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招聘潜台词

招聘潜台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招聘潜台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招聘潜台词

招聘潜台词范文第1篇

下面的事例并不少见:

营销总监:“本月的销量必须给我超额完成,否则别回来见我!”

区域经理:“……可是……”

营销总监:“没有可是,我只要结果,只要结果,明白吗?”

结果是,销量没有完成,区域经理也果真没有再回来见他,另谋他就了。剩下营销总监一人收拾烂摊子。

在这个案例里面,结果是双输的。区域经理辛辛苦苦开拓的市场,没有等到结果,就黯然离去,到新公司还得从头做起。营销总监辛辛苦苦帮下属培育市场,最后销量没有得到,辛苦培养起来的人也走了,鸡飞蛋打,还得收拾破败的残局,重新培育市场,重新招聘新人。

如果当时这位营销总监可以柔性一些,这样的状况会怎么样呢?请看另外一个案例。

营销总监:“本月的销量必须超额完成,否则我们没有脸面面对公司上上下下!现在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公司和我提供帮助的,先列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区域经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竞争对手和终端搞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联合促销活动,拉走了大批的客户,我需要公司能策划一场有针对性地促销活动,把客户夺回来。”

营销总监:“针对这个促销活动,你明天下班前拿出一个方案来,我们研究一下。”

区域经理高高兴兴地准备方案,方案通过以后,区域经理全力以赴,销量的完成指日可待,双赢的结局出现了。

两个案例的不同结果,显示出了刚柔相济的领导风格的高明之处。“本月的销量必须超额完成”,潜台词是“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否则我们没有脸面面对公司上上下下!”,潜台词是“我和你是一个战壕的,完不成任务对你对我都没有好处,完不成任务连我也保不住,更保不住你了,所以一定要完成。”“现在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公司和我提供帮助的,先列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潜台词是“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是我和公司会给予你足够的支持,你不是孤军奋战,你要有信心。” “针对这个促销活动,你明天下班前拿出一个方案来”,潜台词是“方案是你拿出来的,如果你再不全力以赴,看你怎么解释。”刚柔相济,可谓让下属“心里暖洋洋的难受”啊!暖洋洋的是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难受的是任务的艰巨。

那么刚性营销总监如何对下属实行柔性管理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营销团队管理经验,给出柔性管理的几条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1、 第一时间记住下属的名字

每一个下属都希望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与尊重,而记住下属的名字,其实就是对下属的一种无形尊重。我在任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的时候,部门上下30多个人。走马上任的第一天上午,我只是简单地和每一个下属都认识了一下,讲了几句话,就结束了。中午,到食堂吃饭,我碰到下属时,非常热情地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李志刚、赵明亮、邱野……一口气叫出了十几个人的名字,他们都有些欣喜地回应着。事后,有一名下属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尚总,原本我已经打算离开这家公司,但现在我决定要继续留下来,真没有想到,刚见一面您就记住了我的名字,真让我感动。同时,我感觉您真的很职业和专业,我相信您会带领我们这个团队走出目前的低谷的。”

而事实上,吃饭前我已经捧着员工通讯录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背了大半个小时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很多人“空降”到一个企业里任高级主管时,都希望新官上任先烧它三把火,引人注目一下,同时震震自己的这帮下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待考究。因为一个“空降”到新企业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使你一句话不说都已经够引人注目的啦!过于强势会让下属的内心出现无意识的排斥心理,而低调与职业表现这种柔性的切入模式才能让下属们在感觉上更认可我们。下属因为在感觉上认可了我们个人,他才会无意识地继续认可我们的管理。

2、 对任务的整个完成过程和有关人员保持耐心,给下属源源不绝的信心

一个新的员工进入工作状态或者完成一个销售任务,常常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效能型销售企业里,由于单笔业务的金额在百万以上,跟一个单常常需要半年左右。在这个合理的时间之内,作为领导,要保持耐心。因为完不成任务,最着急的其实是员工本人,他急于在领导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急于获得领导的赏识和信任。此时,领导的一句肯定,一句勉励,能给他战胜千军万马的勇气。此时,领导就是下属信心的来源!

当然,任务的完成过程要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个时间也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一旦凭经验判断迟迟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是员工能力或者其他外部解决不了的原因,应及时更改策略。

招聘潜台词范文第2篇

保险业内估计也觉察到了这种不堪,也想有点追求,近期一些奇葩型的产品层出不穷。去年8月,中德安联推出“中秋赏月险”,约定对中秋节当天赏月未成者进行赔付。此前,市场上还曾推出“蜜月意外怀孕险”、“监护人责任险”、“雇员忠诚险”等多种以特定身份群体为目标的险种。11月11日“光棍节”,几家保险公司在淘宝开卖“险”。还没完,在年末的12月24日平安夜,平安产险推出“怀孕险”,保费为50元,如果被保险人在购买怀孕险之后的3个月内怀孕,可获得500元的怀孕津贴。

这类“赌大小”般的保险产品到底有几人买?查查相关公司财务报表即可明白。无非还是通过噱头来扩大知名度,炒作的意义大于其实际价值,特别是借助互联网靠“标题党”来赢得关注,还节约了做广告的成本。算盘打得精,但靠这个就能重树业态,挽回失去的人心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最初是在“不喜欢营销行为”之后,滑向“不喜欢保险产品本身”。不良的保险营销行为影响了大家对保险内涵和真谛的正确认识。某些电话营销已经不是不要脸,而是变态的程度。不是现在保监会相关硬性法规出台,不少人即便手机装有来电卫士,也架不住人家换号码团队型骚扰。营销无德只是开始,很多人遭遇的“交费易、理赔难”的困扰才是更加恶心人的地方,措辞严谨、内容专业的标准合同条款的背后,体现着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和一般经济合同不尽相同的保险基本原理和行业惯例,这使得投保人往往一开始就已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归根结底一句话,话语权根本就在对方手里。

招聘潜台词范文第3篇

此文简明,文笔挺好,一看就有文科底子。但这不是我荐文的理由。察其言,观其行,我在王松身上看到可贵的内在驱动力。细想,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引力波再强,触碰到没有正常脑回路的员工身上,也是白搭。有科学家把量子力学解释为遥远地点的心电感应,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也可以构成生物场。人不仅可以与自己“一亩三分地”外的东西互联互通,还可以据为己有。人的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一步又一步的陌生拓展。

每一个新员工入职,不论你有无专业经验,常常需要“清空”,进入“二次学习”,特别要先学会公司规矩,融入企业文化。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把人心中那种宝贵的自觉意识,称之为“良知”。

有记者问我:“作为老板,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员工?”我回答“思维懒惰者”。你萌萌哒无所谓,个性强没关系,专业偏也无妨,但你懒得学习就坏了。职涯就是学路。现在HR都是“速招聘”,没工夫细细考察你的“底牌”,但你的“胜任力”通过实操节点“走两步”就看出来了:是领导推你走的,还是你主动走的?俗话讲“万恶懒为首”,我再加一句,“思维惰怠尤为最”。职业人不论在哪个企业,哪个岗位任职,都要走适配路线。每个人都是“自主经营体”。我在德国考察时听到一句商界谚语:“主动责任是生命的一半。”有一个词叫“赢者通吃”,我认为,“赢”就赢在自觉进取上。从“蒙智”到“睿智”的修炼,是所有入职者梦圆职场的必由之路。

我公司像王松这样的文科生先后有十几人,大多一毕业就与原专业“闪离”了,“转业”在不知其然的岗位上。与自己狭路相逢,还是随波逐流,两种心态决定两种命运。他们中有的成为经营或管理岗的佼佼者,有的仍旧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当然还有被末位淘汰者。你能不能成为企业核心骨干成员,取决于学习力而非学历。同样是“黄埔生”,也有上战场尿裤子的。有一种痛点叫出发点,有一种尊严叫再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聪明人会利用或借助“学习型组织”,给自己来个转型升级,视而不见资源平台的人,无疑是不明智的。

招聘潜台词范文第4篇

人才总量不足,竞争激烈

总理的潜台词里一定有“人才取向”。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核电产业即将步入波峰期,核电技术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井喷”趋势。目前我国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将达到1800万千瓦左右。这意味着,核电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每年都将达到数千人。

据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国内将有多个核电项目进入启动阶段,随之而来的却是各大核电企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如果说未来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会出现瓶颈,人才短缺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才”到用时方恨少。当各大核电企业竞相“招兵买马”时,却发现相关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滞后,要招聘有经验的核电技术骨干十分困难,招聘核电专业应届生也同样不易。而在高校大扩招背景下,核电专业从来没有大规模扩招过,国内培养核电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仅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几家,每年毕业生总人数十分有限。即使花大代价招来了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核电企业也必须将其送往国内外的专业学校进行继续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上岗许可证,进而才能在新建核电项目中从事相关工作。于是众多核电企业陷入技术骨干招不来、招来的应届生短期内又无法上岗的困境中。众多核电企业技术人才荒短期内无法缓解,并将长期持续下去。有些企业只好用高薪去挖别的企业的技术骨干,虽可暂时缓解一下自己的技术人才荒,但却加速了行业内人才非正常外流。

核电技术人才总量就全国范围来说是个定数,每年增长缓慢,企业之间相互用高薪挖人才,并不会带来核电技术人才总数的大幅增长,却影响相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令相关企业头痛不已。一位工程院院士曾感言:“中核、中广核以及国核技三大核电企业之间,彼此互相挖墙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中核集团的研发能力也被削弱。”

产业低谷期的人才储备策略

由于受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我国核电产业以暂停审批的“急刹车”方式从波峰跌落到波谷,进入长达4年的停滞期。核电技术人才需求大减,不少核电企业大幅压缩了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规模。这也是导致今天核电发展高峰期遭遇人才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核电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核电发展的波峰期核电企业自然可顺势而为,大干一场,赚取丰厚的利润;而在核电发展的波谷期,对核电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储备”核电技术人才,如此才能为以后核电波峰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每个企业都会想方设法地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以留住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而感恩是忠诚的前提,正如《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曾在关羽落魄时收留了他,用上马赠金下马赠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方式大肆拉拢收买关羽。关羽感恩戴德,不仅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日后又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产业波谷期也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波谷期,面临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对企业来说,在产业波谷期招聘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仅招聘成本低,更是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专业技术的培训。而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其就业前景不佳时,企业克服困难“收留”了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虽短期内收入不高,但毕竟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企业产生感恩心理,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随之提高,愿意为企业长期效力。到了产业高峰期,即使其他企业想用高薪来“挖走”他们,或许能“挖走”少数人,但多数人不会因此心动。反过来讲,即使企业在产业波峰期用高薪“挖来”了人才,但这些人才是为高薪而来,最终也会因高薪而去,最后弄得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

企业在产业波谷期与企业效益不好情况下的“养才”策略,虽然会加大企业人力成本开支,但却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大好时机。这样在产业高峰期,企业一方面不必再花大价钱招人与“挖人”,节省了大量人力开支;另一方面,波谷期招聘和储备技术人才可在产业高峰期大显身手,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不仅可以抵消前期“养才”的成本,更可以让企业大赚一笔。正如俗话所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所以,核电产业在波谷期招聘和储备技术人才,好处多多,值得提倡。

技术人才培养无捷径

师范专业毕业生一毕业马上就能上讲台讲课,讲得好不好先不说,反正能够讲;中文专业毕业生一到出版社马上就能编书,编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编……这些都属于一毕业就能上手的“速成人才”。但核电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所需理工科毕业生属于“慢热型人才”。理工科类本科生到核电制造、工程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工作岗位的头一二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因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仅是基础,得靠有经验的老同志传、帮、带,两三年后才能逐步独立工作,如本人勤奋又有天资,大体上要用10年左右时间才能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招聘潜台词范文第5篇

毕业年,同学之间的话题少不了找什么样的工作、去哪里发展。当大家头头是道地谈着房价怎么样、哪个城市如何、工资待遇如何、哪个工作更稳定时,我却来一句“我想进一个报社”。这与大家激昂的论调、对未来的“宏伟”蓝图似乎不太相符,所以总是换来一句“为什么”,或者是类似“新闻工作压力大工资低”这样的提醒。在大家眼里,考公务员或者选择银行、地产、互联网这些朝气蓬勃的行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一种像“政治正确”一样的“求职正确”,因为这符合大家的预期和考量尺度。当然,也有同学听到我的打算后,说了句“有理想”,我想潜台词应该是“不现实”。

为了避免过多的解释,我以“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的态度参与大家对未来的规划,而心里默默守着一个不太愿意告诉别人的理想。不过,在刚开始找工作时,理想渐行渐远,而将我自己的理想遮蔽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是心里的惶恐和焦虑,以及对名和利的向往。

去年9月一开始,海量的校招信息扑面而来。突然感觉平时离自己很远的企业一下子就触手可及了。这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我感兴趣的行业还没有开始校招,那我就先投其他的,保个底呗。不过,这一保底,保得没有尽头,看一个心动的就投一个,被光鲜的标签牵引着,感觉不投几个,就失去了未来似的。一个理解我的好友劝我:“既然你想从事新闻行业,那就安心地等待媒体校招,就算你现在找得再好,反正最后也不会去。”很有道理,但是没有办法安心,一是觉得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进入理想的报社,二是当大家都马不停蹄地找工作时,这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紧张的气氛,而在这气氛中,如果我停下来,难免会焦虑不安。可能在一个群体中,大家不由自主地会相互比较吧,而且当别人来问你找工作情况时,如果自己一无所获,的确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坚守。

当同学拿到offer时,虽然并不羡慕,但多少会有一点压力。有同学一天参加两场或三场面试,每天连轴参加各种宣讲会,包括互联网、地产、电子、家电……他说,现在找工作那么难,找一个差不多的就可以了,不跑一跑怎么能找到工作呢?似乎是这样的,在这个信念下,他一直跑着。跑,是毕业生的求职日常,每天都在宣讲会或者去笔试面试的路上。我虽然没有像同学那样转战于各个宣讲会,但内心也是焦躁着,多少也参加了一些与目标不一致的招聘。只求一个保底,实际上这个保底只是对自己没有意义的安慰罢了,或者只是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已。

面试的时候,像其他面试者一样,我穿上西装皮鞋,把自己打扮为成熟稳重的模样,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对理想的追求也被职业的装扮掩盖了。面试官经常问的两个问题是,你的专业和你选择的行业并不是很一致,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你有哪方面的能力?我内心的想法当然是:“这哪里是我想要从事的行业?只不过是想在找到理想工作前给自己保个底罢了。”可是成熟稳重装扮的我,怎么能将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呢?当然是绞尽脑汁地把专业、能力、实习经验往岗位上挂,再贴上一些“热爱”“踏实”等看起来能说服人的标签,就能蒙混过关了。这些经过加工包装的回答,虽然有违内心,也没有新意,但多少还能获得一些面试官的认可。

后来,拿到了一些企业的offer,虽然这些企业都还不错,有些还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但我没有一点高兴的感觉,反而更加不安。因为这些行业跟我的兴趣理想相差甚远。按照我以前的想法,找工作应该像是找对象,两有缘人相遇,彼此看上了眼,然后牵手走下去,愿意为对方付出。而我的求职更像是推销员,把自己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贴上漂亮标签,掩饰了真实的本质,着急地寻一个把自己带走的买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面试时,一位面试官非常善意地提醒,找的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未来的职业路径,所以应该慎重。我深表同意,不过当时为了通过面试仍作出了违心的选择。后来想想,这样的选择是对双方的不负责。

好在11月一些报社开始了校招,我就专攻报社招聘,很幸运地通过了两家报社的笔试。面试前,老师打来电话关心我找工作的情况,当她得知我要去报社面试时,她开玩笑地说,“去一个这么没有前途的行业啊”。玩笑过后,老师根据她报社同学的情况,给我分析了记者编辑工作的情况。中心思想就是,单位很靠谱,工资也比较靠谱,但工作任务重、发展空间有限,不过支持我的想法。大家的看法很理性也很现实,对未来的发展来说,这的确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内心对新闻的冲动,对正义感的追求,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加入这个行业。

不过情怀归情怀,兴趣归兴趣,这些是个人选择的动力,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人家考虑的当然还是实打实的经验和能力。虽然我有过一些调查访谈经验和作品,但没有媒体实习经历。在一家报社终面时,报社领导严肃且带有一些质疑地问我:“你说你很想从事这个行业,但我看你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实习,你是不是没做过这方面的打算呢?”一下子把我问住,我如实地把自己的相关经历告诉了他。很幸运,最后拿到了offer。后来,又参加了两家大报社的招聘,一家笔面试算比较顺利,而另一家面试时,虽然有所准备,但由于表现紧张,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说,找工作靠的不仅是情怀、兴趣,还有能力,当然临场表现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