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性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期刊的历史
期刊作为一种大众的传媒形态,出现于书籍之后,形态较完整的期刊始见于17世纪的欧洲,迄今有300多年。从18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以后,世界期刊出版此起彼伏,品种比起17世纪大大丰富,读者面大大增宽。世界上第一本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于1815年出版,是外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此后,中国人自己也创办刊物,尤其是配合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而创办的期刊纷纷出现。到20世纪初叶,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中国期刊发展到几百种。由于科技发展,摄影技术、印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期刊让读者看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原来是这样的画面,引起了读者的新鲜感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电子期刊,则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计算机跨入多媒体世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这种新型出版物就其内容而言,也具有上述纸质期刊的属性,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凸版纸、胶版纸,而变成了磁盘或光盘,这就使得电子期刊与一般的纸质期刊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电子期刊
1994年4月。世界上出现了第一种中文网络电子期刊――《华夏文摘》(http://省略/HXWZ),标志着中文网络电子期刊的诞生。而创刊于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http://china.省略),则是我国大陆第一种上网发行的电子期刊,通过教科网(CERNET)向全球发行。此后,国内上网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主要集中于电脑、经济与管理、文艺生活休闲、学术、新闻等几类。其中网络电子期刊有《中国比特网》、《ZDNET》中文版、《Internet世界》、《互联网世界》、《中国计算机用户》等;经济管理类优秀网络期刊有《经济导刊》、《南风窗》、《战略与管理》、《现代保险》、《资本》、《慧聪》、《钱杂志》等。1996年1月,随着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的问世,我国电子期刊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实用化的发展阶段。被誉为“满载科技信息的网络快车”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http://china-info.省略),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最先涌现出来的新兴信息服务品牌,已集纳500种科技期刊的全文内容,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同步报道,成为因特网上展示、传播中国科技期刊的窗口。
个性化期刊
一、个性化期刊的提出
期刊的未来取决于阅读的未来,而阅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读者的未来。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是“第一”。如果承认了这点,那么。个性化期刊也就不远了。所谓个性化期刊,是针对传统的印刷型出版而言,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针对不同人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一种全新出版形式。
二、按需付费
(一)读者的差异
由于读者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外部特征、内在情趣都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读者。产生不同的阅读需要。不同的阅读需求,决定于读者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读者的层次性通常表现为五类:①一般文化知识水平;②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水平;③具有某种较为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④具有学科研究的一般水平;⑤具有在某学科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的高水平。
(二)传统期刊的缺陷
传统的印刷型期刊中,用户订购是以“期”为单位,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读者阅读期刊往往只是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并不是所有的文章他们都会研究,然而为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文章,他们却不得不为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买单。因此,近年来,期刊市场不断受到读者的挑剔,不断地流失读者。
(三)电子纸和电子墨的发展
电子纸,也叫数码纸。它是一种超薄、超轻的显示屏,即理解为“像纸一样薄、柔软、可擦写的显示器”。在谈到电子纸时,必然会谈到电子墨。形象地说,电子纸是一张薄胶片,而在胶片上“涂”上的一层带电的物质,这便是电子墨。这也可看作是一个薄薄的内嵌式遥控显示板。它具有以下的特征:①内容的重写。可以任意对文字或图像进行重写、更新,并可浏览到大量内容;②适合肉眼阅读。由于对比度较高,所以文字、图像清晰,并且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没有变化,阅读舒适;③便携性。因薄膜重量轻,方便携带,可适度折叠、卷曲;④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显示。读书专用终端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电子纸已经可以用于制作商业化的平装书。
(四)按需付费
期刊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那就是按需付费。通过浏览电子期刊网站上的当期内容目录,选择想读的文章和单元,跳过他们不感兴趣的部分。在网站上支付相应费用后,读者所需的信息主题被提交系统,系统则将匹配的文章或数据发送到读者的个人空间。读者把它下载在电子纸上,随时阅读。个性化期刊拥有大量图片、音乐、Flas,甚至视频在电子期刊中穿插应用,与传统期刊相比具备更多元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各个感官系统,对读者来说非常刺激、非常有吸引力。
型牌男装是为商务男士提供高级男装定制服务的专业品牌,黄岳南对记者说,型牌追求的是个性化定制,但他坦言,围绕少数的特别个性化的需求,而牺牲绝大部分个性化的成本不是型牌所追求的。曾经有一位客户,专门从外地搭飞机来到酷绅总公司定制衣服,在自然状态下,他的腰围尺寸是90cm,而他要求定制时裁剪到86cm,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个性化的情况,而这样的服务暂时还不在型牌的服务范围内。
互联网带来定制新模式
酷绅服装开展网上个人定制服务已经2年有余,在这之前,黄岳南和他的团队主要进行的是团体男女工装、文化衫等服装定制。
十余年的时间里,酷绅服务了如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铁道部等一大批高端客户,也参与了诸如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服装设计制作,在业界积攒了一定的客户,赢得了相当多的赞誉。
2006年,PPG衬衫在网络上疯卖给了黄岳南一个很大的启发,他发现,互联网平台带来了个性化产品的生存空间,可以让企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而服装的网络个性化定制,也许是将是个性化经济浪潮的一个趋势。
他对记者说,如今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两个人穿完全一样的衣服,这就是个性化的需求,随着人们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追求个性化是消费大势。
黄岳南介绍,在定制行业大概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裁缝店模式,一个是高级定制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传统的手工定制,所谓高低也只是凭手工水平相较。二者存在的相同问题是,都偏离现代科技很远,一些先进的现代科技没有应用于定制生产过程中,从而导致了价低质低、质高价高两个极端。而这样的模式,是不能适应个性化的经济浪潮的。
密码解读个性化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定制,不但可以解决开店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和顾客形成互动。
在以往的生产模式中,都是企业说了算,顾客参与不到成衣的生产制作。以衬衫为例,目前商场上统一的成衣号型,大都是38、39、40等几个号型,这样一来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客户将买不到合适自己身材的衣服。如何能让顾客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自己成衣的制作呢?包括黄岳南在内的企业家开始考虑通过网络定制解决这一难题。
黄岳南首先考虑到,网络定制虽然可以让客户参与到定制过程中,但仍存在见不到客户、不能准确量体尺寸的问题。而要将测量肩宽、袖长、胸围、领围等十多个尺寸都交给非专业出身的顾客来做,客户自己一一测量难免会有误差,要想精简顾客参与其中的测量步骤,就需要一定数量的号型做数据参考。
“所以我就想,那多做一些号型不就可以解决了嘛!”回想当初的困惑,黄岳南笑着对记者说。
在传统定制领域打拼的十几年时间里,酷绅积累了数百万的量体尺寸,这成了黄岳南开展网络定制的专业尺寸库。他对这些尺寸进行了分析整理,形成了非常精确的尺寸数据,每一组数据便是一件衣服所需要的全部尺寸,也就是一件衣服的型号。
“每一个服装品类都有一万个型号,对应的就有一万个电子样板,客户只需要量出身高、领围和肚围,便可以生成一个样衣型号。有了这个样衣型号,后台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成衣尺寸,再将这个成衣尺寸发给客户,让客户对准自己最合身的衣服进行尺寸调整,然后再反馈回来。公司将会依此调出相适应的样板,再按照客户需求的面料和款式进行裁剪,这样做出的衣服,就能满足95%的人的需求。”黄岳南说,这就是型牌的“密码定制法”。也就是说,型牌将传统的量体裁衣转为由电子化来控制。
采访中黄岳南向记者介绍,型牌有属于自己的电子裁缝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熟练的职工队伍会通过专业的缝纫设备,来进行柔性化程度很高的专业流水线作业,让“合体满意率95%以上”成为现实。
为了让服装更能符合每个消费者的身材,型牌还特意为顾客制订了定制信息表,表上会尽可能多的罗列出顾客平时穿衣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型牌会通过顾客定制表的反馈来进行尺寸调整,力求让顾客得到最完美的穿衣体验。
“退货的情况肯定是有的,我们型牌的退货率大概是3%左右,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尊重顾客的意思进行适当的调整,能改就改,一般都能达成共识,大发雷霆的基本没有。”采访中,黄岳南幽默坦诚的对记者说道。
黄岳南说,顾客就是上帝,“合体满意率95%以上”不单单是对顾客的一个承诺,更是型牌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所以出了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型牌也在不断成长不断突破。在追求完美的大路上,型牌一直做好前进的准备。
价值第一 营销第二
定制服装易于传达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通过网络平台,顾客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通过和商家的有效互动来达到完美的成衣效果。型牌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在运营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销售越来越红火,也因为这样,黄岳南受到了很多来自业界及相关行业的关注。
“我曾经也很心动,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先稳定下来,脚踏实地,先将顾客的事情做好,在我这里,永远是价值第一,营销第二。”当谈到型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诱惑时,黄岳南坚定地告诉记者。他讲,在没学会好好走路之前,快跑是要摔跟头的。他对型牌的目标期许是,要让型牌成为全国男装定制的专业品牌,让客户找到难得一见的产品,所以,型牌永远会在价值层面上下功夫。
黄岳南认为,成产是技术问题,营销是战略问题,有了好的技术做支撑,营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追求高性价比
目前,型牌在产品开发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相关工作人员会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力求找到最适合型牌的时尚高档面料。与此同时,型牌也会参与业界相关的媒体活动并在微博上和顾客形成互动,通过活动汲取更多的行业知识来增强型牌的品牌力量。
黄岳南表示,市场是很好的老师,一个品牌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市场教育的过程,而且,任何一个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可能遇到发展瓶颈,对于我们自己,我只能说,如果遇到了瓶颈,那只能说我们做的还不够好。
精致是型牌的追求,黄岳南也认为型牌是属于高质生活的,而他所做的就是,在降低客户总拥有成本的基础上,让客户享受高性价比的品质感受,即用成衣的价格来定制高级服装,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将生产效率提高,客户成本降低,提高性价比。
论文关键词:个性化;传播;要素;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推广,手机功能完善,带给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压力,为获得更多的受众,各媒介都竞相发挥各自的优势。该文通过对个性化传播定义,从传播过程五要素的角度分析个性化传播现象,并对个性化传播引发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入21世纪,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驾驭自然力,在创造新文明的过程中,也更关注自身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无论是因特网上的个人主页、住房的个性化空间,还是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等,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正如的经典作家所论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个性特征。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传播的个性化也成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个性化传播
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由于个性结构较复杂,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这里在传播学领域,笔者给个性化传播下定义如下:“在受众需求多样化的条件下,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在其原有特点上,独特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运行,也称分众化传播。
2.个性化传播要素
一个基本传播过程是由讯息,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反馈这五要素构成。[3]这五要素的个性赋予了传播的个性化。
2.1讯息。什么是个性化讯息?这里定义为真实,符合社会时代潮流,语言及表达形式各具特色,能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信息。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信息专栏化、细分化成了必然趋势,分类信息是按需提供,使得信息传播更具个性化。[4]2006年1月Google宣布将面向美国手机拥护推出个性化版本的Google主页,适用于新推出的大多数手机,通过Google手机用户个性化主页,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网络搜索,查看E-mail,浏览新闻标题等。[5]随着受众个性化程度的迅速发展,众口一词、人云亦云的东西很快会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独具特色和个性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讯息实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人。
2.2媒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性化的媒介愈加受人们关注。个性化媒介具有更完善的功能,能提供更人性化服务。如: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温暖触媒列车电视,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博客等。以比较受青睐的博客为例:2006年中国“博客”诞生四周年研讨会上,互联网实验室副总裁张笑容提到:博客让个人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使网民之间产生了深层次高质量的联系,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倍增,我们认为这是博客发展迅猛的根本原因。[6]在传播过程中,从起决定作用的受众角度看,在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流动的加速和技术的进步,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人们对信息传播工具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细分的文化领域,媒介也步入了有针对性,讲求个性化格局重组的时代。
2.3传播者。个性化的传播者一般具备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传播方式以及思想。
以节目主持人为例,电视节目主持人,为观众展示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人格化传播方式,这就要求主持人个性的形象,自然,真诚及符合该节目内容的性格。其次,主持人个性语言越鲜明突出,就越能表现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主持人鲁豫以“说”新闻的方法探索了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新形式,受到观众的喜爱。[7]博客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正是因为每个人所写的“日记”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符合不同人群的口味。传播者的个性语言应根植于丰满的性格和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表达风格要配合适当的非语言符号,如眼神的交流,适当的手势等。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思维的传播者才能使信息显现其真实价值,因此个人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是个性化传播者需努力培养的方面。
2.4受众。人们接触媒介普遍基于一些基本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这说明观众在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内容时,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权。[8]受众的个性化继而显现。从受众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受众分为男性受众、女性受众、老年受众、儿童受众、中年受众、不同职业的受众等,受众对信息选择也会不同。另外随着通信技术进步,信息日益成为全社会共有财富,个人能够轻易地占有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使个人力量日益增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这样,个性受到鼓励和推崇,个人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个性化要求,使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引起了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2.5反馈。个性化反馈体现在传播反馈机制双向性更为突出,传播者和受众界限的模糊趋势。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但随着网络传播出现,传播者与传播工具间的关系有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9]这种“参与自由”与“互动自由”正是迎合个性化传播的最大吸引力。传统媒体在受众选择偏向的压力下,也开始注重反馈双向互动性。如一些电视节目邀请观众同台主持,或者提供联系方式,让观众留下意见而给予相应的奖品等。
3.个性化传播引发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3-01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这种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一)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中存在着范围极其广泛的解释的可能性,而真正负责的阅读不应该维护某一套独特的解释,应该维护解释的可能性本身……从任何一个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阅读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下工夫,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二)鼓励另类阅读
鲁迅先生在评说《红楼梦》的不同建构意义时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阅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语文教学的“个性”
个性化的解读和处理文本,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能,从而真正教出语文学科应该有的韵味。
语文学科有其独到的特色和魅力,语文教师在新课堂改革和追求高效的过程中,不能抹掉教学规律和学科魅力,而是应该努力做到理有理的道,文有文的韵。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个性:设计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课堂实施过程,必须尊重学生个性;更高的要求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里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都必须发生转变,语文教学也必须发生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灵动地、愉悦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发掘其内在价值,生动传神地与学生对话共解,学生可以依据个性化解读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收获。
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它包括阅读教材、写作教材、辅助教材、练习教材等,其中最主要是阅读教材。教师处理教材的前提是理解文本,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最常规的课堂教学手段和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养功底,要做到个性化的处理文本,语文教师应当有自己的创见。
过去文本解读只注重“作家―作品”,现在文本解读的重心已转向“文本―读者”的全新模式,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而语文课堂里,主体(教师、学生)要通过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为实现课文文本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持有科学客观的态度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处理。
打磨个性化风格
教学个性化实则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具有学科特殊性,特别强调情感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师。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指出:“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笔者曾有幸听程翔老师两节示范课。简单有力的板书,从容舒缓的语气,让人如沐清风。他始终微笑着,营造出让听课的师生都感到幸福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一直体现出一种余韵悠长、精致柔和之美,体现出浓郁的语文味。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让人感到亲切,感悟语言的魅力,感染用心爱语文的热情。成都名师罗晓晖也是学生心目中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才子形象。身边还有很多备受师生喜欢的风格各异的老师,大师和名师给了我们可以仰望的高度,也让人叩问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早已习惯于平庸和单一,是否是被学生深深记挂的老师,是否有毅力和决心来打磨自己的语文课堂风格?
如何打磨自己的教学风格呢?首先是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可塑方向,如个性沉稳、逻辑性强的老师,打造深刻厚重的大气课堂;如性格热情、感性善思的老师,打造诗意唯美的课堂;对教学理论有深刻研究,具有探究精神的老师,打造创新实验性的课堂。其次,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无论什么样风格的老师,都需要广泛的阅读,深厚的积淀和理论的提升。教学风格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教学为何物的“教书匠”。同时应亲近语文教学界的名师大师,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先生开悟。”观摩学习反思模仿创生,是每一个名师成长的道路,也是青年教师可以继承的捷径。无论是何种教学风格的老师,都要永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爱。赵谦翔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到:“我是最爱教语文的老师,这件事我可以骄傲地跟任何人比。”微笑之余被这位精神矍铄的老教师深深感动。待到花甲之年,可不可以骄傲地对大家说,我是最爱教语文的老师,我不怕跟任何人比呢?因此,要从对学生的爱和对语文的爱里生出一朵永开不败的魅力之花,散发出感动人心的芬芳,使学生如沐浴在春风中而潜移默化,教师在乐教爱生的精神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