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畜牧兽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15-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畜牧兽医科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以理论传授为主,不能在毕业入行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模式及教学手段上对中职院校畜牧兽医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现总结如下。
1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很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1.1.1 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置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的放矢,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2 因材施教 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尤其是青年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用独特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
1.1.3 创设“实景”场所 通过“实景”场所的相关训练,让学生懂得,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就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目标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学农厌农情绪,畜牧兽医的苦、脏、累,更使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前途一片茫然。针对这一现象,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显得非常重要。
1.2.1 结合本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正确地引导学生
1.2.2 结合已毕业的学生的成功事例,让学生从师兄师姐们身上看到自己明天的希望
1.2.3 让学生们形成这么一种概念:今天不努力学习,明天就找不到工作 即使你找到了一份工作,学艺不精,工作也会不长久,还不如一技在手,受用终身。这些无形中的动力和压力,会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和树立正确学习心理。
2 改革教学内容模式
中职院校学生因年龄偏小,理解教学内容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三段一考核”的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1 理论教学阶段
教师传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基本理论、技能及操作。
2.2 实景教学阶段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3 实践教学阶段
学校组织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如宠物医院、兽医院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4 考核阶段
在畜牧兽医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 就目前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能力,理论教学与实景教学,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实践教学阶段,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有力的探索。
3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长谈不衰的话题。传统教学方式是板书与挂图相结合,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中学生易感到枯燥无味。而中职学生年龄偏小,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学习自制能力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互动系统等进入教学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对生产第一线的畜牧兽医相关操作进行摄像、编辑与整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可以纳入“实景”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能较快适应畜牧兽医工作,培养个人专业技术能力。
4 改革考核手段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考核手段的主要依据是试卷成绩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靠考前的突击记忆就可以通过考试,达不到考核学生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的目的。考核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社会对畜牧兽医的需求,不断调整,下面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将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调整为总分的40%,社会实践环节为20%,实验成绩为20%,现场技能考试为20%,并可将学生课堂和实践中的出勤相应地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当然,此考核手段中各项检测项的分数比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考核手段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探索,希望可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常,刘思当.动物病理教学与兽医临床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04,(03).
[2] 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兽医专业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11).
[3] 黄建云.对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8,(11).
[4] 张华,石冬梅,沈永恕.以思想解放推动兽医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5] 丑武江,邓双义,段晓琴.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109-02
一、当前地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校企合作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大多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手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剖析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政府引导作用不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基本是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因为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同时在学生实习就业环节也可以减少一定的压力,所以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但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要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得到的回馈除了学生能作为劳动力带来利润,其它并无保障,当前社会人才相对过剩,除了部分企业为了人才储备的需要,觉得校企合作有一定意义,大部分企业则明显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在政府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企业基本不会主动要求校企合作。
(二)合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在中国,管教育与管畜牧兽医专业行业企业的机构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和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项目合作的管理载体。在少数地区,部分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创建相关制度,基本形成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但在大部分地区,多数畜牧兽医专业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独立自主、形式多样、浅表松散型的状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院校内部系统支撑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由原来中专职高转型而来,尽管近年来大量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一职,但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有两种极端,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因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实习时间,制度上也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等。
(四)企业看重短期利益
在国家没有明确出台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任务的政策法规之前,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做,也希望政府买单,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学生数给予补贴。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追求眼前利益,并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
(五)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看似很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偏于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1996年至今,政府出台了10多部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不明确。
二、未来地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与做法
(一)未来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政府主导、学校服务、企业参与三种意识和谐共振,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发挥其行政功能和协调作用。政府应制定法规,明确企业在技术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规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依托区位优势,专业对接产业;注意收集来自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及毕业生质量反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与技术支持,形成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企业应提高参与意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二)未来地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
1. 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一般是指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的技能要求,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培训,以“订单”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一般来讲,这种模式要求学校按照具体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实施,毕业生经考核达到企业人才录用标准,企业优先录用。这种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职业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从而缩短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时间,使之更快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为企业做出相应的贡献。订单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如何使“订单”源源不断的问题。订单培养的初期很多都是靠行政干预,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靠行政干预是无法长期奏效的。
2. 校企共建基地模式。这个模式一般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结合双方的具体需求,由企业提供项目、设备、资金,由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并在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展开各个方面的合作。在此类基地,企业借用学校实训场所作为厂房,以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为训练内容,在学生进行操作实习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生产量,从而使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上的投入得到反馈。校企共建基地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都是重建设、轻测评,特别是能够结合学校或专业的定位与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测评实训基地绩效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许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绩效不如人意。
3. 校企共同实施教师技能培训,建设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挂职锻炼,下企业实习、市场调研等多种方式,使老师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确保教师职业工作过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授课,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以企业生动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三)未来地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作法
1.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由理事会成员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确保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企业无缝对接,逐步适应岗位群,树立终身发展目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 引入行业标准建设课程。依据理事会章程,制订专业课程开发规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建立课程教学体系。由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参与课程的开发建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 合作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依托合作共建的人才共育载体,由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院教师参与,实施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进标准化养殖示范教学基地,由学生顶岗实习或实岗见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真实的岗位工作氛围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毕业时具备的综合素质能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4. 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管理。学院与理事会成员单位签订共同育人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机制,采用“资源共享、多方参与、校企共育、专人跟踪”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校企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制度、效果评价制度、阶段检查制度,努力提高学生在“真实情景”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效果。
5. 合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与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合作评价制度,每年定期通过实习到岗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起薪标准、合作企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指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6. 合作就业。依据理事会章程,学院与成员单位签订全面合作育人机制下的合作就业协议,确定每年为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数量。对于企业而言,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完全按照行业企业自身要求,完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合作就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院要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作法和经验,进一步加强合作,坚持创新,不断深入和完善校企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赢”。
当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地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的科学发展,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把校企合作作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项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 邓志新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1.8.
[2]周淑沂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研究,2013.3.
[3]王利刚.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讨 [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2.
[4]加春生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J].2012.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同时,还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目标是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使教育要面向多样化、市场化。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 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理念。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惠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讲授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每个模块实施“项目教学法”,将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逐步讲解,从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岗位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与职业相衔接”的职业体系。
教学实施总体构架
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安排进行整体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体系,对整体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具体包括:专业分析——课程分析——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实施过程——效果评价。
专业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正由“零星散养、畜禽混养、人畜混处”的传统方式向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迈进。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从近几年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内畜牧兽医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和“供需两荒”并存现象,主要原因是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更加专业化,能力更加综合化,而传统的以课题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出现脱节现象。
根据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特点,未来的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分工会更精细,职业能力更高超,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将加以改变。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要求,更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畜牧兽医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研结合道路的中职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分析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内容分散、教学安排不合理,具体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不当。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逻辑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设置,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落后与重复交叉。以往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编排出现了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每门课程自成一体,企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技能往往无法及时进入课程。
3.教学安排无职业特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安排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当前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不能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中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各中职院校的重视。学生的高技能只通过课堂讲授是无法培养的,必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生产劳动实践,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培养。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有师资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教学生产实训实践基地作保障。
课程体系 根据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对应人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畜牧兽医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构架,该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将核心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即家禽养护学模块、家畜养护学模块、宠物养护学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分成三个方向,即养护、兽医和销售。三个方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个方向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方向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每个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和讲解内容的选择都是按照动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同时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的。实际核心专业课程《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与基础课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说,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当地畜牧业产业的发展,设定对应的岗位人员要求,从而实现对应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岗位教学。
课程内容 由于所用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实际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教学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或已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因此降低了学生所学技术的有效性。实训课多是随堂进行,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往往只注重实训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此现象,就必须设立一个具有现场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具有全面能力培养的教学项目,而且需要得到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它的具体要求是:实施的项目应有一定的技能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训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项目与企业实际岗位或现实活动紧密联系。在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项目、技术资源来实现本门课程项目的设立。故在《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课程中,我们选定与后续课程连接紧密或与岗位结合的内容为讲授内容,强调了讲授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和校内外教学与实训条件,同时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就业情况,设置专业模块化培养,并根据企业不同模块当中人员需求的岗位不同,将核心课程与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重组,自主设置课程。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选择对应的技能点,进行技能培训。
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三、五学期分别为《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理论学习;二、四、六学期分别到养鸡场、养猪场、宠物医院进行实践学习。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见下页表1。
教学安排的说明及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既适合“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也适合学分制教学管理。
2.根据人培养规格要求和本专业教学特点,第一、三、五学期分别开设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二、四、六学期分布到养鸡场、养猪场和宠物医院进行实践教学。公共基础课中,语文、体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数学、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德育安排在一、三、五学期,计算机安排在第五学期。
3.本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本课程中的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集中教学和操作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4.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可选择本校设置的专业模块,学校可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自主设置课程。
5.技能训练与考证,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完成首选模块化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二)实施过程
在学习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本领域的典型工作,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与职业岗位有哪些联系,使之起到职业导向的作用。要学会综合技能还需要单项技能支撑,所以必须围绕不同的课程划分出相应的能力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并包含整个工作过程。
(三)效果评价
1.该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采用“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述,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解决了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不仅适用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3.该教学模式通过在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上初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有所提高,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要更接近,受到企业的欢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该教学方法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应用,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继续完善适合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畜禽养殖;疾病诊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5-01
众所周知,农村是中国畜禽养殖的主阵地,在农业经济中畜禽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有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发展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农场,而有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个体养殖农户仍然是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力量。大部分畜禽养殖农户的疾病防控知识与意识匮乏,再加上农村兽医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专业、系统的诊治能力,导致畜禽患病率较高不下[1]。因此,对如何有效减少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工作误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误区
1.1 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现阶段,中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兽医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兽医行业大多是报着感兴趣或是迫于生计而选择的,因此,大部分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在临床操作中,很多兽医表现出知识匮乏、技术不能的缺陷,诊治不当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1.2 诊断方式错误
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兽医常由于相关设施设备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缺乏,而选择错误的诊断方式,比如当畜禽出现腹泻的情况,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就选择止泻药,畜禽出现发热的状况就选择退烧药等。如此一来,没有对病例特征和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可能导致畜禽疾病抵抗力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容易使畜禽患上其他疾病。除此之外,有些兽医在畜禽疾病诊治中随意地使用抗生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说,当畜禽出现食物中毒或者消化不良的情况时,一般只需要对症下药,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肠胃功能就行了,而倘若将抗生素添加到所使用的药物中,就会极大地增强畜禽机体内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同时动物体内极有可能会发生抗生素残留,在动物被端上餐桌之后,其体内残留的抗生素就会随着人们的食用而进入人体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2]。
1.3 用药剂量及时间错误
在实际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很多兽医对于药物的使用也不够科学,用药剂量和时间往往是根据自己主观判断来决定。很多兽医用药剂量的确定遵循着“小病用小药、大病用大药”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兽医通过衡量动物的大小、体重来确定用药剂量,而忽视了用药剂量的上限,这就造成了因用药剂量过大而导致动物中毒的事件时常发生。除此之外,很多兽医对于畜禽疾病治疗的疗程制定也不够科学,往往是先打一针,观察一下情况,如果动物没有反应就继续注射,直至动物出现明显反应才停止注射,如此一来,也极有可能会导致用药剂量过大的现象出现。最终随着动物体内药害的积累,极易导致动物病情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对动物造成生命危险。
1.4 用药方式错误
很多兽医尤其是农村兽医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动物病理学知识以及兽药的药理学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甚至有些兽医是全无了解。因此,许多兽医在畜禽疾病治疗中的用药只是一味的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甚至部分兽医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这种用药方式不仅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而且严重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动物食物中毒。目前,畜禽疾病诊治中最常见的是“地米+青霉素+安乃近”的用药模式,一旦这样的用药方式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很多兽医便会按照用药指导书进行胡乱地配药、用药,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死亡情况出现。
2 畜禽疾病诊治中减少工作误区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
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想要减少工作误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加强兽医自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总结经验来提升自身的临床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用药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对用药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二是相关机构或部门强化兽医的培训工作。比如畜牧局可以定期聘请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兽医对基层兽医进行宣传教育、讲座,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
2.2 加强农技培训力度
作为畜禽动物的养殖者和主要受益人,畜禽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直接关系着畜禽动物的疾病防御和养殖质量。因此,为了减少畜禽疾病诊治中出现的工作误区,同时保障农户的经济收益,强化农技培训,增强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好畜禽养殖农户的农技培训工作,并将畜禽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渗透到农技培训中,提升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控意识。
3 小结
总而言之,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诊断方式错误、用药剂量及时间错误以及用药方式错误是目前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只有不断提高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才能有效减少工作误区的发生,从而为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猪病防治;存在问题;建议
近几年来,每年的夏季猪高热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现将猪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体制方面
一是国家每年对动物防疫都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执行的环节重重“解说”到基层时已经面目全非。二是疫苗冷链环节严重缺乏。国家发放的疫苗都是严格检验合格的产品,由于冷链的缺少,保存者业务水平低,使用者认识不到位,造成动物疫苗使用后的效价降低甚至无效[1]。三是动物养殖技术推广的缺失。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根本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四是养殖业务技术部门行政化。基层畜牧部门,习惯于满足上传下达上级的政策和方案。至于其实际的指导作用、指导效果,无人过问。五是专业技术部门“不务正业化”。由于政策的原因,基层畜牧部门在基层主要围绕乡镇的主要工作运转,包村、包计划生育等工作,本职工作反而没有人干。或者非本专业人员大量占有岗位,专业人员反而下岗的局面,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成了“二线人员”[2]。六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落后化。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实际生产,由于其技术水平低,无法进行技术推广。七是动物检疫工作严重滞后。动物检疫工作应该是防止动物疫病扩散的最后措施。国家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止病死猪只带病菌进入安全区域,但是检疫方面把关不严、检疫方法落后,导致疫病传播蔓延。
1.2养殖场(户)方面
猪病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最严重,但是造成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养殖户自己。一是养殖规模场方面。由于养猪行业特别是规模场多是资本运作,养殖户不懂技术,加上想要国家项目盲目扩大规模,没有从环境、生猪生产、防疫水平、养殖水平作出全面考虑,造成动物疾病的大量发生,且动物疫病发生后又不知如何处理。二是动物免疫程序不规范。养殖户大多是非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正是养殖户的非专业化造成了免疫程序不规范,随意更改免疫程序、免疫剂量,造成免疫失败[3]。滥用药物造成大量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变异株暴发。三是散养户方面。散养户养殖的随意性和无知性加速了动物疾病的传播和扩散。特别是动物疾病的暴发期,自己养殖的猪发病后,还得去其他养殖户的猪舍看看他们的猪是否发病。四是饲养管理的盲目性。由于饲养知识的缺乏,广大养殖户只知道喂猪,对吃的怎么样、有没有异常并不了解。五是消毒的盲区。散户基本不消毒,不愿意花费这笔“无用的开支”。养殖场(户)比较重视消毒,但是方法不对,不知道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有的场竟然使用消毒原液进行消毒。病死猪的处理不当。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病死猪只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养殖户为了经济利益很少按规定执行,无意中造成疫病的扩散。
1.3企业方面
一是企业的误导宣传。部分企业为了更多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对养殖户进行误导性宣传,如使生猪皮红毛亮、粪便发黑是好料,结果导致高铜的泛滥,守法的企业只有被动地退出市场。二是种猪的质量问题。部分猪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隐瞒种猪的病情,造成动物疫病更大范围的扩散。三是药厂的过度宣传。对动物进行必要的保健是有效的。有些药厂过度宣传保健的作用,导致养殖户大量的使用药物保健,造成耐药性疾病的增加,猪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出现实质性器官的衰竭,最后导致发生疾病后无药可以治疗。四是治疗的问题。一些兽医业务素质差,导致猪病被误诊,很小的病结果治成大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4其他方面
动物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广大养殖户认为没有必要在环境方面浪费资金,或者受场地的限制没有重视环境卫生。结果造成环境恶劣,猪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4]。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造成疾病混合感染,最后疾病难以治疗。
2建议
通过多年的实践感到动物疾病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如果各个部门、环节能够认真落实国家针对动物防疫、检疫、技术推广的各项规定,动物疾病对养殖户的影响会大大降低。如果养殖的水平更高一些,养殖技术能够推广落实在实处,养猪户的损失会更少些。如果给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宽松的工作方式或空间,养殖户的收益会更高些。如果养殖户的心态更平稳些,饲养更科学些,饲养效果会更好。
3参考文献
[1] 陈长法.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存在问题探讨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10(4):42-44.
[2] 雷延慧.青海省互助县猪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