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寒山寺的诗

寒山寺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寒山寺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寒山寺的诗范文第1篇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继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来纪念他们。

徜徉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从寺门前行不远处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便是枫桥。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杭州西湖,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扬州瘦西湖,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买笑的巨贾,有倚红偎翠的达官。在深秋之夜,能够独自一人伫立船头,披冷霜、听乌啼、伴黄枫、看渔火的,大约只有远离富贵的诗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诗人,我们的世界又能从哪里看到这一道道绝妙的人文风景?我的故国江南是美丽的、温婉的,而且,总还含有那么一点点忧愁。单看月、霜、枫、渔火、客船这五个词,似乎没有什么,但加上“乌啼”与“钟声”,这凄苦与悠扬的两重奏,上述这些互不关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间生动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与一个“愁”字对应,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庙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带给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于是,愁有了温度,钟声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过千重山万条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识中撞响,一程程发散,一圈圈荡开。听到了它,被尘俗的生活弄得愚钝了的灵魂,又豁然醒悟。呀,没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

美呀,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更美的,是翘首船头的独立的诗人!

近年来,听说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国离家而来,为的是在那特定的时刻能够听到寒山寺送旧迎新的钟声。对于这些渴慕中国古典文化的异乡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时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得懂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里头,蕴涵着多么深邃的禅机啊!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

寒山寺的诗范文第2篇

在车到景点之前,我先为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基本情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当然,也请大家注意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游客。

我们马上到了今日黄金游的第一站——留园。好,留园到了。留园位于苏州市园林路。它应用了分合,明暗等对比手法。大家好好观赏吧!

留园不留我们,那我们就去狮子林吧!狮子林到了,你们跟我来,狮子林变幻莫测,值得一览。

穿过狮子林,出去约5千米,可见寒山寺,要不现在大家休息一会儿吧。说到寒山寺,大家自然会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吧!因唐初有个叫寒山的和尚未在这里住过而得名。现在寺内存碑一方,上刻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一诗。

寒山寺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张继;《枫桥夜泊》;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约715年―约779年),字懿孙,一说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与刘长卿同为御史,担任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和盐铁判官等职。他一生创作了不少旅游题咏诗。他的诗多用白描手法描写自然风景和反映民生疾苦。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四十余首。著有《张祠部诗集》。

诗题“枫桥夜泊”。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以西十里的地方;泊:停船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在枫桥夜晚停船。写的是夜晚在枫桥停船靠岸时的所见所想。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乌啼:乌鸦叫;满:布满。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寒冷的霜布满了天空。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愁:陪伴着忧愁;眠:睡觉。这句诗的意思是:江岸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我这个忧愁的过客寂寞地睡着。以上两句,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寂静的环境中,月亮西沉,寒鸦哀叫,夜空布满了寒霜。这是一个多么寒冷、寂静、凄凉的深秋之夜啊!那无语的江枫、昏暗的渔火,都令诗人愁上心头,辗转难眠。一个“愁”字,反映出客居船上诗人的忧愁心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苏州市的旧称;寒山寺:在苏州市枫桥镇;寺:寺院,也叫庙,是僧人居住的地方。相传曾有一位会做诗、名叫寒山的和尚住在这座庙里,因而得名。这句诗的意思是:苏州市城外有一座“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就是半夜的倒装用法;钟声:是指寒山寺里敲钟的声音;到:传到;客船:指诗人居住的船。这两句诗语言朴实易懂,但其含义是余味无穷的。这也正体现了诗人“事理双切”“不雕而自饰”的艺术风格。

《枫桥夜泊》这首诗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在一起,所写景物的远近、位置、层次都调配得十分和谐巧妙。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词语,把夜泊枫桥所看到、听到的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称绝。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描绘了苏州城外古迹“寒山寺”的夜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怀。这首诗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也因为张继的这首诗,“寒山寺”才成了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

关于诗的朗读。(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题中的“夜”字后停顿的时间要略长些。“夜”字要读重音,因为诗中带有愁思,所以朗读时可读得低沉一些。读第一句时,在“落”“啼”“霜”三个字后都要有一个停顿,尤其是“啼”字读时要拖长一些,这三个字都要读重音。第二句在“枫”“火”“愁”三个字后要有一个略带停顿的拖长音,这三个字也都要读重音。“对愁眠”三个字读时既要顿挫又要低沉一些,以体现诗人忧愁的情感。第三句的重音应放在“寺”上。“城外”后停顿略长些,它是“寺”所处的方位。第四句要在“钟声”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顿,“钟”字要读重音,让人感到好像在倾听那从寒山寺里传来的阵阵钟声,而句尾的“客船”应读成下降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多重意蕴和独特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男,吉林双辽人,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寒山寺的诗范文第4篇

今夕何夕?今年何年?几度春回,花开花落,寒山寺的钟声依旧闻名。

清越的钟声,在死寂的寒冬中再度响起,我仿佛听到凄风怒号、长夜悲鸣。

我仿佛看到冷月如勾、烛光摇动,一盏如豆的灯下,一个美貌少年在发奋读书!

钟声是闻名的,钟声敲不醒古木的记忆,而今,人又何寻?

柴声、车影和一朵朵梅花,落满古典的檐角!

雪木、山路和一滴滴泪水,迟续到时光之外!

寒山寺,你真的是清清静静、与世无争的佛缘圣地吗?

如果是,为什么滴滴泪水在此定弓为一个悠长悠长的问号?

如果是,为什么涓涓细流在此低吟着一首美丽忧伤的叙事诗!

(二)赤壁抒情

在一个飘雨的日子,我来到赤壁畅游,细雨如烟似雾,将我的思绪漫过当年的古战场。

这就是当年的赤壁吗?这就是曾经产生战争和诗歌的赤壁吗?当初的滚滚狼烟、阵阵嘶杀,依然在耳畔回旋!

战争、诗人、历史,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

当年,那位雄姿英发的将军,是否还在运筹帷幄?当年,那位豪放的诗人,是否还在赤壁神游?

仰天长啸,天地无语,只留有一个悠长悠长的问号!

赤壁,这位多情的少女,曾激励多少诗人为你代代传唱!

赤壁,一尊巨大的磨刀石,在今天依然砥砺着中华民族的意志,为和平而奋斗不息!

(三)断桥梦

昔日,花声如初。

细雨蒙蒙中那个多情的白衣女子,还在痴情的等候吗?

而今,踏雪寻梅。

想你背影里飘落的誓言,爱和星辰。

何以珍藏的是这些无法表达的血泪,化为桥下幽怨的流水!

多少岁月过去了,有一场梦至今没有醒来。

多情的明眸里,滑落一首美丽忧伤的朦胧诗!

寒山寺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意境 诗化 古诗 英译

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比其它文学样式更加紧密,有些诗歌甚至把诗的形式作为表现意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诗歌的翻译必须兼顾内容与形式,做到形神兼似。那么,如何保持或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仅仅以英文散文或无韵诗的形式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显然是不够理想的。勿庸置疑,汉诗英译首先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也可以说是的诗的诗意、诗境。意境传译是一个原则,不容忽视。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简隽,蕴涵丰富,意境深远。它常常超越语法关系的严格限制,在时空关系上拓展无限的境界,给人以超乎时空的艺术魅力。叶维廉先生认为,许多中国古诗好象电影中的“蒙太奇”,“把意义单一、内容中立的画面镜头组合成意念性的脉络和系列”。现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原诗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通过观察时空间的移动,捕捉住若干画面,以白描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旅思。镜头从上到下,先是“月落”、“乌啼”、“霜天”,然后是“江枫,”、“渔火”。接着变换镜头,由近及远,从“江枫”、“渔火”到“城外寒山寺”,又由远及近,从“寒山寺”到“客船”。这种电影式的传意方式,实景实写,没有文字说明和解释,但字里行间却隐孕着张力,暗含着可感但又不可言明的朦胧和诗人霜夜愁思的意境。

根据英语语法要求,汉诗英译就是由不定位向定位,由不定关系向定关系的转换。在此过程中,必须适当增添代词、冠词、介词、连词等功能词,确定时态、格、数的一定形式。从语义内容上说,则是由隐向显,由含蓄向明露的转化,于是那种“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犹如古诗今译,在英译中是难以传译的。如果过度强调译文与原诗形式上的一致,反而会“因韵害义”。据此,笔者不揣浅薄,提出《枫桥夜泊》的两种英译:

译文一

The moon goes down,crows cry and frosts spread through the sky;With boats’lamps dim’neath maples sad I sleepless lie.Outside Gusu the Cold-Hill Temple’s not in sight,From where the bells have reached my boat at bleak midnight.

译文二

Amidst the frosty sky crows cry when moon goes down;I hardly sleep with maples sad and boats’dimlight.There stands the Cold-Hill Temple outside Gusu Town;I hear its bells reaching my boat at bleak midnight.

已如上述,《枫桥夜泊》的意境是霜夜愁思。第一句为背景铺垫,衬托出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许渊冲先生译为“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王大镰先生译为“Moon’s down,crows cry and frosts fill all the sky.”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译文,拙译两种分别译为并列分句(译文一)和主从复合句(译文二),句法结构虽有迥异,但描写意境的关键词没有改变。译文一用“spread through”译“满”,显得生动形象,与若干长元音和辅音连缀一起,再现了秋夜长长,霜天漫漫的意境。在第二篇译文中,“amidst”、“when”和“facing”的切入,则点明了各个成分之间的时空关系。

第二句是主题句,关键是“愁”字,它是该诗的诗眼。此行信息量十分丰富,“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在江岸,一在江面。按形美要求,要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六个音步,十二个音节之中,难度确实很大。在所见到的译本当中,大多回避“愁”字不译,这当然是不可取的。许渊冲先生采用拟人修辞法,把该行译为“Dimly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渔火”译成六个音节,其中五个为高元音/i/,揭示了渔火昏暗,“愁”的氛围颇显浓郁。“neath maples”,构思巧妙,艺术地传译了枫在江岸,船在江面的时空关系。全句“枫树岸下,灯火幽暗的渔船忧愁地躺在江面”,较好地暗示出旅人的愁思。王大镰先生把该句译为“By maples and lights,I sleepless lie.”。“愁”字未译,不无遗憾。不过用“I sleepless lie”译“未眠”恰如其分。拙译一模仿许译“neath maples”,并借用王译“I sleepless lie”。据查考,“渔火”释为“昏暗的渔船灯火”,故译文均用“dim”分别修饰“lamps”和“light”,如此用词,意在映衬意境,再现音美。

第三句,“寒山寺”中的“寒”与“冷”同意,中国读者的感受不言自明。如果用汉语拼音Hanshan译“寒山”,在英美读者看来,仅仅是一庙名而已,决不会产生丝毫“寒”意。许译和王译均为“Cold-Hill”,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诗同样的感受。该句王译“Outside Gusu Cold-Hill Temple’s in sight”,的确为押韵找到了切人点,值得借鉴。然而旅人躺在船上,且在月落时分,恐怕看不到岸上一里多远的寺庙,倘若改为“not in sight”,更合乎逻辑,同时结合下一诗句,又可以表示一种转折关系,使上下文承接自然。

第四句,“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秋夜的静谧,并且揭示出霜夜的萧疏凄凉。在诗人看来,这钟声似乎也带有几分悲凉,钟声传到我乘坐的小船,愁思更浓。翻译这句时,笔者用了另一类似的修辞手法――转类修辞,又称“移就”,即把通常修饰甲类名词的形容词转而修饰乙类名词。两种译文均用“bleak”修饰“midnight”。增加“bleak”可以突出全诗的意境,渲染气氛,传递感受,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笔者用两种译文翻译同一首汉诗旨在印证,汉诗英译可以在把握意美,即在意境这个前提下,灵活变通,精心运作,通过加词换词,语序变位等手段,对诗行结构、格律组合、韵脚配置等进行适度调整,力求在传达原诗意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美化之艺术.中国翻译,1998,(4).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汉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黄金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