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文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几千年中华灿烂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更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弘扬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美德,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进一步传承和渗透,进而形成一道中学生特有的传统美德的风景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绝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做惯家里的宠儿,自我为主心的意识、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学习上、生活上都比较浮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操的熏陶是必要而迫切的。那些在长期历史事件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传承。例如:《易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选读》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临危受命的可贵品质,以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独立人格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四种思想;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及欧阳修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和“天人合一”的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传统文化精伪并存,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使之成为今天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素。如“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以民为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其内存的根本动因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今我们摈弃封建内核,则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先进理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身在正其心”“齐家”等命题,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凸现出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别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新课程目标上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的意义正是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
从近些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所占比例较高,而且高考试卷中所选的古文阅读材料,是以古代那些为人正直清廉、忠心报国、乐善好施的人物传记为首选的,古诗词鉴赏所选诗歌有志存高远、精忠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内容,又有表现亲朋之间真挚情谊的内容,还有借史立志、借古激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新唐书·张文瓘传》,2010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魏书·胡叟传》,2010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明史·王祎传》,2009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北史·魏德深传》2008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后汉书·宋均传》,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的是《南史·何远传》。这些古文考题中所选的人物或博闻强志,为朝廷所重用;或品性介直,为百姓所拥戴;或生活俭朴,为官一方清正廉明;或坚守节操、不徇一己之私情。在他们身上,都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光辉。然而从近几年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我校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基础比较薄弱,古诗文阅读能力比较差,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需引导。读不懂诗文,何谈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所以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兴趣,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应当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还在于对写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够割裂了历史去奢谈文化创新,只有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才能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毫无疑问,学生写作,可以描写现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历史,交流自己的观点。甚或,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大多数是那些有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东西。先秦之时,社会处在变革的阵痛中,各种思想竞相涌现,形成了文学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过历史的淘沥,很多东西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我们老祖宗的那套礼义廉耻看不惯,认为那成了束缚我们进步的桎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形成了思想中的一种缺氧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津津乐道,自我陶醉在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的历史功勋的迷梦中,自欺欺人,盲目否认现实。更不能轻率地把传统等同于历史垃圾一样去排斥它。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以读圣人的书,聆听圣人的教诲为最大的荣幸。而现在孩子却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感到一头雾水。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被淡化,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意识却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孩子对圣诞节和愚人节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中秋元宵和端午重阳。觉得西方的节日热闹,欢快,有趣,而我们传统的节日单调古板。古诗文阅读就是要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给改变过来,让我们的学生思想更成熟,能体会我们民族精神的极大魅力。我们要把历史和现实融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关键词: 知人论世 古诗文阅读 教学策略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发现,古诗文的阅读感悟比起现代文要困难得多,这困难不仅仅建立在古诗文的文言字眼的不理解上,还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作者的多个方面的不熟悉上。这必然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古诗文教学必须注重古诗文作者本身相关资源的搜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古诗文的阅读感悟锦上添花。如何形成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笔者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一、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借鉴其他学科资源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内容相当丰富,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描写人间真情的,有叙述人际事理的,有议论国家大事的。如此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意义地感悟,着实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理想地借鉴其他学科课程的资源,让跨学科课程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整合,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现真实意义上的知人论世的古诗文的阅读感悟。笔者感到可借鉴的学科课程是比较多的,历史课程可以借鉴,地理课程可以借鉴,就是数学、生物、化学课程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譬如教学《诗经》中的作品《蒹葭》,教学这首诗必须建立学生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但如果对作品中的蒹葭没有比较清楚的熟识,学生就很难深入感悟。所以,在教学时,在学生已经知晓诗歌之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植物常识,让学生知晓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最终止于其根。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植物,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极力铺陈?学生便由蒹葭这种植物的具体特征,猜测出诗人之身世可能。诗人作诗时其心绪肯定是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最终还牵挂在相思之情上,学生则比较理想地揣摩出诗人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的相思之情方面的胸襟。这种凭借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知人论世在历史课程上应当是最多见的。诗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能创作出怎样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是引领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而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作为阅读感悟乃至比较创新意义上的感悟,离开了课外阅读的支撑,创新阅读就根本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对诸葛亮根本一窍不通的人,怎么感悟《出师表》的真实意义。所以,在古诗文的阅读感悟中,学生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追求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课外阅读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窃以为功应当用在平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临时抱佛脚。我们千万不能为了利用一定的常识知人论世而比较暂时性地阅读课外读物。因为暂时性的阅读学生不能得到比较理想意义上的积淀,不容易获取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古诗文的阅读感悟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效果。正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先生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出师表》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是学生凭着文本之语言文字所能够感悟出来的。在教学前,笔者先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如对诸葛孔明辅佐两朝的特殊历史,对后世刘禅的为政情形,对古代君臣之间纳谏所可能遭到的不测,对相关文人大家对《出师表》、诸葛亮的评价,对诸葛亮所处特殊年代的战争历史现实,等等。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进行了比较理想的表达。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出师表》就显得比较轻松自然,感悟显得比较深刻透彻,诸葛亮的为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加丰满和光辉。
三、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引领学生充分积累
古诗文之作者,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初中学生所掌握的能有几何?不是学生少阅读,而是学生年龄小,涉猎的范围不广、感悟不深。教师必须或者所能做的是什么?引领学生进行充分积累。让学生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充分积累,切不可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代价,应当以比较巧妙的形式,灵活机动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达到积累的目的。对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窃以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进行的激烈争辩容易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比较深刻的印记。因此,平时,笔者这样做:每学习一些古诗文,首先在学习前,向学生推荐比较广泛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如学习《蒹葭》,就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诗经》中的其他作品,就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虽然学生不可能完全感悟《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之内容,但对《诗经》中的其他作品的表现形式之相同有着比较深刻的领悟。虽然学生还不完全领悟《诗经》中的“赋、比、兴”之相关术语和相关作用,但业已开始意识到这就是《诗经》所共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或许就流行着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如教学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时就及早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学生从《史记》的相关篇目中,大略了解到司马迁的用笔特色。让学生阅读比较丰富的相关司马迁的资料,尤其是历史教材对司马迁所处时代的介绍和陈胜吴广所处时代的历史现实,学生有了如此多元资料的积累,对作者、对作品都有了比较充实意义上的感悟。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引领学生充分积累是一条比较现实意义上的教学原则,需切实予以遵循。
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不是新鲜的话题,平时大家运用较多。笔者认为比较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努力,不但是简单意义上的促进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文本,而且是习惯的养成和意志的磨炼。教师必须乐而为之。
参考文献:
[1]蒋晓丽.感悟意象品典故.知人论世明诗情――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J].新高考:升学考试,2014.
“读”在读作阳平之外,还可读作去声,即“句读”之“读”(音豆),古人以“诵读”的停顿考查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句法与意义,实际而言,即使在今天的研究生培养中,句读古文的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古诗文诵读水平的培养,而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理论正可以指导我们“诵读”教学的开展,更有深层次的美感教育蕴含其中。
首先我们来看“因声求气”理论的提出与“诵读”古诗文中的教学价值。所谓“因声求气”,即通过诵读理解古人的精神与气概。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提出:“(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其本意便是通过诵读技巧的展开,进而体味古人诗文的境界,对这一点,晚清桐城派的另一大家张裕钊表达得更为清晰,他在《答吴挚甫书》中指出,“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也”,又以为:“夫作者之亡也久矣,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以其无意为之而莫不至也,故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与古人訢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极其能事。若夫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固时亦可以得其意,然与夫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者,则或有间矣。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
简言之,读书之人意欲理解古人文章之精义,根本方法便是“讽诵之深且久”,唯有通过诵读领会其“气”,然后方能对“意”与“辞”的理解更为深刻。张氏明确指出“沉思力索为事者”即书面默读者的不足,《答吴挚甫书》结尾举例言之曰:
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裕钊迩岁亦正病此。往在江宁,闻方存之云:“长老所传,刘海峰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姚惜抱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是或亦一道乎!
刘大櫆与姚鼐身体素质不同,但均不废诵读,于正值年少的青年学子而言,如能“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其于古文及古人之理解想必进益极大。综合刘大櫆与张氏之文而言,“诵读”之重要共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则,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此是阅读古诗文的上乘境界。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人格培养,而教材所选经典又多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我们常说的“精气神”,都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在对学生的精神和气宇的培养过程中,如能让学生通过纵声放读深味古人凌然之气、慷慨之意、沉郁之节、愤激之志,其功大矣!
二则,就技术层面言之,因气而通其文法、句意、修辞,又是学生应对考试以及积累古文学习经验的有效手段。张裕钊明确指出:“吾所求于古人者,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而喻乎其深。”通古人之志气,进而深刻掌握古诗文的词汇、语法、章旨,当更为有效。在当下的古诗歌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字句不能通读常常是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文本,以至不能进一步做题的关键所在。而以诵读的方法来对学生的通读能力和词语疏通、词汇感悟进而理解意旨,都能为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基础。
三则,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桐城派取法古人之长,最重古文写作,而方苞、刘大櫆、姚鼐、、林纾等在清代各个时期均能大放异彩,是他们时代的“大作手”,究其原因则是重视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张裕钊所列举的刘大櫆、姚鼐二人均不废讽诵,终于成为大家,这对我们也是极有启示意义的。如能于诵读而通古人之气、辞、意、法,那么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五四”以后古文式微,尤其是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学几乎废除了古文的训练,但诵读古文以养气、凝神、储词、炼句,对于我们的白话文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十年间的高考作文中,往往部分学生以古文写作为阅卷老师荐拔而入读名校,其值得提倡与否尚待商榷,但其存在的价值却又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
明乎此,我们需要对“因声求气”在古诗文“诵读”中的美感教育作一勾勒,其意义在于对文章之“气”的准确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气”韵,此为一种美学实践。语文学科是最全面的人文学科,总览我国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就形之于书面的文字而言,1919年之前,除去浅近的通俗小说,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均是古语文,与白话文相对,因此古诗文的资源已然积累近五千年,而白话文尚不足百年,如果我们不珍惜语文教材中的分量极少的古诗文的阅读,那真可谓丢失了我国诸多传统的优秀而美好的人文资源。
“因声求气”,其落实点在对“气”的体味,是我们理解古人、提升人格与创作的有效手段,实际而言,创作亦是人格的反映,所谓“文如其人”,因此“因声求气”是一种美感教育的重要手段。试以中学语文教材言之,“因声求气”的美感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98-01
1.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成为必然
1.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特别是缺少汉语言广泛交流的彝族地区小学生阅读尤其重要。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彝区课外阅读甚至没有。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彝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3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经典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累、理解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为中学古诗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成为必然。
2.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彝区学生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指导投入内带来的最好的效果。是充实的课外活动,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彝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彝族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3.研究目标
3.1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彝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和说明。
3.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的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3.3尊重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3.4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本策略的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渠道,以学生自立,学习为核心,探索出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以本校五六年级彝生为研究对象。其次、采用一些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即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彝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经验实践,查阅资料总结实验方法。写好经验总结。
5.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策略的提出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科研要求上,彝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的发展上提出的,充分利用以下有利条件:
5.1教育专家的引领。
5.2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3.用好"中心校教师QQ群"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