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续红楼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第1篇

“地产大炮”任志强通过微博披露,已接到上级组织部长正式通知,他将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出身于军人家庭的任志强下过乡、参过军、创过业、坐过牢,以其直率的性格和惊人言论成为房地产行业最具话题性的人物。除担任北京市华远集团董事长和上市公司华远地产董事长之外,他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分别在多个社团组织、大学等机构任顾问、理事、兼职教授、副主席等职。

点评:任志强有关房地产的“语录”引发骂声不断,他被称作“黑心开发商”、“既得利益代言人”。但他在微博中却以耐心地回答网友提问的“知心大哥”模样赢得357万粉丝。任志强表示,退职不是退休,还会担任华远地产董事长,但多了一份自由,将正式开写回忆录。他还表示,有多个院校想聘请他当客座教授,目前他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孙葆洁:金哨源自感恩和尊重别人

中超揭幕战,客场作战的大连实德队提出,要请外籍裁判的话就请日本的,如果中国裁判执法,只有一个候选人,他就是7届金哨获得者孙葆洁。于是按国际足联规定已经到了退役年龄的孙葆洁再次出现在中超赛场上。孙葆洁的执法不可能不成功,不是因为他的业务水平真的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而是因为他的公正廉洁,执哨令人信服,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

点评:与陆俊等假金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葆洁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首先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清华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也是国家培养大的,学费都不要,还有伙食补贴,我只需要从家里拿一点钱就可以生活了,所以我对祖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深知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其次我是足球工作者、是体育工作者,我知道运动员那种付出,我非常尊重他们。”知道感恩,尊重球员的劳动,这是他自爱、自律的源泉。

侯远东:“考神”心中有个大目标

侯远东今年42岁,1993年第五次高考落榜之后,进了一所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梅河口市水利局工作。因为工作清闲,侯远东便开始了漫长的自考之路。1999年拿下本科,2008年考上硕士,尽管中间还曾在新华社和央视打工,但最终侯远东还是选择了读书,现在正在向博士学位发起冲击。侯远东的经历无疑成了一部励志大片,他本人也被冠上“考神”的称号。

点评:侯远东的名字最近经常见诸报端,微博上也是火不得了。有人说侯远东不停地拿学位有些病态,为了考试而考试并不理智,对他人没有借鉴意义。侯远东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不停地考试不是病态,是经历了社会之后得出的答案。侯远东的考试也并不盲目,他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到党史研究部门或者党校、社会科学院工作。

刘心武:续“红楼”不为功业只为理想

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第2篇

《红搂梦》留下一个未完成的文本。对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多数读者感到不满意,因此小说中人物最终结局如何,引起各种各样的推测。

第五回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一本“金陵十二钗正册”,对十二名女子的命运有隐约的暗示。关于妙玉,象征性的画面是“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还有一支曲子,说她“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里再三强调妙玉陷于泥垢,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蒙受灾难,而是明显地预示她遭到不堪的玷污而忍辱偷生,其命运极为悲惨。

对于这一预设的结局,高鹗在续写的故事中演绎为如下的情节:当贾府势败、陷入混乱之际,一伙贼人潜入妙玉居处,将她用闷香熏倒后劫走:“……那知那个人把刀插在背后,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的抱起,轻薄了一会子,便拖起背在身上。此时妙玉心中只是如醉如痴。可怜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被这强盗的闷香熏住,由着他掇弄了去了。”最终“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这样闪烁的写法,带着进一步的暗示,而旧小说用“风尘”来说女子的境遇时,大多是指妓馆,所以不少人认为妙玉最后成了。

高鹗续书的情节当然很难完全符合原书的设计,但他确实是按照作者暗示的方向去写的。而有些研究者对上述演绎十分反感。周汝昌先生认为:“风尘”应该是泛指俗世,“肮脏”则应按古意来理解,读为kang zang,是高亢而刚直的样子。风尘肮脏,是说妙玉在尘世扰攘中依旧不屈不阿。这是不忍见妙玉承受污秽。但如此解说,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不顺;况且,既然能保持高亢刚直,又何须忍辱而生?周先生所说并不妥当。

在《红楼梦》钞本上作批注的“脂砚斋”知道小说的整体概貌,有一条脂批说及妙玉的结局,云:“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和高续情节不同。回顾前80回的故事,妙玉本是苏州人,师父带她去京城,临终时还特别告诫她“不宜还乡”,这里面显然隐藏着一些东西。

我以为妙玉的家庭是因为政治原因而突然败落的,南方存在对于她而言是危险的因素。但不知何故,妙玉在贾府表乱后还是南归了,结果在扬州的瓜洲渡落入他人之手,不得不“屈从枯骨”――大概是嫁给了仇家的一个老头子做妾。这样来看,高鹗设计的情节未免落入俗套――美貌尼姑被贼人劫走,这种故事也太陈旧了些,不是有才气的写法。

《红楼梦》有很多令人惊悚的地方,妙玉的故事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说到妙玉的洁癖和孤傲,认为这是因为她出身于仕宦之家,又“心性高洁”,对她大加赞赏。这样来理解曹雪芹,恐怕是浅薄7一些。我们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妙玉在贾府其实是寄人篱下,她已经不能够依赖自己的家族。作为巨宦之家的小姐,这种日子是非常难过的。好洁成癖,孤傲到近乎矫情,其实是她感受到外界压迫时出现的心理病症,也是她在已经失去了固有的社会身份之后,在虚空里想要抓住什么东西,使自己不至于坠入深渊的努力。而可悲的是:悲惨的命运一旦笼罩到你身上,往往愈是挣扎,它就卷缚得愈紧。在小说中,妙玉的高洁、孤傲,其实是和她最后陷入“泥垢”相对照的东西,是为了更凸显命运的狰狞与粗暴。

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分组 方法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5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中,《红楼梦》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在高等教育中,各种文学史和红学著作选取的角度不同,学生往往接受的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些学说的形成逻辑,更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法”,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思考活动,是学生们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应是指导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本文认为,通过启发学生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性学习,少不了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些心得:

1 分组研究,细化课题

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使小组成员间资源共享,智力互补。所以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课题。由于《红楼梦》的内涵和分支繁多,学生的兴趣也不一样,所以分组要讲究技巧,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是“曹雪芹与脂砚斋”、“红楼人物面面观”、“情节结构大家谈”。指导学生分别就“作者”、“人物”、“情节”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再将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如研究“曹雪芹与脂砚斋”这个课题的学生,可再分为“雪芹家世与《红楼梦》成书之关系”、“曹雪芹和脂砚斋之关系”;研究“红楼人物面面观”这个课题的学生,则可按书中人物再分为“贾宝玉组”、“林黛玉组”、“王熙凤组”等等;而研究“情节结构大家谈”这个课题的学生,可再分为“‘大对称’之说是否合理”、“‘草蛇灰线’去何方”、“续书的真与假”、“隐笔和曲笔”几个不同的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个人兴趣、文学素质的差异,避免某课题组人太少或某课题组中都是“门外汉”的情况出现。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每个课题组的研究性学习都能顺利进行。

经过实践检验,在分组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选易避难。选择课题组时,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从实践过程来看,研究“红楼人物面面观”选题的学生就非常多,其中又以研究贾宝玉、林黛玉的学生居多。原因不难理解,由于“90后”的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书本的阅读相对匮乏,他们所熟悉的经典文学作品内容甚至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影视作品获得的。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目,男女主角更是打眼。而这也正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认为宜疏不宜堵,切忌强行阻止学生选题,应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疏导。比如对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学生,可引导其思考:“在曹雪芹的原书中,黛玉和宝玉的未来将会如何?”或是“贾宝玉身边的丫鬟们将去往何处?”这样就将这部分同学引向了“情节结构大家谈”这个课题组。而对基础比较弱的一些学生,也可对其引导:“贾宝玉固然很有意思,那他的朋友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或是“林黛玉很美很有才,但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又各有什么特点呢?”将这部分同学从贾宝玉、林黛玉引向“红楼人物面面观”中次要一些的人物。

第二,浑水摸鱼。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常遇到的一类情况,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对研习经典兴趣不大,虽加入某个课题组,却“出工不出力”,到最后没有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要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分别让课题组组长和其它课题组成员从多个方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定。

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得到两个成绩,一个是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总得分――这个分数的依据是每个课题小组的整体表现,包括学习内容的深入程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开创性、课题组成员的思考积极与否、各个小组的发言是否清晰流畅等等;另一个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绩效得分”――这包括了在“提出设想”、“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课题组其他成员以及课题组组长对其进行的评价。教师以这两项得分综合评定每个同学的最后成绩,以起到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激励作用。

2 推荐资料,指点方法

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对《红楼梦》研读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虽是“研究性学习”,也需要教师进行一定指导:

教师可推荐一些相关的著作和讲座视频。如对“曹雪芹与脂砚斋”这个课题组的学生,教师可推荐一些《红楼梦》作者研究方面的著作,像《〈红楼梦〉考证》,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周汝昌的《曹雪芹新传》、《红楼梦新证》,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等,皆可推荐给学生参考。前些年十分盛行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类的讲座视频,虽有索引派痕迹,但也可推荐,无论是非对错,皆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除了推荐资料以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对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具体表现在:

在人物方面,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人物心理充分挖掘。由于《红楼梦》的人物语言非常生动,体现出的人物心理极其微妙,在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放任,必须常常启发学生,提供参考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暗示了宝钗和黛玉微妙的心理,这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易觉察的。教师可适当启发:莺儿所露为谁的“意”?引导学生关注宝钗心理。然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莺儿所露之意为何“意”?学生或许一时体会不清楚,教师可再进一步启发――为何宝钗见到宝玉后,首先提出的要求是“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联系宝钗金锁上镌刻的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学生可以体察到宝钗良苦的用心。另外,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黛玉的“半含酸”体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关注黛玉的语言“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以及“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从这些语言,学生不难发现黛玉心中的醋意。

在情节方面,《红楼梦》多有隐笔伏笔,光靠学生自己,是比较难把握的。教师可适当提出一些“疑点”,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为何作者对贾蓉描写不多,却写“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儿媳死了公公如此悲伤,原因何在?又为何作为婆婆的尤氏非常凑巧地“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联系焦大“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言论(第七回),引导学生对贾珍和秦可卿关系进行思考,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研究“秦可卿丧天香楼”的轶文,可以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有这么一段细节:“只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林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儿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说着便出去了。”这时宝钗揶揄宝玉,让他赶紧“陪林姑娘走一遭”,而宝玉故作无谓,答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宝玉去找黛玉时,黛玉正在裁剪,文中写道:“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此处情节,提出问题:“为何二人说的话一模一样?”以启发学生思考,并提供原文旁的脂批作为参考:“连重二次前言,是颦、宝气味暗合,勿认做有小人过言也。”(甲戌本眉批)。前人研究表明,此答案的可能性较多,但作为一处隐笔理解最为贴切。教师可启发学生将自己代入书中情境――假如你是黛玉,为何会说出跟宝玉一样的话呢?学生(尤其是女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恰当的结论:“之前宝玉说话时,黛玉并没真的走远,而是躲在门口等宝玉追上来。听到宝玉的话后,暗暗生气,后面说的话正是借机讽刺宝玉。”这样,由教师启发,再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可以使学生对《红楼梦》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发起讨论,鼓励辩论

在学生进行《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后,除了提交研究报告,还要开展一次讨论会。在讨论会上,除了各组同学的代表陈述本组的研究报告之外,还要发动大多数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的目的不仅在探究学习成果的对与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使大家对《红楼梦》产生兴趣。

讨论的内容可以有浅显、轻松的一面,比如围绕红楼人物,可以发起“哪位金钗最美丽”、“《红楼梦》中的男性各有何种特质”等。这样的论题较简单,又符合大众的品味,参与讨论的学生无论对《红楼梦》了解多少,都会有参与的热情,也都可以发表一些看法。这样一来,讨论的圈子得到了扩大,大家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当然,讨论的内容也必须要有专业性强的一面,比如本次讨论会中提出的“脂砚和作者的关系”、“根据前文判断八十回后的各条线索走向”等,这些论题一般的学生虽然无法参与,但可以使一些研究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形成比较明显的层次。

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由于学力不够,常不能提出适当问题,教师就必须承担责任,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带动大家思考。并且对思考的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一方面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标,想入非非。

总而言之,经笔者实践和分析,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都下了功夫,方能把《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 贾母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56-03

仪态万方、声口各异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红学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势在必然,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贾探春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述贾母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时,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是她和王熙凤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在我看来,我们看待一个人物,并不能单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份就把他类型化,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本文拟从身为一个老祖母的贾母这一人性方面,探讨贾母对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前盟”的态度。

一、慈祥的老人――贾母

在传统观点的认识中,贾母是一个很讨人嫌的形象,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贾母对孙儿孙女等等年轻人固然都当作晚年不可缺少的娱乐安慰,看来也都很爱惜,可是若发现了年轻人有入于违反纲常礼教的危险时,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统的脸来。”而王朝闻所著的《论凤姐》中,更是直呼贾母为“老地主婆”,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看法,大抵是因为在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贾母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最高的决定――为宝玉娶了宝钗,破坏了宝黛的婚姻。但贾母真的是一个面目可憎、心肠冷酷,只管自己享乐,不顾他人死活的老太太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贾母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小姐,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化,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妪,她虽然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封建大家长,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从封建家长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更应该从一个老年的女性这个立场来出发。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岫烟、李纹、李绮,都是她留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所以,贾母不可能如续书上所写,对黛玉冷酷无情,将她置于死地而不顾。恰恰相反,贾母一直对黛玉疼爱有加,从来也没有忽视过这个外孙女。

二、贾母心目中的孙媳

在为宝玉选择妻子的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贾母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因此,谁更能讨得贾母的喜欢,谁的成功率就大一些。贾母喜欢的和欣赏的是什么人呢?

贾母平时最喜爱凤姐,这是不用多说的,因为她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母哄得开怀大笑,是贾母的开心果;在丫鬟里,贾母第一喜欢的是鸳鸯,少了鸳鸯,她是连饭也吃不下的。鸳鸯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口角锋芒也是毫不让人的。所以,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老太太喜欢黛玉,因为她有讨贾母喜欢的个性和能力。

从亲情上来说,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她所疼爱的小女儿留下来的惟一的骨肉。黛玉父母双亡,投靠都中的外祖家,一进贾府,自然得到了贾母的万般怜爱。因此,虽然是寄居的身份,但是由于有了老太太的宠爱,林黛玉在贾府里“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脂批也说:“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 ”(二十二回)。如果贾母真如续书中所写得那样极其冷漠、势利,那么敏感多心的林黛玉恐怕早就被贾府摧残掉了,也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部奇书了。

薛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她自己虽然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家里是为皇室采办货物的“皇商”,但是她和贾母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感情上已经是隔了一层了,自然不如黛玉与贾母之间来的亲昵。

当然,贾母对宝钗也是很不错的,谁能不喜欢宝钗这个标准淑女呢?当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太太出了二十两的银子,交给凤姐去置办戏酒,宝钗自然也很识情知趣,当贾母问她看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就“总依贾母往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当然令贾母更加喜欢,于是,贾母有一次就当着薛姨妈的面夸奖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家里的四个女孩儿”,这其中自然是包含有黛玉的,因此,就有人认为,这就是贾母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的一个有力证据。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贾母夸奖宝钗是因为在这之前宝钗先讨好了她:“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精通人情世故的贾母必须要把这个人情返回去,更何况还当着薛姨妈的面,因此,贾母称赞宝钗,不过是一句顺水推舟的场面话,是出于礼貌,并非出自真心。贾母对宝钗的真实看法,我们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先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和探春的秋爽斋,然后,来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进门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雪洞一般”,再仔细打量一番,发现宝钗的房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立即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并进一步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他们姐妹们”当然指的是黛玉和探春,贾母就是刚从她们的屋子里过来的,换句话说,黛玉和探春是不俗的,而宝钗虽不能说得上“俗”,但她的审美观和贾母却是相冲突的。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像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找到的玩艺儿。这原来也不过是贾母的场面话而已。由此对比在潇湘馆里,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在凤姐拿来一匹样纱之后,仍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言行态度,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贾母对宝钗再好也是亲戚份上的客气,对黛玉确实真心宠爱。贾母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最后做出的决定,不可能会是“弃黛取钗”。

三、贾母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态度

学术界历来说贾母反对宝黛相爱,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十四回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针对女先儿说的《凤求鸾》的故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贾母向宝玉和黛玉发出的严重警告:“凡是要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都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像贾琏那样‘不论香的臭的’都要,本是无关大礼的。可是一发现林黛玉和宝玉恋爱,这外祖母就对从来爱惜的外孙女残酷无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贾母才做出了最高决策,破坏了宝黛的婚姻。诚然,在这段话里,贾母确实流露出了十足的封建正统思想,竭力维护着封建礼教,但是,这段话是她洞察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后所做出的警告吗?若说是,那为什么老太太不像王夫人的做法一样,要宝玉马上搬出大观园,断绝了宝黛之间的来往,将这段感情及时的扼杀掉,而仅仅是给予不明显的警告?而这种含混的警告显然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一向精明强干的老太太应该不会这样失策,那么,贾母所说的这段话的意味就要重新考量了。

在我看来,作者安排贾母的“论书”,和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论画”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点,由贾母的这一番言论,我们也会容易联想到《红楼梦》第一回里,对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比较一下这两段言论,语气虽有所不同,说的却是一个意思,“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破得不过还是那些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旧式小说,是作者文艺观点的表现。同时,这样写,也比较符合贾母的身份,也符合她见多识广的个性,仅凭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够凭此认定贾母反对宝黛的结合。

对于宝黛之间的感情,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未必没有察觉到,只是这个老夫人不同于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势利、冷酷的封建大家长,她并非一个恪守礼教的老太太。她在当女孩子的时候也是很顽皮的,曾经从枕霞阁上掉了下来,头上被木钉碰出了个坑,现在虽然老了,但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因此,贾母对于女孩子们也是极为宽松的,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也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黛玉、湘云、鸳鸯、晴雯,甚至王熙凤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贾母还是一个仁厚的长者,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贾母并没有嘲笑她,反而说“也是有的”;我们也只看见王夫人等人向外撵丫头,从来也没有看见老太太对哪个丫头疾言厉色过。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心慈面善的老太太,对于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宽厚,她虽然察觉到了宝黛之间的感情,却没有加以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的“心肝肉儿”,从小在一处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果真结合了,也必定是一段好夫妻,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贾母才任由宝黛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感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贾母的庇护,“木石前盟”才能够存在。

但是仅凭贾母的喜好,我们就说贾母是完全地否定“金玉良缘”也是失之偏颇的。虽然在感情上,贾母是偏向林黛玉的,但是“宝二奶奶”不仅仅是贾宝玉的妻子,是贾家这个显赫家族的媳妇,还是荣国府未来的当家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因此,这么重要的人,不可能仅凭着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必须要找一个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的女子。在这个方面,林姑娘又不如宝姑娘,身为贾府当家人的贾母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她在感情上虽然更中意黛玉,但是在理性上又认为宝钗对这个家族来说更为合适,在两个女孩之间举棋不定,这的确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选择。

那么,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贾母到底更偏向于哪一方呢?

在书中的第二十五回里,有一处极有趣味的小品,非常值得玩味。宝玉烫了脸,姐妹们都前往怡红院探视,大家聊天,说起暹罗国进贡的茶叶来,大家都说不太好,只有黛玉觉得味道不错,凤姐就跟她打趣道: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这句话看似是对黛玉的打趣,但甲戌本里在这个地方有一条夹批云:“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看来,贾府的上上下下都认为将来宝玉娶的必然是黛玉,这是大家的一致看法,那么,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上至贾母,下至小厮在内。

看来,贾母对“木石前盟”不但不反对,反而还是支持的,这种态度在书中的第二十九回表现最为明显。黛玉和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的事情吵架了,闹得宝玉要将那玉砸碎了,表白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抗议。这件事轰动了阖府上下,对这件事老太太的态度是什么呢?老人家居然急得哭了出来,“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这口气”。贾母称“两个玉儿”是“小冤家”,他们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等于是贾母亲口承认了宝黛之间的关系,难怪该回脂批云:“清虚观贾母凤姐原意大适意大快乐,偏写出多少不适意事来,此亦天然至情至理必有之事”。“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有了贾母的肯定,宝黛的婚事,就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不但主子们心里有数,就连仆人也知道得很清楚。贾琏和凤姐的仆人――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玉的婚事时就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是在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最直接、最明确地表示贾母支持的是宝黛的婚事。

贾母对“金玉良缘”又是一种什么想法呢?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贾母欲与宝玉求配宝琴,这也成为了贾母不喜欢黛玉的另一个证据。固然,在此时贾母好像没有选择黛玉做宝玉的媳妇,但是已经提了好多年的“金玉良缘”也没有纳入贾母的视线范围,她选择了宝钗的堂妹薛宝琴。

宝琴是贾母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她一进了贾府,贾母就爱若掌上明珠,“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把连宝玉都舍不得给的一件凫靥裘给了她,还向薛姨妈打听她的年庚八字,想要为宝玉求配,得知她有了人家才悻悻作罢。贾母是真的想要把宝琴聘给宝玉吗?看她对宝琴的喜爱程度,我们不能轻易地怀疑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但是,大家是有着通家之好的亲戚,彼此间的家事都很了解,宝琴又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邢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可能不知道宝琴已经订婚的事情吗?她干嘛放着好好的“金玉良缘”不要,偏偏向薛姨妈讨已经是许了人的宝琴?这不过是作者所用的一个暗笔罢了,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而且贾母之所以会选择宝琴,主要原因就是贾母喜欢宝琴的年轻心热、说话直率,还爱开玩笑。相比之下,宝琴的性格是更接近黛玉、湘云,而并非宝钗的,这样看来,贾母在宝玉婚事上所作的选择就很明了了。

对于这一点,薛姨妈恐怕也是明白老太太的意思的,于是,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就明确地说出要把黛玉配给宝玉,“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在这里,薛姨妈的目的很清楚,这是她在洞悉了贾母的意思后向黛玉卖人情、套近乎。若说这是为了表明薛姨妈的虚伪、阴险,以薛家母女的行事方式,对于此事必是十分低调的,岂会如此骄傲,到黛玉面前来卖弄自己的胜利?这种种的迹象,无非是要说明,宝黛可成配偶,已经是确凿无疑了,只等着老太太的一句话了。

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有权做出决定,但是她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自然是不喜欢黛玉的,这从她撵走了“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的晴雯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喜欢的是宝钗,在这个问题上,贾母和王夫人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如果只能二中选一的话,我想贾母还是会选择黛玉的。不过,若是宝钗做媳妇,她大概也无法强烈反对。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贾母早就认准了黛玉,却迟迟不做决定,以至宝黛的心事“终虚化”,落得一人惨死,一人出家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形象血肉丰满,鲜活复杂,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在对待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在情感与理智方面左右为难,摇摆不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也更符合她的审美要求的黛玉,但谁料到世事无常,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母早死,贾府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宝黛的婚事终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2]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4]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心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刘心武续红楼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新课改 学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小学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平台,使新课改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效益。

1 日臻成熟的网络平台为新课程改革增添羽翼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教育环境平台,又是一个学习集成工具,极大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文明史、语言文学、印刷术后的又一次教育革命,它给新课改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网络环境的有着更新这是速度快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能有及时掌握并了解新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第二,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课堂与社会连成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应用创新成果的土壤,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环境;第三,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内容立体化、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第四,网络环境拥有多重特点,它以独特的观点、思路、手段以及方法发挥着其作用,学生只要将网络打开,便能从中寻找出自身所需要的学习信息以及教学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信息输入网络中与他人实现共享。这大大方便了教学和学习;第五,网络环境增加了教学课堂的容量。让网络走进课堂,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知识的每个领域,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渗透和延伸。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纽带联系了世界各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与不同地区的人自由探讨问题,其次,网络作为一个海量的知识仓库,学生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教师把网络搬上课堂,学生便可以随时上网,开展复习,学习,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便从真正意义上向家庭延伸,从而有效的满足“消化不良”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知识信息大量化之间的矛盾。由于网络的强大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兴奋、愉快、渴求的心理状态(有趣―乐趣―志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产生这种强烈渴望新知的情况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的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并且自觉、主动的去探索以及掌握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益。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课的“有分裂”时,将课本中各期结构变化的特点,利用网络教学的素材,展示了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课本中的图文进行了活化,使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动态、连续、形象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的触动了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不仅对课本内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还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内容,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2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充足素材,有利于新课改实施

Internet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学生无限徜徉在这片学海里,还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这样的网站仅我国就有三百余个,例如教育、科技、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城、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从内容上有天文地理、下有风土人情;从形式上有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从类别上既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又有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等近千小类。还有央视与各省电视台在网上的节目,其频道栏目有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科技之光、法律讲堂、少儿节目、音乐节目、社会与法、健康之路、人与自然、文化大百科、动物传奇、英语家园、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魏老师提供了教学上的帮助,教师根据教学的策略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收集和处理,让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更深层次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作答,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思路更为开阔。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1)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加工、评价、处理、分析能力;(2)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Internet技术以及其它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教学有利于创设“任务驱动”情境: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理念,学科资源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如下:

通过对网络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去思考、探索、质疑、交流;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施因材施教;面对网络教学的群体是全体同学,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对自身充满信息,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全体学生人人成才,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3 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竞争心理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的过程,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诱发、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创造性,补偿学生智力发展中存在的弱点,维持和调节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和处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稳定饱满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性格等;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激发思维、丰富想象、加强注意、善于观察、促进记忆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支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使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想象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化学教学时,播放诺贝尔为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经历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场景;在物理教学时,讲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本人八岁才会说话,可谓先天不足,后经自己的刻苦努力,发现了有名的物理“三大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被导师闵科夫斯基骂为“懒坯的学生”,后来研究了著名的相对论,他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数学史上最早发现一元三次方程通式解的人,是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尼柯洛・冯塔纳,冯塔纳在十多岁时,被入侵意大利的法国兵砍伤,差点丢了命,和他在一起父亲却遇害身亡。虽然冯塔纳捡回了一条命,但舌头上的伤使冯塔纳一辈子咬字不清,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塔尔塔里亚(结巴子)。后来塔尔塔里亚成了他的大号,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块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国际上称为“陈氏定理”;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第二富保尔・艾伦;第四富艾里森;第八富戴尔等,并非是一流的学生,可他们完全靠兴趣进行不懈的努力,才终成大器,通过这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基于网络教与学的软硬件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着力点。

新课程改革内涵,就是要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因为现行教育实行班级授课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既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又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网络涉及教材内容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进行分解或综合,如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的形声效果,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者独创见解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一般学生能尽其所能,同样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改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它的开展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它的普及及应用将为新课程改革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 胡树鲜.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性学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相关期刊更多

医学影像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