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寓言

中国寓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寓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寓言

中国寓言范文第1篇

2、郑人买履: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4、啮镞法:隋朝末年有个叫昝君谟的人擅长射箭,闭着眼睛射箭,说射哪里就射中哪里,想射中眼睛就射中眼睛,想射中口就射中口。王灵智向谟学习射箭,自认为射箭的技术达到了精妙(的地步),想要射杀昝君谟,独自享受这种美誉。昝君谟握着一把短刀,有箭射来就砍断它。只有一支箭,昝君谟张口接住,竟然咬断了箭头,笑着说:“(你)学习射箭三年,幸好没教会你咬断箭头的方法。”

中国寓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76-01

笔墨作为中国画学使用重建现代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理论基本框架。频率如此高的语词,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一个人把它全面、系统、深入和直接地阐述清楚。人们都在说笔墨,其实每个人所说的笔墨并不都是指的一种东西,有些人张口必说笔墨,其实也不过是行使“话语霸权”而已。本文力图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探究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性质与意义;第二,在总结传统笔墨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理论基本框架。

一、笔墨的概念

国画中的技法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笔墨,评定一幅国画的好坏、优劣,价值的高低及鉴定的真假,都与笔墨分不开。国画家也是通过笔墨才能画出所表达的事物来。笔墨掌握越好,所表达的事物越能“神似”和“突出”。只有掌握了笔墨的技巧,想画什么才能够像什么。所以说,笔墨是国画的生命,也是国画的灵魂。

第一,笔墨形成历史的两重性导致了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两重性。最初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与画面形态的实际界线是清晰的,当用笔意识植入墨线之后,笔墨之间的亲合优势导致笔墨二者的超常发育,致使色彩营养不良而萎缩,最终造成了画面语言形态既是墨痕点画形态又是使笔用墨方法的两重性现状:笔墨一方面是中国画工具的名称,一方面又是画面点画形态的名称,笔墨成为工具性与语言性的统一。

第二,笔与墨的两重性。笔与墨的性质不同,来源不同,笔是一种动作语言,墨是由材料而到形式的语言,二者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在天作之合的下面,又隐藏了人为的两重性。笔法早来一步,先来者居上,因此笔法是根本、是主导,对笔的技术美学要求是中国画根本中的根本。如果单从画面上来看,同样是用墨画,即便使用毛笔,但若无特有的笔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水墨画”,若是有笔法,无论用墨亦或用色,皆是中国画语言。

第三,笔墨是由工具而人为制造成为绘画语言,所以它与主观情感、意象、意境等一样是人为性的符号指代关系。人自身对笔墨语言并没有必然的自然产生的亲情,掌握与使用笔墨语言和感受与表达谐调的同步,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笔墨与内心的关系也是两重性的人为作合。笔墨语言的存在,一方面决定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一方面又取决于这种工具材料的延续。而以往的大家们将这些两重性巧妙地统一起来,使中国画不是走以点画附着内容或思想的方式,而是走以身心气力通过臂腕手笔墨而到纸上的道路,这正是打通了奇经八脉,独辟蹊径使画我贯通,胸中逸气不免就周流在点画墨痕之中了。

二、笔墨的协调运用

在笔墨的问题,南朝肖绎首先提到“笔精墨妙”,而且特别强调笔墨在绘画上所起的作用。在唐朝末年,荆浩批评吴道子和项容的作品时说:吴道子有笔无墨,而项容有墨无笔。所谓有笔无墨、有墨无笔,不能从有无的本义来理解。它是指绘画中用笔、用墨的技法功力够与不够、好与不好。由此可见,笔墨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所起的作用。

书与画都讲究笔力透入纸背。此系用笔之第二步功力,第一步还在于笔到纸上,能压得住纸。所谓压得住纸绝非用死力将笔硬“按”。即使你硬“按”把纸捣通也不行。“透”字,要透得活。不论是墨色、彩色或是彩墨都要透得活。这一点,不少老画家如朱屺瞻、唐云、王个m、谢雅柳、李苦禅等有在长期实践中获得很高的造诣。

三、笔墨的审美意义

笔与墨的运用,无论是用笔的轻重缓急、藏露聚散,还是用墨的浓淡干湿,都在画面上留下了清晰的富有情感的轨迹。体现出苍老、飘逸、遒劲、滋润、枯涩、柔美、灵动、圆转、稳重、浑厚、突变等种种美感。或如千里阵云,或如高山坠石,或如春蚕吐丝,或如轻歌曼舞,或如绵里藏针,或如势若破竹……一点一画之中蕴涵着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形式美感。

中国画的笔墨如此重要,可是它的表现技巧却不易掌握。那些形式美感的取得,情感的抒发,更为重要的是一笔下去,笔墨兼施,准确生动地表现物象的形与神,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大量艺术实践,甚而要假以时日才能较好掌握的。一笔一画挥舞的潇洒,看起来好像轻松自如,漫不经意,实则要倾注几年,十几年,甚而几十年的功力,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中国寓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学;经典;传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22-01

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文章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的策略。

一、国学概念之界定

什么是国学,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清朝末期,西方思想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很多有识之士预见到西方文化对中国价值体系的影响,呼吁大家学习经典,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一般认为,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从广义上来看,包括中国的历史、思想、哲学、政治乃至书画、音乐、医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国学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国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藏,是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 想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不断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而培养人文素质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国学,诵读国学经典。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国学融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有效培养,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在青少年阶段,学生的个性还没有成熟,记忆力也处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可塑性是最大的。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国学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或生活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文化,无疑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可塑性强,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的策略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语文与国学同源共流,语文教师要转变认识,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做国学的传播者。通过有效的诵读、研习、践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完善国学教育环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引导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国学教育正式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制定一定的鼓励和倾斜政策,为国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学校充分重视国学教育的开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国学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启蒙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家长要重视国学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明白国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国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完善孩子的理想人格。

(2)丰富国学教育教学方式。第一,用寓言故事增强学生的好奇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寓言故事的方式把国学经典展现给学生,这既能改变以前死板僵硬的课堂气氛,又能增加学生的好奇感,使同学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次,通过模拟强化感悟。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形式,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形象具体,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再次,通过环境营造氛围。在校园里,可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国学文艺汇演、作品展览,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在历史故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课期间,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课本内容,又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国学。比如,《母亲的恩情》这一课,讲述年老的母亲担心诗人外出时间过久而衣服破损,于是就着微弱的烛光连夜为诗人缝补衣服,反映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想中国经典文化中表达母子情深的故事。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道理和缘由的。中国有许多经典著作传承着民族精神,弘扬着优秀文化。教师可以试着慢慢让学生从简单的《三字经》学起,并经常组织感悟分享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四、结束语

“国学热”的出现,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国学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习国学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中国寓言范文第4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

鼓打千槌,不如雷轰一声.

良田百亩,不如一技随身。

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之生.

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

命薄福浅,树大根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护疾忌医,掩耳盗铃。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

气是无名火,忍是敌灾星。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

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

贫贱骄人,虽涉虚矫,还有几分侠气.

奸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无半点真心。

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

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

发念处即遏三大欲,到头时方全一点真。

守分安命,趋吉避凶。

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虎生尤可近,人毒不堪亲。

本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世路由它险,人心由我平。

猩猩常不足,糊涂做公卿。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

勿持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福而恣杀牲畜。

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而狗咬人。

中国寓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国 语言教育 中小学 课堂 区别

“重视教育”“每一个孩子都重要”一直是英国各届政府的竞选纲领和教育主张,英国政府更提出2020教育实现“个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如今英国的中小学学校课堂上到底是如何组织教学的?这些先进的理念是怎样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的?笔者有幸入选British Council于2013至2014年的汉语助教项目,在英国学校从事了一年的汉语语言教学工作,并多次听取其他语言的课堂教学,通过所闻所感,与中国的语言教学进行比较,从而思考中国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英国中小学教育的特征与中国的区别

1.学制区别。英国包括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四个部分,在学制上,比如入学年龄等是有所区别的,笔者工作的学校Westholme school 位于英格兰,所以仅以英格兰的学制来进行说明。同时,据了解,英格兰的教育情况应该是足以代表英国总的教育情况的,所以,接下来仅以英国来统称。英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Nursery,(2-3岁) 类似于中国的托班。

(2)Infant school (4-5岁),这一阶段和中国的幼儿园是一样的,但只到5岁,而中国幼儿园是到6岁的。在英国有些学校的Nursery和Infant school是合在一个学校校区内。

(3)Junior school(6-11岁),小学阶段,年级分为从Year 1 到Year 6。

(4)Senior school (12-16),中学阶段,年级分为从Year 7-Year 11。

(5)Six form(17-18),年级分为从Year12到Year13,该阶段主要是为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而准备的。如果你不准备报考大学,就可以读到year11即可。

2.语言教学的多选择性及选修必修制度。英国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外国语言,小学阶段主要是学习法语。中国城市的学生如今大多数也开始在小学阶段接触外国语言,学习的唯一外语是英语,一直到高中阶段都是只学英语。英国的学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可以接触到多种外国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拉丁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根据每所学校的选择而不同;如果该所中学是以语言教学为重点的,那么在这所学校内学生就能接触到更多的语言种类。在最初接触一门语言时,学校可能采取的是兴趣班的形式(希望学生能通过增加对某种语言的兴趣而选择攻读它),也可能采取的是必修课的形式(希望学生能以深入了解的形式来决定选择哪门语言)。而不论是兴趣班还是必修课、选修课,在正式开班前的一个学期,学校都可能要求教师先上10分钟左右的tester课,即尝试课,以让学生对该门语言有个了解。以笔者工作的学校为例,westholme school 是Independent day school for pupils aged2-18,意为招收2到18岁的私立非寄宿制学校。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为 Nursery & Infant School(幼儿园)、Junior School(小学) 和Senior School+ Six form(中学),是完备的中小学,非常有利于笔者对英国中小学的研究。这所学校在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要求必修法语,课量是一周一节。从七年级,即中学开始,有西班牙语、法语、汉语、德语、拉丁语五种语言供学生选择。七年级必修汉语,每周一节;必修西班牙语,每周两节。八年级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增加拉丁文必修课,每周一节。九年级必修西班牙语,每周两节;必修拉丁语,每周两节;汉语、法语、德语为选修。十年级和十一年级除西班牙语必修外,其他皆为选修。可以看出在准备GCSE考试前,学生都有充分接触多种语言,并且自由选择语言是否做为GCSE的考试科目。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在英国的语言课堂里,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学生没有教科书,老师也没有教科书,那教科书都在哪呢?其实教科书是有的,在学期开始老师就把书都发给了学生,学生不用把书带到学校来,教师上课早就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内容融入了自己制作的PPT,上课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如果学生在语言阅读中遇到困难(尤其以高年级语言学习为主)要查字典怎么办?没关系,语言教室里都备好了字典给你,学校也不鼓励学生自己买字典在家,拼命扩充词汇量。在英国数学课堂上教材的地位也没有那么“权威”,教师很少拿着教科书带领学生“照本宣科”,学习的内容大都已经教师加工,以活页讲义的形式发给大家,有时在做练习时会用到教材,教室里都备有循环使用的教材,随时可以发给学生使用的。教学的顺序也不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程度进行调整。所以教师的教案PPT也经常进行调整和修改。有时候,教学内容可能是一张外语写成的菜单,有时是衣服店的宣传广告。教学的手段多样,也很有创意,有时候去餐厅吃饭,(基本外语教师都会组织去该国的特色餐厅,比如,中文课就组织过课后去中餐馆吃中餐),有时候去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反观中国的语言课堂只能呆在教室里学习,课外也较少组织活动,相对来讲,缺乏了活泼的特点。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和实用性。英国学校的校舍尽管都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建筑,但是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校园里:有条件的学校有自己的礼堂,多媒体和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相当于现代化的剧院。笔者所在学校的礼堂,平时供学生排演舞台剧、开晨会,到了晚上或周末,甚至可以承接专业化的商业演出,可见其设备的专业程度。教室里:

(1)白板被普遍使用,现在无论是年轻的老师还是年长的老师,都已经能够自然地应用白板进行教学,尽管不同的老师使用白板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少,但是白板已如同“黑板”一样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直观展示、过程回放、把手写体变成标准字体,插播课件,画一个格子图,开展一个游戏,教学非常方便,白板已自然融入教学之中。白板能够发挥“黑板”原有作用,还能发挥原有媒体不能发挥的作用。英国学校,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白板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中国电子白板才刚刚进入校园,经济条件的制约,很难做到所有的教学都使用到电子白板。

(2)有的学校为了推行无纸化,给所有的学生配备ipad,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而在教师中配备ipad,也已经开始流行。英国的校园越来越重视新的科技,反观国内有些学校,在能使用电脑和PPT的情况下还固守黑板,还引以为傲,在科技方面的意识较落后;而很多非大城市的学校则是没有如此的经济条件。

5.师资配比及师资水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7年级、8年级中文为必修课,平均每个年级四个班,每班20人左右,从9年级开始,中文成为了选修课,一个年级才一个班,25人左右,10年级一个班15人左右,11年级一个班6个人,12年级就只有两个人选修中文作为自己的高考项目了。

体现在其他语言科目上也是一样,约到高年级师生比例越高,甚至还有一对一的比例,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即使高三班也是一个语言老师对几十个学生。由于选修课必修课的语言种类多,上课节数多,语言教师基本上(其他老师类似)一周要上到20几节课(每节课一般1个小时时长),而且从7年级到13年级的课都有。英国的语言教师一般都教两种语言,甚至三门语言,主修的语言可以让你教高年级学生,辅修的语言可以让你教低年级的学生。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体力和脑力的要求。

国内中小学教师因为没有其他语言需要教,只需教授英语即可。英国一年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起码有两次考试,每次考试前还有摸底考试。国内考试就是统计分数,而英国的语言考试结束后,除了统计分数,还要给每个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撰写评语。对学生的评估更加全面化以外,对老师也增加了不少负担。

二、国内语言教育的思考

1.促进教材多样化,增强学校自。在英国,语言组的老师自行商议,决定用哪一种教材,学校就用哪一套教材。在每个学年结束时,就由学校发邮件给教师,让教师上报下一年所需的教材或是教学资料;和我们国家选用教材相比,英国学校的教师的权利相对大很多。我国对于教材的限制显得过多。

另外,英国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或者对某些国家带有偏见。在教材的选择上,就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而这一切,在英国这样高度给予学校教师自由的国家,由国家层面进行干预,又是不可行的。

针对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对现成的教科书进行加工修改,积极开发其它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教科书,从而更加符合学生要求和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在教材编写方面建议放宽立项门槛,让更多人的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只要继续执行教材审查制度,就能把好教材质量关。

2.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落实。积极准备引进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做好硬件建设与教师培训的同步发展。以省或地市为单位,统筹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教学资源,集合软件资源,不受教材版本限制,不受地区限制,以学科教学知识点为纲目,共建语言学科资源平台,方便教师选择使用。

3.多语言模式的选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根据各地情况,适当的在英语之外,开展其他语言作为选修课,比如目前在中国社会上非常受欢迎的语言:日语、韩语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充实课堂。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语言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教师送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其他语言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4.文化渗透。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机会。在英国,学习语言的同时对于文化的因素非常重视。西班牙语课可以介绍西班牙人爱喝的饮料,介绍西班牙明星,播放英国名人说西班牙语的视频;德语课可以全班动手做德国小吃;中文课可以教太极扇、中国结、