人交往、沟通,这种在城市生活中,反映人们体会、感受的精神立场就是后自然精神。在中国的诗歌中后自然精神也有体现,在诗歌中没有抒情,只是对事物的描写,没有与自然精神相融会贯通。当代的诗歌中无抒情描写有许多,这些描写只是让事物以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状态表现出来。在当代诗歌中,后自然精神也表现在对当代诗歌讽刺、戏谑后,呈现出的是一种热烈的画面,利用讽刺的手段来揭开一切看似高尚的东西,任性、率性,与受道家自然精神影响的人一样,拥有一种豪放不羁、随意率性的洒脱与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后自然精神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向往,改变人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使生活中产生一种新的活力与激情,后自然精神不同于道家自然精神和酒神自然精神,它是对现有世界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也使得人的独特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施展,诗歌也就无法进行单独区分。

四、结束语

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第3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绘画要讲究技巧,要追求含蓄的表现手法。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精致的文学样式,难道可以不在“含蓄”二字上多下一点功夫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露,脉忌浅。”这不妨可以作为今天我们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才算不直、不露、不浅,才算含蓄之作呢?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诗之抒情言志,要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卒章显其志”可以说是一种屡用不爽的手法,即在完成对诗歌意象的营造之后点明主旨。如若点得恰到好处而不至于太“明”,则仍不失为含蓄之作。且看雷抒雁的《野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弯弯曲曲的嫩草啊,/是什么给了你这样大的力量?/顶起巨大的沉重的石块,/让小花放出一缕清香。/是听见了春天的召唤呢,/还是在地下就看见了太阳?

诗的关键在结句。是什么给了小草“这样大的力量”?诗人稍稍点了一下,却又不肯轻易点破:是春天呢,是太阳呢,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还是别的什么?这就巧妙地给主题留下了大段空白,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思索和体验,听凭读者加以揣摩体味,填补扩充。真是余音绕梁,余味无穷。此法前人谓之“欲说还休”。

有些诗虽然用的也是“卒章显其志”,但又别有蹊径。这种诗往往“避实就虚”,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追求更深的含蓄。譬如笔者所作《太阳花》:

是花不是花/转眼间凋萎了/一团团生命的焰火//别以为已注定在暗夜沉寂/明天也许她会开得更热烈

诗的点题之笔在第二节。如果以为笔者仅仅只是在吟咏太阳花,讴歌其旺盛的生命力,当然不错;然而,笔者的醉翁之意,乃在于表达对作为某种象征的阳光的渴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一来,又可对“阳光”这一隐藏意象的象征意义生发各种不同层面的理解。至于太阳花之不能无休止地重开和阳光之强弱有无等等(请留意诗中的“也许”二字),也都可以诱发读者进一步作各自更深层次的再创作的契机。这里,诗歌留给读者的,既不是主题的一览无余,也不是主题的大段空白,而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主题的多层性。

还有一种诗,并无所谓点题之笔,诗人似乎只是倾心于描写某种物象(包括纯客观与非纯客观,写实与非写实),并不披露真意。意象派大抵如此。这里援引鲁藜的《雾》为例:

雾在山谷中沉睡/太阳起来就唤醒她/可爱的纯洁的姑娘/她也不梳直她的发就跑了//她匆匆辞别了山谷/她使热情的绿草为她垂泪/她渐渐升起/升起溶化在阳光里/她要在湛蓝的夏空里结一朵白蔷薇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在以拟人的手法状写“雾”升华时匆匆,然而又欣欣然的情形,但是细琢细磨,你会悟出,它正是以雾为螺壳,借雾的升华来寄托诸如才华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实现,乃至自由获得时的那种无比欣喜。这也许并非诗人的本意,或者不尽是诗人的本意,但并不妨碍读者作如是观,这正是此类诗的高明之处。此外,这里的其他意象“太阳”、“绿草”、“山谷”、“夏空”、“白蔷薇”等等,均可作多种相应的理解或解释。这种诗的构思点更多地立足于寻找诗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应物,因而往往更为普遍地借助隐喻、象征、通感、变形以及改变视觉与透视关系等等。这时,诗歌所赋于读者的,又不只是主题的多层性了。由于形象大于思想,由于注重暗示,就给诗歌的主题带来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含蓄又更深一层。

此外,那些一波三折、以曲制胜的诗作,也堪称含蓄咕勺珍品。不妨摘录一下舒婷年青时写的《自画像》:

祈求回答,她一言不发,/需要沉默时她却笑呀闹呀/叫人头晕眼花。……他梦寐以求的,她拒不给予;/他从不想望的,她偏要求接纳。……有时像冰山;/有时像火海;时时像一支无字的歌,/聆听时不知是真是假,/回味里莫辨是甜是辣。……

你看,“一言不发”是离,“笑呀闹呀”是即,由离转即,一折;“拒不给予”是由即转离,二折;“要求接纳”是由离转即,三折;“冰山”是由即转离,四折;“火海”是由离转即,五折。纵观全诗,就是这样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地转来折去,从而在层层跌宕中流动抒情主人公那种在爱情上既热烈而又冷静,即泼辣而又审慎的貌似真真假假的“恶作剧”式的“不尽之情”。真是诗意隽永,妙趣横生,使人大有不忍释卷之慨。

诚然,“文无定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变幻多端而又略无定型,所谓含蓄之作也就远不是上述几种所能包容得了的。例如汉乐府诗《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飕,东方须臾高知之。

全诗以自述口吻描述一个青年女子相思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过程:先是思恋远方的情人,为之精心准备定情之物,充满爱意;后传闻其别有所恋,情绪转而激愤,意欲与之决绝;继而回忆当初幽会时提心吊胆的情景,分明是相思又起,不能自拔;最后以“东方须臾高知之”(等会儿太阳高高升起,它自然知道我该怎么办)而自我安慰。显然,从相思之起到相思之绝再到相思又起,用的是“一波三折”之法,而结句“东方须臾高知之”则是“欲说还休”。

此外,这首诗的含蓄还表现在对青年女子这种心理过程的间接描写刻画上。当她“闻君有他心”时,不但把定情之物一节一节地折断、毁坏、焚烧,而且还要“当风扬其灰”。其对恋人的爱之切、恨之深,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极富个性的行动描写得到层层深入的暗示。

当然,一首诗的成败优劣绝不仅仅取决于它含蓄的程度如何,正如罗马大诗人贺拉斯所指出的:“诗歌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有的放在暗处看最好,有的应放在明处看,不怕鉴赏家敏锐的挑剔……”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难窥豹一斑地从上面的分析中发现,含蓄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是远在绘画之上的。总之,在某种程度上,愈是含蓄的诗歌,愈包涵“不尽之意”,愈耐人寻味,其审美价值也就愈高,这是为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篇什所不厌其烦地证明过的真理。而那些把读者当阿斗耳提面命、当鸭子一味填喂的诗作,只能招致读者的厌弃。不错,倘使“含蓄”过头了,弄得谁也看不懂,甚至无论如何也猜不出,那就流于晦涩而不足取了。

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第4篇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的教育提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让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而不是有才无德。特别是时下独生子女的教育,更有必要让他们上好这一课,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就很好地选用了艾青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这首现代诗很好地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感恩社会从感恩父母做起——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传承德行,寓于文化之中,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虽然这首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但母爱却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感恩教育入手。

一、修辞让母爱情深

全诗为了充分表现大堰河对“我”的养育之恩和“我”的感恩之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浓烈。首先,在诗歌的第四节、第六节,作者对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个家庭之间经济鸿沟的明显;诗人在“自己家”与“大堰河家”受到不同的对待,不同感受的对比显示出了诗人的亲疏与爱憎;大堰河的梦想与现实、生前勤劳与死后凄凉,这些对比无不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诗歌把反复与排比两个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如第四节的8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叙述了大堰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歌颂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她在劳动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用墨很省,但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诗歌还运用了呼告手法直抒胸臆。在诗歌的结尾,作者写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至此,诗歌把一个善良、勤劳、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非常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揭示了“我”的怀念、感激、赞颂、讴歌。

二、细节让母爱真实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四节一口气用了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大堰河在搭好灶火后,在拍去炭灰后,在尝过熟饭后,在放好酱碗后,在补好破衣后,在包扎伤手后,在掐死虱子后,在拾起鸡蛋后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些生活场景真实而亲切,让母爱就流淌在身边。再如,在第七节也用六个“她含着笑”来揭示大堰河劳动的场景。她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之后,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读到这些语句,我们的双眼怎么不会湿润,怎么能不被打动,内心的那根琴弦怎么能不被拨动?母亲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于是,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母亲为我们的操劳,体验母爱的伟大,自然就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三、仿写让母爱彰显

描写母亲的诗歌范文第5篇

李克利的诗歌犹如沉甸甸的秋天,饱经四季风雨的洗礼,透出生命成熟的脉搏;又如一片叶子安静地美丽着,温暖中没有青涩。他的诗是沉重的,悄悄滑落枝头,隐入苍茫的大地。

好的诗歌是和世界同步伐的心态,引领、升华超前的意识,感觉和世界保持着距离,更能透过表象来分析这个世界。李克利的诗就有这样的沉重,读着读着一种感动使然,让我经常无故惆怅、快乐、或喜或悲起来。那潺潺如流水的词语像一把梳子,梳理流浪的思绪,安抚迷茫的灵魂。他的诗歌流畅的程度像一首乐曲缓缓播放,干净开阔的视野展现一片蔚蓝。

一、通过迷离的情感写出生命的厚度

“草木葱茏,瓜果飘香/乞巧的女孩穿针走线/葡萄架下偷听情话绵绵/祷告上苍/赐给自己一桩好姻缘//养蚕织布,挑水浇园/生一双儿女,幸福美满/仙女下凡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牵牛也迢迢,织女也皎皎/隔河相望,泪水涟涟//露水渐重,今夜渐凉/我不知银河是湍急还是清浅/守信的喜鹊年年今日搭桥/只可惜相聚的光阴太短/怎样才能替代那无尽的思念”――《七夕》。

诗歌充满对爱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是多么强烈。其实幸福很简单,一段姻缘,一处篱笆院,两颗相守的心足矣。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爱情是每个人憧憬的梦想,更表达了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生命的厚度更多的时候来自于爱情。

“辣椒和玉米在屋檐下悬挂/门前的流水早已干涸/离开,穿红格子衫的少女/稚嫩的童声唱起乡土歌谣/还没来得及问候落叶一声/就踩着秋风踏入了旅程”……

“许多机遇和我擦肩而过/对于某些细节只剩下回味/波涛汹涌触摸礁石的平静/我已经离开,母亲/路灯会照亮我今后的一生”――《秋天的旅程》。

描述别离的心情,辣椒、玉米、流水,多么温馨的画面,穿格子衬衫的少女才是最揪心的疼痛。若即若离,去不舍,留又不可,多么贴切的描述啊。思念和伤感在流淌,显得非常灵动;而诗一行行地扩散,显然要比泪一滴滴地淌好得多,生动得多。整首诗铺垫,过渡,展开,表达一个游子的游离情怀,厚重大气又不失生活哲理。

正像他自己所说,“母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为了爱情,为了超越,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天地之道。我知道我的人生其实是为爱而存在。只要从爱的视角理解,世界赠与我的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我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话诠释了每个人的生存哲理,让我深深地震撼。

二、通过意象的转换增加语言的质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简练也是最复杂的,在表达中,往往超越现有的词义去追求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在锤炼推敲语言的过程中,杰出的诗人往往能不拘一格,大胆地违反词汇的常用表达方式,而造就词义的变形,让词语像钢铁一样具有可塑性和延展力。李克利的诗通过意象的转换来增加语言质感。他的做法是尽可能找一种常用表达方式的替代品,从而产生新奇感,使语言产生魅力。

“我们牵手走过村庄/走过那些平静祥和的日子/一位朴素的老人缓行在风里/悄然无声里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花期已过/花香还在弥漫/我和你抬头望天/天空湛蓝得让我们绝望/一只剽悍的鹰飞翔在空中/让太阳有了阴影”――《走过》。词意惊奇出新,一个男人的思想密度成就想象的羽翼。这种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的。

“擦肩而过的两个季节/凝视漫天飞舞的雪花/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迷茫、有些惊讶/人们还在说着‘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的话/春天,这个有些可爱有些调皮的阴谋家/汹涌澎湃的内心滋生出太多的想法”……

“从一个花开的夜晚开始/从朗诵一首抒情诗的停顿开始/从看护一枚鸟蛋、撒播一粒种子开始/从一段音乐、一杯清水、一片绿叶开始/这个有着太多想法的春天开始幸福地流泪”――《春天,有着太多的想法》。

意象让诗歌循序渐进揪住读者的心,表达着被表达的胸臆,拿捏得恰到好处。诗情饱满而丰富,缓缓叙述着一种洒脱、胸有成足的感觉;还有一种自然、流畅干净的味道。对春天的认识和梳理恰到好处,有着历史沧桑的感慨,有着透彻、深邃、犀利的大气,有着众生平等的道德意念。从温暖、纯朴、善良的角度分配了春天,让春天更加人性化、平衡化。我忽然有了一句话,不知能否成为经典:“喜欢文字的人――永远不会死去!”

三、通过象征来表达潜意识加深诗歌的内涵

评论家邓迪思说过,“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的常用手段。现代社会极其复杂,变得难以解读,不可能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因此,只能用这两种手段来展开精神的叙述,表达出现代社会多层次、多角度、多维的空间和意义。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法去表达,显然会把世界理解得表面化,简单化,而诗歌表达的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

“节气是小雪了/我没有看见小雪/节气是大雪了/我没有看见大雪//站在屋檐下,我抬头望天/天空苍茫而平静/北风吹动,阴霾和彤云踏空/我看见白菜的头上顶着雪/我看见麦苗的身上盖着雪/那时候的雪真厚/把一切铺展得洁白”――《与雪有关的节气》。雪在这里象征生活的、干净的本质,是对美好天空的向往。脚步如何行走?要看方向。雪代表纯洁,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思想是迷茫的,有了雪的洗礼,开始变得明朗。脚步是伤感的堆积,堆积到只能沉默。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认识,更加引导读者细细地咀嚼诗里的苦涩、迷茫、沉淀,最后思索。没有雪,到白菜上覆盖着雪,是思维在行走,通过象征表达思维不可停留,时间不会停留。

“透过枝叶的缝隙/月光洒落一地的碎银/站在逝去的亲人的坟前/泪水感染我们的内心/哦?安静?安静/月光的安静/泪水的安静/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凝目注视飞鸟的影踪/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啊/让全天下母亲的眼神充满了安静”――《安静》。这里的婴儿是母亲的希望,是大地的希望。安静的天空,辽阔的大地,都是母亲的怀抱。诗歌的描写开拓视野,思想空间很大,抒展胸臆到位。泪水揪心呀!活着的灵魂也许死去了,死去的灵魂还活着,这一切都在安静中变换。

“风扬起的旗帜呼啦啦地响/一些水在火炉上咝咝地响/酝酿已久的初雪迫在眉睫/在枯枝败叶的等待中展开旅程/哦?安静?安静/响动的安静/旅行的安静”――《安静》。表达了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天空会亮着一盏灯,使张扬的青春不会迷路。火炉上的水响,风中的旗帜响,很有动感的画面,象征希望在路上,真的安静了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技巧,欲擒故纵的谋略,引导读者深思的手法,这种表达加深了诗歌的魅力和张力。作者把读者牵引着走很多弯路,绕来绕去,最后读者发现上当了,但是心安理得,乐得受骗,还夸你有才气,这就是诗人的成功之处,这种表达必须功底深厚才能操作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