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1篇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2篇

一、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渊源

1.非凡的身世背景

讨论李清照的强烈色彩美意识的渊源,就不得不关注李清照的身世背景。李清照出生在一个颇具名望的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一位博学而又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其母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生长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耳濡目染,使李清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和共同爱好,更发展了李清照的广泛才能。在丈夫的影响下,李清照非常精于书画鉴赏,李清照对于书画的鉴赏是有独到见解的,这些,对于她“词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李清照的词富有绘画美,其以画入词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富于色彩美。因此,可以说独特的身世背景孕育了李清照强烈的色彩美意识。

2.晚年的悲惨遭遇

李清照的情感分别经历了早年的快乐与晚年的哀伤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早年的生活无忧无虑与晚年的国破家亡夫死是造成李清照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我们阅读她的不同阶段的词作,就能发现她的小词往往有着不同的色彩美追求。尤其是晚期的遭遇使她的用墨近似痛苦的泼洒,往往给人以彤云密布般的压抑与疾风骤雨般的急迫。

二、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体现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人生的痛苦尽情泼墨的范例:

此时着墨十分暗淡,即使是本来很热烈的色调也经过她的巧妙处理染上了一种灰色的色调,那种颜色已不是单纯色,已成了一种复合的色彩,她的心绪也变得复杂起来,不像少女时期那样单纯活泼。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国破家亡,使她对人生的理解也变得复杂深刻。

1.彤云密布般的笔调

在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词,虽未直接写色彩,然而,确定了本词用墨暗淡的基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进一步进行烘托,无论是“黄昏’还是“黑”都选取了低沉的色彩,传达了一位女子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的心绪。颜色的运用简直使人喘不过气来,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就像这阴暗的色彩一样,沉重、无奈。

2.疾风骤雨般的力度

疾风骤雨是用来形容这首词上阙的用墨节奏和力度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的运用,就像密集的雨点一样,骤然而至,既猛又急,这种用墨,造成了一种极为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我们仿佛看见李清照在用力的泼洒,这样的泼洒表现当然表达她的当时的心境,同时也似乎是她的一种对愁苦的奋力的发泄。

李清照正是通过传统的固定的情感积淀和审美积淀,把颜色发挥运用到了极致,使色彩在它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颜色与人已经建立的价值关系并融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合理搭配色彩,把一幅幅用文字勾勒的图画生动地呈现给后人,把自己的情感悄无声息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三、李清照词作色彩美意识的形式美价值

色彩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形式因素,它融于形象整体之中,成为表现作品内容的手段,但其本身仍然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象,为我们所欣赏。所以探讨李词色彩追求的这方面的形式美价值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读者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李清照的词的时候,即使我们并不太理解词具体表达的内容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娱人眼目的视觉效果。虽然李清照创作了像《声声慢》那样凝重、暗淡的作品,但是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的色调无论是暗淡的还是热烈的,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凄清的,都不会使人产生一种极度恐怖或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她的词的用墨总体风格是柔和的细腻的纡徐和缓的,不是喷薄的夸张的。这是李清照巧妙使用丹青的高超技术,合理地利用了色彩的调配规律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形成的最直接的审美效果。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 风格 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16-01

1 生命心迹

现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细心研读两首词作,我们发现,后期的李清照,无论思想、风格还是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她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清纯可爱,无邪烂漫的幸福女子,而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过了漫漫73个年头。她出身高贵,冰雪聪明,家庭教育非常良好,管束比较宽松。一生丰富多彩又历经波折:少女时代的欢乐,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幸福,政治风云的侵扰,炎凉世态的薄凉,以及国难当头之后所遭遇的各种苦难,无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镜

《醉花阴》写于前期,可以视之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镜子。当时丈夫做官在外,李清照形影相吊,冷清独处,没了昔日谈诗聊文品茶观书的笑语喧哗。白昼漫漫,词人独坐金兽炉旁,看袅袅烟雾。日值重阳,天气渐渐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心中更觉冷气袭人!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两个角度写自己的孤独寂寞,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时间是那样难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时间: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在东篱旁赏菊饮酒。但看到在西风中瑟瑟摇曳的黄花,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颜,想要借酒消愁,反倒增添了些许苦闷。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等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那种如一江春水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态

《声声慢》作于后期,应当是词人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远走他乡,失去爱人的灾祸,并且,在南方流亡中,丢失了爱不释手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与此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此时的李清照居然没有子嗣。可见,她的处境何其凄惨,心境何其恶劣。在这首词中,她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词用七组叠字来起笔。“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飘忽不定,恍恍惚惚,精神无所依存,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又无所适存的状态。“冷冷清清”说的是她流落他乡、朋少亲、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凄苦。这十四个字定了全词感情基调,作者抽丝剥茧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淡酒难敌风寒,更别指望消除心中的忧愁了。正惆怅着,天上飞过一行大雁,竟是北方的旧相识。是啊,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返,而自己呢,不知何日是归年。

4 风格变化

从两首词话里话外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变化。从《醉花阴》可看出,当时的词人,既非百无聊赖用浓装丽服消磨时光的贵妇,又非依傍他人、没有独立生活的风尘女子,而是有品位,有情趣、有思想,个性鲜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华美、高雅超俗,内心世界饱满而充盈。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了,变得沉痛而铭心刻骨。李赵的感情不一般。从当时他们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鸣再到她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人生在世,真是世事难料,变幻无常,就如同一条江河,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时而把你抛向高空,时而把你陷入谷底,有事还会在原地打旋。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国家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后期词作中“愁情”变得如此之深,之重,之刻骨铭心。而不再是《醉花阴》中那“浓的化不开”的甜蜜的忧愁。

《醉花阴》里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爱人的“闲愁”,也可发现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玉枕、纱厨、瑞脑、金兽”,表明这个贵妇的生活状态。她的用具精美细致,枕头清凉如玉,可帮人消暑;睡具有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白日里,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细品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声声慢》里,这些闲情逸致销声匿迹。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使她没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调。梧桐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风华卓越,生活富足又雍容华贵的妇人,变得身心疲惫不堪。李清照是在“寻寻觅觅”那些逝去的美好年华,以及那富足恬静,闲适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有许多相同的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意境已经不同了。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酒”成了浇愁的工具。可仍抵不过刺骨的秋风,“黄花”在两首词中的意境也有差异。《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传递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状态。“唐肥宋瘦”,清瘦成为时尚,作为一个幸福的,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黄昏”,如果细细品评,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

总之,我们发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风格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愁情由“蜜甜的忧愁”一变而为“铭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态昔非今比;意象虽然相同,意境已经变了。

参考文献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4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宋)《一剪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宋)《声声慢》

细细品读这两首词,我觉得抒情主人公应该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这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直接从词本身来体现。我认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词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独(独上兰舟)、雁(雁字回时)、月(满)、花(红藕香残)、愁(闲愁)

《声声慢》:雁(过)、黄花(秋、憔悴堆积)、窗儿(独守)、梧桐细雨、愁

对比上面的信息,这两首词有相同之处,如“秋”“花”“独”“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声声慢》中有“梧桐细雨”。那么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信息对比来品味他们的内在意蕴以及词人的情感。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细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词人贺方回《青玉案》为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说的就是词人热切盼望见到曾经从家门口经过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此处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以突出“了结”之意,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叠韵;声韵;音韵;愁情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传达心情。《声声慢》一词集中地创设了凄苦忧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调动音乐手段为之服务的呢?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本词的音乐艺术。

一、叠词

《声声慢》开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连叠七字,重笔浓墨曲折尽意,为全词奠定了异常痛苦、悲愁感伤的基调。宋代张端义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但无斧凿痕。”细加分析,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极其恰当:“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开头七组叠字连用,感情深沉,声调铿锵,平仄相间,字音相谐,且这些叠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节是与家国破亡之忧、爱人病逝之哀、漂泊颠沛之苦、凄惨忧愁之情紧紧相连的。

二、词调

词调是词的腔调,又叫词牌,一定词调反映一定的声情,歌词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得“能移我情”的效果。《声声慢》属于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释》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选用《声声慢》这一词调,以悲怆、凄楚、拖音、袅娜的调子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三、节奏

《声声慢》特有的音乐节奏,实质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澜的音响反映。寻寻觅觅(平平/仄仄)音调由舒缓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暂缓,“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缓入急促,“点点滴滴”(仄仄/仄仄)声调急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为主,只是偶尔稍有舒缓,每舒缓处仍只是为更加急促做铺垫,一声一声的顿挫,刻出作者“顿挫凄绝”的情感。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改变句读来调节情感。清代万树云:“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四、音韵

全文四十二个齿音字,字字是血与泪的哀愁,哽咽啜泣之声充满耳管,扰人心弦。夏承焘先生对本词齿音做了详尽的阐述:“用舌音的共十五个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齿音本是不开展的难发之音,而将其叠用,更为难发,尤其那十四叠中,大量齿音连发,难则更加几层,大量齿音连叠而发,不发则已,一旦发出,就将那一曲无尽的哀歌唱彻。

本词韵脚多为“一七”韵,特别是前十四叠与后四叠押的都是“一七”韵。“一七”韵缩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为入声,故更显缠绵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

五、长短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句子的长短与奇偶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句子的长短与奇偶对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声声慢》上片先连用两个三言短句、两个四言偶句,特别是开头连用七个偶数句,加之整个上片都用入声韵,故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恰宜表现作者当时当地的愁苦心情。下片开始多用偶数句,略显拗怒,但到最后处“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繁音促节,愈转愈急,一泄而下,加之句句押入声韵,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充分调动叠词运用、词调选择、节奏与长短和声韵与平仄等音乐手段创造了铿锵急促的旋律,营造了凄苦愁绝的意境,传达了顿挫凄绝的情感。今天,时隔近千年,我们依然能清晰地体会到词人的惆怅、茫然不知所措的凄苦,这应该是这首词的最大艺术魅力了,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颗哀伤破碎的心灵用凄绝哀婉的声腔与顿挫紧促的节奏所唱出的悲戚与愁情才是真正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端义,贵耳集.梁玉玮校点.1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4:19.

[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1版.北京出版社,2003-1:3.

[3]万树.词律.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41.

[4]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1版.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9:6.

相关期刊更多

农机科技推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交通大学

河北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