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间第一情歌词

人间第一情歌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第1篇

唱片厂牌:天娱公司

发行公司:广东美卡

“超级女声”最终决赛已落下帷幕,掌握“超女”命脉的天娱公司将这些人气女孩转化为真正歌手的第一步也已经准备就绪,收录11首“超女”单曲的合辑《终极PK》在全国强势推出即广受关注,销量不俗。延续着超级女声令人窒息的宣传热浪,这张史无前例合唱专辑的发行,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超女音乐风暴!

这是自“超级女声”举办以来所发行的首张合唱专辑,收录了由网络票选出来的2005年前十名人气“超女"的精彩演唱。《终极PK》是本届超级女声录制的全新个人单曲,唱着别人的流行歌一路走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无疑是每个“超女”的梦想之一,专辑中收录的这10位幸运儿的作品分别是李宇春的《甜蜜的,我爱你》、何洁的《两个人的地球》、周笔畅的《笔记》、夏颖(郑州唱区前五)的《白羊纪》、陈西贝(成都唱区前十)的《爱你所爱的》、谢雅雯(广州唱区前五)的《水晶鞋》、丁叮(杭州唱区前五)的《不要再害怕寂寞》、郑靖雯(杭州唱区前五)的《八仙过海》、赵静怡(长沙唱区冠军)的《我的左手旁边是你的右手》、陈嘉琦(广州唱区前五)的《空房间》。另外,还有一首10位“超女”合唱的《Super girls》。至于其中未见张靓颖、纪敏佳等位列超女十强选手的原因,有关方面称是由于该唱片策划得早,张靓颖等选手只能抱憾成为“遗珠”。

薛凯琪《Funny Girl》

唱片厂牌:华纳唱片

发行公司:天凯唱片

被香港媒体誉为"香港未来小天后"的甜美少女薛凯琪,想必很多朋友真正认识她是因为电影《早熟》,片中那个有着天使般微笑的富家小公主、那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孩,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凭2004年推出的专辑《F' Debut》,薛凯琪囊括所有电视台及电台奖项的“最受欢迎女新人”,更荣获IFPI最畅销本地女新人奖,实力不容置疑!今年她除了电影作品《早熟》及电视剧《学警雄心》外,当然不忘带给乐迷新歌,积极争取时间推出2005年全新专辑!紧接上张专辑的F概念,这张名为《Funny Girl》的专辑里,收集了少女的生活百态与青涩情愫,再配上香港时下最流行的流行民谣与室内弦乐,体现了香港本地流行音乐的水准。

薛凯琪眼下所走的路线,其实与当年的杨千女华是一样的,都以演唱少女心事为主。主打歌《小黑与我》的歌词很悲惨,由唱作新人王菀之作曲,林夕填词,是继《南瓜车》之后的又一首大热情歌。接力主打情歌《男孩像你》由黄伟文填词,对友谊爱情的老话题有了更新的理解。继《奇洛李维斯回信》后,Fiona这次以“Brad Pitt”为噱头,大唱《拒绝毕彼特》,包装手法一脉相承,唱出了小女生的古灵精怪和奇思妙想!

方力申《BE GOOD 想你好》

唱片厂牌:GoldLabel

发行公司:步升音乐

方力申较早前因主演《甜孙爷爷》而受到广泛好评,趁着人气急升,他又推出全新国语大碟《BE GOOD 想你好》,其中还收藏了《甜孙爷爷》的主题曲《幸福家庭》,这是他首次演绎Rap加R&B风格的歌曲。

继上张专辑《好心好报》、《大方》两首大热的K歌后,方力申在这张新专辑中又推出全新话题情歌《自导自恋》,讲述了男生暗恋女生时那种对恋情的迷茫情绪。接力主打歌《ABC君》可谓是《大方》的延续篇,旋律琅琅上口,势必又会成为卡拉OK流行曲。

关于专辑的名字,方力申表示“BE GOOD”是对大家的祝福,是希望事事Be Good!他强调专辑里十首歌大部分是悲伤情歌,并非大家所说他情场得意就大唱火热情歌。这次专辑还大玩颜色Mix & Match,以鲜艳的颜色营造歌曲的特色。御用制作人雷颂德除了为方力申制作歌曲外,更兼任唱片封套的设计。方力申说:“一切都由雷颂德为我度身打造,整个构思是我想出来的,他更亲自到现场监督拍摄过程,他还拿出私人服装帮忙,很感谢他这次仗义相助!”

在新专辑中,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方力申唱功方面的进步,看得出他正在努力摆脱偶像歌手的帽子。在年初香港各大颁奖上收获颇丰的他自信满满地表示了对新专辑的认可,相信自己能在明年再次取得好成绩。

粥稀稀《等咱有钱了》

唱片厂牌:龙乐文化

发行公司:至尊文化

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同宗民歌《绣荷包》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含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强调的进行等因素。”①对于具有同宗关系小调歌词的研究,是分析、探究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下面,笔者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小调中流传较为广泛的几首民间小调为代表,进一步了解同宗小调歌词的特点。

《绣荷包》是在我国各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传统民间小调,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润饰加工,再创造和发展,日臻完善。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方言、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绣荷包》这首小调呈现出了曲调上的丰富多彩和演唱上的不同表现,但不论怎样变化,它却以不同的旋律及地域风格吟唱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传达着女性的温情与爱意,维系着一个共同的文学母题——“绣荷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小调歌词的同宗性特点

《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它流传的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歌词内容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又叫《张生戏莺莺》,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共十余段词。“‘好一朵茉莉花’是它的第一段词,以香秀的茉莉比喻爱情的甜美,借以抒情,流露出主人公想去摘花,又害怕看守者的矛盾心情。有的地方只传唱着一段或以此变出同类的二三段词,不唱张生的故事,使其表现较含蓄。”②比如江苏,河北南皮县,山西临汾的三首《茉莉花》,其歌词的情歌色彩就比较浓郁,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为母体,大都以“好一朵茉莉花”为起兴句;河北南皮县的歌词中加入了《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红娘幽默风趣的故事内容;而山西的《茉莉花》除保留了“好一朵茉莉花”的起兴句外,还采用“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朵花,愿情哥来采花”,大胆描写了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但不论其变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以母体为中心,并结合各地不同的音乐特点而产生细微的变化。

从以上对《茉莉花》小调歌词的分析中,可见歌词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许多流传广、影响大的小调,其歌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变体的变化也主要是为适应流传地区的方言、衬词衬腔的特点而发生。《绣荷包》小调就是如此,各种变体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主要是歌词大多采用“绣荷包”为起兴句,或以刺绣荷包为由头,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但无论唱什么内容,都是由“绣荷包”这一特定的文学母题相维系的民歌。

2.民俗社会学的意义

明清时期,刺绣荷包是一种极为兴盛的民俗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送荷包、绣荷包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从我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可窥其一二,如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为大观园中的榭亭楼阁题名作诗时,表现出众,令其父贾政满心欢喜,在离开大观园时,一群小厮为了得赏,一个个都上来解宝玉的所佩之物,于是,黛玉见了便说:“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在《金瓶梅》一书中,也有情人间送荷包的精彩描述。从民俗学上来说,刺绣荷包是明清时期极为兴盛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刺绣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所感悟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礼赞。”③小调作为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以及喜怒哀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在边绣荷包边演唱的小调中所寄托的情感,获得的乐趣,所表达的内容也具有相似性。于是,《绣荷包》这首小调,内容万变不离其宗。

深究小调歌词内容,仍可以将其进一步归纳总结为几种不同类型。下面以《绣荷包》小调为例来阐明这一特性。

1.借景抒情

这是把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寓于物或景之中。这类唱词使用频繁,充满了丰富的借物达意的优美意象,更多地表达的是姑娘的痴心与多情的情感。

2.吟颂历史人物,叙述历史故事

描述荷包上所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体现了姑娘的心灵手巧和朴实的审美观,同时也涉及小调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忠贞爱情的表达。

3.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这类唱词一般以“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为起兴句,主要表现少女怀春,盼望亲人的一种心态,所隐含的就是月缺与月圆,焦急漫长的等待过程。歌词往往以朴实的语言,用陈述的方式来描述姑娘绣制荷包来表达对“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来”的丈夫的思念。

4.表达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的赞美

这类唱词与前面讲述的第二类相似,只是在绣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将一些自然的景物绣在荷包上,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赞美,也经常以“第一绣、第二绣……”为起兴句,段数通常较多。

“历史上文化的传递、文化的接触和文化的传播,常常引起文化的变迁。”④同宗小调歌词的流变便是如此。在漫长的变迁流传过程中,小调大多能很自然地与异地民俗、方言等相结合,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唱,就可以适应新的文化土壤和生活土壤,逐渐融合成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歌,这就使流变的小调在歌词方面产生了其母体和变体的关系,二者既有共同性,又各具地域特色。

注释:

①④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9月.P1.

②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2月.P235.

③孙建君.漫话民间绣荷包.中外文化交流[J].2000-01.P23.

参考文献:

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第3篇

恩施,不仅拥有大自然恩赐的灵秀山水,还拥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朴素浪漫的生活方式。恩施,是多少人神往的“仙境”家园!

去恩施前,对它一无所知,就问一个湖北的朋友,恩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说,湖北看恩施,就相当于全国看,一个遥远、神秘、、原生态,隐匿在大巴山深处的美丽所在。

没错,当火车驶入恩施境内,窗外的风景就开始逐渐改变模样。眼前的山,不再仅仅是绵延,还高密度地重叠起来,山坳间、山腰上,一片片的雾霭,在浓得化不开的墨绿中曼妙升腾。

山脚下,那条缎蓝色河流应该就是清江吧,它全长400余公里,是800多万土家儿女的母亲河。清江边,雾霭笼罩下,零星散落着一个个土家吊脚楼。吊脚楼前,简易木筏安静地停歇着。青山、绿水,水中央的一叶木舟,时间仿佛突然静止了下来,莫非,我们真的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连绵细雨,空气微凉,全国画报记者汇聚在恩施采风的一周时间里,一直没有等到云开雾散,错过了许多只有阳光下才能见到的绝美,但也因此感受到了恩施的别样景致。尤其是在这样不是很温暖的天气里,恩施土家儿女那热情奔放、神秘浪漫的民族风情,反而更显热烈浓郁。

恩施的山幻化的人间仙境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的余脉在这里融合,造就了恩施多特质的山脉文化,雄奇俊秀,佳境荟萃。特别是恩施大峡谷,内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地缝和最长的暗河,有最壮美的万米绝壁画廊,群峰如屏,云霞如海。

一到恩施,湖北画报的同行就说大峡谷十分值得一看,将其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于是,大家都满是期待。

从恩施城区出发约50公里后便进入了恩施大峡谷景区。一路上,细雨中的恩施是一片神奇秀美的山水画卷。浓绿群山让人觉得,造物主格外偏袒这方土地,似乎想把最绿的山都摆放在这里,还有那随着山势逶迤前行的清江水,远观就已心醉。

天公还是不作美,浓雾弥漫,几乎没有看到大峡谷那些奇景。不过,仅仅路边那些晶莹的红色、紫色野果子,和随处可见的造型奇特的山石,已经让大家感觉不虚此行。

大峡谷全长几百公里,沿台阶而上,山风送来一阵阵雾气,环绕在身边,幻化成一个真切的人间仙境。走出“一线天”,一条上不沾天、下不着地,长达几百米的栈道突兀地镶嵌在绝壁中间。当地人告知“栈道的最高处离山峰160米,离地面240米,工人用了1年的时间才完成浇筑。施工时,工人像蜘蛛人一样吊在悬崖上打眼”。如果晴天时漫步栈道,直视云龙河、清江河,两河谷底一览无余,举目远眺,对岸峰丛巍巍,绵延绝壁似可信手推开。

恩施的洞神秘的自然迷宫

恩施是溶洞的海洋,黄金洞,龙麟宫、玉龙洞、朝阳洞……千百个溶洞群,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神奇迷宫。

恩施的腾龙洞和黄金洞都是极富盛名的天然洞府,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腾龙洞贵在大,黄金洞则以洞内风景奇幻著称。

腾龙洞位于恩施地区的利川市。听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溶洞,即便是利川市89万人口同住洞内,人均还有2平方米的空间。在腾龙洞刚刚对游客开放时,曾经有一架直升机轻松地出入过溶洞做表演。

未见其洞,先闻其声,一阵壮烈激越的水声在几公里外就传人了耳朵。到达腾龙洞口,只见浩浩荡荡的清江突然齐刷刷地跌落至30米下的深渊,江水在歌唱着,天地间回响着巨大的轰鸣声,犹如万马奔腾,更像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先声夺人,这腾龙洞前“卧龙吞江”的气势一下子将我们震住了。

坐上电瓶车驶向腾龙洞的腹地,一场原生态民族风情歌舞秀《夷水丽川》正在等待着我们。反映土家历史的“白虎”传说,展示土家民间风俗的摆手舞、哭嫁歌等,土家的浓郁风情扑面而来。《夷水丽川》绝在利用腾龙洞的地形进行情景设计,增加了立体效果和真实感的同时,更平添了一丝神秘气息。

虽然有了腾龙洞的壮观作为铺垫,黄金洞的奇幻景象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个形成于1.5亿年以前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岩溶洞,绝对是大自然馈赠给恩施的一件精致艺术品。尤其是作为世界洞硝场之最、金峒司土司文化遗址、在川鄂湘黔边区收编的第一支神兵武装――黑洞神兵的发祥地,黄金洞让在其中流连的我们浮想联翩。

黄金洞汇山、水、洞于一体,是被大自然镂空了的一座精心雕琢的大山,有上中下三个洞口进入洞内。洞分七层,山、川、水、田、伏流,别具风光,一举步、一转身,则物换景移,别现洞天。我们边走边拍,在黄金洞流连了近四个小时。尤其是在一个洞洞相连的地方,我们几个人因为没有跟上导游,居然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来,直到导游回来引领。

恩施的城寨

追忆前尘旧事

土家人建造的古城古寨,厚重而古老。恩施土司城,再现了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追溯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了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离恩施市2公里不到有一处恢弘的建筑群,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

走进这座土司城,仿佛走进了一座民俗大观园。“九进堂”是土司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将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及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错落有致,十分雄奇。

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朝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历经三个朝代450年。游土司城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旧时岁月。

土司城最高处的土家钟楼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式,开有土城门,中层是楼壁上开窗。顶层则是亭,四柱四檐,有亭栏坐板

登临钟楼,恩施州城尽收眼底,撞击铜钟洪亮浑厚之声,远播州城内外。与钟楼遥遥相望的是侗族鼓楼,楼内置皮鼓或铜鼓,鼓楼是侗族在年末岁首或重大节日举行庆典之所。庆典娱乐时,侗民还于鼓楼处搭台唱侗戏或歌舞。

土家钟楼与侗族鼓楼,一钟一鼓,除报警之外,还有类似今天自鸣钟的报时作用,常说晨钟暮鼓即是这个意思。听当地人说,每逢民族节日,土家儿女、苗家汉子均激情吹奏、欢快起舞,土司城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

民歌沃土 多情恩施

恩施是一块多情的土地,土家族是一个浪漫开放的民族。住的浪漫,吃的浪漫,爱的浪漫……

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修养;声乐艺术;作品理解;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102-2

声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它需要演唱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唱技巧,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非技巧的综合能力。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无法挖掘出声乐作品中的内涵,更加无法启发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只会一味注重模仿,演唱时就没有“闪光点”,无法形成有个性的演唱特色,从而失去拓展自我发挥的空间。心理素质不过硬,上台时就容易出现紧张畏难情绪,缺乏自信,无法保持正常的歌唱状态,影响了歌唱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当技能、技巧达到一定高度时,唱的就是修养了。因此,声乐教师应该适时地使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情绪对声乐演唱的促进、升华作用。

一、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密不可分

文化修养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演唱却又是演唱者文化修养的表现与延伸,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歌唱技巧形式日臻完善,形成了声乐艺术。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声乐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不同表现形态,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多是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作为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声乐艺术的整体构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音乐、诗词外,还必须具有演唱者,这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关键。在脱离演唱者之后,歌词本身便可以诗或词的形式存在;音乐便以纯音乐的形式流动;而演唱者是为声乐艺术这一特殊表现形式而存在的,正是由于有了人声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才有了声乐这一特殊艺术表现形式的诞生。

二、提高文化修养。培养独特个性

每一部成功的声乐作品都是既表达丰富的情感又孕育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情与理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情可感人,理可诲人。想要有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扣人心弦的歌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常常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给人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这不仅仅要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文化修养是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很好的理解能力,是演唱歌曲及表现情感的前提条件。

声乐作品不单是声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情感的流露和表达。演唱者要想演绎好一首作品,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演唱,就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民族风格等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还要对作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本意。演唱者还应该具备由声音到作品再到情感这一境界的能力。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只有当表演者进行演唱时才能使作曲家写在纸上死的音符和字变成活的、运动的旋律和言语,并能表达出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方能使观众能得到美的感受。所以演唱者要想成功的驾驭声乐作品,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个歌唱者文化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歌唱者来演绎,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仅仅来自于歌唱者音乐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来自于歌唱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区别,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枫桥夜泊》《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会出现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就拿《玫瑰三愿》来说,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黄白先生抒情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借玫瑰的自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维护,对旧社会恶势力的斥责和对受压迫受欺凌弱者的同情。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旋律给予了拟人化的玫瑰以温柔典雅的性格,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时必须唱出女性温柔的性格和含蓄的语气。如果演唱者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只是单纯根据歌词的内容去表达“玫瑰的三愿”的话,那样的演唱肯定是失败的。在这首歌曲中,歌唱者应以第一人称玫瑰花的身份来述唱,要表现作者根据玫瑰花(旧社会的妇女)对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的急切心情的坦露,演唱时要在音乐旋律与歌词内容的节奏、音调的密切配合下,着力于旋律对原词表情达意契合的作用,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首歌曲所体现的情感,才能去打动人的心。三、注重演唱技能与非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渗透着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个人修养这一问题。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很高的修养,那么他就会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高度,人性的高度,这样他就会理解作品中最本质和最深邃的东西。这样他驾驭作品就变的那么简单。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文化修养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是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说,声乐演唱中要获得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娴熟的演唱技能才能将声乐艺术完整体现。

歌唱者除了学好音乐专业知识,多多实践演唱以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间情感。多接触社会,增加社会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开朗积极的心态,善解人意的心胸,能够感受和品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学不好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怎么能唱好歌呢?因为声乐艺术的本质就是夸张地表现人的情感,将之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具备了各种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在歌唱中投入感情体验,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完全的投入作品情感中,建立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克服紧张心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非技能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声乐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理论修养、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和歌唱技能组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只有平时注重文化修养,一点一滴的积累,用心体会,才会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整理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俞子正等著,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邹本初著,歌唱学[M],(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间第一情歌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歌;传统音乐;流行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戏歌的渊源

“戏歌”,顾名思义,它是戏与歌的结合,也就是说它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唱法进行了各种有机结合,重新创作的一种新颖形式。戏歌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歌词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的内容,而曲调旋律用的却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它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的歌曲元素,故事情节浓厚。“戏歌”创作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传统戏不能演了,许多剧团只好编排现代戏,或者让戏剧边沿艺术家唱歌曲改唱歌曲,于是渐渐的便有了“戏歌”。比如,河南豫剧三团在“”时期就创作了一大批作为“诗词歌曲”的“戏歌”。到了80年代,以京剧元素创作的“戏歌”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听觉冲击,如《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天桥梦》《门前情思大碗茶》等歌曲,在当时被称为“京歌”1996年第一届“戏歌比赛”在山东济南举行,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正式冠名为“戏歌”。到了9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歌坛上遍出现了这种新的结合形式,当时,周慧敏的一首《红颜知己》就把戏曲融入了流行音乐中,歌曲中间用一段京剧女生唱段作为过门,表现手法既独特又新颖,让人过耳难忘,后来陈升在《one night in Beijing》中,运用了细腻的京剧唱腔,后来被信乐团改为摇滚,使音乐的表达更为完美,几乎已经是一种音乐融合的经典了,使这种新型的歌曲形式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讲到现在不得不说红遍全国的李玉刚,一首《新贵妃醉酒》是现代和京剧的完美融合。

戏歌发展到现在应经是家喻户晓,那么戏歌和歌曲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他的创作特点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戏歌与歌曲的区别,戏曲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唱腔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式,歌曲则不然,他的内容十分宽泛,曲调新颖,旋律很有个性,同戏曲唱段相比,歌曲是一门独立的,群众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戏歌的创作首先要遵循歌曲的创作规律,否则就不是戏歌了,就成了戏曲唱段了,反过来,戏歌又要大量吸收戏曲的成分,两者应当是似是而非,若即若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就是戏歌的辩证关系。戏歌是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不断的实践和研究。

二、戏歌的创作特点

(一)戏歌的旋律曲调

戏歌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各个传统剧种,中国戏曲有300 多个剧种,每个剧种的戏歌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如,京剧戏歌有多种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有以京剧音乐为主的“戏歌”(《卜算子・咏梅》);还有京剧音乐因素和其他成分(如说唱)相结合而成的“ 戏歌”(《唱脸谱》)在流行音乐领域,有很多歌手也常也京剧音乐为素材,来创作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如《S U S A N 说》(陶作品),他R&B曲风融入了京剧的元素,引用了京剧名段《苏三起解》,将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新鲜、前卫的感觉。

又比如,“川剧戏歌”是用川剧的语言和音乐结构来重新谱曲,在高腔,弹戏,昆曲,花灯戏和胡琴戏这五种声腔中,以一种声腔为主糅合另外的声腔,有时还溶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和四川民歌的元素。如川剧戏歌《康定情歌》就是在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其中加入了川剧高腔的因素,全曲听来,既有藏族民歌的韵味又有浓郁的川剧高腔的风格,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二)戏歌千姿百态的演唱形式

由于戏歌德创作不受程式的束缚,表现题材广泛,音乐表现力强,造就了它的演唱形式灵活多变千姿百态。

1、独唱形式: 如京剧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李谷一演唱)、《故乡是北京》(李胜素演唱)梆子戏歌《远情》(谭晶演唱)等。

2、对唱形式:如京剧戏歌《我是中国人》(于魁智、李胜素演唱)、《唱脸谱》(李维康、赵葆秀、孟广禄演唱)等。

3、重唱形式:如京剧戏歌《天上人间贺新春》(王艳、姜亦珊等演唱)、《警》(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演唱)等。

4、独唱加伴唱形式:如京剧戏歌《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于魁智演唱).

5、合唱形式:如京剧戏歌《中国戏曲真奇妙》(刘斌、孙丽英等演唱)、《地久天长百年好》(刘桂娟、于魁智、赵葆秀、孟广禄、张火丁演唱)等。

(三)戏歌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

1、表现日常生活和情怀的戏歌。如:《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戏比天大>(豫剧戏歌)、《安徽,我可爱的故乡》(黄梅戏戏歌)等。

2、以用古诗格律新创诗词创作的戏歌。如:《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沁园春・ 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 咏梅》等。

3、以古诗词创作的戏歌。如《清平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①

4、有颂扬性质的戏歌。《西部情》、《巾帼英雄看今朝》等。

5、有用于商业广告的戏歌。

如:电视台播放的“天和牌骨通”贴膏的广告,采用了京剧西皮二六板式的音乐因素。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戏歌的表现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可以这样说,凡是人们愿意表达的,戏歌都可以表现出来。

三、戏歌的价值所在

中国戏曲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动听的同时也感动人心灵,而流行歌曲却是新时代人的极宠,二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戏歌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集戏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的元素于一身,但又不同于它们。戏歌以高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娱乐需求。它的音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戏歌是时展的必然,和一百多年前的观众相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戏歌的出现,正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需要。时至今日,传统戏曲音乐只有改革,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而戏歌是一种蕴涵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它虽借鉴戏曲音乐,甚至来自于戏曲音乐但它并没有破坏戏曲的规则和本体。它以与传统戏曲不同的形式将年轻人的眼光吸引过来,不喜欢戏曲的青年人可以通过戏歌慢慢接触戏曲,进而喜欢上戏曲。在中国喜欢传统戏曲和年青一代之间,戏歌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戏歌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戏歌给传统戏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生机。由于社会和艺术形式、接受方式的多元化,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能绝对地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独占市场。但是,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却可以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使濒于衰微的艺术品种焕发青春。与时共进、改革发展是各种艺术的生存之道,更是戏曲的生命之本。戏歌的出现也拓宽了歌曲创作的道路。丰富了歌曲创作的形式,同时,它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戏曲音乐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 夏琳:《“戏歌”漫谈》[J],《黄河之声》,2010。

[2] 彭娟:《“戏歌”三题》[J],《 四川戏剧》,2003。

[3] 王建华:《面对“戏歌”的思考》[J],《当代戏剧》,2002。

[4] 潘妍娜:《论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戏曲风’》[J],《艺术探索》,2008。

[5] 张石玲:《“戏歌”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