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无邪安意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孔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孔门私学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孔子并没有专门的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专著,也没有对音乐欣赏做出专门而系统的说明。孔子的关于音乐美学的论述,散见于代表儒家经典思想的《论语》里,这些以人为本的音乐美学观,恰恰就是古代儒家音乐美学观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孔子 音乐美学观 《论语》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3000年前的西周之前,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开始萌芽,进入西周这个音乐鼎盛时代,音乐美学观逐渐形成,《周礼・春官》中记载着当时的音乐美学理论:音乐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的一种精神活动。西周末年的史官伯亦提出了音乐具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的审美功效。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活跃的学术气氛,使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空前发达,也使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认知逐渐深化,并产生了具体的对音乐欣赏的需求和音乐欣赏的理论。孔子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就是对音乐的极高评价。随着西周时代青铜器技术的成熟,使得曾侯乙之类的大型编钟的制作得以实现,也从物质上推动了音乐活动的进一步升华。西周已设立了掌握国家演奏团体与音乐教育的中央专门音乐机关――大司乐。春秋时期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吕、七声音阶与旋宫转调等乐制的出现,代表着音乐技法和理论上的进步,也使音乐旋律更加精致、音乐表现更加精准,也对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这一切都标志着孔子时代的音乐活动已空前繁荣。因此,作为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的音乐美学的产生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孔子本人精通笛、箫、古琴等乐器,也很会唱歌,有着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论语・述而》云:“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说明孔子对学习歌唱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孔子还擅长谱曲,他收集整理了上古时期的乐谱,并创作了《 操》、《欢乐操》、《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畏匡操》、《厄陈操》、《闲居乐操》等曲谱,体现了孔子非凡的音乐创作才华。在孔门私学里,音乐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孔子并没有专门的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专著,也没有对音乐欣赏做出专门而系统的说明。孔子关于音乐美学的论述,时时散见于代表着儒家经典思想的《论语》里,孔子以人为本的音乐美学观,恰恰就是古代儒家音乐美学观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其归纳为如下三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 音乐是一种政治语言
孔子所生活的西周末年,正值社会制度的转型期,各种新生的诸侯政治势力在争霸天下,在分封土地的同时,也敢于僭越王制礼仪,僭越天子礼乐,以至于让孔子发出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的恨恨之声。孔子对这一时代的评价为“礼崩乐坏”,“乐坏”就是指诸侯们对王室专用音乐的僭越。在孔子的心目中,这种音乐不仅是一种钟罄演奏出来的旋律,而是王权的组成部分,是至高无上、不能随意亵渎的;音乐的旋律里所包含的不仅是美的音符,更是王权的神圣和皇族的尊严。如上文提到的“八佾”之舞,就是古代的一种乐舞,因共有八行八列舞者,而被称为“八佾”。按照西周的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所以说这种乐舞就是王室的特权之一。而作为鲁国正卿的季孙氏,按照礼制只能享有四佾之舞,而他却敢于明目张胆地用八佾舞于自家的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行为。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言,已充分反映了孔子对季孙氏僭越王室专用音乐的基本态度。
《诗经》有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怨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说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所以音乐不仅是统治阶层的一种政治语言,也是国情民声的表现。因此,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称之为“尽美矣,又尽善矣”。但同为周王朝国乐的“武乐”,孔子的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之所以这样评价,并不是因为音乐旋律上的问题,而是因为“韶乐”是舜帝时期民众歌颂太平盛世所用的乐曲,乐曲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和谐与安详,是百姓对舜帝文治的景仰,所以“韶乐”的旋律宛如春风吹拂,温馨流畅,令孔子陶醉。从思想内容上看,舜是在尧的禅让下得到王位的,是一种和平的社会转型,因此,“韶乐”表现的是一种合乎理想社会秩序的风情,也就是说,“韶乐”的根本精神是在表现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而“武乐”是周朝初年歌颂周王灭商的乐曲,虽然旋律也很美,其内容表现的却是周武王讨伐纣王时激烈的战争场面,其基本精神在于表现战争和征服,所以“武乐”的旋律节奏急促,铿锵激愤。更重要的是,周武王原为人臣,却用武力夺得了商王的天下,也是不符传统社会的君臣秩序的。而这种孔武精神对一贯主张“仁爱”的孔子来说,带有浓郁的血腥味,所以孔子才会认为“武乐”“不尽善”。从孔子对这两种音乐的比较之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音乐美学观是“美善合一”的观点,他强调音乐里有许多政治内容,而这些政治内容是欣赏音乐的人无法忽视的。
二 音乐是一种教化形式
“德治”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因此,对民众社会道德的约束与道德修养的提高,一直是统治阶层最重视的,正如《礼记》所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在西周时期,统治阶层已意识到音乐的教化力量是巨大的,是其他教化手段无法企及的。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孔子也把音乐和礼教紧密结合起来,并希望利用礼乐文化来巩固宗法制度,这种思想在《论语》里也有所表现。
作为儒家经典人物的孔子,一生信守着仁的标准,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做人的理想境界。孔子认为,“仁德”思想统领着音乐的欣赏,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论语注疏》对此句的注疏云:“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论语全解》对此句的注疏云:“礼乐以仁为本也。盖礼者仁之文,乐者仁之声,有仁之实,然后能兴礼乐。”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把音乐的欣赏仅仅看成是一种纯艺术的活动,在音乐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包含着孔子的“修齐治平”的崇高目标以及用音乐教化民众的目的。所以,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音乐教化之过程,他把对音乐的理解放在了最后一步,也就是修身成仁的最高境界。这表明,在孔子看来,音乐修养是教化民众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段。
“以乐修身”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孔子深知音乐有触动人类心灵的力量,更能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因情而发,是人类内心感受的一种美的外化形式,音乐可以超越国界、民族和时间的隔膜,蕴含着无法言喻的道德力量和审美内质。孔子已认识到了音乐的内化作用,因此,他对音乐择选的标准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孔子提出的音乐美学标准,更是教化与道德的一个标准,而“思无邪”的具体内容,就是孔子一贯所提倡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道德标准。
基于这种“思无邪”的标准,孔子对郑卫之声颇为反感,由于郑卫一带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民众思想开放,郑卫音乐在继承商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表演时男女相杂,多有繁声促节,音调奔放激越,与孔子推崇的《韶》、《武》等雅正之乐风格迥异,因此有违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乐风,使孔子认为郑卫音乐过于轻靡,有着迷乱心性的作用,不具有《诗经》所包含的“思无邪”的高尚品质,而是一种“声”。孔子曾愤怒地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此话所表现出的正是孔子对郑卫音乐的极大反感。陈启源在《毛诗稽古编》中云:“,过也,非专指男女之欲也。郑声靡曼幼眇,无中正和平之致,导欲增悲,使闻者沉溺而忘返,故曰也。”也就是说,郑卫之声过于轻靡,失去了中和之美,容易使听者的心情失去平衡,从而破坏了音乐原来的修养身心功能。因此,孔子不遗余力地反对郑卫之声,他曾经很严厉地要求学生“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在这种对靡靡之音的反对之中,恰恰说明孔子所期待的音乐是优美而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是具有正面的审美力量的,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评价的那样:“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三 音乐是一种至美的表达和精神的力量
孔子喜欢乐器,也喜欢歌唱,他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是这样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在晚春季节里,穿上刚刚做成的漂亮春服,约上几位有品位的好友,再带上几位好学的童子,相约到郊外去踏青。在大自然里享受着春风春雨,就会神采飞扬,人在春风里翩然起舞,放声歌咏,这才是一件逍遥又浪漫的事情呢!孔子已充分认识到,音乐是与天地融合的一种纯美的艺术形式,当人置身于天地美景之间时,音乐就是人类表达与自然亲和的一种特殊语言,这种感受与《礼记・乐记》中的言论非常相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言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这种诗歌舞的相互融合之中,人类找到了与天地对话的渠道,而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表达,正是孔子尽美尽善的音乐美学观的直观呈现。
对于可以合乐而歌的《诗经》,孔子不仅能够皆“皆弦歌之”,又动情地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一种最能够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优美音乐,因此,孔子要求儿子伯鱼努力学习《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之乐。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种优美音乐的话,就与一个面壁的傻子差不多,结果会使心灵闭塞,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音乐能开启人的心灵,也能表达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音乐如此美好,难怪孔子那么喜欢歌唱!《论语・述而》记载:“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除了伤心哭泣日子之外的许多日子,孔子都是与歌声相伴的。
音乐也给了在困厄之中的孔子以精神上的力量,孔子会在身处困境时,借助于音乐的力量安抚自己:“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黎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绝。”(《孔子家语・在厄》)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孔子想到了用音乐去鼓励大家,而事实上,音乐也确实使他最终走出了困境。即使在孔子临终前,他还会“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家语・终纪解》)由此可见,孔子已经把音乐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正是在音乐精神的引领下,孔子才可以进入音乐所呈现的“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的至美境地。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的音乐美学观产生于西周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之下,孔子把音乐艺术从抽象的旋律上升为与西周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组成部分,上升为提升人类道德修养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孔子的音乐美学观既是对前人音乐美学观的吸收、继承和完善,同时也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存在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如: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3.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无虑”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概数。
如: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作者: 兰晓龙
出 版 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2-1
所属分类:军事小说
编辑推荐:“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一部真正优秀的小说,它不只是小说本身,它还包含着哲学、人生,就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一般,他还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
内容简介:一个普通农村孩子许三多,他凭着单纯和执着,在军队里跌打滚爬,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因为他的笨,让全连队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
作者简介:兰晓龙,职业编剧。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电视剧《步兵团长》等。2005年2月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老舍文学奖、戏剧奖。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
作者: 当年明月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所属分类:历史知识读物
编辑推荐:大明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每月点击率超过百万的超强人气巨作,大有紧追易中天《品三国》之势。
内容简介:本书自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起,全程解说明朝近三百年灭亡事。作者笔法灵动,在他笔下,人物性格鲜活,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当年明月,27岁,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网络论坛。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作者: 安意如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1
所属分类: 现当代随笔
编辑推荐:80后女孩用现代语言阐释的古典诗词,兼具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内容简介:内容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本书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以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形式,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作者简介:安意如,原名张莉,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宣城。创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
鬼吹灯
作者: 天下霸唱
出 版 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
所属分类:惊悚恐怖小说
编辑推荐: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异域风情,风俗人文,神秘诡异。
内容简介: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盗墓者,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
作者简介: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天下霸唱”笔名来源于网络游戏。男,28岁,天津人,学美术出身,当过发型设计师,做过服装生意,现在和朋友合伙经营一家金融投资公司。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 [日]黑柳彻子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所属分类: 少儿寓言文学
编辑推荐: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1981年出版后,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成为日、美、英等国中小学生与教师必读书。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作者简介: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因创作《窗边的小豆豆》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帝国的终结
作者: 易中天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所属分类: 历史知识读物
编辑推荐: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深刻反省了从大秦王朝至大清王朝,整个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关键词: “三五之夜” 古文 数字表示法
归有光在名篇《项脊轩志》中,对项脊轩优美的环境深情地写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字里行间透出的诗情画意让人遐想无限。“三五之夜”具体是指哪一夜,竟然能够营造出如此之美的境界?
在解决这个疑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古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下面以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句子作为例子,浅显地归纳常见的数字表示法。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2.“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淹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张溥(《五人墓碑记》)
注解:古文表示加数时,常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用“有”(通“又”),以两数相加表示数目。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逍遥游》
分析:句1“二十有一年”表示“二十一年”,句2“十有一月”表示“十一个月”。
3.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4.“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
注解:古文表示乘法时,一般用相连的两个数相乘,表示数目。有一俗语表示的最为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有现在常见的“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还有用数字与“倍”连在一起表示倍数。比如:“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墨子・非攻下》
分析:句3的“三五”是“十五”,句4的“二八”是“十六”。
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欧阳修《伶官传序》
注解:表示确数时,一般不用量词,而是直接用数词修饰、限制中心语。但是也要注意到其它的用法,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
句5确指“十五城”,句6确指“十七岁”,句7确指“三支箭”。
8.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9.秦自公以来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1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1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注解:约数是不精确的数,表示大约的数。可以用相邻的两个数表示约数,如句8,又如:“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可以在数字后,用“所、许、余”等表示约数,如句9、句10;也可以只取整数,不要零头,如句11,“三百”即三百零五;还可以在数字前面用“可、且、约”等表示约数,如句12。
13.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14.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16.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注解:古文表示虚数时,常用“三、六、九”表示数目多,如句13、句14;也用“十二、三十六、七十二”表示数目多,如句15;一般用“半、一、二、三、两”表示数目少,如句16。还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三思”即多次思索。“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而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设”表示“多次设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十二”是虚数,表示数量很多,比“三”、“九”强调数量多的意味要重些。另外,古文中也用“百”、“千”、“万”等表示虚数。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些数字强调数量多的意味要更重。
17.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1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解:表示序数时,可以用表示次第的“第”,如句17,和现代汉语的序数表示形式一样。也有用“上、次、下”等形式,如句18。还可以用“孟、仲、季”及“伯、仲、叔、季”等表示次序,比如孟春、仲春、季春:“孙权字仲谋”“孔子字仲尼”。此外,用“甲”、“冠”表示第一,例如:“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现代汉语沿袭了这一点,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19.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20.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告子下》
21.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之八九。《塞翁失马》
______文:烟雨初霞
幼时,读陶渊明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少不更事,贪玩自在的心,向往着那一片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也曾为那粉垣花梗而痴迷。
青春年少时,重读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于繁杂的工作之余,渴望着,喜欢着田园式的松竹桑麻之自然美感,追求着半亩田、三分园的随心所欲。
年岁渐长,再读陶公:"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依然不改初衷,喜欢着那种大自然的甜美,喜欢着与世隔离式的欢愉。不是逃避什么,在利欲熏心的社会,寻找一种淡薄名利。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渴望一种自然真实。在疲惫至极的竞争大潮外,寻觅一种淡然、闲适......
当大家都向往着大城市的今天,我却留恋着三分田园,半池碧水、几尾游鱼。当别人一窝蜂的搬进高楼大厦时,我还是愿意守着我的老宅,我的敞敞院落,守着竹篱韭菜,守着小池荷花 ,守着一墙油绿。
最喜欢院中那方清池,夏来,常常是得雨满满,一半荷叶田田,荷花灼灼,一半碧水轻漾,锦鲤嬉戏。有蜻蜓来,有蝴蝶去,绕池三匝,有莲尖可落,莲蓬可栖。备有石桌木椅,清茶素食,偶邀三两好友小聚,常与伴侣对弈,志向不曾如鸿鹄一样远大,却也有燕雀一样的幸福安逸。借来几丝爽风,唤住一片云逸,于桃红李白时见证一季繁华;于夏日炎炎时静观花事荼蘼;秋风渐凉时采几束莲蓬、一筐嫩藕;冬雪满天时赏雪压枯荷香渐远,心如莲子白如玉。风景四季有,心态自管理,修得淡淡平常心,与世无争则有争,该拥有的亦不会姗姗来迟。
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静,静得不空,冰轮高悬在旷远的天际,自有思念在心头,不羡嫦娥琼楼玉宇,我自有半分薄耕桃花园子。松风过耳,是一种温柔的叮咛,细细碎碎的听进去,心是暖暖的。静,静得不死,一溪清泉清澈见底,可薄如粼粼涟漪只盖过砥石一脉,可轻如烟岚一缕,飘过却无声无息。汩汩的流动,一路逍遥一路歌,朝着理想中的大海,日夜兼程从不停息。我可以在此筑一木屋、棕棚,晨起看朝阳穿过松林缝隙,鸟儿欢唱,小鹿跳涧过,人生总有几步需要勇气。晚观落霞满溪,临溪垂钓我的幸福,等一个归人如约而至。一袭布衣,一碗淡饭,一杯粗茶,偶有花香可入食。一方瓦砚,狼毫淡墨,商洛宣纸,拓一幅《松间晚照》,书半笺红楷小字,自把自玩间,看星转斗移,曼妙惬意。
从来都是有一些温凉的女子,适合放在一些较清静、不繁杂的地方,过一种慢节奏的日子。与一个"老人"相依着,素颜布衣,一日三餐,把人间烟火演绎成诗。曲子,也喜欢缓缓的,如琵琶的行云流水,如古筝的禅修菩提,如二胡的缠绵悦耳......不娇柔,不造作,清清楚楚地看世界,细致地走好人生每一步棋。
我心里的桃花源,就是能让我身心能够得以休憩,心灵得以安宁,灵魂得以归宿的地方。一支笔可以随意涂写心情,可以敞开描绘向往的美丽。可以自顾自的哼一支曲,莫管它流不流行,莫管它五音齐不齐,是自己的调子,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欢喜,别人听懂听不懂都与他没关系。沉浸其中,红尘繁杂与我无关,眼中只有花开静好,守香成菩提。犹如身处青山间,明月照松林,小风过清溪。生命会这样鲜活绵长,时光会这样清粉秀丽。简单,对,一定是简单的,日子就是简淡到平实的日出日夕。爱,也一定是简淡的,视线里有一个视线里也有我的人就可以。阳光透过窗隙照进屋子,光影里微尘起伏,但丝毫破坏不掉光线的本质。看取莲花静,清风翻书,优雅而别致。
时光荏苒,我依然心静如水,握着一点小幸福沾沾自喜。容易满足的小心思,容易打理的小脾气,容易惊诧的小惊喜......我是一个有原则但容易妥协的女子。一盏岁月的清茶,细品慢呷,才能品出醇香。相遇、相知的缘分,日久见人心。不用海誓山盟,信誓旦旦,人活的是两颗心相印成一个跳动的频率,说不说出来,彼此都懂得。心存一缕香,冰心玉壶存起,晶莹剔透,不沾染杂质,念起即生香,淡淡的,不媚不俗,那些真正的爱与温暖,终究会篆刻心底。时刻记得把嘴角微微翘起,不张扬,但从不忘细心品尝生活给予的甜蜜。
感谢每一天,都能在晨曦里自然醒来,翻几页书,读几行字,写一段感悟心迹。幸福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心态决定了你心情排版的次序。若把每一个与阳光相遇的日子都当作生命中宝贵的赐予,那缘何不会加倍珍惜?我不奢望太多,拥着一份真爱,于每一个与阳光交际的日子里,燃一缕人间烟火,美美的一茶一食,几句调皮话,半笺逍遥诗,足已、足已。
当静静的陪伴成习惯,当习惯成自然渐渐刻骨,深陷,走不出,只能负责。耗尽所有耐心!那些清喜,终不能舍,一坛夕阳独自饮,醉不知归处。终不能妄自菲薄,弱小的身躯也能扛起大山一座。灵犀里无言,琴瑟里无音,只把过往与梦想缝合,描就一帧抽象画,沉浸再沉浸,遇见灵魂里的另一个自我。"荒芜的心情,诗三百,思无邪,"一程轨迹晕染流年烟火。对镜观心,依然如此执着,心无染,依然清清白白,却与你是隔岸观火。
让时间漂白所有的记忆,可否能从打鼓另起锣?一些伤痛早晚会结痂痊愈,即使好了伤疤,忘了的痛可否会卷土重来?相望却不能忘,纠结着,纠结着。也许时间会把所有重新整合,无恙的光阴里是否还有我有你?桃花源中守一季干枯,等你来浇水施肥,一起开花着果,一起看烟火琉璃。
岁月沉香,久了便觉出你的好来。习惯了你早上的那杯白开水,习惯了晚风中那递过来的披肩,习惯了那声:"傻妞"的呼唤,习惯了你絮絮叨叨的叮咛......不知不觉中习惯了习惯中的所有,安于我们的城。时光总是太浅,走失的、同行的,都不过是缘分使然。当春秋瘦尽,依然有感动于心,馨香满满,不得不说,有些香不是初见时的惊艳,也不是一时兴起时摘得的果鲜,是历经风雨后,依然有人捧你在手的温暖,是当你无限落寞时靠过来的坚实的双肩,是那杯白开水的恬淡,是那声熟悉的、很特别的呼唤......这岁月的香,酿就一坛陈年的老酒,历久弥新,共同品尝,醉在我们的桃花源,静享平平常常的安暖。
当一份温柔渐渐入心,眼光也会是柔和的,一眼看过去,尽是柔情蜜意直沁心底。培土、浇水,种一份寂寞,开一朵清芬,一个人的清欢,一片绿叶,一朵素花都是知己,与晨露对话,和阳光低语,那份晶莹,滋润在眉睫,柔软在手心里;那份炽热,吻上额头的,是一种幸福纯洁的给予。
午后时光,就把自己完全隐藏在阳光的背面,不与火热对抗,静坐一隅,享受单属于自己的一丝清凉。茶,铁观音最好,喜欢那种淡淡的茶香,书,林清玄的《心的菩提》或者白落梅的《岁月静好》都好,我只感受文中那份意境,不去搭理所有絮烦。至于窗外的汽笛响起,不用猜,不用仔细分辨,我在这里,量你走到哪里也得回还!
傍晚的阳光,不再是那么狂飙似的释放火热的离子,那份张狂沉淀为一抹霓虹般的霞羽。走在夕阳西下的风景里,整个身体也如一个熠熠的发光体,脸上的颜色胧上了两颊高原红,更显得神采奕奕。辛苦的劳作,给一年来的付出交上了满意的卷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采一把康乃馨给自己,快乐健康永远是生活、工作的根基,采一束百合幸福自己,嗅着花香把所有由心地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