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媒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科技期刊出版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目前,信息技术已呈现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态势,数据分析工具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资源成为期刊出版的重要特征[1],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集群化发展成为当下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人工智能也将在学术期刊的出版、存取、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上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动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2]。目前,在科技期刊界,学者们就如何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探讨,又包括从实践和案例的角度开展的应用研究[3-6]。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全球的科学产出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的科学产出相当于每9年就会翻1番[7],读者也更容易被无用的信息轰炸,难以在期刊论文的海洋中高效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科技期刊要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愈来愈难。信息爆炸时代,科技期刊关注读者“需要什么”比“提供了什么”更重要。在智能技术变革的时展潮流中,科技期刊应如何顺应时展趋势,利用智能技术整合资源,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创造科技期刊人、出版商、作者、读者的共赢局面?本文从以上问题切入,尝试从扩展学术搜索的路径、构建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平台和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面探索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建设增瓦添砖。
1借助人工智能,扩展学术搜索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搜索引擎在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提高影响力等方面的功能逐渐凸显。虽然现有的一些搜索门户网站诸如Webofscience、PubMed、谷歌学术、各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搜索引擎可以帮助读者检索科技论文,但是仍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检索需求。Tancheva等[8]针对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受访者“往往既对搜索方法的效率感到满意,同时又对搜索的棘手和费力感到不满……当研究人员无法完成一个特定的搜索任务,他们很可能放弃现有的方法(或工具或技术),而不是找出如何使它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新的模式解决学术出版的过量负载,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搜索引擎的现有功能。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搜索引擎和知识服务。例如Springer网络平台不断对其功能进行集成,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功能;Elsevier等出版商为用户等提供搜索引擎培训课程;微软学术(MicrosoftAcademic)通过在实体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自动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引导学者阅读[2];2014年,Wiley线上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增强型HTML文章服务(AnywhereArticle),它将可读性、交互性和可移植性设为用户体验的核心,使读者能够在页面中快速找到最重要的信息[9]。一些关于科学出版的新模式和平台被相继开发,如Chorus[10]通过集成服务和开放APIs,优化了科技论文被搜索的路径,并为政府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图书馆员和作者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些专业的期刊集群,一部分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也开始进行语义出版形式的探索,对科技期刊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不同的科技期刊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平台开发团队与期刊编辑充分交流[11],发挥编辑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凸显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2利用智能算法,构建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平台
技术是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技术应用能力也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竞争资源,充分利用技术强化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和加工能力,创新出版和传播模式,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读者需求,对于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和融合发展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借助于算法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智能化。算法的设计程序与设计者的思维密不可分,设计者选择数据样本、赋予数据意义、设计模型与算法,拥有数据并设定算法的智能化平台具有很强的主导性[12],因此设计者需要尽可能考虑并消除算法偏见和利益冲突对精准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日前,腾讯研究院和腾讯AILab联合的人工智能伦理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价值引导,做到可用、可靠、可知、可控”[13]。目前“智能算法+学术期刊”已成为创新趋势,学术期刊可构建信息数据基础环境,进一步完成动态精准信息推荐,最后以传受关系交互实现长期有效的黏性连接[14]。一方面可以通过算法整合资源,实现大量科技期刊的数字资源的聚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阅读兴趣、研究领域,基于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关用户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将数字资源和用户数据相匹配,实现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精准传播。如中国知网推出的“CNKI全球学术快报”整合全球文献和超星集团推出的“域出版”超星学习通学术平台[15],用户不仅可以在其App上进行文献检索、分版阅读、专题阅读等,还可以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算法设计追踪用户的信息反馈,通过学术平台进一步增加用户的体验感,提升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
3创新知识加工,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模式
在人工智能和融媒体时代,除了运用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期刊也需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加强期刊网站建设、建立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对科技论文进行多次加工和编辑,构建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如论文编辑平台Kudos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利用社交媒体使他们的论文更易下载和传播的工具,通过为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创建介绍并添加简短的标题、易懂的摘要和补充内容,可以使他们的文章对读者更具吸引力[16],学术出版平台也可以通过建立二维码,为读者提供开放增值服务,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论文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实现与用户的精准对接。如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为该平台上的每篇论文制作了二维码,用户阅读纸刊论文时,通过扫描其中的二维码可以免费下载PDF、HTML文件,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向作者提问或向责任编辑反馈意见[17]。目前,邮件推送也正在成为科技期刊提升精准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一些期刊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计算机工程》基于语义分析和智能分词等技术,设计了一套期刊内容精准推送系统,将读者—文章—标准关键词进行匹配,通过邮件为潜在读者推送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18];《应用生态学报》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科技期刊论文单篇推送客体指标体系,通过邮件对读者进行单篇精准推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19]。此外,利用音频、视频、科学可视化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表达丰富的科学信息,增加科技论文的广泛传播。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环境,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从而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国燕博士及其团队开展的前沿科学可视化研究和设计,使科技论文通过图像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提高了科技论文的交流和传播,她通过对顶级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图像的使用可以提高论文的引用率[20]。《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借助第三方AR展示平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多模式AR融合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
4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一场信息化革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可见,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传统的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需要学术期刊人转变办刊思维,从传统办刊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办刊思维的转变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科技期刊在培养青年编辑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分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要求
科技期刊在记载、积累、传播、交流、推介先进科技文化成果上负有光荣使命。出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任。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干力量,其素质高低将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需要成为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1)政治素质。科技期刊肩负着推动科学技术传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因此,青年编辑需要努力学习国家政策,旗帜鲜明讲政治,不给错误观点及不良言论提供任何空间和传播渠道[1]。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有关出版的重要法律法规,规范青年编辑的各项行为。(2)专业知识。青年编辑需具备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科技期刊稿件的专业性都较强,因而青年编辑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即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应学者化。青年编辑只有具备与刊物刊载内容相关的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自己专业的前沿研究动态,才能对稿件进行学术把关,胜任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等工作[2]。另一方面,出版工作承载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其政治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出版工作有一套较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青年编辑应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出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提高业务水平。(3)数字内容策划能力。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业务流程,使信息组织与生产更加灵活、传播形式与渠道更加多样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关注纸质出版物内容的编辑同时,更加要注重设计制作具有多媒体化、可检索和可交互等特点的数字出版内容。科技期刊编辑部要成为一个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将好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重新结构化地组织起来,使科技期刊中枯燥的内容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呈现纸媒难以展现的内容。如《航天航空学报》在微信公众号文章时,将文章进行碎片化、结构化处理,制作成HTML文档形式,并增加了视频、语音等呈现形式,使受众在电脑、移动终端等设备上浏览更加方便、直观[3]。可见,具备数字内容策划能力的青年编辑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4)期刊品牌运营能力。我国期刊的传统运营模式有4种,即发行、版面费、广告、相关部门扶持。受新媒体的冲击,纸质期刊的广告和读者群逐渐被“蚕食”,导致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降低,更为严重的是期刊影响力的下降。这迫使办刊人调整期刊的运营模式,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品牌是期刊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经营制胜的核心资源。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期刊可以通过其高影响力,提升期刊品牌,利用期刊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以获取品牌经营收入。相对于科技期刊,科普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更早,科普期刊在品牌运营的摸索前行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4]。如《摩托车》入驻了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网易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依托其30多年的品牌影响力、丰富的信息资源等,粉丝数超过20万,这带来了可观的粉丝经济,同时,杂志社在京东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了商城,出售摩托车骑行装备,开办了近百场的CMTC安全驾驶培训班,以提高车友的安全驾驶意识和技能,这一系列的期刊品牌运营措施既提高了期刊影响力,又创造了可观的收入。由于科技期刊分类较细,不同类别的期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每一类别的期刊品牌运营方式会有所差异。如果是浅层次的照搬和模仿,品牌运营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编辑部需要根据期刊自身的特点,寻找属于自己的品牌运营模式。具备期刊品牌运营能力的青年编辑将会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服务能力。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供给侧的作者与应用需求侧的读者之间的桥梁,以引导、促进学术发展为目标进行知识服务。新时代下,科技期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知识的生产者。受“用户思维”的影响,科技期刊在产品开发与信息传播、线上线下活动等环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如依托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强和高影响力,编辑可以参加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对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宣传和讲解,去企业或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使编辑要走出去,与期刊的受众或客户进行互动沟通。不同的服务情绪和沟通技巧给受众或客户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见,科技期刊编辑部能否为受众或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张名片,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可提高受众或客户对期刊的黏性,也能为期刊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的途径
具备高素质的青年编辑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部需为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实现青年编辑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1)科技期刊编辑部形成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编辑部开展内部业务培训。施行“以老带新”制度,请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指导新进的青年编辑,使其尽快熟练掌握编辑业务技能和知识;召开期刊审读会议,如采用以主编印前审读和编辑交叉审读相结合的印前审读,这既提高了论文的学术质量,降低编校差错率,又提高了青年编辑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青年编辑继续深造学习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支持他们做科研、。鼓励青年编辑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走访实验室,与专家学者交流,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掌握研究热点、重点,使青年编辑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学术素养。(2)科技期刊编辑部采取多种形式来培养青年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机操作能力[5]。受众习惯了网络较强的互动性,科技期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已难适应他们的胃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迫在眉睫。正确的融合思路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键。目前,有不少报刊在媒体融合中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编辑部可以组织青年编辑去办得好的期刊编辑部进行交流访问,学习他们的办刊经验。技术是媒体融合的重要环节,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保驾护航。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编辑参加各种融合出版相关培训班,学习新媒体技术。
关键词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34-03
1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必要性
1.1 新形势倒逼科技期刊发展新媒体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世纪。随着网络、手机、移动设备等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和普及,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手机网民规模则达到5.27亿。而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冲浪、移动掌上阅读、社交平台、即时聊天交友等与新媒体相关的行为已经成为人们热衷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在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形势下,科技期刊必须向新媒体靠拢,不断丰富自己的传播方式,在与新媒体共生融合中寻找到自身的突围之道。
1.2 产业调整要求科技期刊发展新媒体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对此,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纷纷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由表1可知,2006~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增速最快的是网络动漫,7年间增长超过百倍,产业收入从2006年的1000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10.36亿元;其次是电子书产业,增速接近20倍;互联网期刊产业发展较慢,增速仅为0.8倍。
2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与应用
当前,如何抓住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契机,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事关科技期刊长远发展大局。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直属的公益事业科技机构,其下主办有《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科技期刊,其中《农村新技术》创办于1983年,以“普及科技知识,服务‘三农’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全国知名农业科普期刊, 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报刊”。《家庭科技》创办于1985年,是以介绍生活新知、指导建设幸福家庭为宗旨的综合性科普期刊。《企业科技与发展》创办于1985年,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刊登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近几年,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积极研究和探索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之路,并在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1 建立独立的期刊网站
如今,越来越多的期刊与网站开发商合作自建网站,网站成为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自2011年以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新技术》《企业科技与发展》网站,使网站具备了信息传播功能、交互功能、期刊形象展示功能、娱乐功能、导航和搜索功能等(见表2)。网站的内容与期刊内容相互交融,通过网站期刊文献内容,提供网络订阅、免费下载等服务,起到宣传期刊、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等作用。期刊网站通过大容量的信息、快捷有效的编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不但丰富了网站的内容,而且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期刊网站除涵盖纸质期刊主题的基本内容、对期刊内容进行了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再编辑外,还增加了同期刊内容相关的信息,形成刊网互动的宣传,使期刊网站成为纸质期刊的一种扩展和延伸。
2.2 充分利用微信、短信平台等交流平台
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如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短信平台等工具或载体,吸引读者和作者参与其中,拥有自己的现代化“粉丝”。同时,通过交流平台的扩大以及信息源的增加,让期刊更有受众基础,选题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期刊才更有品位、影响力和生命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短信平台,期刊与读者更频繁也更有效地互动,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期刊内容,还有利于推动期刊品牌化建设。《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在推出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编辑、推送期刊电子微刊,其关注人数不断上升,影响力逐渐加大。《农村新技术》设立农业科技传播短信平台,以手机短信方式定期免费向读者推送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并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农业技术信息。
2.3 探索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
当前,期刊业纷纷涉足移动客户端,各种移动电子阅读终端的APP不断涌现,而国内科技期刊的移动客户端目前还未全面起步。从发展趋势来看,移动智能终端代表未来的阅读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与应用,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广西科技情报所科技期刊社在对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探索上,发现移动互联网更容易培养用户付费使用的习惯,具有复合传播的特点(除了可以包含期刊的内容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讯和服务性内容),可以延续期刊的品牌效应,更易吸引读者。
2.4 打造科技期刊新媒体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
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商业运营有别于传统媒体,其盈利模式是基于传统媒介的多途径、多方面的盈利模式。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在打造期刊新媒体发展上,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商业经营模式:1)售卖内容。期刊内容的售卖是期刊的第一次销售,也是期刊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基础,它是以为读者提供阅读内容来获取收入,如目前在网站上销售的电子版期刊,以及通过网店售卖纸质版期刊。2)售卖广告。期刊广告是期刊社的主要盈利手段,《农村新技术》杂志将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刊登广告的方法,提高了广告的宣传效果,获得了广告客户的青睐。3)售卖项目。为增加创收,《农村新技术》杂志每年都经营着多个农业技术项目,通过新媒体的宣传和售卖,项目经营收入也得到了提高。4)售卖服务。期刊的增值服务是以提高某种服务来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农村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及相关资源,推出期刊的付费检索业务、有偿咨询服务等业务。
3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新媒体发展的参与度明显不够,其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在期刊新媒体产业链中仍然处于弱势和缺乏话语权。具体表现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长期集中在传统出版业务方向上,对于新媒体的技术研发、投入和积累极少,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因此,期刊新媒体产业发展基本上是由技术提供商领航,除少数有实力、资金雄厚的出版集团积极着手拓展数字业务外,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在期刊新媒体发展方面建树不多。如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社由于人力、技术能力、影响力的不足等原因,《农村新技术》《企业科技与发展》在自建网站的同时,也把期刊电子版经营权转让给了一些大型网站或数据库,从而缺乏对网络期刊的自,不利于期刊的网络化
发展。
3.2 忽视对新媒体的管理与更新
自广西科技情报所科技期刊新媒体集群建立起来之后,目前期刊的网站虽然也提供期刊投稿、浏览、下载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也定时向读者信息,短信平台也回答读者相关问题,但是由于网站编辑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专家的缺乏,这些新媒体在运行上还存在以下问题:期刊网站、微信、短信平台仍缺乏周期性维护,信息更新速度缓慢;部分内容转载其他媒体的信息,因原创性少,显得老套陈旧,起不到读者、作者和编辑三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短信平台上对读者的问题有时未能及时回复,同时给予的答案也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
3.3 复合型人才缺乏
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关键是复合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人才。因此,要求有关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出版、编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数字化的出版编辑技术,懂得期刊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数字化环境下的经营管理等。然而目前的人才结构多是单一型的,表现在传统期刊出版单位不了解技术开发和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而技术提供单位不了解传统出版的流程。这也造成了期刊新媒体应用的成本过高,难以实现盈利的局面。
3.4 发展资金不足
期刊新媒体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置相关的硬件设备、租用电信线路、开发相应的电脑软件等。但是,目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对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资金投入极少,绝大多数新媒体的建设投入都是部门出资。在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期刊社在保证日常出版开支后,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新媒体建设中,资金缺少问题制约了期刊的新媒体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目前所建设的新媒体技术含量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市场推广不力、影响力低等。
4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议
4.1 明确发展方向
作为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在期刊新媒体发展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明确“内容为王” “产品为王”同样是期刊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服务为王”则是发展之道。我们必须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将内容做精、将产品做准、将服务做到全方位和个性化。依托内容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发展的硬道理。
4.2 深入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模式
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应用手段层出不穷,信息传送速度越来越快,终端设备价格日益便宜,新媒体用户数量迅速增长,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融合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技术应用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技术优势,通过二者间的互动可以扩大优势,增强竞争力。如可就某一主题在新媒体上展开网上调查、互动讨论等,然后在刊物上发表其中优秀的、重要的内容或技术;而期刊上的文章也可以放在新媒体上让读者点评。2)多媒体型。平面媒体以文字、图片为主,新媒体则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符号系统于一体,因此可以通过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形态的相互转换,开创阅读新模式。
3)资源整合型。刊物与新媒体整合,发挥期刊以深度报道见长、阅读时间持久和网站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推出两者的互动栏目,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4.3 拓展科技期刊新媒体盈利渠道
科技期刊新媒体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当前期刊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想法设法拓展其盈利渠道,可通过网络广告、信息收费、加大力度开展电子商务、提供订制化服务、提高网络数据库服务等手段盈利。
4.4 建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期刊出版单位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编辑人员的培养,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时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到新媒体发展队伍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新媒体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
5 结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媒体必须及时更新观念,通过分析未来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模式、信息传播方式、阅读体验模式及营销服务模式等,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并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走上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传播领域继续走在时代前沿。
参考文献
[1]李传熹,刘克西.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 危机事件;科技信息;采集方法;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4-0025-03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和未知的特点,其严重性往往远超出人 们预想。在危机事件应急反应的每个阶段都应贯穿迅速、及时 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将其严重性 控制在最低程度。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及时收集危机事件的相 关科技信息,开放、灵敏、准确的科技信息采集和传播系统是 进行危机预警的首要条件。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最大限度地采集 和传播第一手科技信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做出应对危机的正 确决策。
1 科技信息采集要求
危机事件科技信息的采集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相关数 据、信号进行收集、分析的结果。媒体要做好科技信息采集工 作,应明确以下要求。
第一,采集要全面。在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或在危机事件 的不同阶段,科技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生成的信息量大小 也不相同,所以对科技信息的采集要围绕整个事件全方位展开。 首先要获得大量描述性数据,如洪涝灾害中的降水量、水位,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病例数量、分布区域、发病症状等,在这个 基础上再对重点科技信息进行深入的跟踪采集、分析处理,得 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采集要真实。真实是保证科技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 如果缺乏真实、准确的科技信息,将会影响决策、以讹传讹, 后果将不堪设想。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是得到真实科技信息的 前提,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如 采集仪器的老化、采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采集环境恶劣等等, 在采集科技信息时,应详细记录各种情况,力求数据和信息的 真实、准确。
第三,采集要连续。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落幕是一个 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在进行科技信息采集时,要对事件发展 的一系列状态和变化特征进行持续不断地收集,只有保证了采 集的连续性,才能保证科技信息的全面、客观、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公共卫生类的危机事件,如SARS、 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要特别强调科技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媒 体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要坚持每天采集、分析的报告制度,联 合相关部门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预警。媒体应尽可能 多地掌握和利用相关科技信息,要善于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资料 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
2 科技信息采集流程
科技信息的采集是一项程序化的工作,其流程应包括明确 信息需求群体、开拓信息采集渠道、选择信息采集方法等三个 步骤。
首先,要明确信息需求群体。媒体应针对采集目标和需求 群体,归纳出若干科技信息需求,制定目标和需求表,在危机 事件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级采集,保证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如 对公众的科技信息既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也要注意保密 等级,应以能帮助公众自主应对危机的科技信息为主;而 一些相对比较重要、不宜在大范围传播的科技信息应以内参的 形式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这种科技信息通常含金量和保 密等级更高,能够帮助应对部门作出正确决策。
第二,要开拓信息采集渠道。一般来说,采集渠道越广, 收集到的信息量越大;采集渠道越权威,收集到的信息越真实 可靠。所以,媒体应大力开拓信息采集渠道,既要通过组织渠 道,如政府行政部门的文件、政策、法规、通知、简报等文件 材料,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驻外办事机 构等,也要通过非组织渠道如文献检索、现场调查、人际传播 等方式;既要通过纵向系统,也要通过横向系统;既要通过文 件,也要通过舆论。要上下延伸、左右兼容、内外挖掘、前后 连贯、从而使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信息 都能兼收并蓄。
第三,选择信息采集方法。采集危机事件中的科技信息, 一方面要结合事件的具体特征,一方面还要求采集人员(即媒 体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技信息采集与处理应包括 以下步骤:1)采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充当政府机构的“望 远镜”;2)拟定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充当的决策部门 的“外脑”;3)跟踪检查,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反馈信息的能力; 4)独立调查,公开甄别事件诱因,充当社会公众的“监督员”; 5)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科技信息数据库。
3 科技信息采集方法
3.1 现场调查法
信息采集人员亲自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现场,通过对现 场的直观感受,调查采集第一手科技信息,通常用这样的方法 采集到的科技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传播。
3.2 逻辑关系法
一般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发生机理、具体发生过程 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依据各目标或环节间的逻辑关系或先后过 程( 或环节) 采集必要的科技信息,并对程序中的对后续其它 过程起基础作用的关键过程或环节进行重点科技信息采集,这 种方法要求首先必须明确各个目标或过程间的逻辑关系。“5 ・12”四川汶川8 级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地质、气象、水利、 国土资源等国家权威部门的专家依据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具 体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可能持续影响地震的一些关键环节 进行了重点科技信息采集,如:5 月17 日,中国气象局在震 区中心发出了第一份气象应急观测资料,“‘气温17.0℃,气 压7748 百帕,能见度1.5 公里……’5 月17 日19 时,四川 省气象局工作人员顶风冒雨,在震区中心理县古尔沟组建的自 动气象站传出第一份应急气象观测资料”;5 月18 日,《四川 日报》报道了对堰塞湖险情的现场勘察;5 月18 日,新华网 报道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原因的初步结论,“中国地质调查局 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 千米~20 千米, 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5 月18 日,中国广播网报 道了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的第一份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记者 从有关方面获悉,哈尔滨市第一批赴四川的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队的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什邡市震灾损失初步评估报告 并上交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这是指挥部收到的第一份灾害损 失评估报告,为救灾及重建家园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媒体对这些重点科技信息的及时采集到位,为决策部门进 行有效的危机处置提供了宝贵、权威、及时的应对依据,使人 们尽可能快地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抗灾工作增强 了信心。
3.3 全程跟踪法
突发公共事件从爆发到落幕有一个过程,通过全程采集、 分析不同阶段跟踪到的相关科技信息,能帮助有效地分析事件 发生的规律、机理,帮助决策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积累相 关经验。如2008 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中,各大门 户网站、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参与到事件当中,通过全程跟踪采 访,收集和了很多宝贵的科技信息。以新浪网为例,在冰 灾期间先后了一系列即时的科技便民信息,如“专家解析 湖南冰冻天气:冰冻强度超过北方”;“浙江暴雪红色预 警”;“卫生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防病要点”;“科技部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余建斌:大范围 雪灾拷问我们的科技储备”;“融雪剂污染广东北部水源饮用水 变苦变咸”;“曹林:理性抗灾需规范融雪剂使用”;“今年减灾 工作以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为重点”等。
3.4 咨询专家法
在危机应对中也称为智能咨询,即根据通过不同类型的危 机事件向相关领域专家咨询其中所蕴藏的智慧与专业知识,获 取科技信息。危机事件发生时,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公众很难 从中自行过滤和提炼出有用的科技信息,即使有某种程度的了 解,也因事件涉及方面之广泛而无法像专家一样充分理解各类 专业或技术中所包含的科技信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应利用 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外脑”,借助不同类型的专家长期积累 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筛选和采集出有效的科技信息。 通过咨询专家采集科技信息时应满足两个条件:1)有专 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官方直属的行政咨询机构和人 员、半官方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和人员、民间研究与咨询机 构人员;2)有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 科技信息的采集中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1)变被动 获得为主动采集。媒体不但要做对事件发生后的报道,更应监 督相关机构和部门做到对事件的预警;2)注重来自监控、监 测、研究机构的科技信息。2003 年的SARS 爆发给我们的教 训之一就是要加强实验室监测;3)第一时间上报来自事件第 一线的信息。采集信息的目的在于处理,尤其是对于公共卫生 类危机事件的科技信息,必须要求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
4 传播前的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通过对初始信息外在和内容特征的整合得出更精确、更全面、 更易于传播的信息的过程。媒体在对采集到的初始科技信息加 工以前,需要弄清是为谁加工、按何标准加工等基本问题。
4.1 按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加工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有三大群体需要不同程度地 得到不同种类的科技信息,分别是政府机构、事件发生领域的 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根据这三大群体的各自的需求,采集 工作也应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政府机构的主要工作 是应对和决策,所需要的科技信息要全面、翔实、准确,主要 侧重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机理、趋势、走向等方面的科技信息, 以及一些暂时需要保密、不适合向外界公布的科技信息,以便 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应对险情;专家学者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预 警,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相对来说专业、艰深,除了事故发生的 原因、机理、发展趋势外,还需要通过对事件性质、发生原因 的分析,在不同学科领域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方式,将 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如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专家不仅要知 道水文情况、污染源、扩散方式,还可能需要采集当地人口、 地质、气象方面的资料,为疏散群众、避免危险升级提前做好 准备;社会大众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相对较小,需求程度相对 较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通常关心的是如何科学地避难、 逃难或预防、治疗,更侧重于了解疾病预防、逃生自救、灾后 恢复、家园重建等方面的科技信息。
4.2 按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加工
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持续期、 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在危机潜在期,需要将监测、对比、分 析得出的科技信息加工成预警科技信息,提前发出警告、转移 人员何财产;在危机突发期,应将危机形成的原理、内容、表 现方式、危害程度等加工成初始科技信息,上报决策部门和 社会公众;在危机持续期,应将从各种渠道采集到的有关危机 处理、应对、防治手段、方法、相似案例中的科技信息加工成 过程科技信息,不断为应对和解决危机出谋划策提供材料,帮 助抚慰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在危机解决期,应将 整个事件宏观内容上与科技有关的信息整合加工为后续科技信 息,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为再次预警打下基础、供后人借鉴。
5 科技信息传播媒介
媒体担负着向最广泛的公众传播信息的责任,是一种特殊 的公共资源。在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传播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最易于获得科技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科技信息传播的介质更加多样, 也使得信息的扩散具有即时性和跨地域性。
1)传统媒介传播。目前,我国媒体还承担着党和政府喉 舌的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媒体,特别是严肃媒体、主流媒体, 本身就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官方把媒体作为与公众沟通的主 渠道,公众把媒体视同官方的“准文件”,因而己经成了“上 了电视的就是真的”、“报上讲的就是对的”这样的思维定势。 这恰好证明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是非常有力传 播渠道,也是一个十分有利于控制传播的信息场。
2)新兴媒介传播。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播 媒介以外,网络、手机对于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科技信息发挥着 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在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以网络传播为例。 劳伦斯・ 巴顿指出:“在危机发生时,互联网迅速成为最终的 信息源①。由于网络资讯便捷,大部分网民在得知危机事件发 生后,会立即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事态进展,这就使得网络成 为了传播科技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以手机传播为例。“非 典”时期,2003 年2 月10 日以前,传统媒体的集体沉默使 得大量的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向全国扩散。手机的即时性和超 越时空性能将信息或场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到 遥远的地方。韩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手 机信号发射站多、信号覆盖面广的情况,将科技信息第一时间 通过手机短信和语音短信的方式传送到国民的手机上,在自然 灾害发生时,让很多居住在电视、广播、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 地区居民及时得到了消息。
危机事件爆发时,信息量猛增,无论是初始阶段、应急阶 段还是善后阶段,科技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识别和 都非常重要。媒体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采集、传播机构,应加 强自身科学素养。在媒体传播科技信息与受众接受科技信息的 过程中,能培养公众对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增强公众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抗危机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传播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是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新媒体在国外媒体报道中排在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后被称之为第四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必须从新媒体自身看新媒体和从新旧媒体对比之中考察新媒体结合起来,才能提炼并高度概括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综合地看,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融合与即时性;交互与个性;分众与延展性等。
1、融合与即时性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融合性。消解了传统媒体各形态(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某类传统媒体只能提供某种单一形态信息的特点,它将各种信息形态、各种传输渠道、各种接受终端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保证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人新媒体网络,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受众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或者看不全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从广播里听到的,从电视里见到的,往往都是过时了并且是经过过滤了的消息。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则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阻隔。卫星直播电视能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同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手机拍摄的照片瞬间可以转发出去,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新闻,总是处于不断滚动播出和随时更新状态,即时性使新媒体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
2、交互与个性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换而言之,新媒体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微博就是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意义的个人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通过短信、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公共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手段,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在参与性较强的lPTY节目里,受众的反馈意见甚至能改变节目的后续发展。受众在与媒体交流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受众交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最大的冲击是,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思维习惯。
3、延展与分众性
互联网站上的各种链接,是新媒体具有延展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新媒体上任何一条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后面都对应着一个立体的、巨型的相关信息库。点击一个链接,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信息库。延展性还表现在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增补,并及时转发出去。
新媒体传播具有分众效应。根据受众使用哪种终端,就能将受众从大众中区别出来。根据受众消费哪一类新媒体内容,可进一步从受众中划分出小众来。这就是说,新媒体本身就是分众媒体,通过其掌握的用户数据库,新媒体还能以量化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行多层次的分众处理,并将信息精准地送达给他们。这一特征,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
二、新媒体对科技知识传播的有利影响
新媒体大多数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在当今传媒领域迅速占领了大半江山。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也给科学知识的传播留下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课题。
1.有利于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复合型组合,决定了对科技知识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例如,互联网与电视节目的组合,形成以网络电视或者网络视频的传播形式,人们只要通过一种工具就能便捷的收看到想看的电视节目,还可以无限次点击、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接收想获取的科学知识。又如,手机短信与科技类报纸的组合,用户既可以实时浏览到当期的报纸,也可以看到所有往期的报纸内容及该报的近期活动。同时,读者还可以对报纸上的单篇文章进行留言及提问,实现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2.有利于信息搜索与查询的广泛性。
新媒体快速的连接功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人们若想查询某个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只要在互联网的相关网站上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眼,相关资料的和信息便以海量的信息标题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还可以享受由链接功能带来的更多的科技信息。人们在网上查询阅读的过程中,经过这种无限制的信息链接,科学知识便因此得到了扩充。只要读者感兴趣,任何科技信息和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新媒体这种便捷的传播特性省去了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要跑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翻阅资料的繁琐。
3.有利于掌握科学与知识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