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研究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基于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主要指土地、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包括种植面积、病虫害、种养品种、种养数量等;农业科技信息化诸如农业科研状况、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专利等;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农业产品信息化,如粮食、水果、家畜、木材等的产量、质量及国内外市场价格与供求状况等。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才逐步开展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灾害预防等方面。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起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系统。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普遍地、规模化地推广和应用,与大规模、广泛地发展产业化农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某些领域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农业信息化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目标分散,适应面窄,缺乏多学科专业综合应用研究;缺乏具有综合性、多项信息技术集成、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成果;缺乏具有适用我国农业国情的二次开发农业系统信息工具,且农业信息软件对上服务较多,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实用的还比较欠缺。
3.2 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现代的农业数据库速度慢、规模小、门类少、水平低;许多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本部门使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有的数据信息过时,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共享性差;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
3.3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信息意识较差,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有限,对信息技术需求愿望低。而农业科技人员,由于计算机普及率低,知识不足,导致利用信息能力偏低。这是目前许多农业研究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盲目研究、甚至研究出结果后才发现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应用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4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4.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数据通讯骨干网,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一些基础软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多功能的数据通讯网技术环境。此外,还应包括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以及能体现公益性原则的收费标准。我们应把农业信息网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及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目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应着重于广播电视网、有线与无线电视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数据库标准规范、农业企业管理数据查询的基础软件等等。
4.2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就是要通过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信息。因此,应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业经营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传递给农民,避免农民生产经营决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农民对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过度产出的现象;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韩国;农业;信息化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韩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就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政府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重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1986年,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到1994年又颁布《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等两部重要法规,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韩国农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形成了“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带宽)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的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
负责韩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机构是1992年成立的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AFFIS)。该中心是由农林水产省的10个下设机关团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财团法人,组建后的运行维护费用由政府预算安排。目前,AFFIS已连接与运营有关的机关团体信息通信网26个。加入AFFIS的会员7万名。1962年,韩国建立的农村振兴厅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村振兴厅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并建立起中央、道、市郡、邑面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近年来,农村振兴厅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将上述一体化指导体系连接起来,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撑。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构建以下几个信息管理系统:一是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科学研究。如,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分析、遗传分类和基因搜索、基因结构和功能分析、DNA图像处理等。同时,建立作物基因资源管理系统,用来收集、存储和管理物种资源的信息,特别是收集和管理水稻、大麦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信息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等。利用这一网络,育种工作者交流育种信息,提高育种工作的效能。三是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相关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家畜改良办公室等。利用这一网络,研究人员共享动物改良信息,从而推进动物改良的研究。四是农业科技文献信息系统。该系统存储和订购国内外大量科技期刊和书籍,拥有农业科学图书馆、综合农业大学、汉城国际大学等单位的网络借阅服务。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图书采购、编目和入库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为农业研究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五是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村振兴厅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计算机与Internet网相连接,农场主在家中通过Internet就能实时控制温室。六是农场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农业气候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实时气象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出口信息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库和服务系统,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七是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将农场财务、农产品销售、农场经营管理计划、农场资金预算管理等内容纳入该系统中。它涵盖6.8万个家庭农场、50种农作物诊断数据库。以此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现在,许多农场主已直接通过互连网进行交易。
(三)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来推广农业技术。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推广农业技术。该系统是视频会议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它用专用网与公用In.ternet网相连,可通过电讯实现点对点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换和单向的多媒体信息广播。该系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对农民进行培训,主要讲授农业技术。二是进行农业技术咨询。农户将各种技术需求提交系统,系统管理员整理和归纳农户的技术需求,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源来解答或请农业专家回答,最后将结果显示在网页上。三是利用农村振兴厅的网站和地方农业技术中心网站向农场主提供信息。主要作物长势信息、病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村生活信息。与此同时,政府还重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不仅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等课程。政府还通过投资、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到2010年,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将为100%,即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
二、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农村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库和数据库相继建立,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技术正逐步发展,农业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匮乏、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以此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是制定比较优惠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将农业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选定部分目标,重点扶持。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中,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基金。同时,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投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以促进农业信 息化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初具规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也有选择地组建了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并以县乡为节点支持县乡入网建设。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存在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缓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产品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等工作,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应构建生物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包括研建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收集、存储物种资源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注重动植物生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作物远程实时环境监控报警系统、优质农产品产量预测系统;建立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收集和作物生长与病虫害信息;研建园艺产品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自动管理系统。另外,还应建立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站等机构连接起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在畜牧业方面,应建立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等有关家畜改良的机构连接起来,为动物改良人员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促进动物改良的研究。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包括谷类、蔬菜、果树、花卉、牲畜、蜜蜂、兽医、农业机械等。其中,农业土壤信息库包括原始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旱地土样状况等。另外,还应建立有害生物管理信息系统、昆虫资源数据库、病虫害样本数据库等。四是大力推广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如,畜舍自动化调控、农产品冷藏等;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开发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电子商务。
关键词: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格局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整体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
2 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领导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全面
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才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虽然部分领导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但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农村电讯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负担不起计算机的价格,另外,信息的获取要有网络作为支持,而网络费用偏高,农民也同样无法负担。
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与农业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关系紧密。通过对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的调查发现,服务效果难以得到农民认可。其中,农民认为大部分生产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很难对其增收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市场信息的数量偏少,要想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的结构或者是产品产量进行调整具有一定难度,使得生产盲目性较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
2.4 基层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
基层干部是当地农民的带头人,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在农民接受知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当地农民的经营活动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当地农民传递相关的农业信息,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同样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及时的了解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但通过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在基层农业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数量偏少,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稀缺,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工作人员更少,这些和农业信息功能增强的趋势并不适应,都对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5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属于文化产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认识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使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推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完善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宿迁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根据上述有关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全面实现宿迁市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方面,应当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地各级政府需要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树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视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三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另外,在行动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当基于农技站、种子站等传统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展开农业信息服务,并正确指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将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合理的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2 提高经济实力
为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构建投资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宿迁市经济相对发达且农民素质较高的区域,落实上网费用补贴和优惠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上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当鼓励并扶持农民配备电网并接入互联网,普及电话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由于宿迁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且综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进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明确重点的发展项目。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地运用,使信息技术及产品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传统产业当中。通过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利用先发展来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
宿迁各县应当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确保统一领导、规划及建设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当地的农业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力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进而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应积极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需求,与涉农部门相互联合,对农业生产与加工等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整理,及时,注重调整农业结构等工作。深入开发并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3.5 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对科学知识了解相对较低的情况,宿迁市可以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试验性示范的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向农村推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同时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农民群众宣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价值加以认识和掌握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增加收入。
3.6 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现代化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早日成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变化,这样就加强了对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信息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应当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宫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杨玉荣,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101-103.
[4]陈博文,朱术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22.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 农业经济发展
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早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还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4.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业建设人才,只有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村建设人才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早在1979年,为了监测水土流失,资阳就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遥感技术。1994年,资阳又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建成“纵向到乡镇,横向到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一体化”平台,构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了“市-县-乡”公文无纸化传输和“市-县-乡”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己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推手。
目前,资阳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已经建立起农经网,农村专家电脑系统,农信通短信服务平台等。已经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等信息化服务,资阳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但大大推动了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资阳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资阳市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在资阳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资阳市的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资阳市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并且资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西部丘陵农业市,经济水平尚不发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资阳市位于我国西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丘陵遍布,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四、资阳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项目和目标。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将农业科技信息、农业销售信息传递到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利用相关的农业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宏观调控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适合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农业企业管理平台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产品的服务意识,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2.制定优惠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资金的筹措上,政府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特点,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保证多元化投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比如,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税收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3.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条件,建立人才引入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待遇上向信息化人才倾斜,吸引农业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渠道,保证信息化人员培训的经费,保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能够正常进行,保证他们从思想上、专业技术水平上都能够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资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农业信息化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淑芬. 以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 台湾农业探索.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