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鲸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
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
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信息的。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的构造怎样?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
(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
(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
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
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
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
(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
(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我们也来试一试?
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
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
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
[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1.挑战一:
(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 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
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A.(凸)中间厚、边缘薄
B.(透)透明
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 的特点,中间,边缘 。
1.挑战二:
(1)出示操作提示:
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
(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
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
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 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五、总结拓展:
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
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
3.放大镜的历史。
(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作用:1.放大物体的图像
2.观察到更多细节
特点:1.中间厚,边缘薄
实验可以用两个同样的气球,一个吹足气,一个不吹气,用手去拎一拎或者使用一根木棍的2头吊起气球,看是否平衡。而课件出示的话可以直接显示结果,但是这样对比看来,显然动手实验比观看录像体会更加要深刻。对应新课改的要求,课堂的效率提高是首先要考虑的,我认为应该做到这几点: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各自独到的眼光,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我在下面也考虑过,自己去设计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些部分确实还是不行。
在《空气的性质》一课,刚一上课,教师首先出示了一只看起来鼓鼓的黑色塑料袋,问学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什么?”学生猜测,再上台摸,发现好像没东西,教师打开袋子:“袋子里有什么?”学生说没东西,教师接着追问(袋口扎紧并举起)学生已经领会到,袋子里有空气。这个教学环节有效激趣导入,可以说是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多余动作。
二、教学过程精致
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有几节课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我印象深刻的有《空气的性质》、《潜望镜的秘密》、《抵抗弯曲》这3课。
例如在《空气的性质》这课中,为了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教师采用了一个铺垫实验,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没有石子,用了玻璃球,会发现水面逐渐升高,最终水和玻璃球占据了瓶子全部空间,使得无法添加任何其他物体。然后设疑: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提出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让学生先猜后做,在做之前提醒注意事项,整个环节看得出做得很精致到位,从铺垫到设疑再到实验,每个环节依然是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可见教师的功力深厚。此外,《抵抗弯曲》这一课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实验数据汇总的环节用到了PPT中插入EXCEL表格的技术,这样的操作比用实物投影要快捷得多。我认为这种技术的运用也是一种精致化课堂的体现。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例如,《潜望镜的秘密》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蹲在地上,使用潜望镜从讲台伸出观察班级其他同学,并没有直接照本宣科式地导入课程,然后是让各小组分别使用潜望镜,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归纳总结潜望镜的秘密,教师此时略作提示,学生想到了潜望镜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秘密,于是提出简易方案,在后面的实验中接着进行。整个过程中,这位教师的方法我非常欣赏,几乎都是在以实验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提问,这种开放式的导入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再拘泥于“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边做边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
此外,我还从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同时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还有一位老师直接发“小小科学家”名片,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探究要有效,细节要注意。科学活动探究不能流于形式,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想想自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作为科学课,在细节方面,确实还是需要注意的。例如:在五年级科学《认识磁铁》的教学中,教授完磁铁的极性之后,取出一块打断了一半的条形磁铁,只有红色部分,问学生:“它还有s极和n极吗?”学生开始争论,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同时出示了完整的条形磁铁以迷惑学生。
我在全校示范课上也用到了这一招,但是在课前想起当时的比赛上,有位老师出示的断的磁铁残留了部分蓝色,使得学生看到颜色,作出判断。这个细节虽小,但是却是不可忽视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怎样判断未知磁铁的磁极,而不是凭借颜色,所以我把先找到的一块磁铁残留的不同颜色去掉,然后再让学生判断,在课上也如我所预设的,学生由于没有了颜色的区分,只能用已知磁铁去判定这块断的磁铁的磁极。
【关键词】初中化学 催生情感 优化方法 提高效率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趋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生动性、实用性、高效性。本文就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与同仁商榷。
一、转变教学理念,融洽师生关系,催生学生化学学习情感
1.树创新型教学理念。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迅速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成长进步的引导者,由教学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合作探究的合作者,注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师信道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能力素质获得新提升、新发展,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枯燥,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头痛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要有静下心来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体校学生往往都好动,很难做到深层次的思考,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按老师讲解的例题依样画葫芦,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因此总感到数学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循,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为了能够培养出“学训并重”的体校合格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我结合多年在体校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情境教学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备 课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必须做到科学、适度、适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富有情境的气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求知的课堂效果,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要有适当难度,但须在学生的能力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曲高和寡.
(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了,有针对性,表达清晰,不要概念太多,混淆学生的思维方式.
(4)要抓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到好处,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点.
如五年级的“表面积的变化”这一节课,备课时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课前,老师请你们去超市观察了物体的包装盒,你们有什么发现?老师也带了几样包装盒(出示三盒装的面巾纸),三盒面巾纸除了这样包装外,你还可以怎样包装呢?商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呢?这样的设计一下就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这节课打下基础,同时教学目标“探索多个相同的长方体叠放的方法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得到落实.
二、上 课
1. 激发主动性
现在提倡品质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尤其在体校,服务于这样一群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强大可塑性的学生主体,教师决不可过于主观地以知识的讲授替代学生主体的活动. 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并去感受、主动探索知识. 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 元可打九折销售. 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究竟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对于这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们十分感兴趣,连平时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 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启发. 所以,课堂上不论是提问或是幽默,都应考虑设计的启发性,体校学生个性好强,喜好争论,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需要的氛围.
2. 在做中学
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课堂上如果长时间用一种感官参与同一种学习活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学习也感乏味,即而影响学习效果. 所以,在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考虑每项活动的时间长短,设计互动的教学活动. 如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节课,已知六个相同的正方形,判断哪些可以折成正方体,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初次接触的学生普遍会感觉很难着手. 教师让学生拿出教材的附页①,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这时学生热情高涨,很快有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起来,但也有部分学生因没带剪刀而没法操作,这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这样每名同学就都能动手操作了,最后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同时还培养了同学间的互助友谊.
3. 渗透两纲教育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眼球的结构学生通过生物课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眼睛成像原理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等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即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眼睛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这些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具体要求.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开阔眼界,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眼保健意识;珍爱生命关爱盲人的品德.
教学准备 光具座﹑蜡烛﹑自制照相机﹑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重点 眼睛的成像原理及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难点 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为何都能落在视网膜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导语:看见同学的第一感觉使我很兴奋: 你们比我那的学生更阳光﹑青春﹑靓丽,尤其是你们那双明亮﹑传神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写下了对我的好奇.
2.提出问题:眼睛又是怎样看清物体的呢?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眼睛与眼镜.
二、研究新课
1.眼球的结构
(1)观察眼球的结构:多媒体展示眼球的结构
(2)教师说明:(结合多媒体演示)
晶状体与视网膜的作用 ……
正常人的眼睛不论看远处的物体还是看近处的物体……
(3)眼睛成像和哪种仪器大成像原理相似?
过渡:.我们要保护好这架天然的﹑精密的摄像机,用它摄下美丽的人生,拍摄精彩的瞬间…….若使用或保护不当可能会引出视力缺陷,如近视眼﹑远视眼等.接下来我们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采访一位近视眼同学:(1)戴着眼镜你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吗?(能看清)
(2)摘下眼镜呢?(看不清,说明像没有落在视网膜上,那像落在哪里了呢?)
实验1:探究近视眼成像的位置(多媒体展示活动步骤)
(1)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
(2)用点燃的蜡烛充当物体,并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即视网膜的位置.
(3)摘下近视眼镜光屏上还能看到清晰的像吗?
(4)再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记下此时像的位置与(2)进行比较,像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讨论: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前面还是后面?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
实验2:探究远视眼成像位置(多媒体展示活动步骤)
(探究步骤同活动1 )
交流讨论:远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的什么位置?
(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
实验3:探究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分别是哪类透镜
(1)你有哪些方法?说出你的操作方法及依据;
(2)组内交流;
(3)上台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4)归纳: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3.提出问题:
师: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提出一个问题.
生:近视眼为什么要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为什么要用凸透镜来矫正呢?
(多媒体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分析讨论:
(1)近视眼成像落在视网膜前,要使像能落在视网膜上应将光线发散还是会聚呢?
哪种透镜具有这种性质?
(2 )远视眼成像落在视网膜后,要使像能落在视网膜上应将光线发散还是会聚?
哪种镜具有这种性质?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师:由此联想到那些失去视力的盲人,我们与他们相比是多么的幸福,由此我们要倍加爱惜自己的眼睛,预防近视…….)
2.如何保护眼睛
3师:同时要有一片爱心,遇到盲人主动让道引路,因为“社会因关爱而和谐”,我们要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献一点爱.“只要每个人超前迈进一小步整个社会超前迈进一大步”.
四、归纳总结
1.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问?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正如: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落向地 面,而不飞向天空”产生疑惑,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能会诞生得更迟……
如果没有伽利略那可贵的质疑精神,亚里士多德错误了2000多年的理论可能会延续得久……
我的疑问:
(1)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机,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落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