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随着人力资源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收集强制性制度,造成部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不全面,加之,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近年来,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力资源档案时,发现有一些人才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流动手续。
1.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医院政工科在一起。由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修的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和经济实体增加,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力资源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力资源档案开发
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人力资源档案有效利用
人力资源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力资源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
(1)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
(2)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
(3)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
(4)其它材料: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这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力资源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对自行引进的大中专紧缺人才的档案,逐步实行制度,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托管给平昌县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源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以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力资源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形式下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要配备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并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2.5改革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手段
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力资源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县级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加强档案管理对提升县级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71-02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灾后疾病卫生工作,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对疾控中心职工的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我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建力合理的规化机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我中心今年在岗64人,进行研究。
1.2 方法:将每位职工的年龄、工龄、学历情况、职称情况、以及所从事专业采用Excel录入、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人力资源现状。我中心有11名检验人员、20名公卫人员、1名药学人员、1名临床人员、10名护理人员、1名影像技术人员、20名后勤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与后勤人员比例结构分配不合理,(见表1)。
2.2 人员的年龄构成。肥东县疾控中心技术人员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30岁以下10人,30-39岁25人,40-49岁25人,50岁以上4人,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年龄结构较合理。
2.3 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肥东县疾控中心人员中工作年限在10-20年的比例最多,达38.81%,其次为工作年限在20-30年的占32.84%,5-10年的占11.94%,30年以上的占11.94%,5年以下占4.48%。
2.4 人员学历情况。没有研究生,10名本科人员,18名大专人员,36名高中以下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2.5 人员职称现状。高级职称1人占1.56%,中级职称14人占21.88%,初级职称40人占62.50%,无职称9人占14.06%。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
3.总结
3.1 我中心人力资源现状。我中心共有工作人员64人,据县级疾病中心配置标准相差甚远。我中心近几年引入一批新鲜血液补充到疾控工作中来,这支年轻队伍有朝气和活力,39岁以下的占54.69%,这个年龄段的人员思想开放、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独到,创新意识强。但是中心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构成达不到县级标准(县区级中心本科学历要占35%)[1],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仅1人,中级职称也达不到40%的指标,我中心人力资源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中高级职称人才的严重缺乏,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需要提高大专学历以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尽快改变中心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状况,以更好完成县级疾控工作。
3.2 完善引进人才和管理人力资源模式。随症疾控事业的日益发展和我中心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促进竞争,适应疾病部门特征的模式,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开展我中心各项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3 培养人才制定奖励措施。为我中心职工提供学习机会,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提倡职工多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个人评优标准、绩效考核标准,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人才培养长期计划,推动进修工作,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业务部门进修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专业人员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防治技术和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熟练、工作作风扎实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3.4 疾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支持。肥东县发展较迅速,人口增加也相对稳定,我中心面临的工作量和业务量也逐步上升,但是长期以来我中心的编制并未增加。肥东县疾控中心在职职工64人,编制45人,人员严重超编,编制数与县疾控中心所承担的大量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极不相称,影响着我中心持续发展,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的规划,确保县级有充足的在编人员,从而解决人力资源的矛盾。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单位;现状;措施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战略发展要求,在国家、省以及市相关法规文件的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一系列组织、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管理活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单位创造价值并带来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大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需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所以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部分在基层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少存在些问题,阻碍了单位科学健康的发展。现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谈谈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措施。
一、植物园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我园目前人员构成的基本特点是:1.以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为主。2011年经市人力资源管理局审定,以专业技术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为此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我园在编人员的基本结构,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适当的管理类人员及工勤类人员。2.专业技术岗位中各层次人才分布总体均匀。副高级以上岗位略呈饱和状态:专业技术岗位正高级8人,副高级以上30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43%;中级技术岗位28人,占专业技术人数总数的40%,初级技术岗位22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32%。其中正高级空缺2个,使用率80%;副高级空缺1个,使用率96%。3.在编人员学历层次较高。本科以上占人员总数67%,其中本科38人,占33%;硕士18人,占18%;博士学历20人,占18%。4.人员年龄Y构中、老年比重较高,年青相对偏少。全员人数中,其中51岁以上人员35人,占比31%;30岁以下人员15人,只占13%,在各个年龄段中占比最少。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园的人力资源学历较高、年龄总体结构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大,阶梯出现断层;有些部门学历高、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多,有些部门相对薄弱;是专业技术人员虽队伍壮大,学历普通比较高,但年龄比较平均化,尤其是副高专业技术人员绝大部分为中青年,年龄最大和最小相差不超过6岁,副高职数长期处于饱和满岗状态,造成上升通道不畅;职能转型后人员队伍不适应新时期要求,主要表现为历史遗留的工勤人员超岗较多,且文化层次不高,专业水平不适应职能转型要求,仍待消化。二是作为管理者没有开除下属的权力,就是一般的奖励也没有权力,管理者没有制约或激励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权力,如果下属工作能力差,工作热情也低,但是作为管理层没有资格去开除他。
三、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的建议措施
面对事业单位当前的新环境,需要我们思考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对于单位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实质,找到具体原因,现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1.做好人才的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是怎样合理的分配好资源。首先要对单位的全体人员有个基本的先了解,包括其性格特点、所学专长,量才施用,用其所长,避其缩短。这样才能将人员合理地分配到能够发挥其能力、的岗位上。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做法是单位在人员使用上是因人设岗,且视人力为成本,管理形式是控制人。而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人事管理的做法已部适应单位长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顺应经济发展的则是以岗定人的做法,使得人尽其才、人岗匹配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单位和人才发展的双赢。在人力资源配置时,做好发现、培育、锻炼、使用、成就“人”的工作,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干擅长的事,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单位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2.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明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人的需要分为:(1)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2)保健因素包括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这个理论认为员工如果在保健因素上得到了满足,结果只是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情绪,并不能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而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要想单位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在上述激励因素中下功夫。例如可以建立完备的员工上升通道,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能够看到自己的长远发展和晋升空间;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的单位文化,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样员工在上班期间才能够心情愉快,从而工作更具有积极性。当员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时,上级领导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同事给予肯定的赏识;搞好培训调查,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仅在业务方面进行培训,还要对员工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培训;单位的领导要多倾听员工呼声,积极听取员工意愿,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体面地劳动、舒心地工作、全面地发展、有尊严地生活等等,这些就是建立激励机制存在的理由、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
3.加强干部职工岗位轮换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岗位流动性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老员工有可能在此岗位干10年一直到退休。从我单位来看,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是员工技能单一,大部分老工勤人员学历低,没有加强学习,知识面窄,甚至有些老同志不会使用电脑等等,这些都不足以适应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工作需要。特别是现有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差距也较大,有些员工长期在固定岗位工作,难以适应其它工作岗位,造成岗位轮换比较有难度。二是岗位轮换缺乏长远规划。目前我单位一直以来没有岗位轮换的长远规划,岗位轮换时没有针对性。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岗位轮换更有利于单位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还会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主人公意识,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交流和配合。
要做好岗位轮换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以全局的高度提高对轮岗的认识,同时应组织员工学习有关政策文件,使员工理解并配合轮岗工作。其次是在制定岗位轮换制时,应制定详尽的长期计划,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个性统筹考虑安排,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使现有员工能学有所长,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为了保证内部组织的相对稳定,岗位轮换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后,为岗位轮换顺利进行,并为下一步工作留下经验资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各部门岗位轮换工作,途中进行动态管理,Y束后总结经验并建立工作档案。总体而言,针对轮岗制来说,对单位,轮岗不仅可以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成本低、风险小。对员工来说,轮岗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式。通过轮岗,员工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激发潜能,提升价值。
摘要:本文从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出发,提出了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通过建立相应的任职资格体系,完善晋升通道,结合核心人才培养,探索多通道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适应市场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 核心人才培养
为实现“加快推进产业集团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有效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系统提高保成功的能力。强化专业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研究师等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由型号项目型向专业能力型转型”的工作目标,“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期间是做大做强卫星产业,全力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阶段。
面对型号任务急剧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核心人才培养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小总体大专业”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仅制约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且限制了人才的成长路径,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和核心人才培养,阻碍了专业技术发展和技术牵引力的提升。
一、科研队伍管理现状
1.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下,人员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传统的型号人员配置方式为一个型号一支队伍,以任务为牵引组建型号队伍。随着型号任务的急剧增长,人力资源与型号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化的大背景和经济总量的约束下,仅通过增加人员总量以适应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多型号并举的状况。
2.型号间相对独立,缺乏技术交流和借鉴
在型号的进度压力下,设计师忙于解决型号现行问题,同时由于各型号队伍间的相对独立,设计师们疏于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总结,造成了部分“共性问题重复解决”,产品技术状态固化不足,缺乏通用产品和设计工具,每个型号都是高度定制,这种方式虽能解决短期的型号矛盾,但造成了型号队伍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却得不到提升,不利于长远发展。
3.员工成长通道单一,缺乏专业研究成长通道
卫星型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晋升通道以及配套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科研人员长期以型号为依托,在型号中锻炼并成长成才,但随着员工总量和类别的不断增加,基于型号的单一职业发展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需求。
第一,员工自我价值的多元化实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优秀企业的显著特点。单一的型号成长通道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员工为寻求职业发展而向型号聚集,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另一方面型号研制有其固有特点和要求,员工的个性特质并非都适合型号的研制工作,不能满足所有员工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探索基于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员工价值实现通道。
第二,单一的成长通道造成了单一的价值导向。随着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需要建立针对专业研究的员工成长通道,营造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媲美型号研制的价值导向,才能吸引员工主动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
二、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意义
针对上述科研队伍管理方式的不足,提出系统开展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思路。已知在型号间寻找共性,,不断扩大共性、减少差异的过程,也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用平台就是这样一个的技术载体,以下关于通用平台的例子可以显示科研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两总抓型号,厂(所)长抓产品”的指导方针下,以通用平台队伍建设为例(如图1),在长期的型号应用中,形成了三类八个系列的卫星平台,通过大力建设技术状态较为固化且具备高适应性、灵活易改的公用平台,能够大大减少新型号的平台开发成本,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基础工作。
通用平台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其队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不直接服务于某型号,但需要精通各型号应用情况;第二,成员一般来源于型号队伍,但不能依赖于型号队伍晋升。
如上所例,随着专业技术研究的深入,此类队伍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但这类队伍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任职资格、晋升通道等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吸引有关人员投入专业研究工作中,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专业技术才的发展和核心人才的成长。
三、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
针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迫切需求,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如图2)。
该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分工明确。根据产品开发到应用的技术发展规律,科研队伍分为研究师、设计师和型号设计师,研究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内背景型号的体系论证、预研课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师主要负责各类产品的应用设计;型号设计师主要负责型号总体和分系统研制。第二,队伍归口管理部门清晰。研发中心包含研究师队伍,专业室包含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总体室包含型号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机构间人员主类分明却又有所交叉。第三,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参考型号逐级管理的模式,设计三类队伍的晋升通道和任职资格体系,同一职级不同类别队伍间任职资格标准统一,任职要求、待遇接近,形成相对平等的晋升通道,从而能够保证队伍间的均衡发展,加强人员内部流动,促进“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脱离型号聘任,强化专业研究。在弱化型号概念、强化专业技术研究的思路下,通过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着眼于聘任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设计相应的发展通道,引导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研究。随着各型号的发展,要求组建相应的型号设计师队伍,队伍成员将从具有同级别任职资格的设计师和研究师中选取聘任,随着型号的结束,相应的型号队伍成员随之解聘,回归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保留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可在其他型号中从事同级别岗位的工作。第五,有利于专业核心人才培养。在卫星型号的带动牵引下,前后共培养和输送了数十名型号两总,在卫星工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卫星型号偏工程应用的特点,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培养,将导致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足,阻碍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的分类管理方案将产品首席、总研究师等提到了与型号总师相同的岗位职级,有利于专业技术引导和核心人才培养。
四、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概况
“核心人才培养”是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储备后备人才力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不断提升我所科研竞争实力的关键环节。但因其管理对象——“人”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局限性,若只笼统的把人才作为整体培养,则失去了针对性、有效性,但若培养对象划分的标准或手段不科学,则本末倒置,不仅起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反而限制了人才的正常发展方向。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是基于科研管理工作未来需求的人才队伍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打通了不同人才发展的通道,基于这种分类思路,提高核心人才培养成效的方式方法。
五、核心人才培养工作开展
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开展“一人一策”核心人才培养工程,对人员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确定了由核心人才组成的所内专家队伍。
在整个培养阶段,设计了计划制定、目标确认、持续跟进、优化管理、成果评估的培养方案。根据部分核心人才偏型号应用研究,而部分人才偏向专业技术研究,因材施教地分类制定甚至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在计划制定阶段,针对每位核心人才的专业方向、个性特质,与每位核心人才签订了《核心人才培养计划书》,明确了课题、论文、专利申报数量,根据核心人才的人员类别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培养内容,这些内容的制定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使“人才培养”这一抽象的目标得以分解,为核心人才树立了努力方向;在持续跟进环节,通过组织各级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跟进培养情况,查找不足,对培养计划及目标时时更新,在不断调整与自查中优化管理、逐步提高;在优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来申报的各类奖励与专家人才等项目进行梳理,形成《各项荣誉/专家申报指南》,以便于申报活动提前策划与准备,以优化流程的方式不断促进阶段任务的完成;最后在成果评估中,通过对照全年培养计划进行总结,从而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固化经验、总结不足,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更好的开展。
六、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目前正逐步探索建立并完善科研队伍分类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并独立了以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研究师队伍,队伍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显示成效。在各类课题申报、重大型号以及预研课题、论文、专利等方面,逐渐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批专家/学科带头人。目前核心人才队伍当中,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专家、省部级/集团级专家、院级专家的核心人才梯队。
七、今后的工作重点
基于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着眼下述工作。
第一,深化科研队伍分类管理。循序渐进地探索和细化科研队伍分类,逐步将传统的型号系统人员配置模式转变到基于专业研究的队伍配置模式,在研究师队伍成功组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产品的设计师队伍建立,研究基于产品的核心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聚焦重点人才,加强培养力度。重新调整并形成重点核心人才及后备核心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实施年度动态管理。探索核心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项目,如课题申报激励、学历提升等方面加强投入力度,进行针对性培养、加速核心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天然气行业;员工招聘;对策
一、天然气行业员工招聘管理现状
招聘广义上来说,即企业为保障生产任务顺利进行,实现经营和发展目标,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方法、运用合理的手段,寻找和吸引符合条件的个人来企业任职、选拔、录用、安置,满足岗位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员工招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既是组织补充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又是吸引、招募人才的过程,更是向外界宣传组织形象、扩大组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窗口。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以导致组织人员的变动。另外,应聘者可以通过招聘过程来了解该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企业文化等。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气化山西”的总体部署,全省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作进入了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阶段,天然气行业如春天万物复苏般遍地开花。而天然气行业招聘管理工作自然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某国有天然气企业为例,天然气行业现阶段招聘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普通员工的招聘工作,即:行政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等基层服务部门。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此类人员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招聘难度较低,在聘用后此类人员的流动性较小,即使出现跳槽情况,对目前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工作不会出现断档断节。另一部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即:生产技术运行部、安全监察部、项目管理部等一线部门。此类人员的招聘工作,对专业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从油气储运、燃气、自动化、环境与设备、热能与动力、自控等专业人员中进行筛选,且应聘后流动性较大。一般情况下,此类人员入职后公司都会安排高技术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一旦流失,对企业的实际工作会造成一定影响,人力资源部门需制定详细的规划,并设立人才库,以备各种突发状况。目前,天然气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和人员流动性高,而事实上大多数天然气企业面对这种状况却仍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业绩上,却忽略了招聘工作对企业发展运行的重要性。
二、天然气行业人才招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员工招聘中,选错了人不但使企业增加人才的重置成本,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把符合要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对招聘部门来说至关重要。山西省天然气行业大多数为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以某国有天然气企业为例,对天然气行业招聘管理工作状况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招聘标准空虚,岗位定位模糊。“为什么招聘,依据什么招聘,招聘的人才是否与所需岗位匹配”是招聘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员工招聘过程首先需要制定招聘标准,对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分析定位,然后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计划进行招聘,招聘信息。但是几乎所有的天然气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公司大部分工作人员无论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均由集团公司统一下派。而能自主招聘的人员,又由于缺乏招聘经验,而没有详细的人才招聘标准,对岗位的性质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使有定位,也早已过时,没有与时俱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招聘工作比较混沌,眼光过于局限与狭隘。某国有天然气企业在进行招聘工作时,总是以“优秀”来选拔人才,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力素质很全面,对所有空缺岗位一概要求本科学历以上或者3到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时甚至直接要求是研究生学历,不考虑岗位与人才是否匹配。事实上,“优秀”人才非常稀缺,在招聘过程中“优秀”人才也存在双选,公司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吸纳到。我们不否认学历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历往往不能与能力划等号,有些学历不高的人才专业技术却很扎实。所以,企业招聘不能太格式化,在切实的岗位需求的同时,也要把招聘标准与实际招聘工作相结合灵活运用。
第二,招聘团队的非专业化,选拔主观性较强。招聘队伍是代表公司的一面旗帜,直接体现企业文化,决定招聘质量,言行举止能代表企业的形象。而大多数国有天然气企业,由于人员组成特殊,导致人力资源部组成人员的非专业性,他们对人力资源工作都没有概念,甚至比较迷惘,在招聘工作中比较死板,主观性判断较强,以致于在招聘工作中与匹配人才擦肩而过。主要表现为在招聘的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判断过分主观,其实应聘者的简历信息,并不一定是公司最需要的人才信息。个人简历上的那些看似显得应聘者很优秀的信息,可能会对招聘人员造成一种误导。比如说,某应聘者在简历中体现出他有良好的口才,清晰的逻辑,但是没有对专业能力方面的描述。最终他被分配到技术岗位,这样的招聘结果显然是比较武断的。这势必影响整个企业员工的素质,影响企业的利益与发展。
第三,招聘管理的后续工作不够完善。招聘后续环节包括评估、反馈及总结,要求在对招聘的各个环节及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协调人才管理,并对整体招聘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衡量。企业招聘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吸纳优秀人才,并且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最终目的。招聘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评估、总结,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与用人部门进行不断的沟通,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招聘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实际上某国有天然气企业每次招聘工作结束后,并没有及时组织招聘工作报告会,更没有写招聘小结,并且认为招聘人员到岗入职就算结束了招聘流程。
三、解决天然气行业员工招聘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及切实的岗位要求
合理的招聘标准是指站在组织未来发展的角度、人才发展的潜力、人才在整个价值链上匹配性价值的角度判断人才。一般的角度就是岗位说明书中规定的专业、技能、经验和素质等标准判断人才的匹配性。根据岗位特点,分析岗位要求,提出切实的能力要求和素质,降低格式化框架要求,给真正有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为公司吸纳人才。因此,招聘标准要灵活变通,不能对任何人都一味对待,要因人而异,只要有能力,都应该主动接受。至于有些岗位是否需要工作经验,完全在于学习所需技能的难度和时间,例如一些基础服务部门的岗位,在工作中容易学习,在招聘中可以放宽招聘人员要求,而对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则需要对专业严格把关,以便甄选出合适的应聘人员。
(二)建立专业化招聘团队,提高选拔人才的有效性
专业化招聘团队的组成最好是三到五人,范围为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所招聘岗位的老员工等,可让企业一名高层领导带队。若想拥有高素质的招聘队伍,需要对招聘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可以从公司的文化、面试的技巧、岗位的要求及变化、招聘部门的作用和职责、招聘的渠道、招聘的流程、心理学知识等入手。要在科学合理分析公司各部门情况的前提下,确定招聘职位数量与需求人员的合理化选择。企业的招聘流程主要包括:员工需求调查、人力资源规划、选择招聘信息和渠道、实施招聘、筛选简历、确定面试人员、实施面试与甄选、人事决策、确定录用人员等。这些环节相辅相成,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操作方式,以保证工作的有条不紊,提高招聘质量和效果。同时,公司在建立招聘体系时,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估指标,并对各评估指标进行量化,赋予一定的权重。而招聘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专家,对企业目前的招聘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制定一个适合企业特点、可行的招聘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为招聘工作服务,以提高公司招聘的有效性。
(三)优化招聘工作后续环节
招聘后续环节缺乏评估、总结,会使企业的招聘管理工作大打折扣,不能在应聘人员入职后就草率结束招聘工作,应积极进行招聘评估的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调查表等,对招聘渠道、效果、用人部门对新员工工作绩效满意度、新员工对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满意度等进行评估。接着进行招聘评估的定量分析。为了使公司的招聘管理工作状况更加直观,人力资源部可以对每月的招聘工作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对聘用员工在工作中的业绩进行评价与排名,分析出其各种能力达到的指标,这种质量评估是招聘过程中的能力与潜力测试的延续。
综上所述,天然气行业的员工招聘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找出症结,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对招聘管理漏洞不断改进,同时企业还应创造一种归属感,甄选优秀人才,并且保留优秀人才。(作者单位:山西压缩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朱增志.竞争性选拔干部如何做到人岗相适[J].领导科学,2012,(1):34-36
[2] 赵放辉.增量人才研究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1,9:29-31
[3] 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国庆.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颜爱民、刘志坚,企业招聘流程系统优化探析,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8,1
[6] 谭武.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对策[J].南方论谈,2013,(7).
[7] 招聘渠道发展趋势及其拓展策略[J].新资本,2013,(9).
[8] 安托尼特・D・露西亚(美)等著.胜任:员工胜任力模型应用手册[M].郭玉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