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售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在实体店内浏览商品,最终在网上以最便宜的价格下单购买,这种行为使实体商家沦为线下展示厅,更打乱传统零售商步伐,为他们所深恶痛绝。
未来,零售商将开始拓展零售覆盖范围,将之转化成一种“物流资产”,让消费者随时随地――无论在实体店内、移动设备或是电脑上――都能随心下单。此外,消费者还能选择使用eBay Now快速送货或门店自提等。
此外,本地因素在电子商务会愈加重要。在我们看来,诸如PayPal、Beacon一类的创新将重启由移动端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改变本地零售业环境。
2、移动设备将彻底改变
商业格局
对支付业内人士而言,这种预测并不新鲜。但其实很多消费者才刚刚开始体验移动支付和移动购物的自主性、灵活性和乐趣性,他们期待更多优质体验。
这将引发一大波全新支付体验兴起,如基于感应器、地理定位以及云计算等技术革新。不久,这些革新必将终结排队结账、刷卡支付。
3、iOS和安卓系统将推动
零售革命
去年,我预测了由于移动结账技术普及,固定的收银台将渐渐消失。2014年,整个零售业的所有基础设施都将延续这个趋势。为什么不呢?iPad面世不过四年,平板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必备。2014年,平板电脑将成为零售业标准配置,它将被广泛应用于POS管理、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领域。
4.2014――支付业混乱之年
我喜欢混乱――因为这代表规则会被打破,新想法即将诞生或付诸实践,一切将变得更有趣。
这种趋势在过去几年已经蓄势待发,支付行业出现初创企业风潮,他们用移动支付技术推动新商业模式诞生。
2014年,你会看到大型支付企业争相加快创新步伐,以赶上那些更小、更灵活的竞争对手。而这些小公司将加快开疆辟土,积累经验,进入全球竞争。因此,数十亿资本将竞逐支付行业,搅乱、彻底改变2014年的支付行业。
一、走出“中等规模陷阱”的大型企业成长战略
多年以来,零售业始终期待着以资本为纽带,对商业资源实行“三跨”(即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重组,尽快形成规模巨大、实力强大、连锁型的重量级商业资本集团。但“三跨”口号喊了多年,成效甚微。由于各种因素的掣肘,导致了目前商战中“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被动局面,即流通领域内耗加剧、合作困难、纠纷不断,而向外发展、应对外商时则又显得缺少经验和底气不足。目前,我国80%以上的零售企业管理粗放,50%以上的零售企业资金短缺,零售企业管理层整体的素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跨区域、全国性市场的扩张需求,不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盈利模式简单、低端,而业内普遍流行的收取通道费的盈利模式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控制流通渠道的实力,我国零售百强排名前5名的企业销售额之和不足沃尔玛营业额的5%。
这种局面与外资进入有直接关系。因为,恰恰从20年前“预开放”的1992年开始,我国服务贸易中分销业的逆差急剧扩大,与货物贸易顺差形成了强烈对比,陷入了“服务贸易悖论”,即开放服务贸易与壮大国内服务业陷入自相矛盾、前者遏制后者的状况。分销业开放,使国内零售企业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克星,受到了挤压。根据我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报告,连续多年,外资商贸和物流业势头始终强劲,百强企业中主要经营大型超市业态的外资企业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现状和趋势看,内资企业遭到外资挤压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零售业经过一段外延式的扩张之后,已经进入相对徘徊阶段,掉入了“中等规模陷阱”,原有的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难以为继。如何突出重围,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这需要现有的零售企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双赢(多赢)的原则,尽快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自下而上推出一批重量级大型企业。
另外,鉴于零售业灵活服务于居民分散化消费的特点和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就业功能,在关注大型零售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与扶持流通业中的广大个体户和中小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新经营方式,在社区服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领域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而强”是值得中小企业探索的有价值之路。
二、主营业务回归的发展战略
零售企业在中等规模徘徊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主营业务、重建大型企业规模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流通渠道,是今后一项战略任务。
20世纪90年代买方市场确立之前,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品种较为单一,更新替代较慢,市场竞争有限,销售风险较小,消费者选择较少,零售企业大多采取自有资金采购销售、买断经营、获取价差的经营模式,主营业务占有绝大比重。随着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商品开始供过于求,花色品种增加且更新换代加快,消费者选择权大为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风险不断加大。于是,零售企业对买断经营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为规避经营风险,纷纷削减乃至放弃自主采购销售,转变为提供场地,吸引制造商、供应商进店销售,企业采取的是收取租金、进场费以及利润分成的经营模式。这使零售业主营业务能力大幅度滑坡、弱化,自有流动资本日趋减少,自主采购、销售比重急剧下降甚至为零。
国外有实力的大型零售企业,包括连锁店、百货店等都是不仅自己开店,而且也自己做买卖。这些企业到处签采购销售订单买断经营,在全世界广布渠道网点,自主开发推销系列品牌(自主比率高达40%~60%),凭借自有资金、规模化的主营业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牢牢掌握着购销价格的主动权,在产业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千方百计获取丰厚利润。越是有实力的企业,这些特征就越明显。相比之下,我国开店零售商做买卖的主营业务已经是象征性的了,普遍不足收入来源的5%。假如“开店的不做买卖,做买卖的不开店”、“有实力的拼命开店,做买卖的却少有实力”成为长期普遍现象,有实力零售商的主要注意力和主营业务发生蜕变,纷纷“自废武功”,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导致我国商品自主渠道淤塞弱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流通半径缩小、大额订单锐减、自主品牌缺失、流通成本高昂以及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紧张、大企业成长停滞徘徊,并殃及第一、第二产业的正常运转。据此推测,零售商过度依赖收取各种租费生存,不仅势必激化与供应商的矛盾,还会导致自身业务素质的滑坡,使商业人才流失,买手队伍解体,整个零售业损毁。在分工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守土有责”,做好本职主业。而核心竞争力也只能来自于每个行业的主营业务,人们也是根据所从事的主营业务特征来界定、区分和识别每个行业的,零售业也不例外。放弃自营的主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售商主要注意力长期不放在做买卖上,的确有不务正业的失职之嫌,与工人不做工、粮农不种地、公务员旷工、学生逃学、士兵开小差的性质相同。
针对零售商普遍“失职”、“塌陷”的问题,需要亡羊补牢、探寻良策。告别卖方市场后,我国应从战略高度,探索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推动零售业主营业务回归、重建大零售商自主渠道的新途径。要从减轻零售企业负担、制定鼓励政策等方面入手,推动零售业向主营业务回归。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可倡导这样的过渡性思路:在现阶段,商业企业必须要保持自主经商的本色,开店零售商不仅要做好服务商,更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逐步形成“自营业务为主,提供服务为辅”(亦即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新格局,努力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主要包括增强自有资金实力和主营业务的能力,重建买手队伍,稳步提高大额采购销售、买断经营的比重,增强开店零售商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责任。这是零售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重要基础,也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能的必由之路。
三、向海外延伸的扩张战略
转变国内零售商发展方式,推动零售商“走出去”向海外延伸,充分显示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选择,理应尽早提上新时期的新日程。
1.正确处理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与国内零售业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10年的“预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10年的“全面开放”,都展示了我国商贸物流业强大的影响力和成长力。跨国集团的大规模进入,为国内商贸和物流业发展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新元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激活了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更新,并进而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当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一大批国内商贸和物流企业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发展壮大,始终是取得成绩的主导力量。
沧桑巨变中也有值得警惕的新动向。恰恰从20年前“预开放”的1992年开始,我国服务贸易中商贸和物流服务业的逆差急剧扩大,与货物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陷入了“服务贸易悖论”,即壮大国内服务业原本是增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能力的前提和后盾,但是,在国内服务业原本弱小的情况下,大幅度开放服务贸易势必激化与国内服务业的矛盾,在服务业领域出现外资挤压内资生存空间的问题。换句话说,外资企业“打上门来”,在我国的地盘上“抢买卖”,形成了“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被动局面。因此,就服务贸易中的零售业而言,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是逆差,是赤字,国际影响力是负数。与此同时,单向开放、外资长驱直入的直接后果是,外资挤压使国内始终没有形成高效、强大的商贸和物流业,自主渠道和自主品牌始终健全、强大不起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高效畅通的零售体系始终难以形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始终是流通领域的顽疾,以致于我国不得不在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十二五”时期加紧“补课”,加紧补救。应该说,三十多年来,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始终是主流,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业态资源过剩,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大型企业极少,国际化企业空缺,落后局面远未根本改变。
根据我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报告,连续多年,外资商贸和物流业势头始终强劲,百强企业中主要经营大型超市业态的外资企业,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沃尔玛等主要5家外资大型超市新增店铺140家,新开店数比上年增加了22%。2011年,外资在大型超市的市场份额已经逼近47%。
2.构筑强大的自主渠道并向海外延伸符合我国的最大利益。零售业影响力在提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当然与我国零售业主动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密不可分。既然零售业具有主导商品交易和利润分配的天然优势,因此当我国零售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扩张经营时,可以培养自主销售渠道和品牌,掌握价格主导权,提升制造业的分销能力,获得更多国际分工利益,并通过国际市场增强化解国内经济存量矛盾的能力。另外,零售业主动走出去还可以避免进口国对我国产品的恶意排挤,收集国外产品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国内生产厂商。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国内培育形成了6大综合商社积极参与国际商品贸易,在寻求全球资源、拓展国外市场、提升本国产品竞争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成为日本国内颇具实力的跨产业财团。
国家自己主导的网状流通渠道与自主品牌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自主网络渠道是自主品牌的摇篮和孵化器,自主品牌是自主网络渠道的显赫代码。自主网状渠道被损毁,必然导致我国制造业知名老品牌遭重创,新品牌难存活。实际情况是,美国、欧盟、日本主导的世纪恰恰也是渠道争夺、品牌大战和零售业国际化的世纪。发达国家GDP的60%来自知名品牌产业,我国不足20%。与此相关,我国自主品牌的出口额只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微乎其微。自主品牌缺失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自主品牌每况愈下,实质上是长期重工轻商、缺乏渠道意识、自主网状渠道资源被外资大面积切割替代所致。道理很简单,在由外资构筑的国际化网状渠道中,品牌筛选当然要由外资来主导,他们从来就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自主品牌。而跨国公司长驱直入、控制中国的购销网络,就抓住了品牌、技术、订单、信息和产品,就加速了优质商贸和物流资源向跨国公司集中,也就夯实了其可持续盈利的在华基础。通过这种品牌、渠道的挤出效应,中国制造商只能在低端产品上依靠拼数量、拼消耗、拼能耗,粗放微利保本经营。
3.将零售业向海外延伸纳入国家战略。零售业走出去是服务贸易平衡问题,也是内外贸一体化问题。内外贸一体化可分为内外贸主管机构一体化、内外贸企业一体化、国内外产品流程一体化以及对审批程序、税费负担、商品流程、企业运作等不再有明显区别。而将零售业渠道向海外延伸纳入国家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国内,要自下而上地做强做大一批零售企业;在国外,要从单向开放转变为双向开放,“走出去”一批企业。总体而言,要抓住机遇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体系网点,实施国外抢滩、国内整合的“两头扩网”战略。
(1)国外抢滩。目前,我国商人在海外大多数属于“小散差”,不成气候,只是我国“个体户摊位制的传统批发市场”模式在海外的简单延伸,而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为零。针对这种状况,今后零售业对外开放的重心要从吸引外资“请进来”转变为推动内资“走出去”,从委托出口为主转变为自营出口为主,促使国内大型商贸企业增强主营业务的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按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思路向外延伸,实施渠道接管、销售终端前移,用我国企业的全程自主分销取代外商主导的低价采购,逐步用自主品牌取代加工贴牌,打一场持久的、系统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渠道、价格和品牌的争夺战,逐步掌控海外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为此,一是国内涉外企业要停止在海外的内斗自残,改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消极被动局面,联手抱团“走出去”,增加海外投入,在国外抢滩登陆、开辟大规模由供应链支撑的采购分销窗口和基地网点;二是要重视软实力,深入研究各个目标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背景,借鉴外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本土化的经验,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借助海外华人、华商形成的商贸和物流增长点与影响力,广泛联络在海外已经站住脚并本土化的制造商、运输服务贸易场站、批发市场、工商企业、商务办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商贸物流据点和大批浙商、粤商、闽商及海外华商等工商、金融界人脉,在海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转自营;三是要打破内外贸分割的局面,促进原来体制分治造成的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问的合资合作,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追踪国际动态,引导产业方向,促进国内商贸和物流企业走向世界;四是为促进商品内销和外销之间的灵活转换,降低购销风险,要推动目前权宜之计的“外贸大集”常态化,积极探索外贸企业建立内销机制和内销风险基金。与此对应,零售企业也要建立针对出口转内销的采购机制和采购风险基金;五是主管机构要具体研究“走出去”的相关企业所应具备的条件、潜质、方式和鼓励政策,积极创造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六是即使走出去有具体困难,大格局暂时难以改变,也要逐步提高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千方百计强化我国零售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强化在价格、品牌、利润、标准等方面的话语权,为日后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关键词:SCP模式 市场集中度 特许加盟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三段论式的产业分析范式,其基本内容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朱佳、刘晗,2004)。崔英、朱正伟(2004)用SCP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张继海(2005)用SCP模式对证券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李想、余敬(2003)用SCP模式对我国连锁超市行业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利用SCP模式对我国零售行业进行研究。
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对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本文主要从四个指标对零售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衡量:即市场集中度、业态差异化程度、零售需求增长幅度。
(一)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主要企业的集中程度,具体含义为:在一定区域,行业内排名前几位的品牌其销量累加所占总量的比例。市场研究通常以CR4或CR8两项数字来计算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张国荣,2004)。公式如下:
式中,Xi、Xj表示第i个或第j个企业的销售额;N表示该行业的企业总数;n表示该行业前几位企业的数目,通常取4或8,对于零售行业而言,N个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一般用“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表示。
根据“恩分类法”可知,如果行业集中度CR4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中国零售百强名单”排名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0-2009年我国零售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由CR4和CR8的两项数据发现,我国零售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到2007年达到最高,CR4和CR8分别为3.65%和5.14%,2008年和2009年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
(二)业态差异化程度
一般而言,零售业态的差异化程度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锁定目标顾客群,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形成偏好,进而形成该企业的特色和品牌优势。企业开始经营多业态并突出主业,其实也是市场定位问题,目的是在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确定主要服务对象,专注特定的流通环节,强调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洪涛、姚晓宁,200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零售业态形式相继出现,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我国百强零售企业就已经涉及了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标准超市、便利店、专业店、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可见其差异化程度较高。
(三)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综合。进入壁垒主要针对市场中潜在竞争者,反映对潜在进入者的阻挡,并以在位企业具有的某些专用资产为基础,使潜在进入者处于劣势地位。
而我国零售行业,进入壁垒并不高,即一个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手段等很容易因人员流动而被其他竞争者仿效。从技术方面来看,零售企业技术含量低,其经营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上的差异,新进入者很容易通过模仿和引进人才来弥补;从成本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零售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额需要达到30万元,并且其启动成本也不高;从政府政策看,政府对零售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支持,近年来,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进一步降低了政策屏障。
(四)零售需求增长幅度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零售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进行分析,以预测我国未来的零售市场需求,并且将这一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态势进行比较,以证明我国零售市场的重要程度。
由表2可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都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0%左右,2009年更有22.30%的增长率。从总体上而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4813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2678.4亿元,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相比,除2003年,其余各年均高于GDP增长幅度,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同时期GDP增长率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将使我国零售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使我国零售行业的市场结构更趋于完全竞争,也将会成为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零售行业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该行业市场条件和竞争者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根据SCP模式,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影响,产业的垄断与竞争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主要是从三个指标对零售行业的市场行为进行衡量:即投资扩张、特许加盟、并购重组。
(一)投资扩张
我国零售行业现在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这个获利空间较大的市场竞争,而原有企业也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上对企业进行再投资,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我国加入WTO,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不断进入,我国本土零售企业也不断扩张,加大了中国零售行业总资产的规模。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零售行业总体规模是在不断发展的,年末零售法人企业个数、年末从业人员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2008年,零售法人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分别是55.49%和18.80%,但零售营业面积增长率却在下降。可见,零售企业为了取得更高的经营效益,各零售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采取投资扩张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特许加盟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底,加盟店总数在30万以上,覆盖的行业业态超过60个。特许经营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2199亿元,百强企业门店总数为85316个,其中加盟店铺数69729个,占总店数的81.7%。特许百强企业的单店平均投资金额约78万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近200亿元。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为32%,店铺的平均增幅为28%;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给社会创造近70000个加盟创业机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可以说,加盟店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并购重组
2005年之前,各年度的并购案例普遍数量较少,均不超过10宗,且变化趋势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从2005年开始,各年度的并购案例数量都明显增多,其中以2007年最多,达34宗,随着零售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外资零售巨头的快速进入,并购重组成为有一定资本实力的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又一战略方式。同时,我国政府也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从各年度并购案例占总样本的比重来看,82.89%的案例发生在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7的并购案例,占到全部样本的1/3(李飞、米卜、林健,2009)。
零售行业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导致或形成的这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产业的市场绩效,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指标对零售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行衡量:即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李飞、王高,2006)。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由表4显示,2006-2010年间,我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不足10%,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各年均在14%左右,且各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均高于我国内资零售企业6个百分点左右,其赢利能力明显高于我国内资零售企业。
(二)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既能表明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风险较小,又能表明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由表5可知,我国内资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内资零售企业相对较保守,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及控制的能力较我国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稍强。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流动资产主要集中在商品上,而商品流通的快慢、商品的周转速度对零售企业至关重要,它是衡量零售企业商品实现价值、商品补偿速度快慢的判断标准。流动资产周转率能反映零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动的周转速度和资产利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周转速度快,流动资产相对会节约,能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周转速度慢,则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赢利能力。
由表6可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零售企业整体流动资产周转率有上升的趋势,也表现出较高的周转速度,这与我国零售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有关的。内资零售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所有零售企业的整体流动资产周转率相当。我国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其流动资产周转率高于内资零售企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资零售企业流动资产使用效率不如我国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因此,内资零售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可以通过扩大销售额来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零售行业市场结构方面来看,我国零售行业具有市场集中度低,业态差异化程度较高,对技术、成本、政府政策的要求不高,零售需求增长幅度较大。可见,对于整个零售行业而言,我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仍属于完全竞争行业。第二,从市场行为方面来看,我国零售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零售企业开始重视采取特许加盟和并购重组等行为扩大市场份额,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从市场绩效上来看,我国内资零售企业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相比,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市场绩效有待改善。第四,在零售企业扩张行为中,由此引起的营业面积扩大、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均成为提高零售企业销售额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市场绩效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从零售企业的角度看:首先,零售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兼顾效益的提高,不能盲目地扩张而忽视扩张带来的效益,可以从库存管理、优化采购渠道等方面改善经营业绩;其次,零售企业继续实行并购重组等战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并购重组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最后,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选择适合自身实力的业态发展模式,实现零售业态发展的差异化,进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从政府的角度看:首先,建立健全必要的规则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使中外零售企业都通过此规则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其次,规范我国零售行业的进入壁垒,克服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问题,对新进入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未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零售企业不予审批。
参考文献:
1.朱佳,刘晗.证券市场的SCP分析[J].商业研究,2004(21)
2.崔英,朱正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SCP范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6)
3.张继梅.SCP框架下的证券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中国市场,2005(32)
4.李想,余敬.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SCP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2)
5.张国荣.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物流产业研究[J].财经科学,2004(S1)
6.洪涛,姚晓宁.企业多业态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零售研究,2009(2)
(一)零售行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1)如何高效利用线上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在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普及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在空间已经无界限。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影响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发挥,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在资料的搜集分析上,尤其是财务预测的时效性较差,决策制定具有滞后性,财务的计划应变能力弱。(2)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会计基础核算职能淡化,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增强,原有的核算型财会软件无论是功能范围还是数据容量都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无法应付大范围大规模的数据导人及运算。而未来更需要开发带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管理型财务软件。(3)无纸化办公引发的财务票据传递、审核问题。传统零售业在日常销售中财务常常面对大量销售单据,经过电子零售商务的账单,大多趋向不打印,而仅仅提供电子邮件账单或在网页平台账户中进行记账。
(二)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1)财务安全维护问题。零售业财务管理多是基于单机或是内部网,而互联网体系一般是开放式TCP/PI协议,因此会面临电脑病毒、网络黑客等威胁,财务数据是重要的商业机密。网络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也与此息息相关。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采用的货币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如何保证自己的重要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购买方的信息真实性和信用保障等安全问题将成为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2)与电子商务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尚不完善。电子商务模式对于我国大部分零售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新会计法中对这部的描述与处理事项也没有足够的说明。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3)电子商务专业财务人员缺乏,传统零售财务面临观念的转变与功能的提高。长久以来的工作方式,造就了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固有的工作理念。其特征也很明显:专业独立,业务单一,与其他业务联系较少,侧重事后分析。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财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业务流程会因此减慢。在我国财务人群中,既懂电子商务知识,又精通财会理论,而且还熟悉电子商务财务流程的开发、设计的复合型财务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素。为了实现内部信息高效沟通,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财务资源,促进网络财务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必须完善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案,把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统一管理。将零售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到以网络实时转接业务数据的企业管理一体化软件。
(二)资金集中化管理,建立适合零售业的电子商务资金流系统。电子商务资金流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支付形式的网络化,外在表现形式最终是信息流,其具备数字化、直接化、透明化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支撑下,交易与结算手续速度加快,从而会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金流通的全球化有利于扩大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更高效的进行开展业务、节约成本。作为零售企业资金管理的财务部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反应灵敏、管理严格的全企业范围的内部资金流管理系统。因为必须最终建立公司内部的资金信息数据库,从而达到资金信息的集中管理,并且通过已有网络设备实现在国内外范围内资金数据的共享和实时结算处理。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零售业价格竞争文化营销个性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零售行业已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仅仅靠价格竞争和规模化来获取市场份额已经不再是理想的竞争策略。建立文化营销,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文化精神需求,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零售行业擅长采取的价格战和规模化等策略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随之产生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营销竞争已成为一种定势。文化营销战略以鲜明的时代特性、科学的经营理念、有效的实践运用使自己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文化营销嵌入零售行业的竞争当中,是决定每一个零售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价格战阻碍零售业的发展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价格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打开和赢得市场,经营者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降低成本,平价商场如雨后春笋,折价销售遍地开花。然而价格大战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博弈双方的利润极低,构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经营者而言却是灾难性的。
价格竞争策略是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或方法。它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挤占市场份额。但价格战同时不可避免的引起业内同行之间的互相拼杀和报复,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国家税收流失,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由此看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盲目的追求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不但不能有效的击败对手。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加大营销观念的创新,以创新求生存、求振兴、求发展。
二、文化营销战略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的商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及顾客的忠诚度,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必须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性因素,以显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零售企业。更要重视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软投入形成差别化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营销则是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而引起价值共鸣,在价值共鸣状态中达成促销,完成文化营销的历程。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会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近年来,很多零售企业尝试将文化营销的理念嵌入营销竞争之中,着力提高商业服务的文化档次,把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变成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情感的交流过程,相继开展了消费者知识讲座、摄影大奖赛、时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文化的发掘和提炼不能以自我利益观为中心,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要真正把文化营销作为企业与消费者寻求价值认同的过程,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文化信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所主张的营销理念。
三、文化营销的应用策略
(一)产品文化营销
对于产品的理解菲利普在《营销管理》中提到,产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层、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企业首先应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然后在附加产品与期望产品上做文章。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一般同类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都能满足最基本的产品层,要想进一步发掘产品的差异化,企业必须认识到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物质的生理的需求,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品牌、使用等各个方面。例如,经过调查发现,2006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货市场文化味特浓。一些零售超市独具匠心地将庙会引进店内,推出多种商品一条街等;还有的特意将春联、灯笼、年画、剪纸、爆竹等民俗年货纳为年货街,不再小规模销售;还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工夫:一串串红灯笼,形形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国结,身着唐装的收银员和热闹的迎春锣鼓,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营销措施,使产品的包装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不仅良好地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创新发展融合了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产品的魅力。一方面使消费者赏心悦目,激起他们的共鸣与感动,另一方面商家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其实就是文化营销战略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提高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核心价值,是加强企业文化营销的根本途径。
(二)品牌文化营销
在市场营销中,品牌不仅仅是便于识别,而且是产品形象和文化的象征。品牌是产品的一种“视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转向品牌的竞争。牌文化营销就是要突出品牌个性,丰富品牌的内涵,增强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号召力。
目前,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讲,在品牌建设方面面临着两条战线作战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迅速打造零售商的企业品牌,使得自己能够在即将展开全面“斗争”中占有有利地形;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也要清醒地看到,许多跨国零售企业不仅拥有良好的自身品牌价值,而且努力打造旗下自有品牌的力度也是惊人的。在美国,著名的西尔斯零售公司90%的商品都是自己的品牌,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很高,所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价格比普通可乐低10%,利润却高出10%,在自己门店中的销量仅次于可口可乐。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也应采取PB战略(自开发商品战略)进行产品开发,以取得品牌竞争的主动权。
在商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人群”中识别的符号,它更是直接体现着一种差异化、一种价值、一种获得消费忠诚的理由。甚至可以武断一点的讲,品牌缺失的零售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最先被淘汰与消失的就是那些“只卖商品”的零售企业。因此,只有经营名牌产品,并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文化,零售企业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逐渐形成市场影响力,从而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认同,也只有这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才愿意支付超过实物价值的额外价值,企业才能获得财务、竞争等方面的优势。
(三)个性文化营销
消费个性化是时代潮流。今天,消费者的素质空前提高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市场已经细分到个人,社会呼唤一个人的市场。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个性文化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当今企业须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代表着当今企业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个性文化营销,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营销要有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特色创造出需求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全面竞争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胜出;同质营销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让消费者记住。特色化首先是基于对目标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深刻了解和尊重,是对竞争环境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是共性营销中的个性文化营销。正如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定时举办的“VIP文化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有品位、有趣味的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利用文化独特的亲和力,把具有相同文化底蕴与文化喜好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达成有效的沟通,取得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个,起到促销的效果使企业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获得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起到“涧物细无声”的品牌推广效果。
由此我们认识到,营销绝不仅仅是促销。明确“我是谁”,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和从众怪圈,走出个性化路线:寻找个性之根、形成个性之树、传播个性之香。求新求变,这才是我国零售业营销突围的必由之路。
上述几种文化营销策略,在实际营销活动中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时在同—个营销活动中也会运用多种文化手段。总的来说,在消费心理13趋成熟,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零售企业必须突破价格竞争的障碍,运用多种文化营销策略,创立品牌,更新与消费者的价值链关系,打开“文化”思路,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地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把文化营销落实为一种营销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l]崔会斌,曾路.文化营销——提高品牌权益的有效途径.现代管理科学,2007(3).
[2]胡志伟.文化营销的误区与超越.商业现代化,2007(6).
[3]张党利,郗芙蓉.文化营销概念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4]朴世镇.文化营销的战略及模式探究.商业时代,2007(8).
[5]吴洁.现代零售业如何开展假日文化营销.商业时代,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