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天气与气团
【知识精讲】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物理状况,一般指2~3天内某地的大气变化。描述天气特点时学生应从天气现象和天气指标两方面来考虑。天气现象指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的变化;天气指标指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的变化等。
气团是大块性质均匀的空气,是影响天气的基本因素。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稳定。按照经过地区的温度,气团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譬如,冬季影响我国天气的极地大陆气团是冷气团,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具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热带海洋气团是暖气团,故季风气候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方法总结】
分析天气特点的关键是信息解读。如根据气团的冷暖可推知气温的升降,根据海陆位置可推断降水的多少,根据海拔高度可推断气压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根据纬度可推断气温的高低,根据天气系统的类型可推断云雨区的位置及降水特点,根据等压线疏密及排列可推断风速、风向的变化等。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分析:根据材料,该地区冬季(1月)平均气温较高,达13.6℃;根据图示,攀枝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该地天气晴朗,少云雨;根据河谷位置,可推断该地风力小等。
答案: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二、气压系统
【知识精讲】
气压系统分为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在高压控制下,天气以晴朗为主;在低压控制之下,天气多阴雨。譬如,台风是一种低压控制下的天气现象,而伏旱是高压控制下的天气现象。
据时空特点分析,温带气旋主要活跃在春秋季节,对我国北方地区天气影响较大;热带风暴活跃于夏秋季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天气影响较大;伏旱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7月份最为明显。
【方法总结】
[JP2]气压系统有多种图像载体,学生阅读相关示意图时应关注大气的水平、垂直运动方向,风向,气压数值的变化,据此判断南北半球和气压中心属性;阅读相关天气符号图时应注意数值排列对比,确定云雨区的位置;阅读相关统计图时应根据气压、风速变化,推断气压中心类型和天气;阅读相关遥感影像时应根据云雨带的位置和大气的运动方向,判断气压中心类型,如北半球气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为高压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为低压系统等。[JP]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下图,完成(1)~(3)题。
A.偏东风[WB]B.偏南风
C.东北风[DW]D.西北风
(2)气象部门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DW]B.14日19时
C.15日4时[DW]D.15日11时
(3)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分析:(1)甲地位于低压中心L东侧,且14日6~9时低压中心距离甲地较远。根据甲地附近南高北低的气压形势,可推断该地区以偏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B。
(2)从14日6时的气压形势图来看,甲地降水过程主要受东移的低压中心L的控制。L东移的速度是200千米/天,且据图可推算出甲地与L中心的距离在130千米左右,则15小时左右L中心到达该地,暴雨开始的时间应该是14日21时左右。故正确答案为B。
(3)图示区域气压形势为南高北低。3、4月份,华北地区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仍很强,气压北高南低;1、2月份为冬季,四川盆地北部气压高,南部气压低;10、11月份,黄土高原地区天气渐凉,北方冷高压势力渐强;4、5月份,东南沿海副高势力渐增,且向北推移。正确答案为D。
答案:(1)B(2)B(3)D
三、锋面系统
【知识精讲】
锋面系统包括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冷锋过境时风速加快,云层加厚,经常有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准静止锋控制地区易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锋面系统控制地区会出现一些灾害性天气现象,如寒潮、暴雨、沙尘暴等。
冷锋四季都有活动,但以冬半年为主,在我国活动范围广。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较多。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有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梅雨(6月)天气的天气系统,云贵高原的昆明准静止锋,北疆的天山准静止锋,后两者主要活动于冬半年。
【方法总结】
判断锋面类型有多种方法。第一,根据移动方向来判断。由高纬向低纬移动,一般为冷锋;由低纬向高纬移动,一般为暖锋。第二,根据天气符号判断,三角符号表示冷锋,半圆符号表示暖锋。第三,根据雨区位置、降水特点来判断。降水区位于锋后的为冷锋,降水区位于锋前的为暖锋。第四,根据天气现象判断。导致狂风暴雨的一般为冷锋,导致连续性降水的为暖锋,导致长时间阴雨连绵的为准静止锋。第五,根据自然灾害判断,导致寒潮的为冷锋,导致梅雨的为准静止锋等。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TPY13.TIF,BP]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分析:甲地位于冷锋后,易出现阴雨天气;乙地位于暖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故该地无降水现象;丙地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正确答案为A、C。
答案:AC
四、锋面气旋
【知识精讲】
锋面气旋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冬半年活动最为频繁。处于锋面气旋不同位置的地区,天气特点不同。冷锋经过区域,受冷锋控制;暖锋经过区域,受暖锋影响。
【方法总结】
判断锋面气旋中各锋面的属性有下列技巧:第一,根据风向判读。根据风向的偏转可判断南北半球,进而根据气旋整体的旋转方向可确定锋面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即向高纬方向运动的为暖锋,向低纬方向运动的为冷锋。第二,根据所在半球判断。根据南北半球可直接确定锋面气旋的旋转方向,而锋面气旋的旋转运动决定锋面的移动方向,据此可确定锋面属性。第三,根据雨区分布判断。冷锋的雨区在锋后,暖锋的雨区在锋前,据此可直接确定锋面属性,进而根据锋面气旋整体的运动方向确定南北半球。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TPY14.TIF,BP]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分析:(1)根据等压线数值确定气压高低变化,结合地理位置明确数值空间变化。等压线的疏密反映风力大小,图示区域中部气压较低,等压线稠密,而西南和东南气压高,等压线稀疏。
(2)该气象灾害处于冷锋控制范围,时间是4月6日,地理位置是我国西北部,据此可推断为沙尘暴。春季,北方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冷锋控制,西北风势力强;由于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多上升气流,易形成扬沙天气。
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五、识别天气图
【知识精讲】
阅读天气图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天气图通过天气符号、等压线、经纬度等信息反映天气变化。
【方法总结】
阅读天气图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明确时空背景,也就是图示反映什么地区什么时间的天气变化;第二,明确图中有哪些天气系统,是高压还是低压,是冷锋还是暖锋;第三,根据特定时间的天气形势确定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如北半球冬半年天气系统经常向低纬、向海洋移动;第四,根据天气系统确定某地区天气特点。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图(a)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TPY15.TIF,BP]
A.①比②风速大[DW]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W]D.②比④气温高
(2)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DW]B.下午
C.傍晚[DW]D.夜间
分析:(1)②处的等值线比①处密集,故②处的风速比①处大;①被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③被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以阴雨天气为主,故①比③云量少;低压系统中心气压最低,C选项错误;④受暖气团控制,②位于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所以④处的气温比②处高。故正确选项为B。
(2)锋面通过时④地应吹偏西风,从图(b)中可以看出12点之前为偏西风,故选A。
答案:(1)B(2)A
六、变式训练
1.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
2.下图为某气象台的墨西哥湾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TPY16.TIF,BP]
A.气流上升速度快[DW]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DW]D.气温较低
3.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4.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5.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6.根据材料和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根据材料,昆仑站距离海洋较中山站远且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地区,可推断该地年降雪量小;昆仑站位于南极最高点附近,由此可推断该地气压低;昆仑站的纬度较中山站高,则年太阳辐射较少;中山站位于海陆过渡地带,故风力较昆仑站大。故选择D。
2.A飓风是低压强烈发展的结果。天气形势图中东北部等压线密集,表示气压梯度大,风速较快,即气流上升速度快,云雨多。故选择A。
3.B根据我国沙尘暴经常出现在华北、西北地区,可推断沙尘暴发生的位置在中纬西风带。故选择B。
4.C根据卫星影像中云层较厚,可推断为气旋系统;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产物。故选择C。
5.A据图可知沙尘逆时针旋转,并与云层接近,而云层是大气上升运动的结果,由此可推断沙尘暴位于气旋中心附近,而且还在上升。故选择A。
一、地理统计图
【例1】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______产业,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这是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方柱表示地理数值大小及其变化的柱状统计图,有的表示随时间而变化的,如此题的图12、此卷第28题中图15的各月降水柱状图,判读的方法是:首先认清图名、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及图例注记的内容;再看方柱的高矮,分析它的变化趋势。此题的第(1)小题答案从图中看很直观,但第(2)小题“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就需要先看到图中东、中、西部地区宏观上的区别,再看到微观上的区别。此小题3分,答案是: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且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第一要点学生从图中很快能找到答案,但后面两点是微观上答的,有些学生就看不到同一个地区的区别,白白失去2分。
方法总结一:看图既要注意宏观上的结论,又要注意微观上的描述;根据题目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1分或2分,第(2)小题分值3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内容组织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以求层次清晰,避免失分。
解析:同样第28题的甲乙两地的降水量变化图,通过仔细读图分析可看出两地的气候特征表现在降水上的相同点和区别,这也是题目要回答的问题。结合气温折线图,气候特征的相同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不同点是“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这是参考答案。学生根据横坐标的月份,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不均匀,但难深层阐述得出结论:夏季降水多,季节变化大。
方法总结二:审图要由表及里,挖掘要点,点明结论;地理语言表达准确、精练,无废话、不离题。
【例2】图21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解析:此题答案很简单:“由西向东逐渐减弱”,但能这样写的人不是很多,应该抓住图中所列出来的省级行政区全部在北部,那么空间分布主要在东西方向上了,再根据柱状图显示的强度比例统计大小,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隐含信息:属于北部省区、横坐标上从左向右沙尘暴程度加深、省级行政区基本是由东向西排序。这样很容易得出答案。
方法总结三:遇到这类题型认真看清图像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地理区域分布图
区域分布图首先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的“入场券”,其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然后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最后评价区位优劣,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例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解析:此题如定位不了,就不容易解答。确定地理位置后,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根据轮廓或经纬度来确定甲、乙所在国,再确定当地所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成因。在答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时,“甲地因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气温高”,对此答案部分学生联系不起来。季风就是风向随季节在变化,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湿润气流,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甲地北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阻挡高纬来的低温干燥气流,而乙地不具备此条件,因而冬季气温低。
方法总结四:一是确定地理位置,提取有效信息;二是熟悉并充分利用图例和注记迅速找到并提取有效信息。答题时要注意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此要领功在平时,这是加强对双基的考核,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不追求偏、难、怪,因此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积累、夯实基础,多读图、用图,掌握图文转换的技巧。
【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株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材料二:图16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材料三: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情况表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1)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不均
(2)西部和南部的山区 地形
(3)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
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
解析:第(1)小题答案结合材料一的文字说明、材料二的图例、图中信息,是能获得正确答案的,特别是“分布不均”,这一点容易忽视,这是隐形信息,这里要求学生审题仔细,提取有效信息,能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有一定的区分度,基本达到了检测考生能力程度、选拔人才的目的。第(2)小题从图中图例看出西部和南部是山区,地势高,是河流的源头,因而地形决定此地水能资源丰富。第(3)小题湘东的城市长沙是湖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因而要联系到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的优势,结合图中的图例公路、铁路、河流等,必然知道当地交通便利。湘西没有突出城市,就没有湘东的优势,但从图中可看出原料、能源优势。
方法总结五:认真观察和分析,看懂题目和图表给出的信息。挖掘图中答案要点,必须紧扣题意的要求,与本题意无关的内容不必罗列,不能画蛇添足。使用关键词,结合所附分值,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因为高考是按要点给分。
三、地理联系示意图
【例4】选做题:海洋地理示意图: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3分)
一、表示时间
对时间的说明要尽量做到精确,如:一天有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种,每分钟有60秒。但是像“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叶圣陶《苏州园林》)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表示范围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约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不死》)这段话运用数字说明,说明了死海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四、表示程度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如:“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黄传惕《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又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其中的“最”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大,程度之深。
五、表示程序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要说明事物的成因、结构和原理,则有一定的程序或顺序。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其中“渐渐”和“次第”,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变化过程,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又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叶圣陶《苏州园林》)这里的四个“讲究”次序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构造特点的。
六、表示特征或性质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苏州园林》)其中“务必”“无论”和“完美”,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概括,有的具体;有的简洁,有的丰腴;有的精练,有的详尽;有的平易朴实,有的幽默风趣。
总之,说明文的语言,可归纳为两大类:凡是使用了比喻、拟人或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描述性词语的语言,都属于生动说明。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盘曲嶙峋”是描述性词语,“一幅好画”是比喻。反之,则属于平实说明。
【阅读训练一】
凡尔赛宫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于巴黎西南18里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
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也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胜景。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凡尔赛宫正宫前面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探究练习
1.“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这句话中,哪一个词体现出了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
2.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3.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的黑体词语“其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5.漫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内,为什么会“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6.从全文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阅读训练二】
荒漠化――不能回避的问题
今年春夏之际,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荒漠化问题的关注。何谓荒漠化?1990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评估会议上,指出当今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损失(如沙漠暴),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表形态(如沙丘)等。
沙漠化,习惯上也叫沙化,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指非沙漠地区形成新的沙漠的过程。一般因天然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其演变过程非常缓慢。例如气候干旱,往往要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而人为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可造成严重后果。之所以会出现沙漠化,是因为具备了沙漠化的物质基础――沙。这些沙原来由于草本植物或灌木的覆盖,或者有“沙漠结皮”的存在,是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地表植被或地表覆盖物被破坏,这些沙子就会流动起来,构成危害。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5%,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其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98.5%。在全国的荒漠化土地中,土壤类型以沙为主的有173.97万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化面积或沙化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8.1%,或者全部荒漠化面积的66%。
我国荒漠化类型可分为风蚀(因风力造成的土壤损失)、水蚀(即通常理解的水土流失),盐渍化(土壤损失少,但土壤里增加了过量的盐分,使得植物难以生存)和冻融(因土壤结冰和融化过程造成的土壤流失)四大类型。这些荒漠化类型的面积及其在土壤荒漠化因素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风蚀183.9万平方千米,占69.8%;水蚀25.9万平方千米,占9.8%;盐渍化17.4平方千米,占6.6%,冻融占13.8%。
产生荒漠化的原因不外乎天然和人为两种,就自然原因而言,形成荒漠化的天气条件和地质条件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因干旱和强风,我国历史上就经常出现强烈的沙尘暴,其中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沙尘暴记录出现在公元440年,然而,今天出现的荒漠化多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关,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叠加上短期气候振动的干旱少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作用引起的。
当前,我国必须采取一切有针对性的科学措施,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生物工程,恢复生态自然,才能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探究练习
1.下列对“荒漠化”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是当前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B.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过程。
C.荒漠化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过程。
D.荒漠化是土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的表现。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土地退化就是荒漠化的最终结果。
B.如果沙地表面的植被不被破坏就不会发生沙漠化。
C.我国荒漠化面积已接近全国总面积的1/3,且仍在扩大。
D.荒漠化的形成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文章主要写了哪四层意思?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4.请举例说明文中所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除了文中介绍的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答案
《说明文阅读讲练之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训练一:
1.“仅”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它表明凡尔赛宫的参观人数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等其他建筑物相比并不是最多的,而是排在第二。2.建筑布局、内部陈设、装潢园林艺术。3.①作比较②列数字③打比方。4.凡尔赛宫内陈放的珍贵艺术品。5.因为无论是透过拱形窗门,还是从与之相对的镜墙中,都可以看到花园中的美景。6.B。
1.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现代教育思维理念进一步应用。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现代教育形势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回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人情境尤为重要。创设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与学生的认识有距离和能引起学生内心矛盾状态的东西。其次,这个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问题的难度应刚好在学生能“跳起来摘苹果”的水平。例如:在教《一千零一夜》(北师大版)时我告诉学生,这则故事在选人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原文大意是:渔夫放出了魔鬼,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路。若在此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人救起,他会兑现自己的许诺吗?”“你认为原文结尾保留好还是删去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马上展开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意兑现许诺的理由如下:(1)他说自己是无恶不作的凶神,表明他诚实。(2)他兑现了让渔夫选择死的许诺。(3)原文结尾也有兑现诺言的结局。反方提出:“如果渔夫选择了老死,魔鬼会答应吗?”通过激烈的探讨,最后得出一致的意见,表面看来魔鬼会答应自己的许诺,但从他的本性看是不会兑现的,他不可能让渔夫选择老死。兑现诺言表明他讲诚信,不杀渔夫表明他讲道义,一个守信用讲道义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魔呢?因而魔鬼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不删原文的结尾就会削弱故事惩恶扬善的意义,就会淡化魔鬼邪恶的形象。
3.学科联系,开拓探究的领域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问的联系和渗透。针对中学生想象丰富、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可将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大胆提出一些设想。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我联系近几年甘肃省民勤县频繁出现的沙尘暴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一些自然科学和环保知识。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写出小文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
4.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失败、挫折、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当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5.教师要精心组织与指导探究的全过程
精心指导是深化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精心安排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过程指导的全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又要灵活。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常用形式,但不排除个别探究、班级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中学生独立探究的用。小组合作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生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差异组成若干小组,创设一种小组共同合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控性,从而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既要科学严谨又要民主开放,要准确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我问答、探究方向的确定、主题的选定、创设情境、实践体会、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小组探究的主要活动有诵读、讨论、互助、交流、辨论、品赏等。
关键词:完形填空;命题趋向;考察点;上下文语义;固定搭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54-01
完形填空的命题原理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感知和对文章从语义上的整体把握。在150分的英语高考试题中,完形填空占30分,占总分20%的重要地位,是高考英语试题重点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得高分的难点之一。它将英语的基本运用能力设置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之中。它不仅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它更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和英语新课程目标中,英语的完形填空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高考题看四川省的英语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1.文章体裁通常为故事性带夹叙夹议;
2.文章第一句一般不设空格,提供给考生一个思路,以便考生做题。
3.难度趋于稳定,阅读量加大,阅读时间减少;
4.生词量有增无减;
5.对语法的考查已经弱化到词法,多倾向考查动词、名词、形容词。
6.长句增多,句式灵活,把对复杂句长、难句的理解融入到语境中;
7.通过人物行为和心理的描写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
二、其侧重考察点如下:
1.考察学生根据“残缺的”语篇快速领悟主旨的能力。
2.考察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暗示,用已知的内容去推导未知内容的能力。
3.考察学生排除相似选项干扰的能力。
4.考察学生的领悟能力。
三、学生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
1.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性把握,以局部为中心展开对整篇文章的推理、判断,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甚至与文章的中心相悖。
例如:(2010年四川高考)该文章记述了作者一次因开会去拉斯维加斯时,飞机因沙尘暴而延时降落,在不断延长的等待中,成人焦急、害怕,唯独不知恐惧的婴儿在享受着过山车一样的颠簸。作者也深受启发,体验了一次孩子的享受。文章中作者在最后写到自己的感受:
Having understood this,I took a deep breath and38 back into my seat,pretending I was 39 on a roller coaster. I smiled for the rest of the flight. I even 40to giggle once or twice, much to the chagrin(懊恼)of the man sitting next to me holding the airsickness bag.
38. A. sat B. lay C. went D. rode
39. A. nearly B. finally C. really D. suddenly
40. A. attempted B. managed C. wanted D. decided
学生如果没有在把握整体要旨的基础上去选择,39题和40题就会错选为D和A。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受到了天真无邪的小孩的感染,于是坐回到“我”的座位上,假装真地坐上了过山车,甚至咯咯地笑了一两次。作者应该是真的笑出了声,才让邻座的手拿呕吐袋的人懊恼,故应选C和B。
2.对语境把握不准,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干扰,对文意分析不透,忽视特定语境中英语知识的运用。
许多学生做完形填空只看一个空或一个句子,而忽略了上下文语义、语境的理解,这样虽然学生用了很多时间选出了符合这个句子的选项,但却得不了分。
例如:(2011年四川高考) A year later, we used his saving, and the money from the sale of Mom’s house, to build our own 35 .
A. hotelB. restaurantC. home D. shop
很多学生不注重上下文,只根据此句句意错选了C。只从这句来看似乎合情合理,但上文中提到了In December 2008, I was 31 as a hotel manager and moved here full time.以及下文中提到了:We want to give our guests a 36feel,这里的a hotel manager和guest就是两个关键词,因此答案为A 。
3.对固定搭配的使用以及近义词的辨析不准确。
例1:(2009年四川高考) I was successful at my job. I worked very hard , but it 21me and my family a fabulous (极好的) lifestyle.
A. promised B. afforded C. showed D. left
此题考查动词辨析。许多考生误选为A,却忽略了该句主语为it,指作者辛勤工作这件事,因此这件事无法承诺“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而afford却可以表示“提供”,可用于afford sb. sth.结构,故答案选B。
例2:(2011年福建高考)Looking back, Diana, a fashion designer,54her achievements to the goal she set, the education she received from the college …
A. adds B. connects C. devotes D. owes
此题考查动词短语搭配,句意为“当回顾往事时,戴安娜把她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她最初设置的目标以及她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owe … to …意为 “把……归功于……”,故选D。
四、把握完形填空的策略
1.根据“残缺的”文章快速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要旨。
1克服急躁和胆怯的心理,静下心来,目光越过空格,通篇快速阅读,着力从整体上把握语境,领悟文章的核心意义。
2重视文章的第一句。第一句话往往是了解文章的“窗口”,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2009年湖北高考)第一句:There was a very special teacher who made a far-reaching difference in my life. 通过此句可以看出文章接下来会围绕作者的老师来写,而且这位老师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在下文中作者可能会写自己犯了错,然后老师对他的教育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这样,通过文章第一句话,我们对文章的主旨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2.摸清文章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